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同步练习题26

合集下载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7)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7)

高中同步测试卷(七)第四单元《老子》选读(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相盈.(yínɡ)辐.条(fù)车毂.(ɡǔ)B.埏.埴(yán) 户牖.(yǒu) 自矜.(jīn)C.轻诺.(nuò) 易泮.(pàn) 累.土(léi)D.柔脆.(cuì) 枯槁.(ɡǎo) 自见.(ji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B.起于累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死而不亡者寿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常于几成而败.之B.怪.之,可也C.是以圣人犹难.之D.味.无味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木强则折A.报怨以德B.图难于其易C.蚓无爪牙之利D.外欺于张仪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图.难于其易图:反复考虑B.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C.故坚强者死之徒.徒:同类D.是以.兵强则灭以:凭借7.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与“起于累土”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尝射于.家圃B.积于.今六十岁矣C.青,取之于.蓝D.师不必贤于.弟子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3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3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3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3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绥.(suí)之喟.(wèi)然卓.(zhuó)尔诲.(huì)人B.莞.(wǎn)尔箪.(dān)食瓢.(piáo)饮曾皙.(xī)C.侍(shì)坐饥馑.(jǐn)哂.(xī)之以俟.(sì)D.舞雩.(yú)户牖.(yǒu)哭恸.(dònɡ)铿.(kēnɡ)尔B(A.喟:kuì,C.哂:shěn,D。

恸:tònɡ)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唯求则非邦也与?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A.①②⑤ B.③④⑥C.⑦⑧⑨ D.③⑤⑨D(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有所立卓尔②夫子莞尔而笑③吾无隐乎尔④以吾一日长乎尔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子路率尔而对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⑧作计乃尔立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C(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代词“这样〞)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宗庙之事,如.会同AD(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5.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B(方圆:A方形,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副词,正)6.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教版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检测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耦(ǒu而耕) 莞(wǎn)尔长沮(jū) 接舆(y )
B.饥馑(jǐn)箪(dn)食哂(shěn)之喟(ku)然
C.莒父(fǔ)无车兒(n)耰(yōu)而不辍曲肱(ɡōnɡ)
D.无適(d )则葸(sī)笃(dǔ)亲殆(d i)
2.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问津(渡口)
奚自(疑问代词,为什么)
绥之斯来(安抚)
B.卓尔(卓越,突出)
天厌之(厌弃)
不堪其忧(可以)
C.在家无怨(古代大夫的家族)
樊迟未达(通达)
济众(帮助)
D.犹病诸(疾病)
闻义不徙(迁移)
男有分,女有归(拜访)
3、下列**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小人之过也必文由
B。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

诲女知之乎
D。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ɡǔ)王.天下(wàng)B.庠.序(yáng) 鸡豚.(tún) 狗彘(zhì)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洿.池(wū) 衣.帛(yī)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曰利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其:代桀、纣B.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之:代天下C.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之:代舜D.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之:代天子推荐的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5.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五)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五)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五)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A 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辍.冬(cuò) 啜菽.(shū) 楛.耕(kǔ)B .稼.穑(jiā) 乖.离(guāi) 切瑳.(cuō)C .雩.而雨(yú) 卜筮.(wū) 光晖.(huī)D .尊贤而王.(wàng) 物畜.(xù) 倾覆.(f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风雨之.不时物之.已至者B.⎩⎪⎨⎪⎧袄是生于.乱生于.今而志乎古C.⎩⎪⎨⎪⎧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D.⎩⎪⎨⎪⎧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君子有常.体矣②是无世而不常.有之B.⎩⎪⎨⎪⎧①三者错.,无安国②小人错.其在己者C.⎩⎪⎨⎪⎧①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②德行厚,知.虑明D.⎩⎪⎨⎪⎧①其说.甚尔,其灾甚惨②万物之怪,书不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地有常数..矣B .勉力..不时C .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D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5.下列词类活用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A .是以日.进也 B .孰与骋能而化.之 C .雩而雨.D .怪.之,可也 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②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1)从第一段看,“礼、乐”和“仁”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答: ____(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礼之本”的理解。

(4分)答: ____【答案】(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2)选段一中,孔子认为礼乐体现了内在的仁。

选段二中,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两侧材料都体现了礼的根本在于内心的仁,因此不管是开心的乐舞,庄严的仪式,还是哀伤的丧事,都要以仁为根本,内心的体悟原比外表的仪式更重要。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林放(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请教礼仪的本源是什么。

孔子说:“这问题的意义太重大了!礼,与其奢华,不如从俭;丧事的时候,与其多变繁琐,不如发自内心真正的哀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1)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三个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分)答: ___(2)从这段文字看,孔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分)答: ____【答案】(1)孔子认为了路可以管理军事,冉求可以管理内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

他三个人虽然各有所长,但都还算不上“仁”。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第五单元《庄子》选读(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

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敢问夫子恶.(表疑问,何)乎长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充满)于天地之间B.行有不慊.(怀恨、遗憾)于心,则馁.(萎靡不振)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干枯)矣C.宋人有闵.(同情)其苗之不长而揠.(拔起)之者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除草)苗者也D.行拂.(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竟然)益其所不能丈夫之冠.(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也,父命之【解析】B项,“慊”,快心,满意。

C项,“闵”,忧虑。

D项,“曾”,同“增”。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哉..之冠也,父命之B.岂不诚大丈夫C.所以动心..忍性D.人恒过,然后..能改【解析】A项,“丈夫”,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的配偶。

C项,“动心”,古义是“使心受惊动”,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

D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是“接着”。

【答案】 B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困于心,衡于虑B.曾益其所不能C.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解析】A项,“衡”通“横”。

B项,“曾”同“增”。

C项,“慊”通“惬”。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人恒过.,然后能改B.饿.其体肤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空.乏其身【解析】A项,“过”,形容词作动词,犯错误;B项,“饿”,使……受饿;D项,“空”,使……受穷困。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然⎩⎪⎨⎪⎧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则⎩⎪⎨⎪⎧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这样,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是鲁孔丘与?B.而谁以易之?C.使子路反见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解析A项“与”通“欤”,B项“而”通“尔”,C项“反”通“返”。

答案 D2.对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丧:去世。

B.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C.而谁以易.之易:改变。

D.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解析A项,“丧”应解释为“失去官位”。

答案 A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B.何以伐.为自伐.者无功C.见.其二子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D.吾与.点也吾非斯人之徙与而谁与.解析A项中“过”都是“犯过错”的意思。

B项“讨伐”/“矜伐”。

C项“使……见”/“看见”。

D项“赞成”/“跟”。

答案 A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子贡贤于.仲尼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子路行以.告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D.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D项,“而”全表转折。

A项,介词,引介对象/比,介词。

B项,介词,用/介词,把。

C项,名词,风尚/名词,德政。

答案 D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耰.而不辍A.止.子路宿B.子路从而后.C.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子见夫子..后..乎B.子路从而C.鸟兽不可..,以杖荷蓧..与同群D.遇丈人解析A项“夫子”在句中指“老师”,B项“从而”在句中指“跟随而”,D项“丈人”在句中指“老年男子”。

答案 C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宿于石门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8.名句默写。

(4分)(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而谁以易之?(3)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

(4)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

答案(1)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3)丘不与易也(4)来者犹可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3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明日..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杖荷.蓧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义:正义。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答案 D10.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子路拱而.立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1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A.植其杖而芸B.至,则行矣C.隐者也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解析C项判断句。

其他三项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A项省略“丈人”;B项“至”前省略“子路”,“则”前省略“丈人”;D项“已”前省略“我们”。

答案 C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

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

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答案 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

”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

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6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

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斗甚疾.。

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

”与之盟.,出孔子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

B.盟可负.邪负:背弃。

C.斗甚疾.疾:激烈。

D.苟毋适.卫,吾出子适:合适。

解析 D 项,“适”在文中指“去,到……去”。

答案 D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A.⎩⎪⎨⎪⎧ 今之.从政者何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B.⎩⎪⎨⎪⎧ 弟子有公良孺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C.⎩⎪⎨⎪⎧ 其.为人长贤如之何其.废之 D.⎩⎪⎨⎪⎧会公叔氏以.蒲畔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解析 A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 项定语后置句的标志,不译/助词,……的样子。

C 项代词,他/语气副词,起强调作用,表反问。

D 项介词,在/介词,拿,用。

答案 A16.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分)例句:蒲人止.孔子 A .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B .出.孔子东门 C .与之盟. D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解析 例句和B 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A 、D 无活用,C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订下盟约。

答案 B【参考译文】(1)子贡问道:“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自己为人处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各国,能够很好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称之为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人都称赞他孝道,乡党人都称赞他悌爱。

”子贡又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言必诚信,做事果敢且一定有成果,强硬刚正的样子象个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斗筲一样器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真正的士呢?”(2)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

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

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

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

”搏斗非常激烈。

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

孔子接着前往卫都。

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