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人道主义理论

人道主义理论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人道主义一词,由出Humanitarianism译述而来。

著名慈善公益组织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在其《人道》中有如下记载: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

法国哲人孔德(Auguste Comte)所创的人道教(Religion of Humanity),其教义亦与人道主义相通,以仁爱为原理,秩序为基础,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

并主张僧侣不宜有财产与职业,必须舍弃名利,专致力于布施教化,息争弭乱,方足以保障人类的和平与福祉。

中国过去的词汇,虽无人道主义一词,但经传中早已出现人道两字。

如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周易有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义,亦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旨,此等语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义相通。

发展“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

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包含有深刻内容的追求和理想。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何以可能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何以可能

界观 、 方法论 为指 导思想, 是马克思人道 主义 的合理展 开与实践过程, 立足 于社会主义 的经济 基础之上 , 同社会主义
的基 本 制度 和 具 体 体 制 相 适 应 的理 想 目标 、 思想 观 念 和 行 为 准 则 。 关 键词 : 会 主 义 ;人 道 主 义 ;理 想 目标 ;思 想观 念 ;价 值 原 则 社 中图 分 类 号 : 1 B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 2 8 (0 20 - 0 3 0 1 0 - 9 72 1 ) 1 0 7 - 5 包含 有 以 下三 方 面 的 基 本 内 涵 :
当意 识 形 态 的 、 际 的 口号 ; 在 任 何 情 况 下 都 不 能 自夸 具 有 实 它
理 论 概念 的属 性 。 ”l 口 我 以 为 : 会 主 义 人 道 主 义 必 须 而 且 应 该 贯 彻 马 克 思 主 社
都取决 于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 :社会主义阶段 的 “ 最根 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归 根到底要
会 主 义 ’ 个 科 学 的概 念 , 是 而人 道 主 义则 仪 仅 是 个 意 识 形 态 的 概念 。 ” 会 主 义 人道 主 义 作 为 一 种 意识 形 态 , 拒 绝 对 人 的 社 它
理想及其 原则都应该被体现在社 会主义革命 、 建设 、 开放 的理
论 和 实践 中 。
社 会 主 义优 越 性 的 充 分 发挥 和吸 引 力 的 不 断增 强 ,归根 到底
种族 、 治 、 政 宗教等 方面的歧视 , 拒绝一切经 济剥削 和政 治奴 役, 拒绝战争 ; 它关 于个人 自r发展 。 b 遵守 社会主义法 制 , 尊重 个人人格 等论题 ,是苏联人 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体验 人 “ 对环境 的依附关 系的方式 。” 因此 , 只要社 会主义人 道主 义 “ 担负恰如其分的职能而不与任何其 它职能相混淆 , 它就能充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兼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质,而且具有价值性质,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人们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正是这两重性质的具体化。

这两重性质的深层根据藏存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唯物论哲学的世界观中。

马克思主义赋于社会主义以科学性后,并未抛弃社会主义学说原有的价值性质,而是注入了时代的内容,使之成为可行性的科学理论。

一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

实践的基本出发点是理论的普遍性质的根基,因此,分析应从实践的特性开始。

实践活动的两个实体要素就是主体和客体,由此决定了人类实践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人,这是实践活动何以开展的出发点,也是实践活动如何进行的出发点;第二个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这是实践活动的现实前提和基础。

实践活动的两个出发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两个尺度理论的体现。

理论活动是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的,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种独立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理论毕竟是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和要素。

实践活动的两个出发点决定了一切应用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质。

实践的第一个出发点是人,人是实践活动的自觉实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运动的特点是: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

这个目的首先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总是具体地历史地反映人摆脱自然、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的要求,使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得到升华,从中获得自由和解放。

指导实践的理论一定要包容主体对于客体的现状的否定性评价和理想客体的追求和设计,包含客体对于主体的利和害关系的意识。

这就是说,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反映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有了这种价值意识,才能制定明确的实践目标。

这里,我把理论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称作理论的价值性。

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出发点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实践的物质条件和对象。

早期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的价值向度

早期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的价值向度
是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意识的反映 , 也是马克恩人道主义 、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的直接思想来源。 与马克思主义 旨趣相通的价值追寻
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是早期工人 的代表 , 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的萌芽。即使
是圣西门、 叶、 傅立 欧文等“ 三大社会 主义者” 之前的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 , 他们的人道 主义在一定意 义上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相近处 , 但却已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性质 , 即与无产阶级 旨趣的相通性。
引起 的 。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 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 在启蒙运动中, 社会主义作为一支反抗 封建统治的重要派别 , 与资产阶级学者联合作战 ; 但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上 , 与资产阶级学者存有严重 分歧。 这些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具有明显 的空想成分 , 而其依据也是对人道主义的规定。 这一 时期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者有梅叶、 摩莱里 、 马布利等人 , 的人道 主义都与启蒙学者有相同之处 , 他们
明, 他认为应 当建立这样的社会制度 : 财产公有 , 人人劳动 , 人民共享幸福 , 平均分配 。马布利(79_ 1O_ 18 年 ) 7 5 也用理性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和必然。他 明确说 :您知道什么是折磨人类 的一切不幸的主 “ 要源泉吗?这是财产的私有制。” 而废除私有制 , 成立公有制 , 才是人类理性的要求 。 这些最初的社会主义者 , 代表着初期的工人和其他 劳动者, 出了萌芽形态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 。 提
几乎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时 , 欧洲初期的社会主义பைடு நூலகம்潮就 已出现。莫尔(48 13 ) 乌托邦》 阂 17— 55 的《 、
采尔(4o_ 55 ) 对诸神讲道》 《 19_ 12 年 的《 、答路德书》 等著述 , 以及他们 为劳动者的解放而进行 的斗争 , 都 充分反映出他们对人的理解和 由此而对专制和私有制度的批判。 莫尔在《 乌托邦》 里描写了资本主义初期 “ 羊吃人” 的惨状 , 揭露了封建制度 的罪恶。他的人道主义 是与当时的资产阶级 自 然人道论有相似处的。他认 为人与人之间是 自然平等的 , 都是 自然所产生 的血 气 、 的存在物 , 自 理性 大 然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因而, 现存专制和私有制是不符合人的 自然本性 的。而“ 乌托邦” 作为人类的理想境界 , 是消灭了私有制的,在乌托邦 , “ 私有制根本不存在 , ……一切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科研热词 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国际 第三国际 意识形态 当代资本主义 异化劳动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 解读图式 西方女性主义 苏联共产党 苏东剧变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 研究路径 真实关系 生态文明制度 生态批判 生态危机 生态中心主义 理想信念 现代工业社会 日常生活经验 无产阶级专政 新人类中心主义 文学思潮 文化认同 操控 援助 技术中心主义 当代中国 异化 市场经济 工艺学基础 实践方法 女性经验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塔吉克斯坦 唯物史观 哲学转向 劳动人道主义 劳动 伟大发现 价值重构 价值理性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人道主义 4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3 美学 2 异化 2 人的本质 2 马尔库什 1 马克思主义观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 1 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 1 认识论断裂 1 虚无主义 1 范式转型 1 英国新左派 1 苏联解体 1 自由 1 结构马克思主义 1 第二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三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1 社会历史学 1 白银时代 1 理解 1 热点问题 1 文化马克思主义 1 批判理论 1 扬弃 1 意识形态 1 恩格斯 1 异化理论 1 实践存在论 1 实践 1 宗教哲学 1 宗教 1 反映论 1 历史唯物主义 1 人的学说 1 世界 1 《新理性者》 1 《大学与左派评论》 1 e.p.汤普森 1 2012年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1

再论人道主义

再论人道主义
理论体 系之 中, 不仅在马克思 的早期著作 , 而且在其成熟著作 中都有充分的论述。 [ 关键词] 人道 主义 ;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 中图分类号] A 1 8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徐平( 9 1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 化。 18 一)男, 研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 其流传之久影响之广 , 在人
当如何 的同时 , 更要关注人如何实现的问题 , 这就是人道主义 作为历史观 的方面。 历史人道主义者多是以作为判断社会进 步和发展的尺度 , 或者以抽象 的人性来解释社会历史 的发展 ,
他 们 在历 史 观 上 均停 驻 于 唯 心 主 义 。
马 克思 主 义 是无 产 阶级 科学 世 界 观 和 方法 论 , 关 于 自 是
本 主义 人 道 主义 , 么 与此 相 对应 , 马克 思 主义 为 指导 的社 那 以
此类问题, 我们必须理清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 社会主义人 道主义与资本 主 义人道主义的关系才能为我们进一步 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能。

会主义人道主义是 以无产阶级及广大人 民群众为主体并为之 服务 的, 其主体不仅包括马克思 主义者更包括广大人 民群众 ,
着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作为思想道德和伦理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也避免了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作 为人道主义 的一个发展阶段 的错误性认识 。
二、 社会 主义人 道主义 以马克 思主义 为世界观原 则 ,
并在 实践 中得 以实施
马克思主义发展 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 在马 克思中学时代的论文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 的考虑》 , 中 马克思 认为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 ‘ ‘ 为他们 的幸福而工作 , 才

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与中国当代国情相符合的。

通过分析人道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来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及其核心内容。

理解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

标签:人道主义;科学发展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所以各门学科也是普遍联系的,而且各门学科也是相通的。

哲学与管理学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哲学当中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使得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直至发展到至今的以人为本思想,其思想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管理学领域。

谈及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究竟什么是人道,什么又是人道主义,我们首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人道”一词由来已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左传》云:“天道远,人道迩”。

《礼记》云:“亲亲,尊尊,长。

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照此看来,所谓人道,也就是人之道,是人所当行之道,是人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

今日的“人道”,它仅仅是“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道”,因而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亦即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

关于“人道主义”这种思想体系,众说纷纭。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写到:人道主义是“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

沙夫说:“所谓的人道主义,我们主要指的是以人作为思考对象的体系,这个体系认为人是最可贵的财富,它力图保障人在实践中享有幸福的最美满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反对、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那么或人道原那么。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有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打破,即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原那么的人道原那么;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络一直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

弄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理论,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根底学科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根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

他们认为,为什么要用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呢?因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

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

这种以道德原那么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都曾经是新黑格尔派的成员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842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

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罗文东2009年05月06日摘要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我们继承和改造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并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的新形态。

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

当时理论界把人道主义区分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两种含义,主张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就给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大力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本文试图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道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道主义的含义、实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西方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含义和实质虽然“人道主义”(德文Humanismus)概念产生于19世纪初,但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才正式出现的社会思潮,并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笔者认为,人道主义这种首先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现代社会思潮,反映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由此构成了它的三层含义:1、作为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的人道主义从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探讨人不同于虚幻的神和其他自然物的本质,揭示人的理性、意志、直觉、爱欲等属性,主张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例如,康德认为,人有理性,以自己本身为目的,“自律是人以及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尊严的根据。

”在萨特看来,人与物是不同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都不是。

只有存在主义才“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

”人道主义大多强调,应当把人当人看,而不应当把人神化或物化。

“人类的一切机构,所有科学和艺术--如果它具有合理性--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人类人道化”。

为了实现这种人道的原则和理想,人道主义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不人道的社会现象。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揭露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学的黑暗野蛮与惨无人道,要求建立理性的国家。

霍尔巴赫明确地说:“社会道德中的第一个道德是人道,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

就人道的最广义说,它就是给我们同类的人的心灵以正义的那种感情。

它建立在一种有教养的感觉能力中,使我们能够对我们的同类作出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善事。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本质和生存境遇,批判现代工业、科技和管理体制对人的意志、生命、爱欲等的压抑,主张消除现代人的异化或物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道主义研究人性、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提倡关心人、尊重人,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道关系和人道理想。

2、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现代”(modern)一词就是最先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来的,以表达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

人道主义论证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自由、平等、人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要求和一般运行机制,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摇旗呐喊的现代意识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的名义,反对一切超自然的势力,“夺取人对自然的统治权,建立‘人的王国’”。

康德不仅认识到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能“为自然立法”,而且作为实践的主体,可以不受外物和自己肉体欲望的摆布,成为“神圣道德法则的主体”。

萨特、马尔库塞等人本主义思想家进一步论证人支配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主体性,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压制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类异化为“一种材料、物品和原料而已,全然没有其自身的运动原则。

”我们完全可以说,人道主义是一次较高层次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人道主义思想家虽然没有认识到自由平等植根于商品经济关系之中,但他们提出的这些理论和观念却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冲破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秩序的束缚,建立自由流动、平等竞争的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

卢梭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

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也明确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3、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不仅是一种研究人的学说,而且是一种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通过人性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与利己主义伦理学来表达资产阶级的权利要求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

在哲学领域,14-19世纪的人道主义者大多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来考察人,把人性归结为某种生理的本能或精神的东西,并把这种“抽象的人性”看作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

这些人道主义学说一般都假定在人类原始阶段,存在着具有真正人性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但后来这种人性、人的本质“异化”了,人变成了非人;只有到人类社会的未来阶段,这种人性又得到了复归,非人恢复为真人。

这样,人类历史就被它们归结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人--非人--人”就成为了人道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的抽象模式和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更是将人的“意志”、“生命”、“存在”、“爱欲”等特征本体化,作为世界的本质,建立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政治思想领域,西方人道主义以“社会契约”论对抗“君权神授”论,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特权,把资产阶级的权利要求说成是与生俱来的、凡人皆有的自然权利,给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披上一套神圣、合理的外衣。

人道主义所构想的“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伦理道德领域,西方人道主义把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关系,作为“当然前提”和“自然基础”,把利己主义说成是人的“自然本性”或一般的“人性”,倡导“个人主义原则”,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辩护。

费尔巴哈认为,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或快乐是人的天性,“永远也不能完全从人身上除去所有的和一切的利已主义”。

西方人道主义上述三层含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完整的思想体系。

就表现形式而言,人道主义是普遍的、抽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道关系、生活准则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普遍利益和各种类型的现代社会共有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要求;就阶级实质来说,人道主义是特殊的、狭隘的,主要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特权私利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动因。

我们既不能以人道主义的阶级实质来否定其普遍形式,忽视其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也不能以人道主义的普遍形式来抹煞其阶级实质,将其视为超乎一切时代,超乎一切阶级的“至高信仰”。

二、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很少有像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这样纷繁复杂。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把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完全排斥和全盘否定人道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反人道主义”;或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都必然会造成思想理论的混乱,妨碍我们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批判19世纪30-4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无产阶级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批判以抽象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历史观、世界观和政治、伦理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完整而又科学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1)摈弃了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里驱逐出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揭露了人道主义宣扬的个人主义伦理道德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确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3)批判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的实质和谬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所谓的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资本家自由地、平等地剥削劳动力的特权,曾经许诺给一切人以幸福的“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超出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合理因素和优秀成果,作为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没有被马克思主义所弃绝,反而被马克思主义所吸收和改造,成为了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主要表现在:1、充分肯定历史上人道主义包含的关心人,尊重人的人道思想,以及反映人类社会基本的人道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仁慈”、“正义”、“公平”等人道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充满了对剥削阶级“惨无人道”的战争、“不顾人道”的暴行,野蛮残酷的统治的谴责和控诉,而且不乏对真正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的肯定和赞赏。

1871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公社并不取消阶级斗争……但是,公社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历它的几个不同阶段。

”2、继承了历史上人道主义包含的人人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的人道理想,并且为实现这些理想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的实践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昭示人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往往把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人道原则抽象地对立起来,但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推翻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消灭不人道的现象,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