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决战

合集下载

《战略大决战》说课稿

《战略大决战》说课稿

沧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说课稿第18课战略大决战胡各庄镇初级中学卢志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说课稿一、说学生1、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增加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2、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于战争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重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说教材:1、简介:《战略大决战》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史实。

本课是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2)、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 基础知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政府覆灭。

② 要求学生认识到:1.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2.全中国的解放是无数英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③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4、教学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的认识。

三、说教法:本课教学采用了情境体验法、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强化,巩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学法: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一方面,指导学生逐渐具备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完成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

课件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课件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2. 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 南京 ,宣告了延续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中国,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台湾 。
试一试:在地图上找一找解放军强渡长江的位置?
渡江战役 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回眸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自学指导一
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参战部队
1948年9月— 11月
东北野战军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中原.华东野战军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东北.华北野战军
领导人 地点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林彪.罗荣桓.
粟裕.谭震林
学习探究
如果你是 平津战役 的统帅,你 采用何种 战略战术? 淮海战役期间, 东北野战军80万挥师 入关,同华北两个兵 团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华北解放军
平津战役
历史回眸
东北北解放军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军总部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月,共歼灭和改编国民 党军52万余人。
“钟山风雨起苍黄”中“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表达了毛泽东怎 样的革命思想?

思维拓展
综 述 三 大 战 三大战役的胜 役 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 的 党的政治统治,共消 历 灭 国 民 党 军 队 150 多 史 万人,国民党的主力 意 基本上被消灭,全国 义 的解放已胜利在望。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③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名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短片,讲述战役经过,战况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能力。

③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山,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和识别,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是本课的重点。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的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南京的解放,则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因此,这两部分均为本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和渡江战役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课本中只单一介绍了军事方面的原因;除了这一原因外,还应包括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等方面的原因。

课件2: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课件2: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和华东解放军在东起海 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海的辽阔地区进行了淮海战役, 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人。图为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合影。 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支援前线的民工小车队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 的国民政府覆没了。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想一想
1.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解放军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1.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是( C )
A.孟良崮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 A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进行的战役 B.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从1948年9月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历时52天,林彪、罗荣桓 指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共歼敌47万多人,国共双方的力量发生了转折,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发 起了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 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图为东北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
淮海战役鏖战正 烈,东北人民解放军 和华北人民解放军联 合发起平津战役。将 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 天津、张家口、新保 安等据点,采用先打 两头,后取中间的打 法。使敌军成为瓮中 之鳖。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2、分析说明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国民党军实力占绝对优势。

2、再用多媒体展示1948年秋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解放军实力大幅度提升,国民党军实力相对削弱,国共两党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崩溃。

这节课学习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二、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两个版块: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战役安天下四、学习第一板块:三大战役定乾坤多媒体展示:(1)1948年9月—1949年1月(向学生说明这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时期)(2)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大战役名称及大体位置)〈一〉辽沈战役:1、中共中央为什么把战略首战放在东北?用多媒体展示三个材料,通过学生读材料分析和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一下作为一个战役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让学生按学习战役的方法再读本目内容,把重要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并识记下来。

4、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本目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5、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哪里?为什么最先攻打锦州?(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领导及我军高级指挥的英明决策和智慧,也突破了本目的难点)6、老师总结: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重点给学生强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站也震撼了蒋家王朝,过渡到第二目。

过渡: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调集重兵云集中原,试图与中共主力决战,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打响。

18《战略大决战》课件剖析

18《战略大决战》课件剖析
• • A.上海是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 • B.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国民党统治
必然被推翻
• C.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D.上海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 统 区 的 饥 民
解放战争形势图
1946年夏
1948年秋
延安 南京
西柏坡
北平
沈阳
徐州
西安
南京
武汉
一、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 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 决战的时机来到。
后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共产党 巩固 大大改善 280万 高昂
形势
主动
国民党 危机 略占优势 365万 低落 被动
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
时,会场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
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 7、1949年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 幅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 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 了!”下面叙述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 是
解 放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夏

(重大事件:转战陕北)
争 战中 时 期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1947年夏——1948年9月 (重大事件:挺进大别山) 1948年9月——1949年1月
(重大事件:三大战役)
战果: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1.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 A.南京解放后 B. 渡江战役后 C.三大战役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

战略大决战课件

战略大决战课件
• (2)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 事件是什么?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新课学习
• (1)找出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 背景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 队两百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 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 熟
• (2)大决战的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3)大决战的表现形式:三大战役
• 6.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 与指挥了: B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 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7.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 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8.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D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 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通线
地区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 民政府总统府。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垮了军 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
要点提示
• 共产党方面:
• 1、中共的正确领导; • 2、解放军英勇善战; • 3、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 国民党方面:
• 4、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回顾小结: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奠定解放长江

1948.11——1949.1 以南各省基础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
大 决
1948.11——1949.1 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南京 ( 1949年4月23 )

战略大决战课件1

战略大决战课件1

张家口
新保安
先打两端
再取中间
北平
瓮中捉鳖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小讨论:
• 平津战役当中, 党中央采取和 平手段解放北 平有什么意义?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也是民心所向,共产党顺应了 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 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保护了古都的文物,避免战争 的破坏。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时间 参战部队 指挥官 歼敌人数 作用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东北人民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歼敌47万余人 ①解放东北全境 ②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关围
门锦
打打
狗援
黑山、 大虎山
海州
肢中 解间 敌突 人破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 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 广大的兵员。
2、人民群众组支民兵保卫后方。
3、人民群众大力支前。
时间 参战部队 指挥官 歼敌人数 作用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歼敌52万余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背景2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 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 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 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 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 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 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 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 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 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平谈判
国民党: 划江而治 东山再起 目的 共产党: 迅速结束战争 实现国内和平 减少人民痛苦
战线从哪里到哪里?
南京
江阴
湖口
渡江战役的意义 是什么?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 而治的图谋,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独 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 农民踊跃参军 逆民意、失民心 从国民党来看: 进城部队为了不惊扰市民,露宿街头。
部别
总 兵力 280 万
365 万
机动 兵力 优于 敌军
不足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解放军
国民党 军队
大为 改善
略占 优势
巩固
危机 四伏
高昂
低落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 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 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 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 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 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 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 敌发动战略决战。
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课文, 以具体史实说明。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 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淮海战役中支前的民工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 工 担 架 大小车 牲 畜 船 只 筹 粮 挑 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共产党来看: 顺民意、得民心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国统区人民挤兑黄金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 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 打败国民党呢?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回顾小结:
辽沈淮海平津战,基本歼灭敌主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庆胜利。 战略决战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部 间 点 队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指 挥 员

意 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解放军 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支 解 敌 人
中 间 突 破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 南各省的基础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战 略 大 决 战
黑山阻击战中的解放军炮兵阵地
辽沈战役中,解放军进攻锦州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 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 有哪些?引导学生从以下 四方面理解:
兵力对比 敌军态势 我军态势 战局延伸
解放军兵 孤立分散, 东北根据 力在五大 补给困难, 地支援战 争物质力 战场中唯 或战或守 量雄厚, 一超过国 意图未定。 人民群众 民党军队。 踊跃参军 支援。 有利于华 北、华东 作战,以 东北的工 业支援全 国的战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北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使北平得到和平解决 ,使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党中央为何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 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 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 了良好的范例。
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阶级属性、国家职能、 历史趋势、军队士气、指挥等方面考虑。

从国民党来看:
逆民意 失民心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
顺民意 得民心
民众支持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温故知新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敌我力量对比表(1948年8月)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概 意

况 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指 挥 员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部 指 概 意 间 点 队 挥 况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