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隋炀帝的功过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名句,说的是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功过。提起隋炀帝杨广,人们想到的都是残暴、凶狠的暴君形象,认为他弑兄杀父、营建东都、修大运河、三伐高丽,有违孝道,劳民伤财,简直是到了“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的地步。
我并不否认这种观点,但我希望的是:大家能够根据客观事实评价一个人的功过,用辨证的方法分析一个人的生平事迹,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而一位皇帝功与过的界限在于当时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的人民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到皇帝底是昏君还是明君要看他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多少贡献,对当时的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影响。
从客观事实出发,辨证的矛盾分析来看问题,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从“过”的方面来说,杨广为夺位而弑兄杀父。即位第一年,就迁都洛阳,营建东京宫室,建造显仁宫。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当他从陆路去北方巡游时,还特地征调了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修起一条大道。到了北方,没有行宫,他又命令巧匠宇文恺建造了一座活动宫殿----风行殿。还征调了一百多万人,限期二十天,修筑长城,以保护他的安全。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均遭失败,极大地耗损了国家的实力,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的确,隋炀帝的暴虐已经到了上天不容的地步。
可是从“功”的方面来说,京杭大运河这条用无数劳动人民血汗修建成的大运河,起着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专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隋炀帝杨广对外实行开拓政策,广招周边各族、各国的使者和商贾到内地来。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进一步扩大中西贸易,杨广还亲赴张掖会见西域各国首领。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杨广创立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为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说句实话,隋炀帝杨广是个

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在589年平陈时,他在建康的行为堪称模范。其后他在促进南北文化再统一,向北方介绍南方佛教传统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人们现在通常大肆说他残暴好色,那李世民杀他的弟弟,把他爹吓的要死怎么算?杨玉环共俸两个大唐的皇帝怎么说?唐朝还极大地继承了隋朝,唐朝官员有很多是隋朝的,45名显宦中,有27人曾任于隋。唐王朝对此前朝代的最高统治集团没有多大的冲击。唐朝的政治体制,军事制度,法令条例等,也多是隋朝的旧制。总之,隋炀帝杨广的功绩,构成了唐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基础,是贞观之治那么早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没有杨广的大运河等措施,就没有李世民的盛世!清朝的皇帝各个勤政,也是到了康熙时代才有了盛世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上来说隋炀帝杨广虽然有很多暴行,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但他的许多功绩也不容抹杀!我们应该根据客观实际,立足整体,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人物的功绩与过错,以求达到公平的态度评价隋炀帝杨广对当时人民利益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