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定义和大题目

语用学定义和大题目
语用学定义和大题目

37. pragmatics: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38. Context: Generally speaking, it consists of the knowledge that is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39.utterance meaning: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40.sentence meaning: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a predication.

41. Constative: Constatives were statements that either state or describe, and were verifiable ;

42. Performative:performative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sentences that did not state a fact or describe a state, and were not verifiable. Their function is to perform a particular speech act.

43. locutionary act: 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 I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44. illocutionary act: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45. perlocutionary act:A per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saying something.

46. Cooperative Principle: It is principle advanced by Paul Grice. It is a principle that guides our conversational behaviours. The content is: Make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49. How does a sentence meaning differ from an utterance meaning?

A sentence meaning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a predication. It is abstract and independent of context.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The utterance meaning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For example, “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 The speaker could utter it as a matter- of- fact statement, telling the hearer that the dog is at the door. The speaker could use it as a warning, asking the hearer not to approach the door. There are other possibilities, too. 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 depends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How are Lawrence horn and Stephen Levinson similar and different in their reformul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Similarity: both of Horn and Levinson base their Q-principle on the first sub maxim of Quantity M axim.

Difference: Horn's R-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second sub maxim of Quantity Maxim, relation ma xim and part of Manner Maxim, while Levinson' I-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second maxim of Quantity Maxim and his Principle based on Manner Maxim

从会话原则分析小品不差钱

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在这组对话中,赵的第二句除了回答毕“在搜狐网上也有您的名字?”这个问题外,还提出了一项超出需要的信息,即“我还有一个重要秘密没跟你透露-----其实我姥爷也姓毕”这句话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提供了多余的星系,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即小品中赵想和毕拉近关系,能够得到去星光大道表演的机会,展现出一位淳朴又不失聪慧的老人形象,自然让观众忍俊不禁.

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在对话中,赵故意用了一种隐晦模糊的方式来表达社长的意思,即“今个儿吃完了,明个儿来结账”. 而小沈阳饰演的服务员却一语道出了赵这句隐晦的话语的含义,即打白条. 赵饰演的角色在这里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的第一题,即避免话语含混不清,而这种有意识的违反该准则,实际上是为了顾及面子,顾及服务员的态度及情绪.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P14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P16主要有哪些理论?(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P17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9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5-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22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P18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8-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38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P39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P39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P42-53 ①人称指示语P43 ②时间指示语P45 ③地点指示语P47 ④话语指示语P48 ⑤社交指示语P51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P47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一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举例以说明。 “我们”: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缩短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有利于推进言语交际, 例:①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用功能:批评、劝诫,移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 ②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语用功能:仅指作者本人,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谦虚,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6、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P48-49 7、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P53 8、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如: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既起照应功能,又起指别功能。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第四章 1、什么叫会话含义?P54为什么要研究会话含义? 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中,很多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非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听话人根据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推理,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隐含的语用信息,言外之意)。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言语交际中,类似的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会话中的含义,即会话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语用学

语用学肖蓉芳 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会话含义推理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977《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列文森《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 利奇《语用学原则》勾画了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指明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别 尤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学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弗思接受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1964提出语域(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术语,即语境 陈望道提出的“情境”显然就是弗思提出的情景语境,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说” 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话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 何地,是说认清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 何时,是说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 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的裁剪,怎样配置之类 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指示词语:指示用法:身势用法象征用法(菲尔默) 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 会话含义(N解):1、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赖斯合作原则:在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A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的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有条理 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类似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 2、幽默准则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3、克制准则: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

语言学考试试题

Model 1 I.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giving examples for illustration if it is necessary. 1. macrolinguistics::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compou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Idiolec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Minimal pai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Compete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Digloss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Sound assimila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Arbitrarin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Semantic shif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Indicat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true or false. 1. Language use is both systematic and non-systematic, subject to external as well as to internal variation. 2. Corpus is a collection of texts input into a computer. Language corpora make it possible for material developers to select authentic, natural and typical language. 3. Mistakes often occur when learners fail to perform their competence. 4. Root 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meanings while syem is understood with emphasis on affix. Sometimes a linguistic element is both a root and stem. 5. All instances of NP--movement are related to changing a sentence from the active voice to the passive voice. 6. Word lay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ecause of its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the meaning.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297271.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语用学》复习提纲

本次考试共四种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 填空题:(举例如:)(每空1分,共10分) 1.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语用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 2.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新兴学科”最终得到认可。 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境: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指示词语: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隐性施为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优选结构:相邻对中所有可能跟始发语配对的应答语并不具有同等地位,有一组优选结构在起作用,即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类是“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发话的期待),有一类是“不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 ?预示序列: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用以探听虚实的一类话语。说话人使用这类话语的主要动机是考察有无向听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可能性,即说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能否从听话人那里得到“期待的”反应。 ?会话含义:格赖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直接言语行为: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间接言语行为: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说话的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_和_的内涵解析_李奇术

第30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0,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Nov.2009 收稿日期:2009-09-12;修改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李奇术(1957-),男,河北成安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 ———「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的内涵解析 李奇术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摘要:「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长期以来一直是日语界争论不休、困扰教学的突出难点之一。尤 其在语言学界诸多名篇高论相继问世,众说纷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又完善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各显其能。本文在尊重、借鉴各家高论的基础上将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民族习惯等不同语境的角度出发,就它们的意义、独特用法及微妙之差做一分析、归纳,略陈管见。 关键词:语境;状态持续;惟命是从;置之不理;状态放置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09)06-0031-04 「なり」「まま」「きり」作为接续助词,用法各异。但三词接过去助动词「た」之后,并与表达否定意义的后项呼应使用时,其用法、含义非常相似,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的发生。相当于汉语的“一…就(不、没)…”,“一直就(不、没)”,“再也没…、再也不…”等意思。 这一特点给我们准确运用三词带来很大障碍。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三词易混同的原因及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用法、互换规则等,希望能为准确运用三词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っぱなし」是由「放す」的连用形转换而来的构词成分,因用法有限,将在下文中对该词做单独的分析、归纳。 一、易产生混同的接续助词「なり」 「まま」「きり」的语意解析 「なり」「まま」「きり」除上述“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发生”的共性之外,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1]。 1.「なり」还可以用于表示前后两项动作、作 用的相继发生或前项尚未发生,而后项即将发生。例如: (1)新しい部长が着任するなり、次々に新 しい企画を打ち出した。(新处长一上任,一个接一个的新计划就出台了。) (2)12月になるなり、零下の温が いて いる。(一到12月份,每天都是零下寒冷的气温相 伴。) 而「まま」和「きり」却没有这种用法。另外,「なり」还有副助词和并列助词的用法,在此略。 2.「まま」的用法很广,除「…たまま」外,还有 接活用词连体形或「体言+の」的用法。例如: (3)足の向くままにいている。(信步而 行。) (4)野菜は生のまま食べるほうはがあ るんですよ。(蔬菜生吃,营养丰富。) 因这两种用法与「なり」「きり」无可比性,在此不再阐述。而「…たまま」的用法、意义,可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应用规则。 3.「きり」作为接续助词,常以「…たきり…な い。…たきりで…ない」等形式出现,构成否定的表达形式。但也有例外。例如: (5)それっきり会っていません。(自上次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 (6)离婚したきり今もひとり暮らしらしい。(离婚后像是一直独身呢。) 以上两例都是由整体内容的搭配而构成的句子。即「それっきり」虽不是动词过去式,但在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 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

语用学练习题

英语语言学练习----语用学 一、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The contextual view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effort to study meaning in a pragmatic sense. ( ) 2.Pragmatics is related to and also different from semantics. ( ) 3.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not important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 ) 4.All utterances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 ) 5.Speech act theory was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1950s. ( ) 6.Grice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he called “constatives” and “performatives”. () 7.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 ) 8.In their stud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nguists are only interested in how a speaker expresses his intention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how his intention is recognized by the hearer. ( ) 9.Directives are attempts by the speaker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 ( ) 10.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was proposed by John Searle. ( ) 11.There are four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 12.The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make our language indirect. ( ) 13.All the utterances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 ) 14.Austin thought that stating was also a kind of act, and that we can perform with language. ( )

_从语源学到语用学_解读

第25卷第2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V o.l25N o.2 Journa l o f L v liang H i gher Co llege Jun.2009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解读 李红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 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彻尔(Eve S w eetser)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soc i ophysical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 iste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隐喻关联,并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这为解析复杂的语义现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语源;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34(2009)02-0031-03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于2002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西方语言学丛书之一影印在中国出版发行。虽然正文加上书目和索引,全书也不过180页,但其论述纵横宽广,深刻而明晰,且角度新颖,无不使从事语言学研究与学习的读者从中受益。正如编辑在书末这样评述道: 在各种语言中,情态词、连接词、条件词、知觉动词恐怕都是最生动、也是最难以把握其意义的词类。其意义的多义性不仅困扰语言学家,也困扰分析哲学家。尽管如此,E ve Sw eetser的论述仍然向我们证实了它们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统的分析 。 Eve Sw eetser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共6章,各章题目如下: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印欧语系体系中的英语知觉动词 第三章:情态动词 第四章: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第五章:条件词 第六章:回顾与展望 其中,导论介绍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语言的多义歧义现象。他把这类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语义理论中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复杂的语义现象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语用的模糊性三个方面。词汇的多义性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词汇的语义变化涉及一个词的原义与新义此消彼长的过程。语法化的事实证明,词汇演变都是 A A/B B 的渐变过程,语用的含糊性指语言形式基本义在语境中的语用所指和语用含义。例如: H o w are you? 的最初义指是对对方生活状况的询问,但是这句话已逐渐转指一定情景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或开场白。汉语是类似的句子,如 你吃了吗? 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存在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关系。作者认为这些一对多的关系中存在着潜在的共性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无法揭示的。 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指词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及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该理论在揭示复杂的语义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语义描写的一组特征集:如:bac he l o r一词包含以下一组特征[+HU MAN],[+ADULT],[+MALE],[+NE VER MAR R I E D]。这种分解方法把语义建立在义素的静态对比比较上,并没有对词汇语义进行充分的动态描写。同时,生成语法理论将共时语义结构与语义历时变化分离开来,无法很好地解释语义的复杂现象。 收稿日期:2009 01 24 作者简介:李红兵(1968-),男,汉族,山西离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31

语用学

语用学 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姓名: 班级: 学号: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正文: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家赛尔系统地修改了语言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丁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结束语: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对语用学、语言研究,还是对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学以及语言的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思想,并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加以论述: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条件,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视野。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