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由来已久。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语码化了的跨文化交际。

作为一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考虑原语文化背景,准确而忠实地将原语文化信息传达给读者,这不仅能帮助读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还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将围绕翻译中风俗习惯问题的处理展开讨论,从跨文化交际、文化和翻译的概念及其关系入手,讨论翻译风俗习惯应遵循的原则及一些处理方法。

关键字:communication;culture;translation1.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several main concepts and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late parts of the paper.1.1 IntroductionThere is such a story in Genesis in the Bible:The offspring of Noah was building a tower, which must be high enough to reach the heaven so that all the people could live in it together instead of scattering on the earth. God came and saw everything. He considered that if the human beings continued to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they would become very powerful not very long after, so he decided they should not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any more.From then on, people began to speak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guages, which became a hinder for associ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group.However, from the very early time as well, people had begun to exchange cultures though the existing of language barriers. People still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 nowadays, but their hearts go closer and closer with translation serving as bridges and ties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1.2 The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inc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first make clear the meaning of the word.According to Prof. Jin Huika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bou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communication. More specificall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nnected with unmedi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B.C.1792, however, it did not be regarded as a unique subject until 1970’s.Then how about culture which is involv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s very complicated indeed.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gives us the principle definition of culture like that:①evidenc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rts, science, etc) in human society;②particular from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③all the arts, beliefs, social institutions, characteristic of a community, race, etc.Modern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consider ed that “culture” carries four characters:①culture can only be gotten by getting touch with society instead of by inheriting;②culture belongs to a community instead of to a single person;③culture is a kind of mark and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ic system in culture;④culture can not be separated, it is a united one.From the description about culture about culture above, it is not hard to see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a key consisting part of culture, language serves as a tool to protect culture, exchange culture and reflec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culture produces language. Hence, translation is actually a kind of cross-linguistic, cross-cultural and cross-social activit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 translation can only be a meaningless one. For instance, we usually call Japan, South Korea, HongKong and Taiwan, the four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Asia, the “亞洲四小龙” . Someone once translated it as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In Chinese culture, dragon is a mascot, which is usually a sign of happiness, riches, luck and even the symbol of imperial authority. However, the implied meaning of dragon is opposite in the West. Dragon in the eyes of occidentals is a kind of ugly, brutal and wick animal. Hence, the proper and acceptable translation should be “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亚洲四小虎)”.1.3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e sharing” and “culture losing”in translation.1.3.1Culture sharing refers to that peoples who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s or cultural background can share the same information, the sharing part is happened to be the overlapping part of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who live in the same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almost have the same basic recognition to this world. We usually call itcultural generality, which promise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lation. Culture sharing makes the operation of translation easy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produce the same effect among different read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Such as, “tooth for tooth(以牙還牙)”,“to lose face(丢脸)”and“as pale as death(像死人一样苍白)”and so on. The case is usually called “equivalence on effect”.1.3.2Cultural individuality decides the unavoidable of culture losing.Firstly, the specific living condition, social histories, levels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haracters of language and ways of expression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 groups, all these became the obstacle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me are even unexcelled. This is the first important reason lead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Secondly, form personal angle, to know intimately a sort of culture not only depends on personal study,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getting touch with society, but als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 intelligence, language a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ven persons from the same cultural group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ame cultural phenomenon, so undoubtedly the understanding of a translator who stays in a bilingual and a biculturist, a translator knows much more about target-language culture than source-language culture. Sometime, influenced by hi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is mode of thinking, a translator would produce some over translation and under translation. As a result,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is inevitable. In another cas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is not reached because reader’s level is far below to what translator ask. All the objective reasons in bilingual communication mentioned above lead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The result of culture losing is that there’s always some regret lef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 Three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problems of customs and habits in translation.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so the standard to judge whether a translation is a good or not is to see whether it help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not. In order to make translation serve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ee main principles should be flowed in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2.1 Trying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translating the customs and habits in the source text.The problems on customs and habits are very complicated and hard to deal with. Some customs, which are very common in source-language culture, are completely strange to target-language acceptors. Sometimes, because of lack of knowledge ofsource-language culture, a translator often makes some mistakes.E.g. : The king visits(the Yankee)to confer about appointments and to cure the king’s evil by his touch(Dusby Ian, Fifty American novels).译文1:国王驾到,同这位美国佬商量军队的任命和用触诊给国王治病事宜。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研究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研究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研究翻译是传递信息和交流的桥梁,而跨文化交际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存,在日常生活、商务往来和国际政治交流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并探究它们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世界发展的作用。

首先,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语言和习俗的差异,而翻译可以帮助缩小这些差异,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的代表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通过翻译的工作,他们可以准确地传达各自的意见和诉求,从而达成共识。

翻译还可以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转化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接受的形式,使得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其次,跨文化交际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不仅需要掌握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价值观。

这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的隐喻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翻译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就无法准确地传递信息。

例如,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并不适用。

因此,翻译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以确保传递的信息符合目标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翻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结果。

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达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可以将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和语气保持一致,使得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然而,一个翻译错误或不当的翻译可能导致误会和误解,潜在地破坏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也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互联网的普及,翻译工作不再局限于书面文字的互译,口译和实时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语音翻译设备和在线翻译软件可以实时将不同语言的口头表达转化为文字,从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交流。

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掌握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跨文化交际意识对翻译水平的影响,跨文化交流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跨文化交流对翻译传达信息的影响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如何提升翻译质量等。

第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对翻译水平的影响。

每个文化的价值观以及相互间的差异总是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从而影响着翻译水平。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实话实说”(speaking truthfully)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表现,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反,说“实话”可能会带来某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因此,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翻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选择更加恰当的表达方式,以确保原文信息和意思的准确传达。

第二,跨文化交流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挑战。

在语言表达方面,翻译者必须掌握不同文化的语言表达习惯,并努力去理解原文中隐藏的意思,然后用一种合适的语言样式将原文中的概念译成目标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信息,使最终的译文更加地道。

第三,跨文化交流对翻译传达信息的影响。

翻译不仅是理解原文,而且还需要能够正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翻译者必须确保所有的信息都能够被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

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翻译者可以更好地弄清楚其中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四,跨文化交际意识如何提升翻译质量。

提高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高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翻译者应该做此的理由是:读者的受众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译文必须考虑文化差异,尽可能地有助于他们生动地理解原文,从而使译文的质量大大提升。

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旅游成为了人们跨越国界,体验异国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沟通和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中,旅游英语翻译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进行研究和探讨。

1.1 促进旅游者与当地人的交流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语言障碍,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够促进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1.2 提升旅游体验质量良好的英语翻译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信息,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质量。

通过翻译,游客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体验。

1.3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英语翻译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增加当地旅游业的收入和知名度,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的挑战和应对策略2.1 语言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英语翻译需要兼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含义和内涵,将信息传达给游客。

应对策略: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准确和恰当的翻译。

2.2 表达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这也是英语翻译面临的挑战之一。

有些地方的特色活动、习俗等可能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翻译进行准确传达。

应对策略: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通过丰富的实地调研和了解,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当地特色活动、习俗等精确地传达给游客。

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2.3 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1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乔蔚薇【摘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

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价值标准、宗教信仰、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几个方面的探讨可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什么是翻译。

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

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比较片面。

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

但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载体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2.什么是文化。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

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使语言也具有了某些共性的成分,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又存在着差别,在语言方面表现为词语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这些就是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个性,它给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设置了障碍,正如汉语和英语,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不仅仅是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将从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讨这种影响。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境,这种文化内涵和语境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汉语中的“情”和英语中的“emotion”虽然在表面上意思相似,但是其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

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情感的体现,还包括了关系、人情、道义等多种含义。

而emotion在英语中更多地强调了情感的表达和感知。

在翻译时,如果不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和语境的差异,就会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和表达。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将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合理、准确地表达到目标语言中,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社会因素也对翻译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学作品和语言的产生、传播和翻译。

以政治因素为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不同,会导致在对政治性文本的翻译活动中出现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政治文本的审查和篡改,因此在翻译这类文本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政治因素对文本的影响,合理地进行翻译,使得翻译文本既符合语言规范,又不失原文的政治内涵。

历史、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因素也会对文学作品和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理解这些社会因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也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更是至关重要。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翻译时需要翻译者兼具诗意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理解和再现原作的内涵和艺术表达,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困难文化语境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称谓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而某些英语习语在汉语中也难以直接翻译。

在翻译时,如果不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很容易导致翻译困难和错误。

2. 文化背景影响翻译选择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本土化或异化的现象。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难免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导致译文和原文在情感色彩和意境上产生差异。

3. 跨文化传播效果受限文化语境的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限制。

即使翻译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完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原始意义。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政治和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2. 经济因素影响翻译市场3. 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内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会对翻译内容产生影响。

某些敏感话题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审查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

三、应对策略1.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者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和情感,并将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去。

2. 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翻译者需要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保持翻译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保证翻译质量和可靠性。

3. 加强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升自己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4. 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翻译者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摘要: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

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

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在翻译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习语 翻译 一、引 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

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

而在语言这个大家庭中,习语是其中的核心和精华。

如果没有习语,语言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反之,如果运用得当,习语可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

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习语。

二、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

(尤今·奈达,2001:82)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

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

英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

史密斯在《词汇和语法》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习语和最好的词一样,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32浅析跨文化交际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常 虹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出现了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本文首先通过讨论跨文化交际和英语翻译的定涵义,然后分析了跨文化交际对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英语翻译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因素;方法 中图分类号:C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232-2 世界上的每种语言都是各自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体现着各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言起着影响的作用。

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更应该注意跨文化交际对翻译的影响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可以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进行的交际,也可以指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美国。

我国对其研究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国际化”。

由此,跨文化交际便在其中应运而生。

二、翻译的定义及标准 翻译(Translation)是语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一种语言或语言所表达出的内容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或结果。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给翻译下了个定义“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最贴切而又最自然地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要达到词义对等,其次是文体的对等。

”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就是翻译标准,一是要忠实于原文,二是要表达流畅地道,更重要的是要恰当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文化的人们需要交流,需要沟通,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就离不开翻译,可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跨文化交际与英语翻译 (一)跨文化交际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 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是内陆国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土地为生存之本,中国古代始终 “重农轻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确立了以国家和家庭为中心,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群臣、父子、夫妻”等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同时,中国古代一直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下确定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紧紧的束缚着中国人,严重制约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现代的中国人仍然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能否顺利的开展和进行,人们仍然认为所谓的“关系”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大部分是岛国,位于在海洋上,为了满足各自的利益和适应各自发展的需要,他们最先在国与国之间开展经济活动并形成了商品经济,同时也形成了与这种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建立了较平等较民主的社会。

西方人重视商业,强调平等,推崇个人。

2、思维模式不同 中国人在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上力求整体,力求统一。

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即人的一切生活和行为活动要符合并适应自然规律,自然与人要和谐统一。

因此,中国人在思维模式具有较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同时中国人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感觉和经验。

西方人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对立的,是一分为二的。

当然人与自然也是相互对立的,人能够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人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这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是注重逻辑和分析,做事力求精确,注重个体发展。

3、价值取向不同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

中国人价值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坚持把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由于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国人在处事时坚持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点,在接人待物,言谈举止中坚持谦虚和虚心。

在古希腊文化基础上发展的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体,重科学。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喜欢标新立异,独具一格。

4、宗教信仰的不同 在中国佛教、儒教、道教对人们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面临灾祸时,人们祈求菩萨的护佑;面临好事喜事时,人们感谢神灵的相助,人们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是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的。

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中国人十分喜欢龙,因为它是高贵、吉祥、权力的象征,代表着中华名族,但是“dragon”对西方人而言是怪兽、魔鬼、凶残、罪恶的象征,因为圣经故事中恶魔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

由此可见,这一个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翻译“望子成龙”时就应该避免直译而应该意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同时“亚洲四小龙”也应该翻译成“Four AsianTigers”。

(二)在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翻译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上因素影响了英语翻译。

那么在作者简介:常虹(1980-),女,河北省玉田人,讲师,从事英语教学与外语语言学的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31.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33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研究王晓娟(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1)摘 要: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必修课,该课程开设已有六年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调查显示,我校从事亲子教育的毕业生存在职前实践经验不足,对家长的了解和指导能力较差,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不准确,理论总结和提升能力较差等问题。

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突出实践性、科学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亲子教育;教学内容;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233-2 我校应市场需求,开设了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该课程在我院开设有六年的历史,针对开设过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且目前从事亲子教育的毕业生,我们开展了专业调研和问卷调查,目的是发现不足,改进该课程的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市场需求。

一、我校从事亲子教育的毕业生问题所在 从亲子园与幼儿园领导及学生的反馈结果来看,我校毕业生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于这几方面。

(一)职前的实践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时,在亲子园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较少,即使有机会在亲子园见习实习,但由于亲子园教学的保密性和商业性特点,很多亲子园不允许见习生观摩教学活动,更不允许学生面向家长和宝宝上课。

这些直接导致学生的职前实践经验不足。

(二)亲子活动中对家长的了解和指导能力较差家长在亲子活动中,视亲子教师为权威,关于宝宝的任何事情都要请教亲子教师,比如宝宝几个月添加辅食,宝宝总爱发脾气等问题。

学生没有带宝宝的直接经验,在校期间对于宝宝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了解不多,因此,面对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难以应对,出现亲子教师逃避家长实际的英语翻译中翻译者要如何进行翻译呢?尤金•奈达博士提出了词义对等和文体对等。

翻译者必须最大限度的把原文中的文体信息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的文体与译入语的文体等值是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

但是这种对等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过程中也很难做到。

因此,在英语翻译中我们要考虑以下的方法。

1、直译法—英语翻译的首选方法 直译是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和原文在选词、句法、风格等方面尽可能趋同。

尤其是在英语的句子结构与中文较为接近时,直译能更加的通顺自然。

事实上,现在许多英语词汇经过直译已经广为流传,读者已经较为熟悉。

例如,cold war “冷战”,black market “黑市”,Black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手绢抹去他那鳄鱼的眼泪。

” 2、意译—英语翻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意译指的是只忠实原文的内容,不拘泥原文结构形式与修辞手法的翻译方法。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在翻译时要根据翻译目标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进行意译。

如果直译就会使翻译晦涩难懂,有时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

例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在这句话中我们不能直译,而应意译成“大雨滂沱”,“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就应该译为“Every dog has his day.”因为狗是西方人的朋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句话如果直译就体现不出汉语所表达的含义,而“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这种意译就能体现变化的过程。

3、释义、备注—翻译中必要的补充释义是指不拘泥于原文文字,由表及里,挖掘原文深层的文化特征,用译文进行解释,这样就能使原文中对于原文中隐含的文化内容传递给译文读者。

例如,as happy as a cow 若译成“快乐如母牛”,显然中国读者无法接受,通过释义译成“快乐的像只百灵鸟”。

中国读者就能够接受。

同样汉语中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能够让西方读者明白。

总之,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让读者能够明白翻译的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P.85 [2] 遇艳.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 卢长怀.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杨 锐作者简介:王晓娟,鞍山师范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