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_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_于桂敏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三、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
在很多老外看来,朋友意味着彼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思想、兴趣和爱好;对双方而言,
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是
义务和责任。
中外友谊各自的优缺点
华人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 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 朋友两肋插刀;而很多老外对待朋 友的态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中外友谊的换算公式
华人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朋友
北美老外
一般没有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认识的人、经常一起 说上几句话的人
朋友
二、华人朋友的直言不讳
华人朋友之间更直言不讳,朋友之 间更能听到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真 话。
老外朋友在生活中赞美有余,而建 议和批评不足。
三、华人朋友的情深意长
留面子VS直言不讳
案例:“没问题”等于“拒绝”
一、中西方面子的比较
中西方的人士都好面子,但是程度和表现方 式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作为华人还是老外,如果你伤了一 个老外的面子,多半只是这个老外怨恨你而 已;但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华人的面子,有 可能导致一个群体怨恨你、你可能会激怒了 一大群认识和不认识、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们。
¤你去哪儿了,为什么才来? ¤你好像感冒了!多喝水、多穿衣服。 ¤刚才你在给谁打电话? ¤你吃的东西没有营养,别吃了! ¤为什么坐地铁,乘出租车多方便。 ¤你的衣服颜色太艳了! ¤吃点儿吧,对身体有好处! ¤你该减肥了! ¤你太胖/瘦了! ¤你的发型不好看。 ¤天太冷了,多穿衣服。 ¤你显得很疲倦。
写推荐信
学到的工作经验、取得的业绩、
工作中建立的声誉和口碑,是任何雇 主也永远夺不走的,这些才是你我可 以永久依赖的财富。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种不同体现在生活,生产,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差异,注重“统一”和倾向“对立”的差异,注重感性和注重理性的思维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和语言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离骚》,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盈天下而皆象矣。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施慧英摘要:在跨文化交际和合作中常常产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所致。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文化差异1、价值取向不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 Pearce,Verrion Cronent等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价值观影响。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本文化的价值系统,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
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之上;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之上。
在以集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礼让,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追求“随遇而安”;而在个人取向的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人们崇尚个人奋斗、独立性、追求自我实现、放任个性、自我肯定、自由发展、要求个人空间、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保护个人隐私(年龄、婚姻、收入、地址、经历、信仰等在西方社会都属于个人隐私)。
因此,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给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
2、思维模式不同东、西方人对外界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别,因而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而思维模式差异会造成交际行为、语篇结构、编译码方式、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
因此,中国人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
他们说话、写文章不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而习惯于绕弯子,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跨文化交流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跨文化沟通常常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语言障碍、职业角色等方面探究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应对策略。
一、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跨文化沟通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不同,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认知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就会导致交流中的误解和不适。
比如在华人文化中,多数人喜欢用“客套话”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而在西方国家则注重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
若没有对文化差异进行充分了解,可能会导致人际交往的不愉快。
应对策略:文化认知需要时间、经验和深入的交往,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观察当地人的行为以及与当地人的接触交流来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认知。
同时,要多加倾听、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严格遵守当地的社交礼仪,不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
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流中最为普遍的障碍之一。
不同的语言和口音、词汇使用、语法结构等都可能导致沟通的困难。
比如在英语母语国家中,“sum up”和“summary”在意思上并无区别,但在汉语中则不尽相同,而“summary”更接近“总结”的意思。
另外,不同语言中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形象化表达也有所差异,对方可能使用的是我们不熟悉的术语或比喻,从而导致沟通上的错失。
应对策略:提高语言能力是最为实用的应对策略,可以通过学习所需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不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利用翻译工具、交流辅助软件等工具提高交流的效率。
三、职业角色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职业角色差异。
比如在中国的商务交流中,礼仪约束着交流双方的行为和表现,而在西方商务交流中则更加注重合作和效率。
此外,不同职业角色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222018年04期总第392期ENGLISH ON CAMPUS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文/宋丽雅【摘要】文化差异作为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的一种障碍,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更是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尤为明显,尤其是中西方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以及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流与交际活动,同时也对翻译工作产生直接影响。
笔者经过自身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总结,不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其他从事跨文化交流交际活动的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思维方式;价值观差异【作者简介】宋丽雅,诺曼艾索机械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一、引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同时我国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外企入驻,这使得我国与国外的交流交际越发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从文化差异程度上来看,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差异大,因此文化差异的程度也相对较大,这导致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困难相对较大,因此分析中西方差异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正是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基本措施。
二、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概述文化差异有史以来就是一直存在的,这是由于不同生活背景下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生活模式必然有会有所差异,而且随着世界各地区移民现象的不断发生,基于解决文化冲突与矛盾的文化差异研究也开始日益深入。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由于生活地区不同产生的心理程序差异,这一差异在不同的群体、地域以及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
跨文化交际就是基于文化差异的概念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交际活动。
中西方人文环境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人文环境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浪潮中越来越重要。
中西方在人文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很大,不仅是用词、发音和语法上的差异,更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文讲究含蓄、委婉,注重感情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英语则比较直白、简洁,强调效率和任务导向。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
例如,西方人在交流时会表现得很直接,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面子、尊重和关系。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交往上的困难。
因此,为了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掌握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并学习如何表达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人际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重视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而中国重视家庭、社会地位、群体集体的荣誉感和面子。
西方人喜欢直接交流,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人则注重传统道德规范、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同时注重面子和群体集体的荣誉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可能会感到中国人过于保守、保护主义,而中国人则会感到西方人过于冷漠和自私。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
第三,信仰和宗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里面有自己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如佛教、道教等。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统和价值。
在国际交流中,很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
例如,伊斯兰教被西方社会误解和歧视,所以了解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在中国文化中,离经叛道和异端邪说都是不被欣赏的,因此在跟中国人沟通时,应该谨慎地处理涉及信仰和宗教的问题。
最后,跨文化交际也经常涉及到节日和庆祝活动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民俗、食品、礼物和习俗。
从文化差异透视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从文化差异透视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作者:杨云高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8期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密切与频繁,文化之间相互浸染、相互作用,致使二者出现一定的融合倾向。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巨大,若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就会形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因此,想要促使中西方共同发展、携手并进,就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要从文化差异入手。
本文联系实际,剖析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在此视角下影响双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引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西方交流逐渐密切,我国对外交流已进入新的阶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交流时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外,还受到文化差异影响,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冲突。
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语言文字中,还分布在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西方之间的距离并不仅仅在于地理上的距离,还在于文化和人类思想意识。
想要实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详尽研究,了解、尊重差异。
一、文化概念剖析所谓文化,乃是人类社会中各项活动所导致的多项产物总和,包括两种形式,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广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类思想观念、科学技术、艺术、风俗习惯、语言等,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共同观念认为,文化是由长期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现象,是历史的积淀产物,它既凝集于实物之中,体现在物体造型、色彩等的方方面面,又游离于物质世界纸上,存在于精神当中。
人类文化是在交互关系中不断进行交流和影响、被大众广泛认可的能够代代传承的意识形态,是人类针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的集合与升华。
总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与其所有产物,内容十分丰富。
二、文化差异背景下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1、地理环境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会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影响当地居民的外表、生活习惯,乃至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行为规律等。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透析

An An l ss o he Dif r n e e we n Chi s n e t r e f Va u a y i f t f e e c s b t e ne e a d W s e n Vi ws o l e
YU Guimi — n。 BA IM e , i S Cha g U n
一
和 冲突 的根 源 , 导 致 中西 思 想 沟 通 困 难 的 主要 因 素 。因 此 是 说, 价值 观 是 一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问 题 ,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核 心 。 是
一
般 来 说 , 语 言 、 俗 等 方 面 适 应 另 一 种 文 化 并 不 很 在 习
看 。 有 天 人 合 一 、 部 融 通 的 民族 性 格 , 化 特 征 是 固 守本 具 内 文
土 , 着稳 健, 朴 厚 重 , 尚 和平 。中国 文 化认 为人 与 自 沉 质 崇
困难 , 正 的 困 难 在 于 价 值 观 念 方 面 的 分 歧 。不 同 的 文 化 有 真
n s n s e n v l e ,ami g a n r a i g s u e t ’s n iiiy t u t r l i e e c s n a cn h i wa e e so t r a e e a d we t r a u s i n ti c e sn t d n s e st t O c lu a f r n e ,e h n i g t era r n s fi e n — v d f n
( c o l f F r i nL n u g s n h i ut r ,D l nU ie s y o t n l i ,Da in 1 6 0 。 h n ) S h o o e a g a e d T erC l e a i n v ri f Na i a i e o g a u a t o ts l 1 6 0 C ia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于桂敏1,王艳秋2X
(1.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辽宁大连116026)摘 要:从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阐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念;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04)03-0076-04
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不仅是/社会人0,而且是/文化人0。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文化无所不在。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由于人类的生理构成的一致、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不同的文化之间会有某种重叠,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同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又可以造成不同文化之间自然而缓慢的融合。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大不相同的文化现实。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很微妙,并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因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中的一种潜在危险。一般来说,在语言、习俗等方面适应另一种文化并不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0[1]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阐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一、从对自然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0,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0。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而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具有天人合一、内部融通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是固守本土,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注重二者的依存和统一。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整个宇宙。0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人对于对立着的自然界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造的精神。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0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科学家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则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过是发现了某一自然法则,不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实际上,圣经中的Testament一词即是Agreement的意思,原指上帝与人的统一和一致。/耶稣0既有神性,又有人性,人与上帝一样是造物主。他们的神凡对立观表现为人们虽然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而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我们从谚语Godmakesandmanshapes(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中也能看出神凡二分的观念和人积极抗争的精神。西方人这种天
第20卷第3期2004年9月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 Vol.20No.3
Sep.2004
X收稿日期:2004-05-10作者简介:于桂敏(1961-),女,山东平度人,副教授。人相分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0的言语观。[2]虽然中国古人早就有二元的辩证思想,但他们所强调的不是二元的分离对立,而是二元相辅相成的统一,如:/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0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昼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然而/田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的思想经过禅宗派佛教的传布而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人与田地万物为一体0便成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界的基本态度。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从人愿0、/吉人天相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0等等,把天与神分开,把天当作自然,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人们谋划一件大事时,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0的条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指导下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3]/天人合一0和/天人相分0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构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二、从对个体与群体的态度看中西方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0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点,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主的实体。这个点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向不断向前运动,形成一条自我实现的直线。但直线难免交叉、切割,于是利益发生冲撞,各种社会矛盾就会产生。在这种线性、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人注重自立,人人也感到自危,从而养成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伦理,也养成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例如:Allpeopleareequalbeforethelaw(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个体主义至上的精神传统深入人心。只要看看英文词典中的合成词中,有多少词是以self为前缀的就可以看出/个人0在英语民族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个,如: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respect,sel-fmade等等。AmericanDream(美国梦)就是对美国人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0,/在朝者忠于君0。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的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0的帽子谁都不想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0这句话总是受批评的。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0、/国0、/天下0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这种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讲究集体主义,但是也使中国人/循规蹈矩0、/安于现状0、/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0,缺乏进取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而且过分重视/关系0,很多人把拉/关系0当作处事哲学和生活的指南。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国门大开,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传统的群体主义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的意义,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的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人们在做到/先公后私0、/先人后己0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有的利益,但是,传统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维护整体利益仍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仍然认为追求个人吃喝玩乐是渺小的、卑劣的,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忤逆,是要严加防范的恶行。一个人真正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程度地履行各项社会义务。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而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异同之别。无论是中国的群体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说到底,交际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价值观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三、从时间观看中西方价值观念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环式的、向后的,而
#77#于桂敏等: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西方文化是线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去而不返。霍尔曾指出,/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单向时间的铁腕的控制0。[4]如,Timeandtidewaitfornoman(时不我待)。西方人觉得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有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的注意力主要用于未来事情的规划与实现。特别是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他们有意识地切断与母国的联系,梦想创造一种无宗教迫害、完全自由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0,他们只能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义无反顾地奋力走向未来。在他们心目中Afutureisalwaysanticipatedtobebiggerandlarger(未来总是更美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0。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着眼未来才能掌握世界。他们追求变革,反对传统,标新立异似乎成为西方国家的时尚。所以,西方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向前看、重求知,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鼓励开拓创新。在时间概念上,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标准,循规蹈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0以及/前所未有0、/后继有人0之说。中国人虽然也叹息/岁月不待人0,然而昼夜更迭、季节交替的环式时间观使中国人在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是一种主要倾向。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0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对/时过境迁0有心理准备,并慢慢地期待着/时来运转0。告别语和劝慰语几乎都是/慢0字当头,如/慢走0、/慢用0、/慢慢来0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式的、向后看、重修身,认为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稳定守序。[5]在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霍尔曾经指出,美国人/对待时间就像对待物品。赚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6]0人们的整个生活完全受制于严格、精确的时间安排,/Timeismoney0几乎成了每个美国人的信条。而在中华文化中,/日出而作,日没而息0却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盛行。/慢走0成为人们分手时的用语。这些都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时间观。守时在西方文化中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不守时/常常被看作是傲慢或不负责任0。当问到/Whattimeshouldwecometodinner?0时,美国人可能有两种回答,若是诚心邀请你共进晚餐,他就会给你一个准确的时间;如果并无诚意,他就会回答:/Anytime0。而在东方文化中,如果回答/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