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文本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区划目的 (1)

第二条区划依据 (1)

第三条区划目标 (2)

第四条区划原则 (4)

第五条区划范围 (5)

第六条分类体系 (5)

第七条区划成果 (7)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7)

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7)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8)

第十条开发利用现状 (12)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14)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15)

第十二条总体布局 (15)

第十三条杭州湾海域 (18)

第十四条宁波—舟山近岸海域 (18)

第十五条岱山—嵊泗海域 (19)

第十六条象山港海域 (19)

第十七条三门湾海域 (20)

第十八条台州湾海域 (20)

第十九条乐清湾海域 (20)

第二十条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 (21)

第二十一条南麂、北麂列岛海域 (21)

第四章海洋功能分区及管理要求 (22)

第二十二条海洋基本功能区 (22)

第二十三条农渔业区 (24)

第二十四条港口航运区 (25)

第二十五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26)

第二十六条矿产与能源区 (27)

第二十七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28)

第二十八条海洋保护区 (29)

第二十九条特殊利用区 (30)

第三十条保留区 (31)

第五章实施措施 (32)

第三十一条区划实施管理 (32)

第三十二条海域使用管理 (33)

第三十三条海洋环境保护 (35)

第三十四条基础能力建设 (36)

第三十五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37)

第三十六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38)

第六章附则 (39)

第三十七条区划效力 (39)

第三十八条区划附件 (3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为适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和规范各种涉海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在国务院2006年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基本功能区的标准,将全省海域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海洋基本功能区,作为全省海洋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第二条区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3号)

1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1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函〔2010〕38号)

15.《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准)

16.《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7.《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函〔2011〕19号)18.《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批复》(国函〔2011〕77号)

第三条区划目标

(一)海域管理调控作用得到增强

海域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开展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海域的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海域开发和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有力保障。

(二)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近海及海岸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构筑起蓝色生态屏障。至2020年,全省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得到初步控制,实现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40%以上,一类水质海域的面积比达到1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5处,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

(三)渔业用海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用海需求得到有效保障。重要渔业水域、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至2020年,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得到有效保护,渔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近海生物多样性增加,渔业捕捞能力和捕捞产量与渔业资源可承受能力大体相适应,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100000公顷。

(四)围填海规模得到合理控制

严格实施围填海年度计划制度,按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建设用围填海规模,全省围填海结构类型、布局和建设时序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海域使用规划对围填海的控制作用。至2020年,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50600公顷内,符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五)海域后备空间资源得到保留

进一步强化对保留区的选划和管理,严格实施阶段性开发限制,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未来发展预留一定数量的近岸海域和自然岸线。至2020年,全省海域保留区面积达448200公顷,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六)海域海岸带得到整治修复

重点对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能力减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带进行整治修复。至2020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300千米。

第四条区划原则

(一)尊重自然

按照海域的区位特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综合评价海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海域基本功能。

(二)科学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各行业用海,合理控制各类建设用海规模,保证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海,引导海洋产业优化布局,促进集约节约用海。

(三)保障重点

强化传统渔业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海域使用结构优化,保障渔业、重要涉海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用海需求。

(四)保护生态

立足构建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类功能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河口、海湾、海岛、滨海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安全。

(五)陆海统筹

根据陆地空间和海洋空间的关联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特殊性,统筹协调陆地、海洋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严格保护海岸线,切实保障河口海域防洪安全。

(六)军事优先

优先满足军事用海和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限制进入军事区及在军事区内从事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海底管线安全。加强领海基点及周边海域保护,维护海洋权益。

第五条区划范围

区划范围北界从浙沪交界的金丝娘桥起向海延伸到领海外部界限,南界从浙闽交界的虎头鼻经七星岛(星仔岛)南端至27°N往东延伸到领海外部界限,总面积约为 4.44万平方千米。本区划边界不作为海域划界依据,省际界线以国家公布的界线为准。

第六条分类体系

海洋基本功能区指具有特定海洋基本功能的海域单元。海洋基本功能是指依据海域自然属性和社会需求程度,以使海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确定的海洋功能。

海洋基本功能区分海岸基本功能区和近海基本功能区两类。海

岸基本功能区是指依托海岸线,向海有一定宽度的海洋基本功能区。近海基本功能区是指海岸基本功能区向海一侧的外界与省(区、市)海域外部管理界线之间的海洋基本功能区。

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中的一级类进行海岸基本功能分区和近海基本功能分区。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如下:

表1-1 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表

第七条区划成果

1、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

2、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登记表

3、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图件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一)地理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南沿海中部,陆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7°12′N~31°31′N和东经118°06′E~123°09′E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海域地处东海中部,全省范围内的领海与内水面积为4.44万平方千米,连同可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达26万平方千米。浙江全省海岸线总长约6700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878个。

(二)区位条件

浙江省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北联上海市海域,南接福建省海域,毗邻台湾海峡和日本海域,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对外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在我国内外开放扇面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沿海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与海西地区的联结纽带,依托广阔腹地和深水岸线等资源,既可作为我国海上交通运输主枢纽,也可作为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物资的储运、中转和贸易主基地,还可作为海防前哨,是加强“海上通道”安全保护的“主阵地”。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一)自然环境

地质特征。海域地质构造上属于东海构造单元,是大陆边缘拗陷和环西太平洋新生代沟、弧、盆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大型的迭置在不同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陆架边缘为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亦称钓鱼岛隆褶带,具有南窄北宽的特征;海域东部为冲绳海槽张裂带(即冲绳海槽盆地),是环西太平洋新生代沟、弧、盆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扩张型半深海舟状盆地。浙江海岸带地跨杨子准地台及华南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基岩港湾海岸为基本特色。

地貌特征。北部海岸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缘,南部则为浙东、南火山岩低山丘陵,海岸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海岸类型包括淤泥质海岸、基岩型海岸和砂质海岸,各岸滩类型交错分布。海底地貌以滨岸地貌类型为主,所在的东海陆架是世界最宽的陆架之一,内陆架为全新世以来形成的现代滨岸地貌及沙波地貌,外陆架则为晚更新世的滨岸地貌及古河谷、湖沼地貌的遗迹。

海底沉积。海域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陆源碎屑物质、生物源物质、火山物质和自生矿物四类,陆源碎屑物质是主体。根据沉积物的粒度结构特征、成因,与目前所处的水深、水动力状况,可将海

域划分为三个沉积环境区:陆架浅海现代沉积环境区、陆架古滨岸残留沉积环境区、陆坡—海槽次深海现代沉积环境区。长江和入海河流带来的陆源物质是浙江海域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海域泥沙含量分布特点是:愈近大陆含沙量愈高,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底层含沙量高于表层,岛屿周围的含沙量高于其邻近海域。

气候条件。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年温适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热量充裕的气候特点,但四季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的袭击。沿海太阳年辐射量在4000~4800百万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l5~18℃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沿岸出现海雾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海洋水文。海域内海流可分为外海流系和沿岸流系两大类,外海流系由黑潮及其分支构成,具有高温、高盐性质;沿岸流是由江河入海径流和盛行季风所产生的风海流组成,具有低盐性质。台风是形成沿岸大浪的主要因素。海域盐度空间分布呈表层低、深层高,近岸低、外海高,河口区低、黑潮区高的特点。海域冬季表层水温冷、暖水舌清晰,夏季表层水温分布则极为均匀。

陆地水文。浙江省河流众多,沿海主要有六条入海河流,分别为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由于流程短,河流夹带物质较粗,泥沙绝大部分沉积在河口以内,只有少量泥沙在汛期才进入口外海滨沉积。

海域环境。201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明显加重,与上

年相比,一类、二类和三类海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基本与上年持平,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扩大了6630平方千米。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60%,上升了16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7%,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是影响养殖海区环境的主要因素。

海洋灾害。浙江是海洋灾害最为频发、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海洋灾害损失严重,季风区中气流的不稳定性常造成一些自然灾害,如台风、强冷空气、干旱、冰雹等。浙江赤潮灾害发生的时间为每年的4~7月,赤潮发生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嵊泗—嵊山海域、舟山中街山至浪岗山、台州外侧海域等。海水入侵和盐渍化灾害程度相对较轻。2010年,全年共发生风暴潮、浪潮、赤潮引起的灾害事件39起。此外,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件、由码头装卸作业溢舱(围油栏内溢油)引起的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资源条件

海洋生物资源。浙江海域渔场面积有22.2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近海最佳可捕量占到全国的27.3%,是渔业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渔业生产力最高的渔场。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浙南海区、浙北海区、浙中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很高,以硅藻类为主;浮游动物具有近岸种类较少,离岸区域种类丰富的特点;底栖生物以低盐沿岸种和半咸水性河口种为主,包括甲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鱼类、棘皮

动物、腔肠动物和大型藻类;游泳生物是海洋捕捞的主要对象,共计有439种;药用海洋资源丰富,可供保健和药用的海洋生物有420种。

港口航道资源。浙江沿海港口资源的地域分布较为均匀,共有宁波—舟山港、温州港、台州港和嘉兴港四个主要沿海港口,目前沿海港口已经形成了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浙南温台港口和浙北嘉兴港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其中宁波—舟山港和温州港已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行列。

海岛资源。据统计,浙江省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287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东北部的舟山群岛海岛分布最为密集,岛屿总面积约为1940平方千米,其中舟山本岛面积约有500平方千米,为全国第四大岛。

滩涂资源。浙江全省潮间带面积约2290平方千米,其中海涂面积约2160平方千米。按岸滩动态可分为淤涨型、稳定型、侵蚀型三类,其中淤涨型滩涂面积占87.54%,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三门湾口附近、椒江口外两侧、乐清湾和瓯江口至琵琶门之间。潮间带滩涂大致可分为三种环境类型,包括河口平原外缘的开敞岸段、半封闭海湾组成的隐蔽岸段和海岛及岬角海湾内的海涂,面积小,分布零星。

旅游资源。浙江沿海的旅游资源兼有自然和人文、海域和陆域、古代和现代、观赏和品尝等多种类型,汇集着山、海、崖、海岛(礁)等多种自然景观和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涵盖了旅游资源

国家标准中8个主类。主要海岛共有可供旅游开发的景区(点)450余处。浙江沿海的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大,类型多,而且区域分布又明显地集中在杭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或附近一带,组成了杭、绍、甬人文自然综合旅游资源带、浙南沿海旅游资源区和舟山海岛旅游资源区,在省内乃至全国的旅游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洋矿产资源。浙江海底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东海陆架盆地具有生油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储集层发育好、圈闭条件优越等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据现有资料,东海油气目前已展开勘探工作,春晓油气田正式开采出油,东海油气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可再生能源。浙江因海岛数量众多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蕴藏着比较丰富的海洋能资源,具有较丰富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以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具有大面积、低密度、不稳定等特征,开发海洋能资源,对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条开发利用现状

(一)海域使用现状

至2010年底,全省使用海域7810宗,用海面积为2538.01平方千米。

表2-1 浙江省各行业海域使用情况表

(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浙江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2350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8%,海洋经济在浙江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7亿元、1599亿元和18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6:42.4:50.0。海洋产业类型日趋多样,海洋传统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共同发展,已形成了涵盖13类海洋主要产业的产业体系。海洋渔业发展形势良好,涉海工业增长较快,海洋工程建筑业稳定增长,港口物流快速发展,滨海旅游业发展迅猛,海洋传统产业与日益增值扩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共同支撑着浙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一)用海需求进一步增大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加快实施,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用海需求将呈现持续旺盛的态势。海洋渔业方面,现代渔业和涉渔二三产业用地用海需求将有较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随着“港航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港口新建、扩建工程加快实施,用海需求将有较明显的增长。临港工业、战略性海洋产业及滨海城市建设方面,沿海各大开发区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的愿望日渐强烈,用地用海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海洋旅游方面,随着大批优质滨海旅游资源加速开发,以及人工旅游设施的增长,滨海旅游业对用地用海的需求也将有所增加。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保护区新建、续建和升格都将带来一定用海需求。

(二)海域使用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目前违法用海情况依然存在,未依法办理相关用海手续即开始用海,影响海域科学开发和利用;涉海规划未能科学实施,部分海岸和海域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海域使用审批制度有待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海域使用监视监测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还未能对实际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压力进一步增大

海岛保护任务艰巨,有居民海岛开发建设仍需规范,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配套制度有待完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严重,

近岸海域渔业用海进一步被挤占,稳定海水养殖面积、促进海洋渔业发展、维护渔民权益的任务艰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利用有待科学管理,急需完善相关规划。

(四)海洋生态环境尚未根本好转

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湿地遭到破坏,杭州湾、甬江口、乐清湾、台州湾等港湾呈严重富营养化。有毒赤潮和复合型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增长趋势。工业和城市污水等陆源污染物排放尚得不到有效控制。海洋生物生境不断萎缩,一些重要鸟类、海洋经济鱼类、虾、蟹和贝藻类生物产卵场、育肥场或越冬场逐渐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生物濒临绝迹。随着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海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压力与日俱增。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第十二条总体布局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关于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人海和谐、海陆联动、江海连结、山海协作,统筹处理好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着力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构筑经济高效、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海洋开发与保护体系,力争形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开发保护格局。

(二)战略布局

坚持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重点海域的基本功能区,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科学高效有序推进海洋开发和资源保护。

加快核心区建设。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围绕增强辐射带动和产业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积极推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国际集装箱物流、滨海旅游、新型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科教服务等基地和东海油气开发后方基地,加强深水岸线等战略资源统筹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网络,形成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提升两翼发展水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尽快提升两翼的发展水平。立足区内外统筹发展,北翼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对接,突出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和长江口及毗邻海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方案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温州市实施方案 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优势与重大意义 (2) 第一节发展优势 (2) 第二节重大意义 (4)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6) 第一节指导思想 (6) 第二节发展定位 (7) 第三节发展目标 (8) 第四节空间格局 (10) 第三章重点任务 (11) 第一节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 (11) 第二节建设国家重要枢纽港 (16) 第三节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 第四节推进重要海岛开发与保护 (25) 第五节推进涉海基础设施完善 (28) 第六节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提升 (33) 第四章保障措施 (37)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37)

第二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37) 第三节加强要素保障支撑 (38) 第四节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39) 第五节加强重大项目带动 (40) 第六节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41) 附表 1、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表 2、温州市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责任分工一览表 3、温州市重点海洋产业区块发展导向表 4、温州市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库 附图 1、空间格局示意图 2、综合交通示意图 3、重点海洋产业区块示意图 4、重要海岛开发布局示意图

前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温州作为长三角南翼、海西区北翼中心城市和我省三大沿海都市圈之一,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围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发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主动承接国家海洋开发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依据《省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沿海市县编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发改地区“2010”1259号),特制订《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温州市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推进“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实施方案》区域范围包括温州市所辖海域和温州市市区及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洞头6个沿海县(市)的陆域。海域、陆域面积分别为1.1万和0.87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陆域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期限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公示稿) 河北省海洋局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海域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4)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10) 第四章基本功能分区 (13) 第五章实施措施 (16) 第六章附则 (2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海洋,规范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第二条【区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77号),《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7108-2006),国家海洋局《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国海发[2007]18号),国家海洋局《海洋功能区划备案管理办法》(国海发[2008]12号),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的通知》(国海管字[2009]660号),国家海洋局《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海管字[2010]83号),《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第三条【区划目标】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为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发展海洋经济提供资源保障;统筹各行业用海需求,缓解用海矛盾,引导和促进海洋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符合海洋

基本功能需求,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海洋开发利用目标〗保重点、调结构、促发展。保障国家和省级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建设、滨海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围填海总量控制在609平方公里以内;保障渔业生产活动的必要发展空间,养殖用海保有量不低于1000平方公里。 〖海洋环境保护目标〗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河口、潟湖、海岛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新建海洋保护区3个,海洋保护区总数达到7个,保护面积达到320平方公里。 〖海域综合整治目标〗规范用海秩序,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调整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用海,实现海域使用全面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综合治理河口、养殖区、港口及工业区环境,使海洋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海洋基本功能区海洋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0%;修复沙滩、潟湖、海岛等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初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整治岸线不少于80公里、整治海域面积不低于200平方公里。 第四条【区划原则】区划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保障发展〗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以海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确定海域的基本功能,切实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docx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 2020 年) 文本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1b5E2RGbC 第一条区划目的.......................................................................................................................................................................... 1p1EanqFD 第二条区划依据............................................................................................................................................................................... 1DXDiTa9E 第三条区划原则........................................................................................................................................................................ 2RTCrpUDG 第四条区划目标............................................................................................................................................................................. 35PCzVD7H 第五条区划范围.................................................................................................................................................................................. 4jLBHrnAI 第六条区划成果............................................................................................................................................................................. 4xHAQX74J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LDAYtRyK 第七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 5Zzz6ZB2L 第八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dvzfvkwM 第九条海洋自然资源 .......................................................................................................................................................... 5rqyn14ZN 第十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7EmxvxOtO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 7SixE2yXP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96ewMyirQ 第十二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9kavU42VR 第十三条沙埕港海域 ............................................................................................................................................................ 9y6v3ALoS 第十四条三沙湾海域 ................................................................................................................................................... 10M2ub6vST 第十五条罗源湾海域 ........................................................................................................................................................ 100YujCfmU 第十六条闽江口海域 ........................................................................................................................................................ 11eUts8ZQV 第十七条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域11sQsAEJkW

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文本

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文本(上) (2007-6-5,129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第二条区划依据 第三条区划目标 第四条区划原则 第五条区划范围 第六条区划成果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第七条地理概况及区位条件 第八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第九条开发利用现状 第十条面临的形势 第三章海洋功能分区 第十一条海洋功能分区概述 第十二条港口航运利用区 第十三条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 第十四条矿产资源利用区

第十五条旅游区 第十六条海水资源利用区 第十七条海洋能利用区 第十八条工程用海区 第十九条海洋保护区 第二十条特殊利用区 第二十一条保留区 第四章重点海域划分及主要功能分述 第二十二条重点海域划分 第二十三条金塘岛及邻近海域 第二十四条六横岛及邻近海域 第二十五条舟山岛西、南部及邻近海域 第二十六条舟山岛北部及邻近海域 第二十七条岱山岛及邻近海域 第二十八条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及邻近海域第二十九条中街山列岛及邻近海域 第三十条衢山岛及邻近海域 第三十一条大、小洋山及邻近海域 第三十二条嵊泗列岛及邻近海域 第三十三条马鞍列岛及邻近海域 第五章实施措施

第三十四条区划编制与审批 第三十五条修编机制 第三十六条区划实施 第三十七条海域使用管理 第三十八条海洋环境保护 第三十九条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宣传教育 第四十一条技术支持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区划效力 第四十三条区划附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舟山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座落在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辖区内海岛众多,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相当丰富。舟山是陆域小市,海洋大市。近年来,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舟山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了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与保护、为海洋开发战略和管理法规的制定、以及海洋行业规划和各专项功能区划的编制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市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的“八八战略”和市委的“六六决策”,全面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上花园城市”和“海洋文化名城”,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近岸海域区位条件、环境与资源状况等自然属性,结合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标准,遵循《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报批稿),在原舟山市

营口市海洋功能区划

营口市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 文本 (报批稿) 营口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一条区划目的 (2) 第二条区划依据 (3) 第三条区划目标 (4) 第四条区划原则 (7) 第五条区划范围和实施期限 (9) 第六条分类体系 (10) 第七条区划成果 (16)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17) 第八条区位条件 (17)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7) 第十条海洋资源 (21) 第十一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 第十二条面临的形势 (28) 第三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30) 第十三条海洋功能区划分区概述 (30) 第十四条农渔业区 (31) 第十五条港口航运区 (32) 第十六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34) 第十七条矿产与能源区 (35)

第十八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36) 第十九条海洋保护区 (37) 第二十条特殊利用区 (38) 第二十一条保留区 (38) 第四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39) 第二十二条总体定位 (39) 第二十三条海洋开发总体布局 (40) 第二十四条海洋保护总体布局 (41) 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 (44) 第二十五条区划编制与审批 (44) 第二十六条区划实施管理 (44) 第二十七条海域使用管理 (45) 第二十八条海洋环境保护 (47) 第二十九条海洋功能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49) 第三十条监督检查 (50) 第三十一条宣传教育 (50) 第三十二条技术支持 (51) 第六章附则 (51) 第三十三条区划效力 (51) 第三十四条区划附件 (51)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钓梁区块区域建设用海规划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钓梁区块区域建设用海规划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评审意见 2012年12月21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钓梁区块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以下简称“论证报告”)评审会。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人民政府(规划实施单位)、舟山市钓梁围垦建设指挥部、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海洋勘测设计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论证单位)、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论证单位)等部门与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专家共31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7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名单附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关于规划概况和论证报告主要内容的汇报,经深入讨论和认真审议,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一、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和用海概况 (一)用海规划概况 浙江舟山群岛—钓梁区块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本岛东北部的钓山与梁横山之间,属于舟山市定海区北蝉乡和普陀区展茅街道管辖,包括梁横山、钓山、团结海塘、红旗村、黄沙村等区域,西起钓山新港工业区一期界线,东至梁横山东面,北起海堤北Ⅰ、北Ⅱ堤轴线,南至大矗山山脚和南堤堤轴线,总面积约1855.05hm2。规划用海面积为1381.35hm2。 用海规划以钓梁高涂养殖用海区和梁横山西侧养殖区为基础,将原养殖用海转性为区域建设用海,包括原钓梁高涂养殖用海区1155.234hm2、原梁横山西侧养殖用海区197.492hm2和新增用海面积28.624hm2。规划期限为5年用海规划目标是建设临港工业产业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等临港制造业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同时增加深水岸线,为港口和物流开发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港口、工业物流、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区块的开发,加强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集工业、物流、港口等多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临港工业区。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唐山海域)修改方案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唐山海域) 修改方案 河北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唐山海域) 修改方案文本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05-2010)》(以下简称《区划》)自200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以来,在全省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执法监察、海洋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得到了严格执行,成为用海项目海域使用预审、论证、审查、违法用海事件查处的重要依据和引导、调控用海需求,规范用海行为的有效手段。 我省第七次党代会“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目标的提出和省政府一系列“发挥沿海优势,加快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举措的出台,极大地推进了我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曹妃甸工业区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后,唐山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四点一带”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唐山市的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围绕着“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四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唐山市沿海地区开发建设进入产业项目加速聚集的新阶段,曹妃甸新城建设进

入起步阶段,新的发展形势对海域空间资源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使《区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有所下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区域产业集聚、沿海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解决重大建设用海需求激增问题,满足唐山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对2005年以来《区划》在唐山海域的实施情况和唐山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及周边区域的用海需求进行实地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区划》中唐山海域部分功能区进行了修改、调整。 一、修改依据 1、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曹妃甸建设的重要指示; 2、《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改工业[2008]282号); 3、《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 4、《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国海发[2007]18号); 5、《唐山港总体规划》(冀政函[2007]113号); 6、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促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冀政办字[2008]67号); 7、《唐山市曹妃甸新城总体规划(2008—2020)》(冀政函〔2008〕135号)。 二、修改原则 以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力求总体上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坚持统筹兼顾,突出“保

唐山市海洋功能区划

唐山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 (公示稿) 文本 唐山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一条区划目的 (3) 第二条区划依据 (3) 第三条区划目标 (4) 第四条区划原则 (6) 第五条区划范围 (7) 第六条分类体系 (7) 第七条区划成果 (8)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9) 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9)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0) 第十条面临的形势 (12)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 (14)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现状 (14) 第十二条总体定位与布局 (15) 第十三条乐亭县海域 (17) 第十四条曹妃甸区近岸海域 (18) 第十五条滦南县近岸海域 (19) 第十六条丰南区海域 (19) 第四章海洋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20)

第十七条海洋功能分区 (20) 第十八条农渔业区 (21) 第十九条港口航运区 (23) 第二十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25) 第二十一条矿产与能源区 (26) 第二十二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26) 第二十三条海洋保护区 (27) 第二十四条特殊利用区 (28) 第五章实施措施 (28) 第二十五条严格区划实施管理 (28) 第二十六条提高海域使用管理水平 (28) 第二十七条强化海洋环境保护 (30) 第二十八条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 (30) 第二十九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31) 第三十条规范监督检查与执法 (32) 第三十一条注重宣传教育 (32) 第六章附则 (33) 第三十二条区划效力 (33) 第三十三条区划附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适应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秩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海洋空间布局,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唐山沿海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区划。 第二条区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

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年) 文本 河北省海洋局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主要内容 (1) 四、规划范围 (2) 五、规划期限 (2) 六、规划成果 (2) 第二章海岛保护现状与形势 (3) 一、海岛概况和基本特征 (3) 二、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4) 三、面临的形势 (6)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规划目标 (8) 第四章海岛分类保护 (10) 一、保护类海岛 (10) 二、适度利用类海岛 (12) 第五章重点工程 (15) 一、海岛资源和生态调查评估 (15) 二、海岛典型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15) 三、海岛整治修复 (16) 四、海岛可再生能源建设 (16) 五、海岛防灾减灾 (17) 六、海岛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17) 七、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18) 八、海岛文化建设 (18)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19)

二、完善法规制度,规范保护秩序 (19) 三、加强建设管理,推进重点工程 (19)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融资机制 (20) 五、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监督 (20) 附表: 海岛分类保护登记表 (22) 重点工程登记表 (26)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海岛保护和管理,有效保护和改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规范海岛保护开发秩序,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促进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发挥海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服务“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5、《全国海岛保护规划》(2011-2020年) 6、《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7、《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1 -2015年) 8、《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10、《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11、《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年) 12、《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3、《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管理办法》(2010年) 14、《关于编制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若干意见》(2011年) 15、《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1年) 三、规划主要内容 分析评价河北省海岛资源与环境特征、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面

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

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2015—2020年) 文本 珠海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八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区划目的 (1) 第二条区划依据 (1) 第三条区划目标 (3) 第四条区划原则 (5) 第五条区划范围 (5) 第六条分类体系 (6) 第七条区划成果 (8)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8) 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8)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9) 第十条开发利用现状 (10)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11) 第三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13) 第十二条总体布局 (13) 第十三条海洋基本功能分区概述 (15) 第十四条农渔业区 (16) 第十五条港口航运区 (16) 第十六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17) 第十七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18) 第十八条海洋保护区 (19) 第十九条特殊利用区 (19)

第二十条保留区 (20) 第四章实施保障措施 (20) 第二十一条区划实施管理 (20) 第二十二条海域使用管理 (22) 第二十三条海洋环境保护 (23) 第二十四条基础能力建设 (23) 第二十五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23) 第二十六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24) 第五章附则 (24) 第二十七条区划效力 (24) 第二十八条区划附件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是海域资源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以及编制各类涉海规划的法定依据。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在综合考虑珠海市海域自然属性、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制定本区划。以协调和规范珠海海域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海域开发、保护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条区划依据 (一)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 1 —

08海洋区划管理

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 第一节海洋区划 为什么要进行海洋区划: 1.海洋区划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区域合理布局,确定不同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是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海洋区划为指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解决海区内各种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科学方法。科学掌握海洋区划的基本内涵、类型和海洋区划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海洋区划概念 1.概念:海洋区划是对一国管辖的全部海域或其他特定海域,根据开发利用的目的,按照海域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海域差异而划分的海洋区域。 2.基础:海洋区划的客观基础是在不同类型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在同一类型的海域内又具有其一定的相似性。差异性是进行海洋区划的前提。具体分析: 地理上的:我国的海区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东西为25个经度,还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法律上的:邻近海域陆架宽阔,既有内水和领海,又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彼此法律地位不同,海洋开发和管理都有特殊的制度。 经济上的:沿海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 结论: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的基础上,依据各种海洋开发利用的区域特点和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做出的海域分区,形成的一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 二、海洋区划类型 (一)海洋自然区划 海洋自然区划,是根据海洋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臵不同,把海域划分为不同的海区。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二)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各种类型海洋功能区的标准,把海洋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功能区。海洋功能区是根据不同的海域固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差异

即墨海洋功能区划

即墨海洋功能区划

————————————————————————————————作者:————————————————————————————————日期: ?

4即墨市海洋旅游市场开发 4.1 即墨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即墨的旅游市场即客源市场在结构上包括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虽然即墨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比较晚,属于后开发地区,但是即墨的旅游业发展十分的迅速,是即墨旅游市场的主体,海外旅游市场主要以日韩等国家为主,韩国是即墨第一大海外客源国,欧美国家在即墨海外客源市场所占的比重十分的小。因此,发展即墨周边城市以及津京地区、东北、华东地区国内旅游市场是重点,海外旅游市场要重点保持日韩旅游市场在即墨的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开拓欧美等远程旅游市场。 4.1.1国内旅游市场 即墨从2001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旅游市场主要是本市居民和周边城市的游客,这一主体市场基本上占到国内旅游市场的80%左右,2006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9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60.9%,2007年即墨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1年—2007年即墨市旅游接待规模情况 年份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次) 旅游人数增长比 例(%) 旅游总收入(亿 元) 旅游收入增长比 例(%) 2001233.9822 0.8892 23.5 2002 267.8 14.5 2.2 147.5 2003182.57 -31.8 2.9 -31.8 2004330.2 80.9 5.09 75.5 2005 335.6 1.66.5634.8 2006345.72 3.0 17.9160.9 2007369.9 7 2222.9 资料来源:即墨市旅游局 在旅游接待总人数中,2006年全市以温泉、田横岛、鹤山等主体的景区接待游客228.4万人次,游客分布相对集中。温泉度假区每年约接待30万人次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规程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 技术规程 国家海洋局 二○○○年四月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1:50000海洋功能区划图的作业内容、数字化作业要求、数据采集原则、资料使用要求及各要素的编制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1:50000海洋功能区划图的编制,自由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图的制作可依据本规程执行。 2引用标准 GB17108—1997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GB12320—98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B/T17160—19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15968—1995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12343—901:25000、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14268—199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HB 4.2—97军用数字地图1:50000地形图数字化作业细则 GB/T5791—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12319—98中国航海图图式 GB/T17157—1997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3术语 3.1海洋功能区划图 用于表示海域和相邻陆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具有的海洋功能区类型的专题地图。 3.2地图修测 依据实地现状对地图图内已发生变化的元素进行修正和补充。 3.3工作底图 经过相应处理,可直接用于海洋功能区划内外作业的基本图。 1

4数学基础 4.1坐标系 采用国家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 4.2深度基准 采用理论最低潮面(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深度计量单位为m。 4.3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高程计量单位为m。 4.4投影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 4.5比例尺 一般为1:50000。 4.6分幅与编号 4.6.1采用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分幅系统。1:50000海洋功能区划图按经差15′00″、纬差10′00″分幅。 4.6.2编号按GB12342—9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附录的规定执行。编号以百万图号+十万图号+甲、乙、丙、丁组成。 5制图的基本要求 5.1图幅的主题 通过图面表示海域和相邻陆域海洋功能区类型,以简明、清晰、美观、协调的图示方法揭示各区域的主导功能。要突出海洋功能特点和海洋立体化特点,尽可能扩大图件的信息量。同时,要提高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的实用性和区域间的可对比性。 5.2功能区划图 要正确表示各种功能区范围和类型。 5.3功能区类型 以不同颜色的色块、符号、底色和符号表示。 6工作底图制作 6.1资料的收集 6.1.1地图资料 a.最新出版的1:50000地形图和海图; 2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二O一六年六月

文本目录 一、总则 (1) 二、总体战略 (3) 三、空间布局 (4)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9)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七、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依据《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宁海、象山两县14个乡镇,陆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

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理论体系研究_王金坑

第28卷 第1期 台湾海峡V o.l 28, N o .1 2009年2月J OURNAL OF O CEANOGRAPHY I N TA I W AN STRA I T F eb .,2009 收稿日期:2008-04-14 基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资助项目(200705029)作者简介:王金坑(1964~),男,研究员. 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理论体系研究 王金坑,颜 利,余兴光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海域在环境质量现状、环境承载力和主导海洋功能上的差异,提出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 划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和区划方案.通过采用空间叠置法、相关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分区相结合 的方法对各管理区进行划界,将规划海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和污染控制区,并 确定各分区的环境质量目标.其主要目的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各分区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特点, 对海域内及周边区域的开发活动实施分类指导,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环境;区划;分类管理;分级控制 中图分类号:X 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60(2009)01-0077-05 随着海洋开发类型不断复杂和多样化、海洋开发强度不断增大,导致各种资源利用冲突日趋严重,海洋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海洋环境分区管理的理念逐渐成为我国海洋管理的重点 [1].例如赵章元等(1997)对我国沿海地区不同海域的环境容量和污水海洋处置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建立了/可处置度0概念;并运用经典地学区划理论,尝试性地提出沿海可处置度分区设想 [2].赵章元(1999)提出对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尽快实施分区管理的建 议[3].王茂军等(2000)在阐述近岸海域污染链式发生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聚类将中国黄海近岸地区分成5个区域类型,提出海陆一体、分区调控等近岸海域污染动态调控措施[4]. 我国于1989年开始全面启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工作.海洋功能区划揭示了各个具体海域的客观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价值,确定了合适的开发利用方向,为实施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制度、有偿使用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海域、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5,6].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规划,对海域的环境保护和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针对具体海域提出相应的环境质量控制目标.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国开始编制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依据近岸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海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近岸海域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而规划海洋区域.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环境质量目标是按照海域的主导功能确定的.其没有综合考虑海洋的连续性、流通性及生态学基本原理,部分相连分区的环境质量目标差距较大,在环境保护与管理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指导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 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海域生态环境管理和海洋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通过制定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实行/高功能高保护,低功能低保护0的方针.其主要目的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各分区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特点,对海域内及周边区域的开发活动实施分类指导,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的内涵 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海域在环境质量现状、环境承载力和主导海洋功能上的差异,提出海洋环境分类管理分级控制区划方案,将规划海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和污染控制区,并确定各分区的环境

丹东海洋功能区划

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 文本 (报批稿) 丹东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区划目的 (1) 第二条区划依据 (1) 第三条区划目标 (3) 第四条区划原则 (4) 第五条区划范围 (6) 第六条分类体系 (6) 第七条区划成果 (9)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10) 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10)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0) 第十条开发利用现状 (15) 第十一条海洋生态建设 (17) 第十二条海洋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十三条面临的形势 (19) 第三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20) 第十四条海洋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 (20) 第十五条功能分区概述 (21) 第十六条农渔业区 (21) 第十七条港口航运区 (22) 第十八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26) 第十九条海洋保护区 (28) 第二十条保留区 (28)

第四章实施保障措施 (30) 第二十一条区划编制与审批 (30) 第二十二条区划实施管理 (30) 第二十三条海域使用管理 (31) 第二十四条海洋环境保护 (33) 第二十五条海岛保护与利用 (34) 第二十六条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34) 第二十七条基础能力建设 (35) 第二十八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36) 第二十九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36) 第三十条技术支持 (36) 第五章附则 (38) 第三十一条区划效力 (38) 第三十二条区划附件 (3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功能区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县级人民政府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定依据。为适应丹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科学确定丹东市管理海域的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方向与重点,分解、落实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目标与部分指标,进一步明确海域空间的基本功能和海洋基本功能区的管理要求,为海洋开发活动及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依照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和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丹东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 第二条区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