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和更新52页PPT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摘要:苏州古城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名胜古迹之一,我国在人民应该爱护它,使这一人类文明更长久的存在,在对其的保护观念方面,需要本着不断进步,不断革新的观念来开展。
关键词:苏州古城;保护;观念;更新1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1.1 全面的保护观念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反应当下人们的生活方面很多的情况,所以古城的留存不仅是对古迹的保护,更是人类研究苏州过去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在保护这一人类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本着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相符的理念,苏州古城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构造的研究来度量当时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它是当时当地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的时间里,苏州古城一直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被修整,而如今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因而苏州古城也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适当变革,这样它才可以生存的更加长远悠久。
我们上面所说的古城岁经济进步而发生相应变化这一观念并不是要求古城必须要依存于经济发展去改变,所谓全面的保护观念还要求古城保护工作要积极的开展,并且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依据去适当的改变。
对于古城的保护工作,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责任心,从全局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规划古城保护工作的具体事宜。
苏州古城是人类历史留存的灿烂遗产,因此相全面保护工作还需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苏州古城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一个伟大建筑,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是中国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产物,从它的构造方面来看,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并且艺术手法突出,因此它也有当代人们在建设城市建筑的时候的需要参考的地方。
1.2 动态的保护观念任何事物都不会永恒不变,苏州古城作为城市组成的一个部分也是在持续改变的,因此对它的改建也是永无止境的。
纵观苏州古城自存在时起至今的2500余年的发展情况,因为每个阶段人们所处的社会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人们的思想也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也就决定了古城的发展是没有停歇的,但是人们在革新之前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这是因为任何时期的文明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保护苏州古城的原因是为了使人类的文明能够得到发扬和延续,因此古城的保护不可以不考虑过去人类的文明成果,也不能完全不变,而是需要既保留过去的建筑思想和文化,同时注入当代人的思想成果。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a.

取得成就
•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后,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好评。2005 年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 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为:“该项目是城市复兴 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 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
延续历史文脉,重现街区价值,要一个繁荣的街区。
规划要点
• 规划层次 ①片[整片保护]:从整体上保护欲控制历史街区,包括保护 范围规定、历史风貌保护、空间环境保护、建筑高度保护、 保护更新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和发扬等。 ②线[沿线修景]:保护与整治沿河、沿街重点地段的风貌与环 境。 ③点[点修缮]:严格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 历史街区环境。 保护范围划定 街区核心保护区——街内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 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 街区建设控制区——为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 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 区。
经验总结
• • • • • 保护目标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保护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建筑保护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保护程序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政府主导性、专家指导性和公众参与性相结合
谢谢大家!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拆除—针对与传统风 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 筑、建筑质量极差和 临时搭建的建筑。拆 除后规划为开放空间。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嵇雪华)PPT课件

保护目标创新
历史城区保护目标
➢ 遗存保护 ➢ 经济发展 ➢ 人民生活 ➢ 公共服务 ➢ 环境质量 ➢ 文化特色 ➢ 社会组织
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指标体系表
类别
历史 遗存 保护
经济 发展
人民 生活
公共 服务
环境 质量
指标
目标值
“十二五”期末目
近期
远期 标值(2015年)
(2020年)(2030年)
5
传统体育、游艺与 杂技
2
159
类
别
年代
古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合计
宋以 前 55 22 4 2 83
宋
元
-
-
7
-
37
12
2
5
-
-
46 --17
明
清
民国
建国 后
不详
3
1
-
-
1
19
12
-
-
-
210 2010 68
-
13
7
13
6
-
-
-
-
407 34
-
239 2036 481 34
名城整体: “三分”体系
历史城区: 系统保护 本体保护
--
传统产业 空间结构 人口优化 交通引导 保障机制 信息系统
9
保护目标创新
总体保护目标
国
家
人本性保护
历
史
文
专业化保护
化
名
பைடு நூலகம்
城
保
发展性保护
护
示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

参见周干峙 !&&’ 年在苏州召开的 “中国 ( 欧洲历史城市市长国际会议” 上发言 (中国历史城市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
发展变化过程之中, 从来没有 “终结” 和建成的那一 天。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在任何事物的发 展过程中, “变” 是绝对的, “不变” 才是相对的。苏州 古城历经 !"## 多年的发展历史, 正是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传承与变化中发展、 在旧与新的冲突中演变, 是 历时性发展的共时性展现! , 这正是历史城市保护 的价值所在。历史城市保护的目的是延续城市发展 的历时性, 为了不割断城市发展的历史, 既不能抹去 以前的发展痕迹、 更不能不为后人留下今天的火热 实践。否则, 在后人看来, 城市的发展历史不仅可能 在过去的横断面上闪断, 也会在今天的节点上终结。 因此, 倡导动态的保护观念, 就是要避免由于片面强 调古城的静态保护、 绝对保护而忽视今天在历史长 河中的客观存在, 古城需要保存不同时期文化信息 (当然包括现代) 的历史记忆, 使居民体验到文明由 过去向未来的延续" , 进而真正实现城市文化的可 持续发展。 世界上有机、 动态形成的著名范例不胜枚举, 一 个共同特点是: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 互相尊重 和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空间形式, 后一项 建设不必原样保留或继承先前的内容和形式, 但求 根据当时的现实条件和对原有作品充分理解后的协 调。因此, 为了追求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 基于动态 观念的苏州古城保护, 除对古城格局和整体风貌需 严格控制、 历史延续外, 应重点对重要的文物建筑、 控保建筑、 历史街区、 历史地段及其它们的周围环境 实施保护, 要最大限度地采取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 保护手段# , 保留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客观的历史 记忆; 对大量的一般地区和一般建筑, 则不应再沉溺 于保留和改造的数量之争, 也不必拘泥于 “原汁原 味” 的重复, 而应在满足现代功能要求、 延续城市格 局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 能保则保, 需拆则拆, 重在 体现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文化修养和技术能力, 符合 苏州古城的形象特征, 提高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留 给后人一个经过我们传承、 留有当代记录的历史城 市。 (三)发展的保护观念 与时代同步发展是历史城市保持永久生命力的 基础, 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不同于一般的文物或艺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ppt课件

2 廊。古城内河道纵横,桥布满了古城。就平江路一段约
一千六百米左右河面上,就有十七、八座桥;每一百多 米中就布置了四座石桥。
ppt课件
31
——苏州古城中的桥
桥头空间 桥头常是动与静的空间变换的点。当我们从大街上跨过小 桥,进入巷里,这种空间变换的感受是十分强烈的。街市、
街坊示意图
ppt课件
14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根据各个街坊在苏州古城内的实际情况,苏州市在对各街坊的规划处理上采 取了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平江保护区的 21、22 街坊,借鉴形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总结 传统的空间组合手法,力求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解决了在比较 窄小的街巷中安置各种市政管网的问题。 在处于商业和交通枢纽中心的 52、53 号街坊规划中,运用市场 这个经济杠杆 安排用地,充分、全面地考虑交通、人流、商业之间 的关系。
ppt课件
15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原则与方法
3.
2 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ppt课件
16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 ——真实性
真实性的量化,表现为各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以下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对真实性的界定:
这就是中国古代经过规划的城市特点之一。
苏州民居多以三至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 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封闭组成住宅,这就 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还可以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 的大宅。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苏州.ppt

苏州城市建设史
• 宋代平江府
•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 《平江图》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 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 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的制图六体 ,是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 市地图 。 •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 。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 周长约6千米。
留园
• 留园为 苏州四 大名园 之一。 园中分 四个风 景区, 以建筑 空间处 理得当 而居苏 州园林 之冠。
网师园
• 网师园占地不 及拙政园的六 分之一,但小 中见大,布局 严谨,主次分 明又富于变化 ,园内有园, 景外有景,精 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 不见拥塞,山 池虽小,却不 觉局促,因此 被认为是苏州 古典园林中以 少胜多的典范 。
苏州城市发展特色
•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 • 苏州是誉满中外的园林风景城市 • 苏州是丝绸和工艺美术品著称的城市
苏州名园简介
•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 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 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 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 为悠久的园林。
苏州城市建设史
• 春秋时期的阖闾大城
•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修建阖闾城。 伍子胥运用“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的法则 选择城址。“相土尝水”多半是了解土质和水情 ,“象天法地”就有观天象、看风水的意思。 • 阖闾大城面积14.2平方公里,约明清北京城的五 分之一。城墙底宽2丈7尺,高4丈7尺,相当于如 今5层楼的高度。开陆门8座,以象征“天之八风 ”,水门8座,以效法“地之八卦”。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整片整片地遭到破坏。
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特性和古城风貌,已成为每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所面临的新课题。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0年代初期,人们还留连于苏州古城的小桥流水、老宅深巷,十年后的今天,苏州已成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2001年GDP达到1780亿元,全国第六;2002年全国第五;2003年利用外资已超过上海,名列全国第一。
最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苏州选入“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苏州现代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苏州市委已明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在古城保护与更新方面进行了持续渐进的探索性实践(图1)。
1 苏州努力寻求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成果(1)在宏观思想上,“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得到遵从,“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十六字方针在街坊改造中得到执行(图2)。
第一批10、16、37号三个街坊解危安居工程于1993年试点启动,第二批11、17、39、43号等十个街坊随后也完成了改造(图3~6)。
(2)在规划引导上,“保护古城、建设新区”战略的制定确保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南吴北相、五区组团”格局的形成。
一体两翼的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蓬勃发展,吴县市撤市建区后的相城区和吴中区欣欣向荣,为古城减负提供了发展空间。
(3)在操作步骤上,从“点”到“线”(一条街道的风貌改造:十全街、枫桥大街等)到“面”(一个小区的改造:桐芳巷小区等)到“片”(一个街坊的改造:平江区10号、金阊区16号、沧浪区37号街坊等)分阶段逐步推进(图7~8)。
(4)在具体工作上,“古城街坊解危安居”、“水环境整治”、“观前地区整治更新”、“盘门景区改造”、“环古城风貌保护”、“山塘保护”、“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等一系列古城保护性工程已经完成或正在启动(图1)。
PPT演示文档- 原汁原味保护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古书枫扬的 防护处理
恢复后的玉泉井
恢复后的天泉井
厅 堂 的 家 具 陈 设
厅 堂 的 摆 件 堂陈设现状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层次总体偏低, 有的地方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四是保护管理法制不健全,存在有法 不依和无法可依的情况;
五是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恢复后的砖细照墙
恢 复 后 的 木 刻 图 案
郑 板 桥 书 画
木 雕
彩石花纹改建后铺 地现状
为了治理水质向池塘放养鲢鱼
为了治理水质对池塘进行清淤
原汁原味保护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1.世界文化遗产历史背景和近期的有关信息。
2.遵循公约法规,原汁原味保护。 3.贴近时代要求,科学现代管理。 4.挖掘文化内涵,展示传统魅力。 5.开发自身资源,发展特色旅游。
一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 象比较普遍;
二是少数地方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 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 化和城镇化倾向,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 性、完整性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