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现状及进展-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第二次经尿道切除术28例临床分析

峰 .萋… …… …… …… …… . o 每 县 望 …. 嗍 … .墼 … … …… …… … . 1 …一 垫誊 . 床 三9 筻 ……… …… …… …… … … …… … … 堂焦息… .
腹 部疼 痛 误 诊 阑尾 病 变 2 8例 分析
刁周 拉
【 中圈分 类号] 5 R66 【 献标 识码 】 文 c
…
.
i; ; ;; ;; ;; ;; ;i ; i j ii ; j ; ;: j j i ii i; ; i i ii i : j ! ;i ; ; j ;i ;j i ii i : ii jj ;i ii ;; i i; ;i ; j ii i i ; i; ; ;; ;i i ; i ii ; i i i j; ;i ; ; ii i; i i i ; ii jj ; i ;; i ;j ; j j ! :i ; ij ;i i jj ii ii ;i ; ! ii ii
腹 部疼 痛为 临床 常见症 状 , 引起 腹 痛 的病 变 较 为 多 见。 在 I 诊 治 临床 过程 中 , 部疼 痛尤其 是右 下腹 疼痛 极 易 误 诊为 阑尾病 变 。我 院 自 2 0 腹 03 2 0 年 共收 治 以 腹 痛 为 主 要 症 状 误 诊 为 阑 尾 病 变 者 2 09 8例, 报 告 现 如下 : 1 l 临床资 料 1 1 一 般资 料 : . 本组 男 l 例 , 1 例 。年 龄最 小者 7 , 大者 7 】 女 7 岁 最 5 岁 。已婚 1 8例 , 未婚 1 0例 。 1 2 临床表 现 : . 腹痛 起于 上腹 和脐 周 , 转 至右 下腹 1 例 。右下 腹 后 1 痛1 O例 , 腹 部 疼 痛 7例 。其 中 1 下 8例 有 恶 心 及 呕 吐 , z例 体 温 为 1 3 . ℃以上 。2 例 均有 右下 腹不 同程 度 的 固定 压 痛 , 下腹 同时 有压 痛 75 8 左 者 7 , 反跳 痛者 2 例 。右 肾 区有 扣击 痛者 1例 , 下腹触 及包 快 者 5 例 有 5 右 例, 肌紧张 2 2例 。白细胞 计 数 2 例 超过 1 ×1 L 最 高为 1 ×1 。 L 4 0 O/ , 9 0/ 。 z 治 疗 上 述病例 诊 断为阑尾 病 变后 , 4例 行 保 守 治疗 外 , 除 其余 2 4例 均行 手术 治疗 。其 中 2 术 中证实 为 回盲 部 结 核 , 于术 中行 回盲 部 切 除及 例 即 回肠 结肠 端端 吻合术 。2例 术 中证 实 为 胃十 二 指 肠 溃 疡穿 孔 , 中行 胃 术 大部 切除 或选 择性迷 走神 经切 除术 。 1 O例 为 卵巢 或 黄体 破裂 , 术行 卵 手 巢修 补 8 , 分切 除 1 , 除 1 。1 为右 侧输 卵管 妊娠 , 例 部 例 切 例 例 行右侧 输 卵管 切除术 。 1 例为 卵巢囊 肿 蒂扭 转 , 中行 卵巢 囊肿 切 除术 。2例术 中 术 证实为 结肠 癌 , 手术 行结 肠癌 根治 术 。1例经 阑尾 切 除术后 , 痛无 明 显 腹 减 轻 , B超检 查证实 为右 侧输 尿 管 中段 结 石 , 经 1月 后 行体 外 碎 石 。3例 为粘连 性肠 梗阻 , 中解 除梗 阻后 , 术 给予 胃肠 减 压及 对 症 治疗 。 2 为 盆 例
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后的治疗抉择:立即全切还是继续膀胱灌注?

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后的治疗抉择:立即全切还是继续膀胱灌注?范晋海;杨涛;吴开杰;贺大林【摘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灌注治疗一直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复发率和进展率居高不下,尤其是T1G3期等高危肿瘤.因此,对于高危患者,有学者建议尽早行膀胱全切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但随着“二次电切”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对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行二次电切术以期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但二次电切后仍有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复发,甚至转移.因此,在临床中如何甄别出这部分易复发甚至转移的患者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文献对二次电切后续治疗方案的抉择做简要评述,以期对临床实际工作提供依据.%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 (TURB-t) plus intravesical therapy has been the first choice for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however,the rate of tumor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remains high,especially those high-risk tumors,such as T1G3 bladder tumor.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some urologists suggest immediate radical cystectomy for high-risk patients.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adder cancer,a second TURB-t for high-risk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However,some patients still suffer tumor recurrence,even progression.Therefore,how to discriminate the patients iscrucial.Here,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we reviewed the subsequent therapies following a second TURB-t for NMIB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practice.【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3)004【总页数】4页(P244-247)【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期;二次电切;危险因素【作者】范晋海;杨涛;吴开杰;贺大林【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分别占70%~80%和20%~30%。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

光切 除术 6 4例 , 通过对肿瘤 2年复发例数 、 手术时间 、 出血量 、 留置导尿管时间 、 住 院天数 、 术后 并发 症进 行分 析 , 比较 三种手 术 方式 的临床疗效 。结果 切组 与钬激光 组不仅在手 术 时 间 、 留置 导尿 管 时 间 、 住 院 天数 比部 分切 除 组短 , 而且 出血量 更少 , 差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0 . 0 0 1 ) , 但是在并发症方 面 , 电切组易发生闭孔神经反射与膀胱穿孑 L , 膀胱部 分切除组 易发生 膀胱痉挛 。结论 关键 词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手术方式 ; 临床疗效
c u f e n c e r a t e, o p e r a t i v e t i me , b l o o d l o s s , c a t h e t e i r z a t i o n t i me, h o s p i t a l s t a y a n d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t h e c l i n i c l a e f i f c a c y o f t h e s e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s u r g i c l a a p p r o a c h w e r e c o mp a r e d .Re s u l t s T h e i r 2 - y e a r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 w e r e 4 1 % , 31 % , 3 3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mo n g
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后生活与生存质量随访分析

医药界 2020年05月第09期—83—临床经验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后生活与生存质量随访分析邓奇威 彭琼仪 曾 辉 吴志坚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泌尿外科,湖南 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分析在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应用经尿道二次电切术后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方法 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医治的60例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设为两个组别,给予实验组(30例)常规电切治疗,给予实验组(30例)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
调查疾病复发和进展情况。
结果 在疾病复发率和进展率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经尿道二次电切术后应用于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二次电切术;复发【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lif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T1 stage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stage T1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8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cases) was given conventional electroresection. The treatment was given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cases) by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 Results The relapse rate and progression rate of the disease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ge T1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isease recurrence.【Key words 】Non 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recurrence【中图分类号】R 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9-083-01膀胱癌是临床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疾病,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较为常见,而又以T 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主[1]。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高、T2、T3、T4a N0 M0)是一种常见的膀胱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多发性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不如人意。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其中,前列腺素E1和超声联合治疗(PVBT)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PVBT的治疗机制PVBT是将前列腺素E1和超声波联合应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前列腺素E1的扩张血管作用,将超声波的治疗效果更有效地传递到肿瘤组织中;同时前列腺素E1也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从而使得PVBT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此外,PVBT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较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其中50例患者接受PVBT治疗,另外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标准治疗(手术+放疗或化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均衡,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分期等。
PVBT组治疗方案:以前列腺素E1为基础,将超声波应用在膀胱肿瘤灶上,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10周。
传统治疗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传统治疗。
研究周期为两年,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病理学和生存学分析。
研究结果PVBT组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均可通过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进行调整来缓解;传统治疗组患者存在相应的化疗反应和放疗反应。
治疗后,PVB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88.5%,传统治疗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PVBT组患者的生存率也高于传统治疗组。
治疗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8%和78.6%;传统治疗组同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4%、60%和45.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王金华【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研究发现,多种膀胱癌分子标志物对膀胱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膀胱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具有方便、快捷、高效、无创、敏感性高的特点,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膀胱癌分子标志物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雨后相关分子标志物对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17【总页数】3页(P2344-2346)【关键词】膀胱肿瘤;肿瘤侵润;肿瘤复发局部;肿瘤进展;综述【作者】王金华【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9/10万,病死率为2.53/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
90%的膀胱癌为移行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15%~30%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临床医生极为重视,多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膀胱全切、全身化疗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另外70%~85%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2],大多恶性程度较低,因此多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再辅以抗肿瘤药物膀胱内灌注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是,其中少数NMIBC患者的肿瘤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主要表现为膀胱肿瘤的快速复发,细胞肿瘤分级的增加及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这部分患者初诊时预后判断较为困难,目前多根据肿瘤大小,是否多发及细胞分化程度加以判断,多有判断不准确或误判发生。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发现多种肿瘤分子标志物对膀胱癌的预后判断有巨大的潜力。
在现行的研究中,主要是对膀胱癌复发和浸润转移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有较多的研究,已发现多种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对判断膀胱癌复发、浸润转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
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
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
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
膀胱癌诊疗指南非肌层浸润性

尿细胞学
移行细胞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胞质嗜碱,核 大且高度畸形,核边不规则呈锯齿状,核染色质增多 是重要指征,核染色质致密粗大或颗粒重叠,不透明 浓染,核质比明显增大。
尿液膀胱癌标记物
❖ 敏感性高; ❖ 特异性却普遍低于尿细胞学检查; ❖ 没有一种理想的标记物能够取代膀胱镜和
尿细胞学检查 。
解或复发进展则行 根治性切除术。 若累及前列腺则予 TURP+BCG。
随访
所有NMIBC患者应在术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
低危患者如果第一次膀胱镜检阴性,则术后一年 进行第二次随访,此后改为每年一次直至5年。
高危患者前2年中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三年开始 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年随访一次直至终 身。
2008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死亡 率
(1/10M)
发病率
(1/10M)
死亡率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死亡病例数
新发病例数
死亡病例数
CA Cancer J Clin, 2013,63:11-30.
2009年我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率
(1/10M)
发病率
(1/10M)
死亡率
癌症进展,2013,1.
2009年我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率对比
(1/10万)
发病率
(1/10万)
死亡率
癌症进展,2013,1.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1/10M) 65岁以下
(1/10M)
65岁以上
/
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基本方法:
1、顺行切除法; 2、逆行切除法; 3、垂直切除法; 4、弧形切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现状及进展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上,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结了近年来较权威的一些观点,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根据统计学家预测[1],美国2014年将新发膀胱癌病例74690例,死亡15580例,约89%的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上,是男性中在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之后占第4位的肿瘤。
在女性常见肿瘤中占第10位。
也是从确诊到死亡花费最多的肿瘤之一。
准确的进行膀胱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依赖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以及膀胱镜活检的质量。
对于T1G3的患者强烈推荐进行二次TUR 再次评估其分级、分期。
需要关注的特点包括肿瘤单发还是多发、有无合并原位癌(CIS)、肿瘤的大小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情况等。
膀胱癌的治疗采取多阶段干预策略。
对于肉眼可见的肿瘤,主要行TURBT 治疗,化疗及免疫治疗所起的作用有限;围手术期的治疗比如术后即刻灌注化疗则主要是防止肿瘤的种植;对于亚临床的残留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占据重要的地位;化学预防则是针对新生的原发肿瘤。
一、膀胱肿瘤的风险分层与治疗策略的选择根据EAU 2013年的指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低风险:T a G1,单发,初发,肿瘤直径在3cm以内。
在所有膀胱癌中约占50%。
②中风险:多发肿瘤,复发的T a肿瘤,低级别,最大径在3cm以内。
约占35%。
③高风险:CIS,T a G3或者T1G3;复发的多发T a低级别肿瘤且直径在3cm以上。
约占15%。
不同风险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策略也随之不同。
低风险:只需围手术期化疗(术后即刻灌注化疗)。
中风险:围手术期化疗+诱导化疗+/-维持化疗。
高风险:围手术期化疗+诱导卡介苗(BCG)治疗+维持BCG治疗,通过膀胱镜、尿脱落细胞学以及活检来评估疗效。
这里有必要指出,临床上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分期经常会偏低,以下情况往往提示可能会出现低估分期的可能;不完全的TUR;TUR标本组织中未见肌层;多发或较大的肿瘤;合并CIS;淋巴管和血管受累;双合诊可触及膀胱区肿块;肾积水;前列腺尿道受累。
这里涉及到一个定向活检的问题,其目的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CIS。
一般来说定向活检的指征包括无法解释的尿脱落细胞阳性、怀疑或者曾有CIS病史、高级别膀胱肿瘤。
对于高级别的复发性膀胱癌还要评估上尿路和前列腺尿道的情况,前列腺尿道活检需在精阜附近5、7点处取材,判断有无CIS。
手术的质量和病理重现的水平直接影响对肿瘤分级、分期的准确判定,从而直接影响肿瘤复发或进展的风险,进而决定治疗的方案。
一些病理变异(如微乳头)、是否合并CIS、有无血管浸润、肿瘤的数目及大小以及患者的年龄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二、膀胱肿瘤标志物及新的检查方法传统的尿脱落细胞学结果判定不一,敏感性较低。
因此人们发展了各种尿液肿瘤标志物用于辅助膀胱镜检查,甄别不典型病变的性质,同时作为膀胱治疗后的监测。
新近有研究将肿瘤标志物用于膀胱肿瘤的筛选、检测其他类型的肿瘤以及判断肿瘤的分级。
常用标志物检测包括BTA、NMP22、FISH、ImmunoCyt等,BTA+NMP22比FISH用的更普遍。
根据不同文献报道综合来看,NMP22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75%;BTA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74%;FISH(Urovysion)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88%;ImmunoCyt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6%。
目前对于将肿瘤标志物用于筛选是否能够使患者获益仍存在争论。
如NMP22的一项筛选研究中,其敏感性为97%,但特异性仅为28%,阳性预测值为12%,不能作为筛选指标。
对于术后的监测随访来说,要避免膀胱镜检需要高阴性预测值(NPV)的检测手段。
多数研究证实,FISH(Urovysion)的NPV在80%以上。
同时脱落细胞+ImmunoCyt以及脱落细胞+NMP22也有高的敏感性和NPV。
因此认为这些手段能够帮助决定是否进行膀胱镜检。
在判定不典型的脱落细胞学结果方面,研究显示对于脱落细胞学可疑的患者,如果ImmimoCyt或者FISH阴性,则高度提示膀胱镜结果阴性。
另外,根据不同的研究,如果BCG治疗后FISH阳性,则复发率为52%~100%,如果FISH阴性则复发率为25%~52%。
因此认为BCG治疗后FISH检测结果可以预测复发率和预后,而且FISH检测对于BCG治疗后可疑的脱落细胞结果也有价值。
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但并不推荐用于低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标志物指导下的随访,也不建议用于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监测。
因此临床上往往将其用于鉴别可疑的尿脱落细胞学结果、BCG治疗后的预后判断,在某些病例中还可以和膀胱镜一起作为随访手段。
而并不是用于常规血尿的筛查、常规的随访或者作为膀胱切除术后上尿路的常规监测。
新近发展的膀胱肿瘤检查方法包括荧光膀胱镜、NBI(窄谱成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
这些检查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肿瘤的肉眼辨识度,以评估TUR是否完全、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进而可能进行肿瘤的实时分级、分期。
综合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CIS的检出率,白光膀胱镜的敏感性为60%,荧光膀胱镜的敏感性为90%。
研究发现白光膀胱镜电切后再行二次TUR的肿瘤检出率为25%~41%,而荧光膀胱镜电切后二次TUR的肿瘤检出率为4.5%~16%,显示荧光膀胱镜TUR的完全切除率更高[3]。
因此指南推荐荧光膀胱镜可用于肿瘤的初始检测,对于之前没有应用荧光膀胱镜的复发肿瘤、脱落细胞学阳性而白光膀胱镜阴性的患者,都推荐进行荧光膀胱镜检查。
NBI技术可以增强膀胱黏膜表面和上皮下血管的可视度,增强辨别黏膜和肿瘤的能力,而同时假阳性率无显著增加。
有证据显示NBI可以多检出13%的膀胱肿瘤[4],更准确的鉴别BCG治疗后复发的肿瘤,而且几乎不需要特殊训练。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NBI与白光TUR相比具有较高的无复发生存率[5]。
三、膀胱灌注化疗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包括噻替哌(烷化剂,抑制DNA活性)、丝裂霉素C(MMC,抗生素,可抑制DNA的合成)、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或戊柔比星(均为抗肿瘤抗生素,抑制DNA合成)以及吉西他滨(脱氧胞苷类似物,抑制DNA 合成)。
膀胱灌注化疗为局部治疗,低渗透性,几乎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其作用受膀胱内环境如pH值、稀释程度、代谢等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发挥正常的药理作用。
目前不同药物之间进行直接比较的研究很少。
对于7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6],单次TUR术后(即刻)灌注化疗可以使肿瘤复发率下降11%。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是低风险患者获益,高风险或者联合BCG治疗的患者是否获益尚不清楚[7]。
因此TURBT术后单次灌注化疗适用于初发、单发、低级别的膀胱肿瘤,还可以考虑应用于大多数乳头状瘤患者。
MMC多次灌注(每周1次,共5次)较单次术后灌注可以减少复发率,但是对肿瘤进展无影响。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MMC维持灌注化疗(每周1次×6+每月1次×3年)可以减少中度风险膀胱肿瘤患者的复发率[8]。
近期的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吉西他滨和Apaziquone(MMC的变构体)灌注化疗并无获益,但还需等待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常用膀胱灌注化疗方案:MMC30~40mg溶于20~50ml盐水,或阿霉素40~50mg溶于50ml盐水,或表阿霉素80mg溶于50ml盐水,保留1~2h,术中或术后进行,最好在TUR术后24h内灌注。
膀胱灌注化疗(6周疗程诱导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化学性膀胱炎(约15%~30%,阿霉素最容易出现)和膀胱挛缩(2%~3%)。
全身的不良反应罕见,所有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全身不良反应都比BCG要小。
在可能出现膀胱穿孔时不要进行即刻灌注,BCG绝对不可用于术后即刻灌注。
要提高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其要点在于:增加药物的浓度或者剂量,寻找更好的药物,增加药物黏膜的渗透性,增加药物的停留时间。
一般认为MMC灌注化疗的最佳方案[9]:40mg溶于20ml盐水以增加药物浓度;灌注前晚和灌注当日凌晨服用1.3g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适度脱水;灌注前排空膀胱。
有研究显示MMC合并热疗(利用微波系统经尿道导入热能,持续60min),可增加膀胱壁细胞对MMC的渗透性,可使无疾病生存期显著延长,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膀胱刺激症状[10]。
另外,还有研究认为通过腹壁电极和导流管导入电流也可以增加MMC的吸收,从而达到和BCG类似的治疗效果[11]。
在增加药物滞留时间方面,有研究显示纳米颗粒包裹的多西他赛可增加药物停留在黏膜上的时间[12]。
另外还有学者进行了膀胱灌注基因治疗的研究,灌注后4~6d可以诱导尿液中干扰素(IFN)的产生。
膀胱灌注化疗可以减少复发率,尽管对于高危患者的效果不如BCG,但是比BCG不良反应要小。
TUR术后即刻灌注有效,特别是对于低危患者;对于中危患者,多次灌注比单次灌注效果好,但维持灌注的地位尚不清楚,另外对于中危患者来说,膀胱灌注化疗是BCG治疗的合理替代方案。
所有的膀胱灌注化疗对肿瘤的进展不产生影响。
四、膀胱灌注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药物主要是BCG和IFN。
BCG的作用机制是刺激宿主的炎性反应,释放细胞因子,可以和IFN联合使用;IFN的作用机制是激活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具有抗肿瘤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BCG灌注治疗。
BCG膀胱灌注治疗的适应证:所有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高级别T a,T1,T is;多发、复发、3cm以上的T a低级别肿瘤;是初发上述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复发的上述肿瘤,未进行过BCG治疗的患者、BCG治疗失败但无膀胱切除指征或不适合进行膀胱切除者也可以进行BCG膀胱灌注治疗。
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禁忌证:由于BCG是减毒的活分枝杆菌,因此在有明显肉眼血尿、损伤性留置尿管以及尿路感染时不适于BCG膀胱灌注;Remicaid (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是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以阻断T细胞免疫,这种情况下有活力的结核杆菌具有很高毒性,因此Remicaid治疗的患者也是BCG治疗的禁忌人群。
老年或免疫抑制的患者不适于进行BCG治疗,因为这些人群没有足够的免疫应答。
目前的研究显示,对于T a,T1和CIS患者,TURBT后进行6周BCG诱导治疗优于单用TURBT,初始完全缓解率达50%~70%(1A级证据)。
第2个6周疗程作为挽救治疗有10%~22%的有效率。
BCG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1B级证据)。
BCG只有在进行维持灌注治疗时才优于MMC(1A 级证据)和表柔比星(1B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