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文本解读策略

【摘要】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关键词】文本解读策略

一、在多维的角色视野中解读

第一是从作者角度去解读。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教师,端起书本都要想的问题。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文章的背后就是作者的灵魂。从文章作者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充分把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这就要求教师能独立地理解文本,不能光借助于参考书和课外资料,要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法。

第二是从教者自身理解去解读。我们每位教师在解读文本后,都会由于个人的人生阅历、知识背景、阅读习惯,对文本会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这些都将影射到课堂的教学中。但是无论如何,教师的一己之见,必须在文本包含的意蕴中产生,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理解和文本的差距,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新课程理念虽然提出“教师即课程”,但这个课程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意志,体现“个性”和“共性”的结合。

第三是从儿童视野里去解读。教材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所以,就教育本质而言,我们必须从儿童的视野去观照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寻找教材中的特质,发现教材的具有儿童文化的语言、思维、情感,为有效教学提高前提和基础。

二、在多维的理论视野中解读

第一是从教育学、学习论的角度解读。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同样也是接受人文熏陶的载体,我们当然必须用教育学和学习论的视野去解读。要解读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方法;要解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解读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发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发展的方向。

第二是从文学、语言学角度去解读。对于文本,我们还需要从文学、语言学的角度去解读。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作品的价值意义,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认识其独特思想意义、审美价值等;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认识文本,从而发现文本中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在母语的学习中锻铸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潜在的生命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踏上教师岗位一年,在三尺讲台上经历了不少考验,尝到过一些甜头,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对教师这一平凡却被赋予伟大使命的职业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刚开始授课,由于缺乏经验,难以把握教学重难点,我习惯于借助《鼎尖教案》等参考书,对其中的教学流程亦步亦趋,很少在教学中注入“自己的东西”。但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思想的火种”,又怎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呢?我想,“思想的火种”必得从文本解读中来。 解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走进去,再走出来。所谓走进去,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走进去,就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而走出来就是要思考“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首先,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平凡的读者,沉下心来反复细读文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出时代轮廓、读出人物形象,通过品词析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我们一定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再联系作者为文的处境潜心研读,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文本,就要先问问自己喜不喜欢,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其次,我们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以教师的视角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这种创造基于新课标之上,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以教师的视角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做的就是: 一、正确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品味精妙构思。 文本细读,脉络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

文本解读艺术浅谈

文本解读艺术浅谈 摘要:文本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其精准与否,直接关系课堂的教学效果。拟从日常教学的体会和认识出发,结合具体事例,浅谈四则文本解读的艺术。 关键词:文本解读;艺术;四则 文本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其精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益。钱梦龙认为:“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这里,笔者根据日常教学中的体会和认识,浅谈四则文本解读的艺术。 一、借助背景绝处逢生 介绍背景知识是文本解读一种常见方式,但如果我们以程式化、机械化的态度处理,就未免胶柱鼓瑟。而适时地借助背景知识,有时就似在波涛汹涌处、悬崖峭壁间搭建一座桥梁,如绝处逢生,教学中有激活思维,推动进程,深入浅出地理解文本内涵之效。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笔者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词人的生平经历,人生思想及文学成就,学生就能容易理解这句看似消极的词句,实则包蕴着词人面

对壮志难酬的失意苦闷,不沉溺悲哀其中,而以旷达之情待之的超然态度,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奋发进取、豁达处世的人生态度。 又如《兰亭集序》,学生对作者在文中所透露的可贵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会有较大困难。这时笔者穿插这篇古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玄学之风等知识。时值东晋,皇权旁落,外戚与皇族争权,朝廷陷于乱政。社会动荡黑暗,朝不保夕,生存困窘。名士间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一死生”“齐彭殇”。而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通过记叙禊事之乐抒发人生之乐,又由乐、生之短暂抒发人生之痛,表达死生之大的观点。首先在思想上委婉地批评“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然后行动上由古人“兴感之由”与自己的“若合一契”,读古人文章,“未尝不临文嗟悼”的体验出发,收录兰亭集会诗文,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在对比中,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积极有为的生活态度以及它的可贵。 文本解读中借助背景知识,可以先声夺人、造成悬念,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可以烘托映衬文本,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可以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等。教师如能相机而用,它们定能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助推器。 二、引入生活柳暗花明

[精品]【小语人家】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小语人家】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小语人家】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浩友玉汝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影响语文教学实效的原因探析之一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李作芳(湖北小语人家)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就当前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着泛读、浅读、窄读、偏读、错读及散读等现象。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正确、准确、有创意的具体要求。 正确地解读,即正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正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正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语言形式——正确把握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 准确地解读,即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一是年段目标——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学段教学中所承载的课程教学目标;二是单元要求——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单元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三是课时任务——准确拟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创意地解读,即强调读出个体的感受。一要关注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体现出阅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在解读中,教师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完善、丰富文本的内涵,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二要关注最优化的教育价值——强调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一定是基于教育价值的最优化。一味地标新立异甚至故弄玄虚,误导学生,不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追求的方向。 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文本解读,是教师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换角色,多维对话。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首先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本。 一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文本。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读不好文本的。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要学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倡导的思想——慢慢走,欣赏啊!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学会很随意、很闲适地在的文字海洋里倘徉、欣赏。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用悠然的心与对话,在一次又一次与的心灵碰撞后,产生来自心灵的独到见解。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你的生命、你的灵魂与碰撞、对话,你在文本阅读中脱胎换骨,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你将成为一个新的自我! 二是作为教师去读文本。带着教学的目标去潜心会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捕捉的写作意图,去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三是作为一名学生去读文本。 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

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

文本解读的观点和方法 引言: 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1.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模糊性,优秀的文本内涵含蓄而丰富,这就使得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会读出不同的意义。 一、放松心态: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谈美》 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沈大安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诗,指《诗 经》。古人读书目的为“以意逆志”。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 其中“敢”、“终于”、“多么”、“多么”都值得探究。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中哪几个字“不宜忽”? (李铁英:第一次专家与教师互动开始,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肥”,表现了作者安逸满足的生活心态;有的说全诗中写颜色的词;有的说“不须归”。但都没有提到沈老师所注重的“青”和“绿”,原本箬笠和蓑衣都应该是泛黄了呀。)

浅谈细读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 【摘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关键词】文本解读;感悟;品析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沉入词句,关注细节,品味语言艺术。吕淑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 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1. 抓住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尤其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就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文中的三个故事来看,蔺相如确实有一张厉害的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如果教学时抓住了蔺相如的这些语言,就可以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 2. 揣摩细节词句,细读品析,品味语言特色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教师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突出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最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或是结构特色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遵循课标要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一定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词句来感悟文本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1. 文题层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 教学策略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学习体会 本学年我听了很多位专家与老师对于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的讲座,同时也借阅了一些书籍、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受益匪浅。下面针对我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对于本文的文体意识不强,对于本文的解读经常不到位,或者出现了偏差与错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这一现象已经被很多专家与学者所关注。 在他们大力的呼吁与引领下,文体意识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许多语文教师已经投入到了学习、交流与探讨之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文体意识增强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我们很多教师对于文体知识还是有一些匮乏,每一种文体怎样界定,对于一篇文本到底属于哪一种文体,有时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储备必要的文体知识,了解教材选文的意图,了解小学阶段的文本类型与特点,在对不同文本类型教材的文学素养和知识体系的分析基础之上,精心研读文本,挖掘文本,找到最适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思想,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在选文上主要分为实用文文本和文学文而实用文文本占了大多数。何为实用文文本?首先要先清楚它和文学文本的本质区别。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比如寓言、童话、诗词、小说和戏剧等属于文学性。而实用文文本在语言符号方面的特点与文学性文本不同。文实用文文本在文本主题确定性上具有不可随意改变性,也就是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主题。由于实用文文本的内容涵盖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作者:鲁传芝 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24期 摘;要;有效的文本解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引导的作用。解读文本的基础是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教材资源的合理整合,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接下来就以以统编版六上语文教材为例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六上语文;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125-02 高年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在未解读之前是静止的符号,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读出作者的创作目的,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读出文本的时代精神,从而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接受文化的熏陶,得到思想的洗礼。 一、研读课标要求,理清教材体例 解读文本之前必须熟悉课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师要熟知各学段的教学要求,才能做到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比如,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心是关注默读训练的能力提升不是朗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词句内涵的深度感悟不是简单地造句积累,关注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而不仅仅是美文的记背积累等等。 其次解读文本要理清教材体例,了解教材的整体架构、编写原则、特点。本教材一共八个单元,通过解读发现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进行了编排。“触摸自然”“革命岁月”“有目的地阅读”“小说”“围绕中心意思写”“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进鲁迅”是每个单元的主题。“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别是每一单元训练的要素。 二、增强单元意识,领会编者意图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语文教学达到怎样一种状态。要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自己得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自己得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自己得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如何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进步,这成了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想要得到提高,首先要博览群书,教师要通过阅读将自己所教的那点知识置于一个宏大的知识背景中。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时可以按照以下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一、摄取信息,粗知大意,形成轮廓;二、排疑解难,整合信息,把握文意;三、品析鉴赏,批判质疑,深入理解;四、拓展延伸,实际体验,领悟深化。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快速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 一、把书读深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只能是字词句训练,认为把握住了语言

文字也就把握住了语文的本原。因而语文课堂较少强调思维含量和思想深度。仅仅把文本定位在“言语层面”,将文本视为储藏着“语文知识”的仓库。这样的文本解读是教师和学生屈从于语文知识,而无视于那些文本作者的思想,无视于作者的精神世界。如学习古诗词要追求一定的深度,不能光停留在对诗词意义的理解上。古诗寥寥数语,去解读它,也实在是太简单了。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读它个一两遍,就能知晓其中文字意思。不去进行深度的挖掘追寻,又怎么能体会李白在茫茫月光中走向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再如程颢的《春日偶成》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需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象画面。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这首诗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确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还有些文本,粗看似乎非常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面对此文,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好教的。实际上,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我们要善于去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如果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往往简单的文本也变得不简单了。 二、把书读厚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往往较为短小,

《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杨先生曾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浅谈教材的文本解读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54995496.html, 浅谈教材的文本解读策略 作者:俞德发杨文英陶家金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上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灰雀》这篇课文为例,从解读文本整体、解读知识要点、解读能力训练点、解读情感价值观四个方面探讨文本解读的内容和方法,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解读内容;解读方法 崔峦老师说过,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由此可见,教材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解读文本是教师与文本、文本作者,以及编者的一次对话过程。只有解读好文本,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这是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灰雀》这篇课文 为例,探讨文本解读的内容和方法。 一、解读文本整体——定目标 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分别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整体解读文本,首先要关注文本所在的单元人文主题。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导语,在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灰雀》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八单元的导语为“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从中明确单元主题为美好品质。课文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的高尚品德,还表现出了男孩的诚实和天真。其次,要结合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导语还揭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的单元语文要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本单元中的《掌声》侧重于思考主人公英子前后的变化来默读;《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文主题的含义;而本节课训练的是默读,揣摩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三篇课文训练的语文要素一致,都是带着问题默读,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最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灰雀》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是他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通过对文本的整体解读,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解读知识要点——夯基础 结合学情和学段特点,分层解读文本知识点。《灰雀》是三年级学段的课文,识字、写字教学仍然是主要任务之一。这节课要求认识“宁”“胸”“脯”等十个生字,会写“雀”“郊”“养”等十二个字。其中,“或”“者”“惜”“诚”既要会读,又要会写。随文识字需要注意“宁”“仰”“诚”都是

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I教育艺术广场 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郭刁玲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阶段,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还是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事业成败。在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良好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法的养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课堂无疑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主阵地,对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按照既定的教案设计照本宣科,全盘不漏地展示给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有的知识储备,再加上独立自主的思考,尽可能比较全面并且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精神。 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本进行细读。细读要求不拘一格,可以是作者的写作背景时的心理分析,主旨思想归纳,修辞手法运用总结,名言警句欣赏,甚至段落大意,结构的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等的模仿。通过对课本的细读,既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迁移、拓展,还能有效培养细读课文的习惯,一举多得。 第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以便开阔视野。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学生的细读不可能一下达到较高的程度,有些见解往往是粗浅的。教师在肯定的前提下要因势利导指出其不足,目的在于良好习惯的形成、兴趣的提高和阅读品格的固化。 二、引发深入思考 阅读不仅是个人经验的已知世界,更是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初中生而言,这种判断就显得十分恰切。面对全新的阅读世界,学生很多时候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思维也会显得非常活跃.表现也会踊跃积极。但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比较弱小,对事物的正误、美丑、曲直的判断难免有所偏差,因此,教师的及时引导显得尤其重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美什么,鞭挞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又有利于规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辨识力。再次,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正确的认知能力养成并不是自发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呕心沥血的刻意培养。 三、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屡屡发现很多文章具备“管中窥豹”的特征,其文章的关键点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有的可能是一个自然段,有的可能是一句话.有的只是一个词、一个字。如何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初中生既“大而化之”又“具体入微”的文章感知能力,教师要着力在以下二方面进行引导。 1?解题义。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居于最显著的位置,常常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进行这一类文章的解析时,只要牢牢抓住标题的含义进行细致剖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让学生感知全篇重点内容的目的。例如教读《海燕》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围绕文章标题进行有条不紊的教学。针对“海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海燕’象征了怎样的人?”“'海燕’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海燕’与其他水鸟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在抓住文题的前提下,将文章的重点逐一突出,化繁为简.较为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找出中心句。在实现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中,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十分重要。文章的中心句既可能放在文章的开头.起到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的作用;也可能置于文章的末尾,起到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找到中心句就等于找到打开文本的密码或钥匙。 3.分析文章的重点词语。汉语的生命张力主要体现在汉语词汇上,凡是经典名文无不是锤炼语言的典范。在文本细读中,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当然是理解文意、抵达作者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以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下列词语尤为重要,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运用独具匠心.它以拟人化的手法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如改用其他的“长”“冒”“生”等则韵味全失。再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其中“斜”字,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而且写出了春风的轻;“织”字紧扣“像细丝”的比喻,细致人微地突出了“雨”的动态,使散文的意境升华到了媲美诗歌的境界。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细读文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同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深入思考、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功。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文本细读之法贯穿于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18年度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8]GHB26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中学) Q4)椒勺枣?"彳2019年第10期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策略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文本解读呢?笔者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举例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抓住文章题目解读文本内容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较快的进入文本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地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自己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题目,从中感知文本的一个初步内容,或者从中感触文本的基本思路。 例如在《往事依依》一课开始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就可以适时启发:课题写的是往事,也就是过去的事情,那写是谁的往事呢?是作者于漪回忆自己学生时代难以忘怀的几件事情。接着提问:“依依”是什么意思?留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往事依依”,?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个题目是说往事在脑海中摇曳,不可忘怀。文章开头紧扣“依依”,结尾回应“依依”,中间叙事围绕“依依”,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对这几件往事的回忆,给我们展现了作者当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的思想情感历程。由对文章题目的解读,为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往事:一起看山水画、一起读《水浒传》、一起听国文课、一起登北固楼。在作者那饱含深情、富含哲理的叙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缘由:认识到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自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关键词语解读文本内涵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想要解读一篇课文或者一个片段的内涵,往往需要我们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意蕴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我们理解文章的内涵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寻找出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解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对课文内涵的准确把握。 例如学习《陋室铭》一文时,就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德馨”,让学生具体了解到“德馨”体现在哪些地方;再进一步分析作者先后从陋室的外部环境清幽、陋室主人交往之人不俗、在陋室之中可以不受官场名利困扰、名人居陋室而不陋等方面表现了正是因为“惟吾德馨”,“陋室”才“不陋”。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不摹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和生活情趣。又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我抓住“石”“潭”“记”等字,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

文本解读的流程及要领

文本解读的流程及要领 摘要语文课程富含大量有价值意义的读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剖析,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梳理文本的结构序列,建构文本实施方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价值梳理序列实施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千年古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所准备;有准备的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它所蕴含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得到多次的验证,继而被人们默认、接受,并融于思想行为当中。作为承载文化发展的教育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实践。那么,我们的教学到底要“预”什么?怎么“预”?我想,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剖析,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梳理文本的结构序列,建构文本实施方案,从而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把握文本价值的取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富含大量的人文读本,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精神塑造。”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文本,同样一个价值取向,不同的教者有不同的解读视角,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众多的解读文本中,有的是偏离文本实际意图,更有的为迎合学生、迎合观众、迎合某种理论而肆意曲解文本,扭曲文本中的价值取向,从而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失去发展的正确轨道。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应抓准文本中的价值取向,提炼文本中的价值元素,寻找文本价值与学生成长过程共通的契合点,从而让文本的价值得以彰显。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价值定位:这首小诗描写了诗人叶绍翁在春天里到友人那里游玩的所见、所感,写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学意蕴。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诗人拜访友人因主人不在家而无法进入园子观赏园内景色的事由,但诗人在这里写得非常含蓄婉转——“猜想”主人恐因怕鞋印弄坏了青苔,才不开“柴扉”。由于有了“应怜”青苔的猜想,才引出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乍一看,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游玩春景的诗,但我们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诗人是想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来再现春景无限、春光盎然、春色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命题。这样这首诗的价值取向就豁然出现: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当我们确定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文本的真正价值得以彰显。 二、梳理文本“类”的序列 长期以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常常因“教教材”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无形之中形成了“点状思维”和“割裂式思维”的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会将思维的触角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点”,试图通过这个“点”将文本中的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学习笔记(要点摘录) [注]前面有围绕“文本解读”开展了一次集体研研讨活动,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对“文本解读”这一专业术语虽然熟悉,但对规范的概念认知知之甚少,撰写文本解读的能力非常糟糕。为此,针对“文本解读”,大家需要补课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去认识、理解、运用,以期望和大家一道能专业地“解读文本”。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否定和改变的过程,不容易;而学而致用的过程,更是挑战。 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 ——有必要对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 (2)有人无己。有大量教学参考资料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到见解。 (3)重心失当。热衷于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构思和练习,没时间阅读文本本身。 (4)僵化少变。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排斥新的观点和说法。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阅读做起。

文本阅读要经历三个阶段: 1.陌生阅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搁置旧的体验与认知,全新感受,新鲜体验。 (1)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备课时,先接触文本,不看参考书,以平静的心态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感受和认识自然地生长。 (2)不带任何现成框子进行文本评价。阅读是体验、理解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阅读都是文学批评。因自我知识限制,会有评价标准和方式的滞后,导致阅读方式和行为的僵化。 (3)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阅读。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要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这样所得会更真实,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一味立足于教师立场阅读,就会更加职业化、技术化,甚至会出现“解剖式阅读”,读文时看到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 2.立体阅读——“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维度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全息解读。 (1)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或者说叫主观意义,尽可能准确地弄清楚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说,绝不是全部。以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评价理解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对阅读教学任务矮化、窄化。 (2)二是文本的客观意义,特定的文本存在和流传时,不再受作者的绝对约束,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会具体客观意义或社会意义。 (3)三是读者的个性意义,也叫读者意义。会对同一话题或审美对象,有在共同指向基础上的不同解读,或理解的指向本身就不同。 [注] 人们所提倡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包括创造性阅读,都是基于这样的阅读基本规律提出来的。当然,要我们对每一个文本的三重意义都认识得十分清楚,是苛求,甚至根本不可能。作为语文教师,不清醒认识这样的阅读规律,非常可怕。认识三种关系不难,难在在具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李作芳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就当前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着泛读、浅读、窄读、偏读、错读及散读等现象。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正确、准确、有创意的具体要求。 正确地解读,即正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正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正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语言形式——正确把握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 准确地解读,即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一是年段目标——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学段教学中所承载的课程教学目标;二是单元要求——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单元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三是课时任务——准确拟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创意地解读,即强调读出个体的感受。一要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体现出阅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在解读中,教师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完善、丰富文本的内涵,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二要最优化的教育价值——强调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一定是基于教育价值的最优化。一味地标新立异甚至故弄玄虚,误导学生,不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追求的方向。 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文本解读,是教师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换角色,多维对话。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首先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本。 一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文本。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读不好文本的。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要学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倡导的思想——慢慢走,欣赏啊!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学会很随意、很闲适地在的文字海洋里倘徉、欣赏。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用悠然的心与对话,在一次又一次与的心灵碰撞后,产生心灵的独到见解。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你的生命、你的灵魂与碰撞、对话,你在文本阅读中脱胎换骨,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你将成为一个新的自我! 二是作为教师去读文本。带着教学的目标去潜心会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捕捉的写作意图,去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三是作为一名学生去读文本。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李银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李银雁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进入整体感悟阶段——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