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地位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

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

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同马克思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一样,《手稿》当时未能发表。

1927年《手稿》部分译文第一次在《<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这一标题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里发表。

l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在《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的标题下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些片断。

1931年1月,迈尔在苏黎世的《红色评论社会主义月刊》上报导说: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并且说是带有提要性质的手稿。

1932年由齐·朗兹胡特和迈尔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发表了《手稿》,但是仍然不全。

同年稍晚,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才第一次以现在的标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也预示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入批判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中的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并将其实践辩证法作为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手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出发,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实践辩证法的思想,揭示其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分析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在《手稿》中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是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以及它们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从而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他的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这一观点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大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超自然的、神秘的或偶然的过程,而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构成了社会的物质基础。

这些物质条件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还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

大唯物史观还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关系,还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和暂时性,预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维度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维度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维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提纲。

马克思抓住了英法国民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现象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了其本质和根源,指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

在对政治经济学现实问题解决途径的追问下深入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由现实问题的思考转入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批判,从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辩证法。

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重维度,即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辩证法。

标签: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私有财产;辩证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份写就的三个有关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批判方面的笔记本片段,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他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的一部早期文稿。

如同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说,这部手稿是他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的前奏。

在《手稿》中,马克思根据英法国民经济学家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术语和研究结果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并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开始对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同时,展开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剖析,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不彻底性和消极意义。

正是在此意义上,《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提纲。

一、批判的第一维度:异化劳动在笔记本Ⅰ中,马克思按照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研究的术语,用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等作为论述的切入点,详细地引述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观点并作了批注。

国民经济学以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为主要代表。

马克思详细研读了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并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观点,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但最后胜利一定属于资本家。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心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他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

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

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

于是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2]。

总之,归纳起来就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进行的是自愿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3]。

既然人和劳动,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背离,在劳动中品尝痛苦的话,在什么时候人们会感到快乐呢?“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4]。

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手稿》的发表,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马尔库塞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另一方面,《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著作,是 马克思构建自己新世界观的酝酿和准备,既有各种观点发展的 萌芽,也有费尔巴哈旧哲学的痕迹。
感 谢 倾 听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2页.
诞生背景
2.受恩格斯和赫斯影响。 恩格斯 1842年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按照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所提供的线索研究了诸多经济 学著作,并做了摘要和札记,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赫 斯 《金钱的本质》 德国早期社会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中由政治批判转入经济社 会批判的第一人,也是提出德国哲学必须同英国政治经济学、 法国社会主义结盟的倡导者。在《金钱的本质》一书中,认为: 生产和交往规定了人的本质,而金钱不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1845-1846 《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 《宣 言》 后到伦敦 此后主要写作《资本论》
诞生背景 Today’s Schedule
“1843年秋,这一对年轻的夫妇来到巴黎。在这里马克思开始 同卢格一起出版《德法年鉴》,但是该杂志仅出版了一期;杂 志之所以停刊,部分是由于它在德国的秘密传播遇到困难,部 分是由于在两位编辑之间很快就暴露出原则性的分歧。卢格仍 然保持黑格尔哲学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路线,马克思则热心的 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者及法国历史。结果马克思转 向了社会主义。” ——恩格斯
诞生背景
3.社会环境因素。 当时的法国(马克思在巴黎)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经济水平上是当时世界上很发达的国家、“新世界的首府”、 工人运动的中心,思想活跃,这些都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 和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有利社会环境条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马克思手稿对唯物史观的影响、与其他文献的比较分析、批判性思考、重要性和地位的理解以及思想启示和延伸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为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通过与其他文献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手稿的独特之处。

对手稿进行批判性思考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在总结回顾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对其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该手稿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实、思考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和延伸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影响、比较分析、批判性思考、重要性、地位、思想启示、延伸、总结、展望、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早期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马克思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阶段,逐渐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工人阶级日益壮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范式,探讨了人类自由、劳动、私有制等重要议题。

这部作品对于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部手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演变过程,揭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论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重要地位_朱宝信

论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重要地位_朱宝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朱宝信[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 副教授 河南驻马店 463000]提要: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逻辑框架就是哲学与现实相互作用,或哲学能动地作用现实。

这一基本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本质之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揭示,对实践之对象化和克服异化的统一的揭示,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能动性的吸收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被动性的克服,而得以充分的论证。

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随着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最终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关键词: 人的本质 逻辑框架 实践 实践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B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国内的研究虽说众说纷纭,但总的倾向是评价不高,基本上视其为未成熟的著作。

有论者甚至认为:“马克思在1845年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提纲》和《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产生。

之所以如此,因为它并不是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逻辑思路的简单延续,而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在这里,马克思的哲学逻辑框架发生了重大的格式塔转换:那条从`人'的先验主体本质出发的逻辑在总体上被扬弃了,马克思找到了一个新的逻辑基点,这就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

”[1]这就是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之际有两个逻辑框架(或逻辑基点),《手稿》的逻辑框架是“从`人'的先验主体本质出发”,《提纲》和《形态》的逻辑框架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二者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即前者在总体上被(后者)扬弃了。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深入研究马克思从《博士论文》经由《手稿》到《提纲》和《形态》的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则会发现,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中,并不存在对立的两个逻辑框架及其前后转换;实际存在的,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人与世界的能动的相互作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14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14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自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公开问世以来,东西方学者就围绕着《手稿》的性质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多样化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观点。

著名学者张一兵在《人本学的青年马克思:一个过去了的神话》和《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解读模式与文本学》中,第一次指出了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五大解读模式:西方马克思学的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模式、阿尔都塞的模式、前苏联学者的模式和中国学者孙伯?教授的模式。

[1]101120笔者认为,除了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差异之外,这些解读模式之间的关键区别,恰恰是对《手稿》中所体现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尤其是建立在异化劳动概念基础上的异化史观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地位的理解。

因而研究《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呈现已经发生的对《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问题进行界说的逻辑地平线,澄清异化劳动概念的准确性质和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定位,不仅对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准确地辨识国内外各种以《手稿》来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潮流,对在与各种以马克思的名义进行言说的理论观点的交锋中真正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四种解读模式与“《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问题的定位按照笔者的理解,在张一兵所概括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五种解读模式中,前四种模式要么不承认唯物史观,要么把唯物史观与《手稿》中的思想截然对立,要么将《手稿》中不成熟的一些唯物史观的萌芽直接指认为唯物史观本身,这都是对《手稿》性质和定位的误读。

第一种解读模式,是西方马克思学制造的所谓“两个马克思”的神话。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手稿》所代表的马克思是所谓“青年马克思”,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最高峰;而《资本论》所代表的马克思则是所谓“老年马克思”,“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处于“停滞”与“衰退”状态,“两个马克思”的思想是互相对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历史地位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一、关于《手稿》历史地位的两种错误观点
目 录
二、《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
三、《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
一、关于《手稿》历史地位的 两种主要观点
不成熟论 两种观点 巅峰论
一、关于《手稿》历史地位的 两种主要观点
一、关于《手稿》历史地位的 两种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界 巅峰论 国内学者
西方哲学界
《手稿》主张人道主义和消除异化,青年马 克思是真正的马克思,中老年马克思是对青年
马克思的背叛,《手稿》是马克思的成熟之作,
代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最高巅峰”。马克
思后期的思想力图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不仅没
有进步,反而倒退了。
么程度上仍然使得对哲学辩证法的批判分析成为必
要,读者从我的论述本身就可以发现。”
“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 矛盾,看作在否定神学(超验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学 的哲学,即同自身相对立而肯定神学的哲学。”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 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媒介。
德国古典哲学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实 践
英法两国 空想社会 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
自然存在前提论
对象化活动论 异化劳动论 人化自然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
哲 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人、关于人活动”的思想“给理 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 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 基础”。
朗兹胡特和迈尔在他们的德文版的《手稿》
的“导言”中,就把这部著作视为马克思主义
“新的福音书”,认为它是“包括了马克思全
部精神视野的唯一文献”。
“切不可高估马克思的晚期著作,相反地, 这些著作显露出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衰退 和削弱” ——德曼
国内学者
承接了西方学者的基本评价,认为马克思哲
学的本质是一种实践人道主义,马克思哲学的
逻辑起点是指马克思哲学体系建立的初始范畴 和理论基石应是实践范畴,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表达 自己的实践观思想是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在 实践观这一逻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首先,《手稿》中确立的实践观思想,突破了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实现了哲学主题的 转换,马克思哲学在此意义上成为近代哲学向现 代哲学转换的分水岭。 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被消 解了 “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这一问题, 关于“这一无限的过程”,请你“不要那样想;也不 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一旦你那样想,那样提问,你 把自然界的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就没任何意义 了”。 —— 马克思
三、《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
首先,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
于 我们全面体认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以黑格尔和费尔巴
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脱胎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
思哲学的变革发展。
其次,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
于我们正确认识《手稿》与《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等著作的关系。
国内
《手稿》中存在两种矛盾的语境:哲学 的人本主义唯心语境和经济学的唯物语 境。由此,他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以下简写为《提纲》)才是马克思新 哲学的诞生地。从《手稿》到《提纲》, 马克思的哲学逻辑框架发生了重大的 “格式塔转换”,《手稿》中的那条从人 的抽象本质出发的逻辑主线被彻底扬弃。
马克思哲学
主题思想
逻辑主线
创新起点
创新起点
逻辑起点
历史起点
《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发源地。
马克思后来在《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思想,都是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外
化到存在观、真理观、交往观和世界史观等问
题上的结果。
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诸多组成部分在《手稿》
中都能找到原生态基因。
二、《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
—— 马尔库塞《论新发现的马克思手稿 》
三、《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
首先,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
于我们全面体认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脱胎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
哲学的变革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手 稿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黑格尔论纲
费尔巴哈论纲
“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的本质的发现,究竟在什
真正有意义的
哲学问题是:“整
个所谓世界历史
不外是人通过人
的劳动而诞生的
过程,是自然界对
人说来的生成过 程。”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确立的实践 观思想,已超越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带来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变革。实 践观思想由此成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 起点。
其次,《手稿》中确立的实践观思想,成为贯通马克
虽然看到了《手稿》的积极意义,但却将马 克思装扮为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刻意制 “以西解马” 造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对立,以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并以此贬低马克思 —— 过高评价 的阶级理论、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 论,并企图达到在意识形态上对共产主义釜 底抽薪的目的。
手 稿 版本结构
述了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并包含着马克
思哲学创新最终完成所需的全部思想元素。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思想的内篇,稍后
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将实 践观思想外化到存在观、世界观、历史观、交往观 以及世界史观的产物。
谢 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
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 本质。”
——詹姆斯·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

“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
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发源地,它全面阐
理论主旨被视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论哲学。
为什么会有这样悬殊的不同评价?
解读模式
“以苏解马”
“以西解马”
将《手稿》时期马克思受到的费尔巴哈 的影响无限上升,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发 “以苏解马” 展和革命过程中存在一个所谓的“费尔 —— 巴哈阶段”,在《手稿》时期马克思还是 过低评价 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一如马克思在 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还是一 个“黑格尔主义者”。
原苏联哲学界 不成熟论 国内学者
原苏联哲学界
《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是成熟的马克思,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精髓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手稿》 中的主要观点还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其中的 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带有抽象的性质,其异化范畴 具有时代局限性,它被马克思后来的成熟概念所取 代。 代表人物:前苏联学者巴日特诺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