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0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381.8mm,折合降水总量3034.04亿m3,较常年偏少14.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41.4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9.87亿m3,地下水资源量338.52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46.99亿m3。

2000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80.68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46.10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5.8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72.32亿m3。

200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2.22亿t,其中工业废水30.68亿t。2000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24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807km,Ⅳ类水河长为145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2984km。

2000年重要水事: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②李鹏委员长考察黄河。③黄河大旱之年调水成功,实现全年不断流。④引黄济津调水工作圆满完成。⑤《黄河法》立法咨询专家组考察黄河。⑥黄委关注西部大开发。⑦金堤河发生严重内涝。⑧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奠基开工。⑨万家寨库区水质污染严重。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0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381.8mm,折合降水总量3034.04亿m3。与常年降水量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4.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至河口的681.5 mm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657.1mm;黄河内流区的165.6 mm为最小,其次为兰州至头道拐的182.9 mm。2000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常年比较见图1。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0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最少,为18.0%;利津站偏少最多,为85.9%。2000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详见表1。

表1 2000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统计表

2000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8.59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6.85亿m3,则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1.74亿m3。2000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比较见图2。

图2 2000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与常年比较图

二、蓄水动态

2.1水库蓄水动态

2000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57座,其中大型水库21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55亿m3,其中大型水库0.50亿m3。2000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见图3,典型水库蓄水动态见表2。

图3 2000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示意图

表2 2000年黄河流域典型水库蓄水动态统计表

单位:亿m3

2.2 地下水动态

2.2.1区域浅层地下水动态

黄河流域平原(盆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集中在:宁夏的河套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土默特川平原、伊克昭盟黄河南岸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河南的伊洛河河谷平原、沁河下游平原及黄河下游平原等。年内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升降,其中河南各平原(盆地)区平均上升0.51m,山西太原、临汾、运城盆地平均下降0.36m。

2.2.2地下水降落漏斗

在流域内平原(盆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中心地下水埋深和影响范围均较大的降落漏斗有:宁夏的银川漏斗,陕西的沣东漏斗、兴化漏斗、鲁桥漏斗、渭滨漏斗,山西的宋月古漏斗、太原漏斗、运城漏斗,河南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新乡漏斗、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各漏斗要素详见表3。

表3 2000年黄河流域平原(盆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统计表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3.1水资源利用概况

2000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80.68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46.10亿m3,占总取水量的72.0%;地下水为134.58亿m3,占28.0%。黄河总耗水量为365.8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72.32亿m3,占总耗水量的74.4%;地下水为93.57亿m3,占25.6%。2000年黄河用水情况详见表4、表5。

表4 2000年沿黄各省(自治区)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表5 2000年黄河各分区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3.2地表水利用情况

地表水取水量,是指直接从黄河干、支流引(提)的水量。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

2000年全河地表水取水量346.10亿m3,其中农业取水量302.75亿m3,占地表水取水量的87.5%;工业29.77亿m3,占8.6%;城镇生活9.88亿m3,占2.9%;其余为农村人畜用水。全河地表水耗水量272.32亿m3,其中农业耗水量239.29亿m3,占地表水耗水量的87.9%;工业20.57亿m3,占7.6%;城镇生活8.76亿m3,占3.2%;其余为农村人畜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以宁夏的81.58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取水量的23.6%。地表水耗水量以山东的63.92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耗水量的23.5%。沿黄各省(自治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6。

表6 2000年沿黄各省(自治区)地表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兰州至头道拐为最多,分别为161.23亿m3和102.66亿m3,相应占全河的46.6%和37.7%。黄河各分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7。

表7 2000年黄河各分区地表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3.3 地下水利用情况

地下水取水量,是指在黄河流域内直接抽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深层地下水)。地下水耗水量指地下水取水量扣除其入渗地下含水层和回归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其数据采用经验耗水率估算。

2000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取水量为134.58亿m3,其中农业取水量76.18亿m3,占全流域地下水取水量的56.6%;工业34.65亿m3,占25.7%;城镇生活11.83亿m3,占8.8%;其余为农村人畜用水。全流域地

下水耗水量93.57亿m3,其中农业耗水量64.15亿m3,占全流域地下水耗水量的68.6%;工业13.14亿m3,占14.0%;城镇生活4.46亿m3,占4.8%;其余为农村人畜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陕西省为最多,分别为31.02亿m3和22.27亿m3,相应占全流域的23.0%和23.8%。沿黄各省(自治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8。

表8 2000年沿黄各省(自治区)地下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龙门至三门峡的55.67亿m3和39.74亿m3为最多,分别占全流域的41.4%和42.5%。黄河各分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9。

表9 2000年黄河各分区地下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四、水资源量分析

4.1天然河川径流量

2000年黄河花园口站天然径流量为349.87亿m3,比常年偏少37.1%,其中实测径流量165.30亿m3,比常年偏少59.5%;还原水量184.57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183.82亿m3、水库蓄水变量0.75亿m3。

4.2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计算范围划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大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为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重复计算量。2000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38.52亿m3(已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40.61亿m3),其中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46.99亿m3。

4.3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的重复计算量,而不包括入境水量。

2000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41.4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9.87亿m3,地下水资源量338.52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46.99亿m3。

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及其以上地区天然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0。

表10 2000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以上水资源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五、水质调查评价

5.1 废污水排放量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2.22亿t,其中工业废水30.68亿t,生活污水11.54亿t,分别占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的72.7%和27.3%(见图4)。

5.2河流水质评价

2000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选择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和重要的二级支流共22条河流的69个代表性河段,评价河长7247km,其中黄河干流评价河长3613km,支流评价河长3634 km。评价标准采用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中氨氮采用水利部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评价结果表明:Ⅱ、Ⅲ类水质河长2807 km,占评价总河长的38.7%,Ⅳ类水质河长1456 km,占20.1%,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长2984 km,占41.2%。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现状见图5。

黄河干流评价的3613km河段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77 km,占干流评价河长的54.7%;Ⅳ类水质河长732km,占20.3%;Ⅴ类水质河长730 km,占20.2%;劣Ⅴ类水质河长174km,占4.8%。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镉、铅等。污染较严重的是上游的五佛寺、石嘴山、乌达桥河段和中游的龙门~三门峡河段,其中污染最严重是潼关河段,水质类别全年为Ⅴ类、劣Ⅴ类。

支流评价的3634 km河长中,Ⅱ、Ⅲ类水质河长830km,占支流评价河长的22.8%;Ⅳ类水质河长724km,占19.9%;Ⅴ类水质河长519km,占14.3%;劣Ⅴ类水质河长1561km,占43.0%。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亚硝酸盐氮等。支流清水河、银新沟、汾河小店桥以下河段、涑水河蒲洲河段、渭河咸阳以下河段、蟒河、沁河武陟河段、大汶河莱芜以下河段等污染严重,全年主要为劣Ⅴ类水质。

六、泥沙状况

2000年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和汛期输沙量与常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少。黄河龙门、渭河华县、汾河河津、北洛河氵状头四站合计实测年来沙量为4.022亿t,较常年13.01亿t偏少69.1%;其中汛期(7~10月)实测来沙量为2.889亿t,较常年的11.56亿t偏少75.0%。黄河三门峡、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三站合计实测年来沙量3.578亿t,较常年的12.04亿t偏少70.3%;其中汛期实测来沙量为3.345亿t,较常年的10.57亿t偏少68.4%。2000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及其与常年比较见图6。

图6 2000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及其与常年比较图

七、重要水事

7.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2000年8月19日,以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为主题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长江上游海拔3700m 的通天河畔正式成立。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碑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了碑文。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国家决定在此设立自然保护区。

7.2李鹏委员长考察黄河

2000年4月17日,在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陪同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考察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李鹏委员长详细查看了工程建设情况并听取了有关工程投资、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表示满意。

5月1日,李鹏委员长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抓紧治理好黄河、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要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首当其冲的就是黄河治理问题。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经过50年的努力,三分之一得到了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今后的治理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陕北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之一,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尤为重要。

7.3黄河大旱之年调水成功,实现全年不断流

2000年黄河流域发生严重旱情、来水特枯,尤其是5~6月份进入下游的水量明显偏少。干旱少雨,使得流域内尤其是下游沿黄省(自治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异常紧张。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在水利部正确领导和沿黄省(自治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按照“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监督、精心协调”的十六字方针,黄委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及办法,通过合理调度,加强督查和用水管理,在黄河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少37.1%的大旱之年,首次实现了近十年来黄河全年不断流,并且挤出一定水量解决天津缺水问题。对此,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扬。

7.4引黄济津调水工作圆满完成

2000年10月13日15时0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温家宝启动山东聊城位山闸按钮,引黄济津工程正式开闸送水。至2001年2月2日送水结束,历时113天,共计送水8.66亿m3。为解决天津城市生活严重缺水问题,黄委领导非常重视,及时组织制订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方案,2000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此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自山东省聊城市位山引黄闸调引黄河水,横跨山东、河北、天津3省(市),途径卫运河、南运河送水至天津,这也是自70年代以来黄河第6次向天津送水。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是缓解天津市城市生活缺水情势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其调水水质至关重要。为给应急调水工作提供可靠的水质监测数据,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制定了《关于黄河干流2000年引黄济津水质监测预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分工,规定了监测时间、频次和参数,对监测技术及监测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从人员到设备条件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准备。

2000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水质监测集中在黄河干流小浪底坝下~孙口河段,总河长约575km,沿程布设小浪底坝下、花园口、高村、孙口等四断面,自10月15号开始进行旬测,共取得水质监测数据两千余个。在及时上报水质监测成果的同时,编报《水质旬报》8期、引黄济津调水水质监测工作动态6期,为应急调水提供了水质信息和决策依据。

7.5《黄河法》立法咨询专家组考察黄河

2000年6月1~15日,中国水法研究会《黄河法》立法咨询专家组对黄河进行考察、调研。专家组由中国水法研究会名誉会长、原水利部水政司司长柯礼丹,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原中科院综考会副主任张有实,生态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北师大环境系教授沈坩卿,水资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任光照和防灾研究会理事李宪文5人组成。

考察活动6月1日从兰州开始,途径银川、西安、延安、小浪底、郑州、济南等地,考察了水利枢纽、引黄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及下游河道等内容。并与黄委、有关省(自治区)水利部门的领导、专家进行了座谈。提出了关于《黄河法》立法建议的咨询报告。专家认为,黄河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需要加快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统一管理,迫切需要制定《黄河法》给予规范。《黄河法》立法时机基本成熟。

7.6黄委关注西部大开发

2000年5月31日~6月1日,黄委在西安主持召开了“黄河与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西北水利发展意见》(讨论稿)。黄委提出近期西北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水土资源的

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基本缓解重点地区缺水矛盾,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并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重视中小河流的治理开发,提高防洪能力,特别是重要城市防御洪水能力,基本缓解水旱灾害。

7.7金堤河发生严重内涝

因受强降雨影响,金堤河发生严重内涝。7月7日16时,金堤河范县水文站流量陡增至270m3/s,为1974年以来最大洪水。7月10日,台前县城南关大桥水位达43.22m,接近历史最高水位。7月9日10时50分,张庄入黄闸启闸泄洪,到10日10时,6孔泄洪闸全部提开,泄洪流量达到148.9 m3/s。

7.8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奠基开工

2000年12月26日,被国家列为支持西部大开发2000年开工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奠基开工。该工程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的黄河干流上,其上游12.1km处为拟建的大柳树水利枢纽、下游122km处为已建的青铜峡水利枢纽。该工程是国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梯级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是一座集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2600万m3,总装机12.15万kw,最大坝高37.8m。该工程总投资13.56亿元,建设总工期为43个月。该工程的建设,将结束宁夏卫宁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对该地区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

7.9万家寨库区水质污染严重

万家寨水库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控制工程,是引黄入晋的供水水源,承担着向太原、朔州、大同等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任务。自1998年11月份水库蓄水以来,每年5月中旬以后库区水体开始逐渐变黑,持续时间长达2~3个月。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十分关注该段水质变化,于2000年6月再次对库区水质实施全面监测,结果表明:入库、库区、出库水质均劣于Ⅴ类,污染项目主要为化学需氧量(CODcr),其次是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其中:入库断面CODcr超标1.5倍,非离子氨超标2.0倍,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5倍,总磷超标2.8倍;库区断面CODcr超标1.0倍,非离子氨超标2.0倍;出库断面CODcr超标1.0倍,非离子氨超标0.5倍,汞超标10.7倍。万家寨水库水质与上游来水水质相比,化学需氧量(CODcr)、亚硝酸盐监测值明显偏高。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期,由于没有建设水环境监测站网,缺乏系统的水质资料,该区间水体污染原因尚无法分析。鉴于该区域水体功能的重要性,应尽快建设水环境监测站网并进行相关研究。

2000年水资源公报

年水资源公报 一、概述 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平均值少。属枯水年。 当地水资源亿,比年减少,比多年平均减少。 全区总取用水量亿,比年亿减少,用水量减少主要是年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调整和加强了灌溉管理与节水力度,农业取用水减少。工业取用水由于石嘴山电厂由年的亿的黄河水减少到年的亿,虽然其它工业用水有所增加,但工业取用水总量较年减少亿。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取用水量均有所增加。全区耗水总量亿,比年减少亿,其中农业耗水减少亿,其它耗水量均有所增加。 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亿,出境水量为亿,进出境水量差亿。农业取用黄河水量亿,较年减少亿;灌区排水量亿,减少亿;耗水量(黄河水量)亿,减少亿。 二、水资源 (一)降水量 年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 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均值减少,属枯水年。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339mm,银

川市次之为172mm,吴忠市、石嘴山市相对接近,分别为154mm、140mm。各流域分布:葫芦河最大为380mm,泾河次之366mm,黄河灌区仅146mm。六盘山、南华山、云雾山、罗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500mm、400mm、400mm、200mm、200mm,较往年明显偏小。年全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 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统计: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河、各流域减少,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减少。与去年比,各河减少,各行政分区减少。(见表、表) (二)地表水资源 年全区天然地表水资源量为亿,折合径流深11.3mm,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比年减少(见表)。 地区分布:年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全区年径流深变化在之间,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对应。高值区主要有两个,贺兰山中心径流深,与去年接近;六盘山中心径流深,较去年明显偏少。总的趋势由南部减至黄河以南不足。北部黄河灌区径流深为,较去年明显偏少。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表,年径流深分布情况见附图。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从流域分区看:清水河最大为亿,泾河亿,葫芦河亿,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少、、;黄河左岸区间亿,折合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10Oct.,2006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1,2 ,徐中民1 ,王新华1 ,尚海洋 3 (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 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水文生态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40235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19);多地区和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AS25)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07-09;修订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龙爱华(1976~),男,湖南安仁人,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ahl ong@lz https://www.360docs.net/doc/868278622.html,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No.40235053,40201019)and AS25Project of AIACC Received date :2005-07-09;Accepted date :2005-12-28 B iography :LON G A-i Hua,Ph.D.,mai nly engaged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E -mai l:ahlong@https://www.360docs.net/doc/868278622.html, 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人均60913m 3P a 。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 曲线存在的论断。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 T IRPAT 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水足迹;人口;富裕及技术;环境影响;STIRPAT 模型;环境Kuznets 曲线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10-3358-08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s of popu 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LONG A-i Hua 1,2 ,XU Zhong -Min 1 ,WANG Xin -Hua 1 ,SHANG Ha-i Yang 3 (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Froze n Soil Engine ering , CAREERI ,C AS ,Lanzhou 730000,China ; 2.W ater De part ment ,China Institute o f Wate r Resource and Hydropowe r Research ,Bei jing 100044,China ; 3.L abo ratory o f Wate rshe d Hydrology and Ecology ,C AREERI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Ac 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358~3365. Abstract :Growing e vidence de monstrate d that humans have dra matically alter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nvironmental i mpacts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One key li mitation to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is the absence of a se t of refined analytic tools. The water footprint inde x has bee n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mpact measure of wa ter use in relation to consumpt ion of pe ople,which indirectly reflec t anthropogenic pre ssure on the environment.Our e 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hina .s wate r footprint of China is 7678145@108in 2000,which is 60913m 3P (cap #a).The measure of wa ter footprint allows c omparison ac ross types of impacts by estimating the quant i ty of water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c onsumption of a nation or country.The difference be tween provinces (cities)is large:Qinghai province who has an average wate r footprint of 999m 3P (cap #a)is the largest one,while Guangxi province has the lowest a verage water footprint,which is 477m 3P (cap #a). With a vie w to dismantling the anthropoge nic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foo tprint,the modified IP AT -c alled STI RPAT(S Toc hastic I mpacts by Re gression on Population (P),Affluence (A )and Technology (T ))-has been employed as a common analytic frame work.Since T represents all fac tors that influe nce impacts other than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the additional fac to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TIRP AT by disaggre gating T in the original I PAT identity.Our analyse s show that population is a major driver of wa ter foo tprint,and it has a propor t ional effect (appro ximately uni tary elasticity)onwa ter footprint,and affluence monotonically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4), 313-3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68278622.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68278622.html,/10.12677/jwrr.2019.84037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al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ast 550 Years Bo Li1, Xingmin Mu1,2, Peng Gao1,2, Guangju Zhao1,2, Wenyi Su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9; accepted: Jul. 4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Long-term historical runoff analysis is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harge in river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has long been suffered from water scarcity.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ural runoff to regulate and util-ize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the sliding average analysis, MK test and anomaly accu-mul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trend and fluctuation, and used the Pettitt method to test the abrupt and Hurs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nual runoff wit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47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runoff has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 time series remained strong persist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unoff still keeps decreas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e found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unoff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and late Qing Dynasty.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641, 1731, 1757, 1816, 1864 (1861), 1933, 1989. The long-term time series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has experienced five abundant water periods, two normal stages and five dry periods, and will stay in dry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Natural runoff showed a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examined by wavelet transform. Keywords Natural Runof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Yellow River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李勃1,穆兴民1,2,高鹏1,2,赵广举1,2,孙文义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作者简介:孙文义(1983-),男,汉族,山西繁峙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生态水文。 *通讯作者。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黄河水

黄河水污染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黄河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黄河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施行纳污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工业废水,进一步完善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保障流域和重要河段的环境生态用水,研究并尝试实行国家资源管理体制下水体纳污能力的市场调节。 1 黄河水污染现状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黄河上陆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水污染调查、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肾源集中在几条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和黄河干流的兰州、包头河段,污染历时集中在平、枯水季节90 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向干流和一些支流蔓延.一些河段在汛期污染也相严重。据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资料,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 亿七其中工业废水29.56 亿t。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COD c磷、总铅、总录等,流超标 项目主要有氨氮、B OD s 、DO 、挥发盼、总磷、高锚酸盐等。 2 黄河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黄河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三方面。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是一种短时间甚至瞬时暴发的灾害,具有较强的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水污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息,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造成的灾害范围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长时期后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对其失去警觉。2.1 加剧了流域的水资源短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河川径流量为全国河川径流 量的29岛、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169毛.人均占有可川径流量为全国的259岛;若扣除调往外流域的l∞多亿旷水量,流域内人均和耕地平均占有水量则更少、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受污径比影响,因此径流量越小.市径比相对越大,从而形成缺水一污染一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 2.2影响城镇供水 目前,水污染己给以黄河干、支流为水源的城镇供水行业带来了很多困扰: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增加,处理费用增大;因水质河染,致使一些沿黄城市不能使用黄河水;地面水污染造成了地下水,特别是浅层水质的污染。 2.3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水质污染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农机设备的危害。主要是浮游物质附着在各种管路上,从而降低机械效率; 各种酸性污水腐蚀机器,缩短机械使用寿。 (2) 对灌区土质的影响。有的污染物能存积在土攘中恶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影响,进而妨碍农作物的发育生长。长期性的污水灌溉将致 使土壤板结、起皮、龟裂、盐碱化等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