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1)

论辛亥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何衡09营职一班0910812104

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有了涵纳更新生产力与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空间。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埋葬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 于帝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法、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制度层次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从而使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跨进了近代的门槛, 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这是现代化探索之路上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的一大进步, 标志着专制时代的结束, 民主共和世纪的到来。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不仅是革命的宗旨, 也是中华民国的追求目标。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5临时约法6等政策法令的颁布,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暂时的兴旺与新生气象。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形成社会政治中心,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产物。而夺取政权仅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开始, 权力的理性化、世俗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 在政权机构上, 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 法院行使司法权, 三权互相独立与制衡。孙中山晚年又在三权之外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 形成五权宪法。主张分权以限制个人专权, 打破了传统圣化社会的绝对权威, 是对专制的否定, 是历史的进步。以三权分立为组织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民国,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是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有助于把生产力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主义思想因之蓬勃发展,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为进一

步的超越与建设确立了必要的立足点。

历史运动往往表现为一个现实的社会运动与思想运动的双重过程; 前者为后者开辟道路, 同时也为之提供发展、变迁的舞台。辛亥革命以一种戏剧性的突变方式缓慢积累着社会变迁, 革除旧污俗染比打倒皇帝更直接地使每个普通老百姓感到革命浪潮的巨大冲击, 触动了传统社会的神经。剪辫子、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易服饰、倡女权、废跪拜等, 有力涤荡着旧社会的陈规陋习, 推动着大多数人的观念变革, 改造着传统社会心理,使历史惰性逐步克服, 社会发生更深远的变迁。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民主观念、民主精神深入人心。社会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步入现代化的必要思想变革。

革命是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捷径, 不可避免的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革命更积极的目标与实质在于建设。振兴中华、实业建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 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认识到变现代化被动权为主动权的重大意义的, 孙中山是第一人, 实业建国是其现代化建国方略的核心。惟发展之权, 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 则在实业发展之一事也。一方面, 政府提供政策上的保证与支持。5临时约法6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0, 还颁布了一些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 鼓励人们兴办实业, 使生产力从官办官商合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民间纷纷兴起各类实业团体, 各地工商界(包括侨商) 踊跃申请投资办厂, 振兴实业成为民国初年代表时代脚步的社会思潮, 天下群知非实业不足以立国, 于是有志于实业者项背相望。仅1912 年一年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就有40 多个, 从1910-1914年, 开设工厂达5776家, 近代资产者与产业工人数量剧增, 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 政府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实业提供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临时政府不仅在中央设有实业部, 而且命令各省设立实业司, 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 作为富国裕民之计; 又吸纳大批民族资本家进入政府供职,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许多政府领导人亲自参加兴办实业的实践活动。为发育市场还倡导了提供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国货浪潮恰逢一战良机, 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增强了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与物质基础。此外, 教育制度和方针的改革和言论自由的新闻出版政策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它们的影响及其巨大而深远。可以说, 中国思想界的活力与知识人才的兴旺都从它而起。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基本确立。

中国曾以许多仿照西方模式的新式而带有试验性质的组织, 去取代旧的帝国政府的许多制度设施, , 这头几步的重要性, 与其说是在于它们实现了什么永恒的东西, 不如说在于他们和过去决裂了。辛亥革命明显打破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系统与政制系统的高度整合, 松解了政治对经济和文化的刻板控制, , 造成了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尤其是为中国社会的价值重建工作提供了某些便利。它的失败, 造就了重大思想转变的契机, 对西方社会、中国社会自身的认识因屡屡受挫而深化。人们开始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上寻找根源。激进民主派认为,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基础, 正是国民的愚弱蒙昧导致了革命的流产。为重建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秩序, 反击封建复辟逆流, 以救亡为起点,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 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引发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 即新文化运动。它在中国社会因政治权威和价值权威同时失落所造成的群魔乱舞、价值功能紊乱的背景下, 将现代化推进到更高的观念、心理层次, 锋芒直指封建道统, 要建立赋予民主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心理基础, 从根本上实现启

蒙救国。由此, 救亡与启蒙互相呼应, 构成系统反封建的开始。各种西方学说纷至沓来, 强烈摇撼着几千年形成的封建心理根基与精神偶像, 传统宗法伦理思想走向崩溃。偶像的黄昏, 是人的晨光。/ 五四0运动的爆发, 既是思想启蒙的结果, 也是将思想启蒙落到实处, 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冲垮了传统社会的心理防线, 西学洪流山呼海啸席卷封建罗网而去, 为社会的新生与未来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在民主观念日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孙中山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建国方略碌碌操劳之时, 社会主义思潮已随愈演愈烈的西学东渐之风悄然涌进国门。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熙熙攘攘荟萃一堂。俄国/ 十月革命0的胜利,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革命理论与最实际的成功经验, 使得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 成为众多先觉者的思想、行动指南。新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性改造转向社会改造,潜在牵引着政治大革命。从学习西方到学习苏俄, 从学习资本主义到接受社会主义, 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选择, 反映了先进人们的探索足迹。社会主义否定了资本主义, 但资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前并未失去其历史进步意义。知识分子队伍分化了, 社会上出现两个先进的现代化政党: 国民党与共产党; 两种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辛亥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石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旗帜三民主义不仅在理论上, 而且在实践中都得到了发展。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连连受挫的劣势下, 五四0爱国运动中人民群众所爆发的巨大能量与感召力使孙中山逐渐认识到, 国民革命之运动, 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 然后可以决胜, 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 中国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望也,并由此提出

了更具民族性与革命性的新三民主义。新民族主义提出了中国民族自求解决的民族自决目标与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不再对帝国主义报有任何幻想; 新民权主义明确规定,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主张权能区分, 实行直接民权新民生主义则抛弃了依靠帝国主义发展中国实业的梦想, 确立平均地权0与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提出发达国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这个根本问题, 使三民主义获得了崭新的政治内容, 把民主主义思想和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 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大革命, 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继续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事业。大革命有着根本不同于历史陈例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理想, 是扭转现代化被动局面、实现民族独立的又一尝试。它虽然失败了,影响却是极为深远。三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南京政府的统治中。1928-1937 年是其统治的极盛期, 也是旧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其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时起时伏, 退居民间, 以与国民党不同的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 积攒着实力。国民党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民革命与三民主义的积极影响, 也不排除政权本身的努力, 同样推进了社会现代化。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成为国际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 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表明中国有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领导中心。尽管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有名无实, 但它是民族精神和原则的象征, 含有民主主义因素的政治结构能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某些便利。三民主义被歪曲, 其影响犹在, 仍是推动人们继续前进的动力。而且政权本身严重依赖于银行和银行家, 代表资本家阶级的利益, 必然要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做出相应的积极努力。因而现代性因子虽则微弱, 终究是缓慢沉淀、渗透开来, 为新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有

限的空间。

经济上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从国家政策上看, 税制改革、裁厘改统、废两改元、采用法币政策, 以及全国金融业的建立与路政、邮政、航政、电政等的建设, 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复蕤,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有利于现代文明的扩展, 促进社会进步。从建设成果来看, 首次初步形成现代化金融体系, 国库收入增加, 物价也相当稳定; 工业, 尤其是基础工业有了长足的进展。1926-1936年, 现代工业年增长率为7. 6% , 1931-1936年则高达9.3%。1928-1936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 4%。这在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是不多见的。国家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外交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28年, 南京政府发起改订新约0运动, 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 废除领事裁判权, 并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努力。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既增加了财政收入, 对帝国主义商品倾销也有了一定的约束,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本国尚幼稚的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 浮华的表面现象背后依然是严重的民族、民权、民生危机。列强依然控制着中国主要的经济命脉, 国家垄断资本膨胀, 私营工商业步履维艰; 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出现停滞性增长, 这对于以农立国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官僚政治卷土重来, 政治压迫成了南京政府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 党内派系泛滥。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由于摆不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南京政府非但完不成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反倒成了继北洋军阀之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新政治势力。它没能将中国引向独立自主, 仍然追随西方文明旧路径, 对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极其有限, 经济上的繁荣也是畸形的。而它本应在三民主义的纲领下发展得更好的。在以后的民族解放斗争中, 南京政府倒行逆施,

彻底蜕化为人民的敌人, 无力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前进; 其没落标志着中国大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后终结。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综上所述, 虽然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但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 无疑是中国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启动, 是其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 其功绩不可抹煞, 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必修1人民版3.2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教学过程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 讲授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武昌起义”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 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过渡】: 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 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过渡】: 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能力: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中,以一课时为宜,需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本课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评价。 (☆为突出这一重点,我会用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我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起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史学评价方法,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体会辛亥革命的意义,推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一) 海峡两岸分歧多又大,为什么都要纪念辛亥革命?(学生有可能回答,则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直接过渡到探究环节)我们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播放幻灯片二) 展示课标要求(播放幻灯片三) 二、展示预习成果,师生探究 1、学生通过回答辛亥革命的过程初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随后提点哪些是辛亥革命背景。五个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

2、师生探究 (探究一)思考: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临时约法 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 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共和政体也有差别。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宪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 2.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片五) 根据民权主义,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即主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式: 1、学案导学。 2、教具准备:多媒体 3、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请欣赏另类的歌词《最近比较烦》 ——1901年“慈禧太后”自叹调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活得越来越没有尊严 我想我还是不习惯 从逃亡西安到把《辛丑条约》来签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泥腿子们造了反,八国鬼子又犯边 我也许真要把大清江山玩了完 请回答:为何歌词中说“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学生回答后总结导入:并展示课标要求,并对课标做一简单解读。 (讲授新课):结合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讲解。 探究一:有人把20世纪初的清政府比喻成一座即将倒塌的老屋,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你认为这座房子还有修补的可能吗?为什么? 20世纪初针对清政府的“房屋维修意见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武昌惊雷一声响,辛亥革命谱华章 ——辛亥革命 内江六中高中历史蒋郑发指导老师:李祖斌 讲课时间:十五周周二第一节授课班级:高16届15班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学科内联系 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本科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者分析 1、高中学生思想已处于逐渐成熟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引导,感悟历 史;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涉及相关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知识基础,相关知识可以有学生自我回忆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主要以教师教授和学生自我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革命背景方面由学生 回顾以往知识完成;将学生设定为辛亥革命参与者,让学生作为革命主体完成革命准备内容梳理;关于辛亥革命过程通过连线题方式完成教学;在对于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失败原因探究中以材料分析把握为主。 2、课堂首先创设情景,进行学习气氛渲染,结合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得出 相关结论。 3、最后,提炼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止,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方法与过程: 1、了解辛亥革命发生背景、过程,中华民国建立概况; 2、理解《临时约法》体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和作用; 3、了解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4、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里程碑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革命对中国的改变,认识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信息,如何进行事件效果前后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的原因。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思想和进步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3课于海侠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学活动流程内容教学策略 及手段 详细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 以引入本课《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录相 教师:播放录相,并要求学生搜集录相中的重要信息。 学生:观看录相,并在录相中搜集重要的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呈现: 1.武昌首义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教师概括,这正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的重大事件。 以“你认为武昌首义的成功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偶然吗?”这一问题转 入到关于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及酝酿发展情况的学 习内容。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从清政府的统治、革

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课堂实录 仙桃四中许顺成 一讲授新课 播放《猛回头》歌曲视频 师:透过视频,我们 可以看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生:看到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师: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无数仁人志士起来斗争,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谁? 生:孙中山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师:让我们一起来熟悉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环节一史料整理——再现历史 1.组织的建立是革命的保证 (1)兴中会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师:展示《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图片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者及它的性质。 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 师:追问创建者是谁? 生:孙中山创建 师:继续追问兴中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兴中会成立以后,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团结革命力量,孙中山提出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让我们看一段同盟会成立的视频播放《同盟会的成立》视频 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者、纲领、机关报、作用、性质 生: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师:同盟会的成立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师: 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 生:是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师:非常棒!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2.思想的传播是革命的号角 展示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图片 师:“鞑虏”指满族统治者,用武力来推翻满族统治者;“恢复中华”光复我民族国家;“创立民国”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指改革土地制度。学生熟读并掌握 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内涵是? 生:(齐答)“民族”“ 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 师:阅读课文对“三民主义”的解释 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民族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 (2)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简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面对新课改新教材,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对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共同讨论,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学法:本课知识与世界历史联系密切,在学习中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将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 从政治、经济、思想、性质和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通过辩论形式分组讨论,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体验历史、思辩历史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课前导学、历史资料阅读,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学习专用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正是民族危机下资产阶级发动民主革命、奋起救国的表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民族危机掀起了旧民主革命的高潮,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同时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经济文明、思想文明的进程中,也是起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学好本课为必修二、三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高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针对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平遥中学历史教研组王晓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表格、材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其深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认识到民主、法制的来之不易,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关心时政,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策略:对比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材料: “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 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 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师:历史与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近……就如老师所站的这个位置,往后是历史,往前是未来,立足的地方就是今天。19世纪“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百年年又何尝不是“百年锐于千载”,而我们所处的这一百年同样是“百年锐于千载”,这节课我们以1911年的革命为原点,上下三百年,只希望能得到一些于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益的启示。 2.授新 过渡: 材料:从辛亥革命向前翻开一百年,是嘉庆十六年。这一年,清政府明令严禁西洋人潜住内地。嘉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西洋人住居京师,原因他们熟习算法,可以推步天文,备钦天监职官先用。至于外省地方,本无需用西洋人地方,也就不应有西洋人在境潜住。” 当时实际的世界形势是什么样的呢?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场现代化的考试(1811-1911) 材料一:课本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设问:归纳当时的“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教案:二、辛亥革命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 讲授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武昌起义”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过渡】: 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

辛亥革命(1)

论辛亥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何衡09营职一班0910812104 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有了涵纳更新生产力与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空间。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埋葬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 于帝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法、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制度层次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从而使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跨进了近代的门槛, 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这是现代化探索之路上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的一大进步, 标志着专制时代的结束, 民主共和世纪的到来。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不仅是革命的宗旨, 也是中华民国的追求目标。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5临时约法6等政策法令的颁布,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暂时的兴旺与新生气象。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形成社会政治中心,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产物。而夺取政权仅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开始, 权力的理性化、世俗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 在政权机构上, 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 法院行使司法权, 三权互相独立与制衡。孙中山晚年又在三权之外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 形成五权宪法。主张分权以限制个人专权, 打破了传统圣化社会的绝对权威, 是对专制的否定, 是历史的进步。以三权分立为组织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民国,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是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有助于把生产力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主义思想因之蓬勃发展,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为进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教案完美版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拍摄的大型史诗电影《辛亥革命》海报引出本课主题,辛亥革命。 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阶级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而以失败告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掀起了辛亥革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50页,打开情景导学(分三组完成)。 一、武昌起义 师:我们说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时间来积聚能量。辛亥革命就经过了长达20年的时间来酝酿积聚能量。经过20年的酝酿,终于在一个成熟的历史条件下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炮——武昌起义。那么武昌起义是在怎么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呢?我们找个同学起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它在政治,组织,形势上具备怎样的历史条件呢? 生:回答 1、历史条件 (1)政治上:①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疑。②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疑。这样老百姓对清政府产生了强烈不满的情绪,而清政府也害怕失去民心,难以照旧统治下去,于是就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两张牌。“新政”主要是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后来多成为革命派的骨干力量、编练新军,为辛亥革命提高了革命力量,奖励实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的,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准备仿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