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
糖及糖组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糖及糖组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1、糖⽣物学:通过运⽤分析化学、合成有机化学、⽣物化学与分⼦⽣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物学等多学科⼿段研究糖及其衍⽣物的结构、合成代谢、⽣物学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的⼀门交叉科学,包括糖化学、糖链合成、糖链在⽣物系统中功能及糖链操作技术等。
2、糖组学:是从分析和破解⼀个⽣物或⼀个细胞全部糖链所含信息这⼀⾓度⼊⼿,研究糖链的分⼦结构、表达调控、功能多样性以及疾病的关系的科学。
3、糖缀合物:⼜叫糖偶联复合物,糖与蛋⽩或脂类形成的共价结合物,如糖蛋⽩、糖脂、糖胺聚糖、蛋⽩聚糖及⼩分⼦糖苷。
4、糖基化反应:核苷糖供体和受体(如单糖、寡糖、蛋⽩质、脂和DNA)在特定的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成糖基化受体同时释放出核苷酸的过程。
5、糖基转移酶:负责催化糖苷键的合成,是膜结合蛋⽩,有跨膜区,茎区和催化域组成。
糖基转移酶对受体结构有⾼度的特异性,并且酶的底物专⼀性相互重叠。
糖基转移酶的表达是基本⽔平组成型表达,还有发育阶段依赖及组织专⼀性,有105家族。
6、核苷糖转运⼦:在真核细胞中,能够将在细胞质中合成的核苷糖转运到亚细胞器(如内质⽹/⾼尔基体)的腔内,并从亚细胞器中送出核苷⼆磷酸转化⽣成的核苷⼀磷酸的蛋⽩载体,位于膜上。
7、N-糖链:糖链连接到蛋⽩质的天冬酰胺上,核⼼结构是Asn-GlcNAc2Man3,糖链较长,结构较复杂。
8、O-糖链:糖链连接到蛋⽩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上,糖链短,结构简单。
9、糖苷酶:是⼀类催化糖苷键⽔解的酶。
在酸性条件下,能催化由半缩醛羟基与醇羟基反应形成的糖苷键的断裂,有内切糖苷酶和外切糖苷酶。
根据结构差异分为135个家族(GH1-GH135)。
10、凝集素:⼀类⾮免疫来源的糖结合蛋⽩,没有酶活性,蛋⽩上有糖识别域,特异识别糖链末端特定的糖结构,能引起细胞凝集。
11、植物疫苗:病原体侵染植物,细胞表⾯半纤维素类多糖降解为寡糖,寡糖作为信号分⼦诱导植物基因表达,使植物表现出多种防卫功能,这些寡糖类物质具有类似疫苗的功能,植物疫苗有壳寡糖和⼏丁寡糖、葡寡糖、寡聚半乳糖醛酸。
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

Transgenic pigs with GnT-III
Recombinant plant glycosyltransferases reported recently (2001–2004)
葡糖基转移酶多肽疫苗 HDS免疫大鼠的实验研究
葡糖基转移酶是致龋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具有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葡聚糖的催化活性和结合葡聚糖的活性,在细菌附着和菌斑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抑制GTF活性,减少葡聚糖的产生是控制菌震斑预防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 动物体内研究葡糖基转移酶多肽疫苗HDS 免疫原性和防龋效果。
南通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基础研究所神经生化系合作。
01
O-GlcNAc 糖基化修饰起到调节蛋白质的活性,在生命过程的许多方面起作用(如核运输,基因转录及翻译过程)。
02
OGT 基因敲除实验表明蛋白质O-GlcNAc 糖基化修饰是胚胎干细胞存活和个体发育所必需的。
03
蛋白质的O-GlcNAc 糖基化修饰还调节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的O-GlcNAc 糖基化与磷酸化修饰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关系。
糖基转移酶和疾病
这些结构异常的糖链出现在肿瘤细胞的糖蛋白上,使肿瘤细胞表面性质变化,导致细胞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改变,是造成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糖基转移酶的应用
糖基转移酶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中糖基转移酶表达及活性改变所致肿瘤细胞表面糖链结构的变化在肿瘤的诊断、预防方面有重要意义。 将糖基转移酶基因转染入肝癌细胞,过表达的糖基转移酶使细胞内某些蛋白发生糖基化,产生不同糖型,通过双向电泳和凝集素免疫印迹相结合,比较转染组和非转染组糖蛋白改变,从而确定蛋白质和糖基化的功能关系,研究为糖基化改变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细胞应激反应
在应激条件下,如氧化应激和DNA损伤,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可以调控应激反应相关蛋 白的活性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生存和凋
亡。
THANK YOU
泛素化作用
泛素化可以影响靶蛋白的稳定性、定位、活性以及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 而调控细胞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和自噬等。
泛素化可以标记受损或不需要的蛋白质,引导其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维持细胞 内蛋白质的平衡。
泛素化调控
泛素化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涉及多种酶的协同作用。这些酶包括E1(泛素活化酶)、 E2(泛素结合酶)和E3(泛素连接酶)。
E3酶在泛素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的靶蛋白,将泛素分子准 确地连接到靶蛋白上。
此外,去泛素化酶能够逆转泛素化过程,去除已经结合在靶蛋白上的泛素分子,从而对 泛素化进行动态调控。
05
其他翻译后修饰
乙酰化
总结词
乙酰化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将乙酰基团连接到蛋白质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上,可以调节蛋白质的 活性和功能。
翻译后修饰可以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 ,通过增加或减少蛋白质的降解速率 ,从而影响细胞内蛋白质的水平和功 能。
蛋白质降解
某些翻译后修饰,如泛素化,可以标 记蛋白质进行降解,通过蛋白酶体途 径降解蛋白质,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的 动态平衡。
蛋白质功能调控
酶活性调节
亚细胞定位
许多蛋白质在翻译后被修饰以改变其酶活性, 例如,磷酸化可以激活或抑制酶的活性,从 而调控代谢过程和信号转导。
03
疾病与磷酸化
许多人类疾病与蛋白质磷酸化的异常有关。例如,一些癌症和神经退行
性疾病的发生与特定蛋白质的异常磷酸化有关。因此,对蛋白质磷酸化
糖生物学论文 糖基转移酶与糖基转移酶抑制剂

糖基转移酶与糖基转移酶抑制剂摘要:糖基转移酶在生物体内催化活化的糖连接到不同的受体分子,如蛋白、核酸、寡糖、脂和小分子上,糖基化的产物具有很多生物学功能。
其是糖蛋白、糖脂中糖链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
与此同时,对糖基化抑制剂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两者在治疗一些因为糖基转移酶非正常表达引起的疾病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糖基转移酶;糖基化;糖基化抑制剂前言:糖基转移酶是广泛存在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的一大类酶,参与体内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糖蛋白和糖脂中糖链的合成,其作用是把相应的活性供体(通常是二磷酸核苷NDP-糖)的单糖部分转移至糖、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完成后者的糖基化加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
因此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和活性的变化与许多疾病联系在一起,并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标志,如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在体内的再现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类风湿,并在器官异体移植中引起排斥反应;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岩藻糖基转移酶等在成熟细胞中活性的明显升高被视为肿瘤发生的重要标志,并且被认为是肿瘤迁移恶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设计合成糖基转移酶抑制剂,对于寻找抗肿瘤、抗免疫系统等新药研究有重要意义。
1 糖基转移酶的存在糖蛋白是通过蛋白质的糖基化组装实现的,而糖基化过程则通过多种糖基转移酶完成——在肽链合成的同时或合成后,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糖链被连接到肽链的特定糖基化位点上。
糖基转移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即同时对糖基的供体和受体具有专一性。
对糖基转移酶进行研究,是糖基化研究的第1步。
目前已对多种糖基转移酶的结构以及编码它们的基因研究清楚,并认为糖链的合成没有特定的模板,而是通过糖基转移酶将糖基由其供体转移到受体上。
糖链可以认为是基因的次级产物,一个基因编码一个糖基转移酶,一个糖基转移酶专一地催化一个糖苷键的合成;这样一条糖链的合成就需要一个多酶系统,也就对应了一个基因组。
下文简要介绍几类重要的糖基转移酶。
1.1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Gnt)糖蛋白中糖链通过还原端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与蛋白质肽链上Asn-XXX-Ser/Thr序列(XXX为除脯氨酸以外的氨基酸)中Asn残基上的氨基(-NH2)相连,被称为N-糖链。
糖生物学基础

糖生物学基础举出5个糖复合物例子,说明其合成途径及重要生物功能。
现以N-连接糖蛋白中免疫球蛋白G、卵清蛋白;0-连接糖蛋白中黏蛋白、运铁蛋白;蛋白聚糖中肝素共5种糖复合物为例。
一.N-连接糖蛋白定义:糖蛋白的糖链与蛋白部分的Asn-X-Ser序列的Asn氮以共价键连接称N-连接糖蛋白。
连接点的结构:GlcNAcβ-N-Asn糖基化位点:N-连接聚糖中Asn-X-Ser/Thr三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子(其中X 是除脯氨酸外的任一氨基酸)称为糖基化位点。
结构:(三型)结构特点:A.每种类型都具有一个五糖核心B.它们具有不同的分支,这些寡糖链分支常常被称为天线C.血液循环中和膜上的糖蛋白常常是N-糖苷连接N-连接寡糖的合成:N-连接寡糖是在内质网上以长萜醇(dolichol)作为糖链载体,先合成含14糖基的寡糖链,然后转移至肽链的糖基化位点上,进一步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而成。
每一步加工都由特异的糖基转移酶或糖苷酶催化完成,糖基必须活化为UDP或UDP的衍生物。
免疫球蛋白G属N-连接糖蛋白。
生物功能如下:I g分子具有结合抗原和刺激抗体生成的双重功能。
首先,它能与抗原结合,产生多种生物效应,包括:①与病原微生物或它分泌的毒素结合,产生抗感染免疫;②活化体液的一类正常组分,即补体分子,起到杀伤病原体或靶细胞的作用;③加强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吞噬或杀伤效应;④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产生过敏反应;⑤封闭移植的脏器,增强对它的保护,减缓排斥;⑥封闭肿瘤细胞,降低免疫保护。
免疫球蛋白还能穿过胎盘输送给胎儿。
此外,由于Ig分子由糖蛋白组成,所以除了上述抗体活性,还有抗原性,可活化自身免疫细胞,使之产生针对抗体的抗体──抗独特型抗体(Id抗体),从而形成自身调节的功能。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五类Ig在理化及生物学特性上各有不同。
IgG。
IgG是生物体液内主要的Ig,约占血液中Ig总量的70~75%。
由于IgG能通过胎盘,所以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IgG 在抵抗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
第十七章: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1)

葡糖-6-磷酸 葡糖 磷酸
CO2+H2 O 核糖
戊糖磷 酸途径 戊糖磷酸 磷酸丙糖 丙酮酸
酵解
乳酸、 乳酸、乙醇 发酵
糖异生 生糖氨基酸
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
三羧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
ATP CO2+H2 O
重点
本章回顾及小结: 本章回顾及小结:
糖原的分解过程(掌握三种酶)、 糖原的合成过程(三个步骤三种 酶)及其调节机制。
3、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
1-磷酸葡萄糖需要转变为6-磷酸才能进入代谢 磷酸葡萄糖需要转变为6 主流。催化磷酸基团转移的酶称为磷酸葡萄糖 主流。催化磷酸基团转移的酶称为磷酸葡萄糖 变位酶。1,6-二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 变位酶。1,6-二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又恢复原来的形式。 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又恢复原来的形式。此 催化机理与3 磷酸甘油酸变为2 催化机理与3-磷酸甘油酸变为2-磷酸甘油酸的 机理很相似。 机理很相似。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发挥催化活性需要少量的 1,6-二磷酸葡萄糖的存在,1,61,6-二磷酸葡萄糖的存在,1,6-二磷酸葡萄糖 由1-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激酶的催化下形 如果1,6 1,6成。如果1,6-二磷酸葡萄糖从磷酸葡萄糖变位 酶分子上脱落,酶的活性就会钝化。 酶分子上脱落,酶的活性就会钝化。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4. 分子识别作用 血型物质A和 、粘附分子、整合素、 血型物质 和B、粘附分子、整合素、细菌 的各种凝集素等
二、糖类合成
A.植物的光合作用 A.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植物叶绿体中,在光能驱动下 在植物叶绿体中,在光能驱动下CO2与H2O合成葡萄 合成葡萄 放出氧气的过程。 糖,放出氧气的过程。 B.动物的糖异生 B.动物的糖异生 异生——非糖物质合成糖原。 非糖物质合成糖原。 异生 非糖物质合成糖原 部位: 部位:肝脏 a.过程 过程
生物化学 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得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与2 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得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得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得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得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就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得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得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得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得作用下合成糖得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得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得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线粒体与细胞液中进行得。
糖基转移酶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糖基转移酶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糖基转移酶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它在细胞中起着关键的调控和介导作用。
糖基转移酶能够将一种糖基从一个底物分子上转移到另一个底物分子上,从而改变底物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这些底物可以是蛋白质、核酸或其他小分子,糖基转移酶对于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代谢调节以及糖类结构修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糖基转移酶展开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糖基转移酶进行概述,包括定义与原理、功能与作用以及分类与种类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我们将关注糖基转移酶在生物学意义、医学应用以及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研究糖基转移酶所采用的常见方法和技术,并给出一些实例和案例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糖基转移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糖基转移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理解糖基转移酶的定义、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介绍糖基转移酶在生物学、医学和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希望进一步引发读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糖基转移酶概述:2.1 定义与原理:糖基转移酶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将糖基从一个化合物转移到另一个化合物上。
该过程涉及到底物分子上的糖基团与活性位点上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的转移反应可以改变底物分子的特性和功能。
2.2 功能与作用:糖基转移酶在细胞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们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调节、细胞信号传导、蛋白质修饰等。
糖基转移酶还参与了糖复合物、磷脂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合成和修饰,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和活性。
此外,糖基转移酶还能够催化毒素代谢和药物代谢过程。
2.3 分类与种类:根据其底物和产物类型的不同,糖基转移酶可被分为多个家族。
常见的糖基转移酶家族包括葡萄糖苷转移酶(GLUT)家族、糖基转移酶1(GT-1)家族和核糖基转移酶(RMT)家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1
81 0.9
2.8 0.7
8.2 0.8
三、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域
属于II-型膜结合蛋白的糖基转移酶分成四 个结构域。
氨基端的胞浆域,一般少于25个(最少4个) 氨基酸,含正电荷的碱基氨基酸较多;
穿膜域,有少量氨基酸残基,富含疏水氨 基酸;
颈区域,位于内质网或高尔基体管腔内, 含甘氨酸和脯氨酸残基,有的带有N-糖链。
(2)二价金属离子的需求 大多数的糖基转移酶都需二价金属离子作
为辅助因子,缺乏二价金属离子时(如在 EDTA存在下)酶活力很低或丧失。 二价金属离子中Mn2+的激活作用最强,其 次是Co2+,Mg2+,Ni 2+。 糖基转移酶 T-V不需要二价金属离子。
五、糖基转移酶同源性和抗原性
糖基转移酶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不 同糖基转移酶一级结构之间的同源性 很少,即使转移相同糖基的糖基转移 酶也很少有同源性。
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域
催化域,为管腔中的最大结构域,呈球状, 约含310-430个(最长可达720个左右)氨基 酸残基,为糖基转移酶最重要的催化区域。
克隆的哺乳动物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域
四、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特性与功能
(1)底物专一性 糖复合物中糖基的顺序和连接键是由糖基
转移酶的底物专一性和催化特性来决定的。 对底物专一性,一个酶的产物常作为下一
不同的糖基转移酶所催化的糖基转移反应不同
人B血型的1-3半乳糖基转移酶对受体底物的专一性
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特性
唾液酸化Lewis X四糖抗原合成时,一 般先生成唾液酸化的N-乙酰乳糖胺, 再由-1,3Fuc T在G1cNAc上加入Fuc, 而不能先合成岩藻糖化的N-乙酰乳糖 胺后再加上NeuAc。因-2,3 NeuAc T 不能以-1,3岩藻糖化糖链为底物。
个酶的底物,这样就保证了糖链中糖基的 特定顺序。 因合成的产物结构不同或合成的部位不同, 所用的供体和受体也不同。
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特性
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供体是UDP-Glc,合 成淀粉时,则是ADP-Glc,合成纤维素时是 GDP-Glc。
对受体的专一性,在糖蛋白的N-糖苷键连 接的糖链的外周有6种不同的方式连接的N乙酰葡糖胺(GIcNAc),它们连接在不同甘露 糖基(Man)的不同糖基上,分别有6个不同 的糖基转移酶负责它们的转移,每个酶又 对应不同的受体 。
一、糖基转移酶的命名与分类
糖基转移酶的传统分类方法是根据其所转 移的单糖类型进行分类的。
如半乳糖转移酶,唾液酸转移酶等。 另外一种方法是根据序列的同源性、底物/
产物立体化学异构性以及供体糖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糖基转移酶被分为66个家族及
一个未分类族。 所有家族只采用两种折叠方式,形成了两
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特性
糖基转移酶也可作用于人工底物,如参与 糖蛋白糖链合成的糖基转移酶也可利已除 去蛋白质而还原末端标记(荧光和放射性核 素)的底物。
不少糖基转移酶对底物的识别实际上只涉 及受体底物中接受糖基邻近的少数糖基, 故一些人工合成的寡糖衍生物也可作为这 些酶的底物。
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特性
非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
二、糖基转移酶特性
一个基因 一种转移酶 一种连接键
糖链的合成不是由基因编码合成的,而是由基因编 码的糖基转移酶通过糖基化作用,将糖基由其供体 转移到受体上完成的。
每个糖基转移酶都有自己特异供体、受体和联接键, 这就保证了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合成特异性的糖。
糖链可以认为是基因的次级产物, 一个基因编码一 个糖基转移酶, 一个糖基转移酶专一地催化一个糖 苷键的合成,一条糖链的合成就需要一个多酶系统, 也就对应了一个基因组。
个超家族,分别为GT-A和GT-B超家族。
糖基转移酶的命名
GlcNAc T-I的全称为: UDP-N-乙酰葡糖胺:-3-甘露糖基-
1,2N-乙酰葡糖胺转移酶。 GlcNAc T-II的全称为: UDP-N-乙酰葡糖胺: -6-甘露糖基-
1,2N-乙酰葡糖胺转移酶。
-1,4-Galactosyltransferase Family
Fucosyltransferase Family
All members of the sialyltransferase genes clone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Glycosyltransferase Genes
后生动物
原始昆虫 无脊椎动物
后口动物 脊椎动物
Regulation of High Branching in N-linked Oligosaccharides
大鼠不同组织中三种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GlcNAc T)
组织
肾 脑 胃 小肠 肺 脾 睾丸 心 肝
活力(pmol/mg蛋白·h)
GlcNAc T-II GlcNAc T-IV GlcNAc T-V
糖基转移酶特性
糖基转移酶绝大部分是II型膜结合蛋白,即 较短的N-端在胞浆,有一穿膜部分通过内 质网或高尔基体膜,长的C-端在内质网或 高尔基体的管腔内。
有少数糖基转移酶是I型膜结合蛋白,其较 短的N-端在内质网腔,而很长的C-端则定 位于胞浆。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 Soluble Form of 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 V (GnT-V)
1840 330
1.9 1.6
30 6
660 48
8.7 0.7
38 1
500 150
8.2 0.7
25 1
280 99
17 1.5
68 11
104 4.6
2.6 0.7
38 4
பைடு நூலகம்
100 2.5
20 8
21 2
52 2.9
8.2 0.8
37 4
11 1.1
9.4 1.4
第八章 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
第一节 糖基转移酶
(Glycosyltransferases)
糖基转移酶是一系列参与催化双糖、聚糖 和糖复合物中糖链合成的一类酶。
负责将活性供体(通常是NDP-糖)的单糖转 移到糖、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子上,完 成糖基化反应。
目前发现的糖基转移酶有100多种,其主要 分布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