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2课时
高三语言课鲁迅的呐喊教案

高三语言课鲁迅的《呐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呐喊》,使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理解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2. 作品背景:《呐喊》是鲁迅于1923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黑暗面。
3. 作品特点: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强烈的批判精神,独特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呐喊》中的短篇小说,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呐喊》中的短篇小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鉴赏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呐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阅读《狂人日记》。
第2课时:阅读《孔乙己》,分析作品特点。
第3课时:阅读《药》,讨论作品主题。
第4课时:总结鲁迅《呐喊》的文学特点,进行文学鉴赏训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阿Q正传》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4.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阿Q这个贫苦农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遭遇。
课文《呐喊》语文教学教案

课文《呐喊》语文教学教案课文《呐喊》语文教学教案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土〉〉、〈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1.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表达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开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
鲁迅重拾文艺,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学生:金心异)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鲁迅创作《呐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不能全忘的一局部,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为何理想叫做“梦”呢?(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2.年青的鲁迅有那些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他的梦有没有实现?(1)因为少年时代的给父亲看病的生活经历,使他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就有了“学医救国救民的梦想”(此处要求学生读书上的句子)(板书:学医救国救民梦)本来这梦是相当美满的,但是在仙台看幻灯片,发现学医不能救国,梦想终于破灭。
(2)因为鲁迅发现学医不能救国(读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展最初的文学活动。
概括为“治文艺,民众灵魂”或者“办〈新生〉,民众灵魂”终于失败,鲁迅深刻的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3.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望吗?(不是,是在思索、探寻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的背景、作者鲁迅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呐喊》中的主要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
(3)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介绍2. 《呐喊》作品概况3. 主要作品介绍3.1 《狂人日记》3.2 《阿Q正传》3.3 《孔乙己》3.4 《药》3.5 《明天》4. 作品分析方法指导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呐喊》的主要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思想内涵。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概况及艺术特色。
2. 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鲁迅生平介绍及《呐喊》作品概况2. 第3-4课时:《狂人日记》分析3. 第5-6课时:《阿Q正传》分析4. 第7-8课时:《孔乙己》分析5. 第9-10课时:《药》分析6. 第11-12课时:《明天》分析7. 第13-14课时:作品分析方法指导8. 第15课时: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呐喊》中各篇作品的分析深度,考查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从《呐喊》中了解鲁迅先生理想教案

从《呐喊》中了解鲁迅先生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呐喊》,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创作特点。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呐喊》中的主题思想,体会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剖析。
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呐喊》创作背景。
2. 《呐喊》作品特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白话文的运用。
3. 主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4. 主题思想:揭示社会黑暗,反思民族文化,呼唤民主与科学。
5. 艺术特色:讽刺与幽默,现实与幻想,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生平,掌握《呐喊》作品特点及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呐喊》中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生平、作品特点及主题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呐喊》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呐喊》原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先生生平及《呐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分析《呐喊》作品特点及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讲解《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
4. 第四课时:探讨鲁迅先生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价值。
5. 第五课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总结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概括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及《呐喊》的创作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呐喊》中的主题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3. 学生能够阅读并欣赏《呐喊》中的经典片段,领会其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呐喊》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八、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阅读《呐喊》中的经典片段,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呐喊》展开专题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探究鲁迅先生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本次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是: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思想;2. 分析《呐喊》中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3. 理解《呐喊》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鲁迅简介首先,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PPT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呐喊》文学分析a) 文学特点分析:通过分析《呐喊》中的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呐喊》的独特之处。
b) 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呐喊》中的比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3. 《呐喊》的社会现象和批判a) 社会现象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呐喊》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如封建礼教、精英主义等。
b) 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对《呐喊》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与现代文学a)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指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b) 鲁迅的文学价值:与学生一起分析《呐喊》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民族自尊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 视频观摩:选择与鲁迅和《呐喊》相关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通过视觉和声音感受鲁迅的思想内涵。
3. 朗读和分析:选择《呐喊》中的经典片段,请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以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呐喊鲁迅教案设计

呐喊鲁迅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呐喊》这部作品的背景及意义掌握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呐喊》的作品背景《呐喊》的主要内容概述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作品学生阅读《呐喊》相关章节,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二章:小说《狂人日记》2.1 教学目标理解《狂人日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2.2 教学内容《狂人日记》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的探讨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狂人日记》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第三章:小说《孔乙己》3.1 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3.2 教学内容《孔乙己》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探讨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孔乙己》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第四章:小说《药》4.1 教学目标理解《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关系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4.2 教学内容《药》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和人物关系的探讨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药》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关系第五章:小说《阿Q正传》5.1 教学目标理解《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5.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的探讨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第六章:小说《明天》6.1 教学目标理解《明天》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6.2 教学内容《明天》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探讨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明天》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第七章:小说《一件小事》7.1 教学目标理解《一件小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7.2 教学内容《一件小事》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件小事》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第八章:小说《头发的故事》8.1 教学目标理解《头发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8.2 教学内容《头发的故事》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探讨8.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头发的故事》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第九章:小说《风波》9.1 教学目标理解《风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风波》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的探讨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风波》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呐喊》这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总结课程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10.2 教学内容回顾《呐喊》的主要作品和主题分析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10.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程所学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强调鲁迅文学的价值和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1.1 教学内容中的《呐喊》的主要内容概述:这是课程的导入部分,对于鲁迅和他的作品《呐喊》的介绍,可能会比较泛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让学生抓住作品的精髓。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引言:《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鲁迅先生的精神象征。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围绕着《呐喊》这本书展开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部分:《呐喊》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写作《呐喊》的背景。
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第二部分:《呐喊》核心思想的理解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阅读《呐喊》的几个代表性篇章来讨论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生将探索作品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部分:《呐喊》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呐喊》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笔触和表达方式,学生将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学会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部分:《呐喊》的价值与影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呐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将深入思考作品的价值和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五部分:《呐喊》的阅读延伸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呐喊》相关的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结论:通过这个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呐喊》这本书,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本书,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们相信,在学生的阅读中,《呐喊》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呐喊鲁迅教学教案设计

《呐喊》鲁迅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知识;(2)分析《呐喊》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3)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呐喊》;(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和欣赏鲁迅的文学才华;(3)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认识鲁迅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批判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1)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和影响;(2)解析《呐喊》的命名意义和创作背景;(3)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呐喊》前言及第一篇《狂人日记》。
2. 第二课时:分析《狂人日记》(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2)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3)引导学生从心理、社会和历史角度评价作品。
3. 第三课时:欣赏《孔乙己》(1)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3)讨论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启示。
4. 第四课时:解读《药》(1)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人物关系和象征手法;(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5. 第五课时:鉴赏《阿Q正传》(1)概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探讨作品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人性思考;(3)引导学生从自我认知和社会批判角度欣赏作品。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细节和特点;3. 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的差异;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讨论表现;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阅读笔记、作文和练习;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学习任务与情境】:
有一项读者调查:
读完《呐喊》后,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你最讨厌的人物是
你最同情的人物是
你最的人物是
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爱抑或憎,或怒其不争,请作出选择、评价并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内容与目标】
通读作品,品读《呐喊》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重点分析旧知识分子形象。
【学习活动概述】
通过人物的梳理,把握《呐喊》中人物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揭示典型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
一、课前各自列出:《呐喊》人物一览
●《一件小事》:车夫,老女人,巡警
●《狂人日记》: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吃人的事,对吗?
救救孩子)
●《鸭的喜剧》:(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端午节》:方玄绰,方太太
●《故乡》:(侄儿)宏儿,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迅哥儿,水生
●《孔乙己》:小伙计,孔乙己,丁举人
●《药》: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驼背五少爷(帮闲),康大叔(刽子手),红眼睛
阿义(管牢),夏瑜(革命者)
●阿Q正传》(未庄):举人老爷赵太爷(压迫者)(你怎么配姓赵,你怎么敢姓赵?),
王胡(阿Q与之比赛捉虱子),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阿Q与之打架),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阿Q(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头发的故事》:N先生,监督,本多博士“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让他们”
●《兔和猫》:三太太,小狗S
●《社戏》: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
●《风波》(鲁镇):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六斤,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
一嫂
●《明天》(鲁镇):红鼻子老拱,单四嫂子,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咸亨
的掌柜
●《白光》(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
陈士成
二、归纳类型,总结人物特征。
1、学生各自用一周时间独立阅读《呐喊》,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人物记录下来,并按要求给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班级为单位分配任务,小组合作完成。
2、分析同类人物特征。
3、同样是知识分子,孔乙己、方玄绰、狂人、“我”有何不同?
孔乙己,一个迁腐以至于死亡。
他们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如何做才对,被封建
制度给扼杀了。
然而,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塑造的“我”却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做人力车去上班时,擁倒了一个老女人,没有伤又没有人看见。
我认为一走了之,不必自找麻烦,但是车夫却主动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
在这一过程中,“我”一开始表现出对车夫的不满,继而自愧,最终无比敬仰!这一简单的过程,表明了: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塑造的“狂人”则属于不仅已经觉醒,还敢于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
《狂人日记》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一也有给知县打过架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在狂人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
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4、《呐喊》中写到了很多孩子,能否分类阐述特征?
第一类是快乐活泼型的儿童,比如在《社戏》当中小村庄里的双喜、阿发。
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看社戏、钓鱼、偷罗汉豆等栩栩如生的童趣活动,描绘朋友间纯真的情感。
整篇小说中回荡着开心的笑声,在这个地方没有咿咿呀呀的读书,也不会犯上这一说,有的是童年的游戏,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与爱护。
最为典型的是《故乡》当中塑造的健壮可爱的闰土。
闰土初来时的羞涩,之后熟识之后向迅哥诉说充满各种新奇的事,在罩麻雀和看瓜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干,勇敢,在稚朴平易的小事情中传递着那份深重永恒的儿童情意。
第二类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荼毒渐渐失去童真的“小大人”型。
在《孔乙己》中作为一个酒店小伙计,他过早进入了成人世界,早已因为掌柜和主顾的坏脸色而变得沉默而无聊,在唯利是图的环境中学会辨别阔绰与贫穷,没有了孩子该有的活泼。
虽然他还时时关注着落魄的孔乙己,但并非是对于孔乙己的一种赞赏与同情,多数只是因为他的有趣,可以逗笑。
在孔乙己来店里教他写字时,他对于“讨饭一样的人”表现并不热情,对于他引以为傲的“回字型”写法也完全没有兴趣。
虽然他的样子还是孩子模样,但童心却不在了。
还有六斤,她完全被环境改变,就是因为遭受了封建观念的影响,需要忍受裹小脚之“刑罚”。
在九斤老太背后骂她“老不死的”。
【读写测评】
以“我看《呐喊》中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在读书交流会上展示。
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