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治疗的新技术冷冻球囊消融

合集下载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经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房颤处理指南、共识和最近相关文献,对其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已被公认为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

然而,由于较低的持久性PVI而致复发率增高,很多研发致力于安全和更持久的PVI,包括发展一次性消融达到PVI技术。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做为一次性PVI技术的代表,自2005年在欧洲上市以来,迅速推广至其他国家,已成为PVI的标准方法之一。

我国自2013年开始应用CBA治疗房颤,且在2016年由一代冷冻球囊更新至二代产品(Arctic Front Advance,美国美敦力公司),迄今已逾2万余例。

尽管多个研究均表明经CBA治疗房颤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学习曲线短、严重并发症少,但仍需较多的技术和流程规范、培训、推广和质量控制等,以进一步提高CBA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并于2020年4月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同时发表'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共识)[1-2],共识撰写共分为10个部分,包括背景、原理和特点、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围术期抗凝治疗、手术操作建议、冷冻效果的评价指标、并发症的预防、术后随访和复发患者的处理、培训建议,内容涵盖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的整个过程。

房颤消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房颤消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围术期管理: 1、评估手术适应证、 2、安全性和基础情况 3、抗凝和血栓排查 4、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5、术中镇静或麻醉 6、预防、发现和治疗并发症等方面
术前准备
❖ 全面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 实验室检查
▪ 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Anti-HIV ▪ 凝血指标:INR、 PT、APTT、 TT、Fib ▪ 甲状腺功能
术前准备
• 抗心律失常治疗:
胺碘酮可继续使用; 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停5个半衰期; 其它药物:ACEI/ARB等 继续使用。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
➢ 关心手术细节 ➢ 对手术知识缺乏 ➢ 怀疑手术效果 ➢ 担心术中、术后疼痛
护理措施
• 讲述此项手术的可
靠性及临床开展情况。 •详细说明手术过程、 时间、麻醉方法等。 •取得其信任,使其积极 配合手术治疗。
心影搏动消失和透亮带),患者烦躁、胸闷、意识模糊或丧失、面色苍 白、血压下降 、心率升高 ,应及时提醒术者积极抢救。 3、血压降低的患者需静脉注射升压药物、输液输血等治疗。必要时可心 包穿刺引流及外科开胸手术.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血栓栓塞
原因: 1、由于心脏附壁血栓脱落 。 2、消融导管操作时间过长未及时追加肝素。 3、血液高凝状态、动脉血栓。 4、穿刺部位压迫时间过长等原因 。 发生部位:脑 、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 ; 发生时间:可发生于术中 ,常 见于术后 2周 内,尤其是术后 24h。 措施: 1、应于术前 、术中、术后做好抗凝治疗 。 2、护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 、意识障碍 、口齿不清 、肢体活动不利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心包填塞
原因: 1、房颤射频消融行房间隔穿刺时穿刺点不正确,易造成左心耳或左心房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进展(全文)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进展(全文)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进展(全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影响1%-2%的人口。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在未来的50 年里,房颤的患病率估计会增加一倍。

房颤使人类生活质量受损,恶化心脏功能,甚至增加死亡率。

由于人口老龄化联合慢性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累积,房颤及房颤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中风、心力衰竭都成为了公共卫生健康的关键问题[1]。

在过去的数年中,对于房颤的治疗管理策略发生了显著地改变。

目前对于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涵五个方面:①对房颤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处理及稳定血流动力学,②对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治疗(up stream therapy)的评估,③卒中风险及预防卒中的评估,④心室率的控制,⑤心脏节律的控制[2]。

与抗凝治疗相结合的心率和节律控制是心房颤动的基本治疗策略。

对于心率和节律的治疗方案应当是个体化的,它主要取决于①患者的年龄;②患者的症状③房颤的分型和病史;④与心功能的关系;⑤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获益、风险以及疗效;⑥患者的期望;⑦心房的重塑。

目前,对于心房节律的控制性药物主要包括IC 类及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然而,在长期随访的过程中发现它们对恢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让我们往往终止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Haissaguerre 等[3] 研究发现94%的房颤触发灶源自肺静脉,消融肺静脉可治疗房颤,开创了房颤的消融时代。

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基于肺静脉前庭是房颤发生的最重要的触发灶的理论基础。

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房颤的导管治疗已经被证实是更加有效的,近期,Marrouche NF 等[4] 研究发现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及因心功能恶化住院率要比抗心律失常药物组显著降低。

在过去的数年中,发生发展出多种致力于提高窦性心率的维持及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的消融策略。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冷冻消融技术原理

冷冻消融技术原理

冷冻消融技术原理冷冻消融技术,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部位恶性或良性肿瘤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应用低温将肿瘤组织冷冻,最终达到摧毁和消除肿瘤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冷冻消融技术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冷冻消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温度的变化来消融病变组织。

人体内的所有组织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当体内某处的温度超出了生理范围时,该组织就会出现病变或死亡。

冷冻消融技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应用低温进而摧毁病变组织。

一些冷冻消融技术采用的是“间隔冷冻”原理,在此原理中,首先将组织冷冻,随后再将其加热至略高于原始温度,达到周期性的冻融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消融组织,同时减少非目标组织的受损程度。

2. 冷冻消融技术的实施冷冻消融技术的实施一般需要使用具有冷却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是“冷冻探针”,它可以在患者的皮肤或扩张孔中插入,进而到达某个特定的病变组织。

当冷冻探针与病变组织接触时,其内部的冷却液(常用的是氩、氦、氢等气体)会输送至探针的末端处,并在那里扩大成一个低温区域,最终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冷冻探针放置的位置必须精确,探针的直径要尽可能小,以减少非目标组织的受损。

为达到这一目的,常常使用图像学技术进行相关操作,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尽管冷冻消融技术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但它也存在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和风险。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冷冻治疗过程中扰乱了诸如肝动脉和门静脉等正常的血流,这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当消融探针位于肝脏的一侧时,可能会对邻近的肝动脉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肝区缺血性坏死。

在一些情况下,消融处理时也可能会对邻近的病理组织造成伤害,如外围的胰腺。

在对一位病人进行消融治疗时,必须小心谨慎并措施得当,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目前,冷冻消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理学领域,如肿瘤治疗、实验室细胞冻存、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研究方面等。

它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选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治疗的时间和病人受到的痛苦。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专家共识及护理管理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专家共识及护理管理
封堵及消融
完全封堵肺静脉注射造影剂评估封堵情况开始冷冻消融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冷冻球囊导管
点击屏幕上的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开始进行消融术者应该保持冷冻球囊导管位于合适位置约90s,以达到最佳封堵、粘附、消融
冷冻效果的评价指标
温度:有研究发现,冷冻达1min时,若温度显示下降到-40℃,说明球囊对肺静脉的封堵良好,可作为即刻PVI的独立预测因素。冷冻的最低温度严格控制在-55℃以内是合理的TTI(冷冻消融开始至PVI的时间): 封堵良好的情况下,大部分肺静脉会在60s内达到PVI,且冷冻延长120s后,永久损伤率高达96.4%。冷冻消融时间和次数: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建议:①TTI<60s,第一次消融180s ,第二次巩固消融120s 。② TTI > 60s ,停止消融,调整球囊位置。 ③如果无法记录TTI ,在球囊封堵良好的情况下,第一次消融120s ;复温后观察,如已完成PVI,可重复消融一次,消融时间180s 。④如经过调整球囊封堵仍然不良,可以考虑分段隔离,术中观察PVP的变化,在影像学和标测电极的指导下,完成对肺静脉的完整隔离。 ⑤左下和右上肺静脉消融时,短时间内温度下降过快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建议调整球囊位置。⑥任何情况下,冷冻消融仪显示温度<-55℃,建议停止冷冻以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管理及护理
术后药物使用静脉PPI三天,口服PPI两月;ACEI/ARB改善左房重构阵发性AF者术后无需AAD。持续性AF者术后服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3月,有利于窦律维持。
术后管理及护理
术后抗凝术后4h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一次,次日改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或者华法林 ),口服华法林患者应监测INR值,需要服抗凝药3个月维持手术效果。
心理护理: 房颤是中老年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复杂,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和 悲观的负面情绪,所以术前与患者和家属充分的沟通,告知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经过和注意事项,使其对消融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消除其不良情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通过术前宣教,患者的紧张不安得到有效的缓解,情绪稳定。

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标准化流程

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标准化流程
FIREANDICE AF Ablation Clinical Trial
结论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相比,有更低的:
▪ 心血管病因住院率* ▪ 包括房颤住院率† (218/342, 63.7%)
▪ 再消融率* ▪ 全因住院率 ▪ 直流电复律发生率
两组患者房颤消融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都得到提高*
二级终点分析提示: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在日常临床表 现方面更有优势。
2011 ACCF/AHA/H
RS
2012 ESC
2013 ACCF/AHA
2014 AHA/ACC/HR
S
2016 ESC
推荐 证据 推荐 证据 推荐 证据 推荐 证据 推荐 证据 级别 水平 级别 水平 级别 水平 级别 水平 级别 水平
在有经验的中心,药
物治疗无效,有症状
I
AIA
I
A
I
A
I
A
的阵发性房颤
I
B
1、细化性别差异,剔除性别产生的干扰,进一步筛查中高危患者。 2、进一步提升NOAC的地位,首次超越华法林的使用推荐。 3、生物瓣和血流动力学不改变下的轻度二尖瓣狭窄,未否定NOAC。
房颤卒中预防抗凝药物使用-2
推荐
如果患者使用华法林,应密切地检查INR,并保证 治疗窗内时间(TTR)尽可能的高。
房颤消融患者的选择
入选标准: 1、反复发作性阵发性房颤或短程持续性房颤 2、排除严重器质性心脏病 3、LA内径小于50mm 4、房颤波形为粗颤型 5、年龄因素
术前管理
•全面检查 •术前抗凝 •术前一天
术前抗凝
阵发房颤:
CHADS2<=2,消融前3天低分子肝素6000u皮下注射BID,术前 12小时停用。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护理配合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护理配合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护理配合张昆;刘倩;谢晨;张耀霞;于婷婷;孙路路【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2页(P164-165)【关键词】冷冻球囊;导管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护理【作者】张昆;刘倩;谢晨;张耀霞;于婷婷;孙路路【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导管室,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导管室,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导管室,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导管室,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导管室,北京100037;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4;R541.7+5近年来,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已成为治疗房颤的常规选择,但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治疗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安全性、有效性方面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推荐使用[1-6]。

我院作为国家心脏病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于2013年12月-2014年3月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和护理配合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5.4±11.6)岁,房颤病程中位数为24个月;术前超声检查:LA(34.9±4.7)mm,LVEDD(46.6±5.0)mm,LVEF(66.4±5.5)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治疗的新技术冷冻球囊消融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心律失常相关就诊和住院中为主要病因,与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功能以及总存活率的下降相关。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导管射频消融、外科手术治疗,最近出现了冷冻球囊消融术,效果较好且复发率低,本文就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冷冻球囊消融;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房颤为临床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长期房颤容易引起心房血栓,栓子脱落后可引起脑卒中等并发症,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是房颤治疗的首选手段,但是其治疗房颤的手术操作繁琐,学习曲线漫长及手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为该项技术推广的瓶颈[1]。

2012年9月12日,在我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一项治疗房颤的新技术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成功的治愈了2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的治疗引进了一个新的方法。

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2005在欧洲获得认证并率先在临床展开应用,2010年美国FDA正式批准Arctic Front上市使用,2012年第二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相继在欧洲和美国获得批准正式上市。

2014年第二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在欧洲获得认证治疗持续性房颤。

2015年5月初,第三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 ST率先在欧洲德国汉堡开展应用。

全球冷冻球囊治疗房颤手术例数已超过12万例,应用于全球50多个国家的5000家医疗中心。

在中国,冷冻球囊于2013年12月正式在国内开展应用,截至2015年7月,全國已开展手术1800多例。

国内开展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中心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福建省立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40多家医院。

1 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的原理冷冻球囊消融的原理为在目标消融部位引进装配有液态制冷剂的球囊导管,利用制冷剂引起低温把目标消融部位的细胞组织冻伤、冻死,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1 min),当温度降至-32~-28℃时产生可逆性组织损伤(“冷冻标测”),在<-68℃时产生不可逆组织损伤(“冷冻消融”)[2]。

冷冻损伤机制包括直接细胞损伤和血管介导的组织损伤,其相关细胞坏死机制复杂且有争议,但主要包括即刻效应和迟发效应,后者决定损伤的大小。

研究表明,与射频能源相比,冷冻消融技术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保留了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同时减少心内膜表面的损伤和附壁血栓形成,因而理论上大大降低了血栓形成、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的风险[3],该手术时间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时间缩短,使医生和患者“吃线”时间明显缩短,且因球囊导管头端粘附于靶组织上,无导管移位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可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冷冻消融手术,故该手术尤其适用于疼痛敏感患者及疼痛易诱发迷走反射的患者。

2 冷冻球囊系统的组成及分类2. 1 冷冻球囊系统的组成冷冻球囊系统包括:冷冻球囊(目前有两种尺寸:23 mm和28 mm),其为10.5F 的可控球囊导管,将其送入左房,通过15F 的可调控型导管鞘(最大可打135°弯),外连冷冻消融仪。

用于支撑导引的导引钢丝或环状电极导管,可通过冷冻球囊导管中央腔置入,便于实时观察肺静脉电位。

所用冷冻剂为压缩的N2O,通过气化使周围组织热量下降,在球囊近端的中央杆上,有热电偶监测球囊温度[4]。

2. 2 冷冻球囊系统的分类国内目前采用的冷冻球囊为第一代冷冻球囊。

以Medtronic公司的Arctic Front冷冻球囊为例,第一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Medtronic,Inc.)内有4 个喷射头,其靠近球囊的远端,在球囊的赤道至远端回归线形成环状的最大冷冻区域,顶端冷冻效果较小。

二代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Medtronic,Inc.)外形与一代球囊相同,球囊的冷冻剂喷射头改进为8 个,其分布到更远端的位置,增强了冷却范围及冷却效果,使球囊的远端甚至顶部都达到有效均一的冷冻效果[5]。

3 冷冻球囊的适应证及并发症3. 1 冷冻球囊的适应证肺动脉是房颤消融的重要靶点,是房颤消融的基础。

第一代冷冻球囊主要用于肺静脉电隔离,对阵发性房颤效果较好。

国内外术者用冷冻球囊对左房顶部和后壁的线性消融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有学者对346 例有症状的、药物不能够控制的房颤患者进行了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其中阵发性的房颤293 例,持续性的房颤53 例。

结果,74%的阵发性的房颤术后维持了窦性心律,而持续性房颤患者仅42%维持了窦性心律[6]。

Linhart等[7]比较冷冻球囊导管与射频消融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尽管冷冻球囊治疗组的房颤复发率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趋势,但两者6个月无房颤复发率没有显著差别(冷冻球囊组为55%,射频消融组为45%)。

Kojodjojo等[8]的一项应用冷冻球囊和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后随访12个月的研究亦得到同样的结论(分别为77%和72%)。

Verma等[9]报道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长期(中位数30个月)无房颤复发率达到61.6%,以上数据证明了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与射频消融术相当,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远远低于射频消融。

但是冷冻球囊专门针对肺动脉解剖结构设计,主要用于肺静脉隔离,对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房扑)、非肺静脉起源触发病灶,只能采取其他消融导管,不适合心房基质改良,对于持续性房颤及部分阵发性房颤单独使用效果有限[10]。

3. 2 并发症传统射频消融术通过破坏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达到组织损伤的目的,容易发生肺静脉狭窄、血栓形成和栓塞、心包压塞、心房食管瘘等并发症。

冷冻能量较射频能量更安全,冷冻能量形成的组织损伤内部纤维化更均匀,边界更清晰,且不引起高温效应相关的焦痂、气化爆裂及胶原变性挛缩,更能保留组织结构完整性、内皮损伤轻,Tse等[11]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冷冻消融过程中,虽可出现胶原的激活但观察不到持续的血小板激活,且消融部位细胞表面相对平滑光整,说明冷冻消融降低了血栓的附着几率。

冷冻球囊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临床手术中发生率约6%(3%~11%),且多为可逆性[12]。

且通过操作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记录膈肌运动电位图可以更早期更敏感的发现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3]。

冷冻球囊消融围手术期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0.3%,腹股沟并发症1.8%,心脏压塞0.6%。

冷冻球囊消融较少发生有症状的肺静脉狭窄(0.17%)和心房食道瘘[14],心房食道瘘仅有一些个案报道。

4 冷冻球囊导管术后复发率Neumann 等[12]报道163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单次冷冻消融治疗后随访5年,成功率为53%,而术后12个月内复发明显,这与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随访结果相似。

左心房扩大术后复发风险是正常患者的1.8 倍,故左心房内径是预测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

因此,左心房内径值应作为筛选冷冻消融治疗的重要参数,而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再行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且再次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低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

5 小结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较之传统射频消融术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学习周期短、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但其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应证偏窄,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改进,该技术的适应证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1] Wolf PA,Mitchell JB,Baker CS,et al.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mortality,stroke,and medical costs. Bmc Plant Biology,2010,10(1):10.[2] 凌天佑,吴立群.采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状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3(28):270-272.[3] Khairy P,Chauvet P,Lehmann J,et al. Lower incidence of thrombus formation with cryoenergy versus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Circulation,2003,107(15):2045-2050.[4] 方咸宏. 治療心房颤动的新选择——冷冻球囊消融. 实用医学杂志,2015(6):875-878.[5] Metzner A,Wissner E,Ouyang F,et al. Second-generation cryoballoon ablation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 step forward.Europace,2014,16(5):621.[6] Hoyt RH,Wood M,Daoud E,et al. Transvenous catheter cryoablation for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of a feasibility study.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5,28(Suppl 1):S78-S82.[7] Linhart M,Bellmann B,Mittmann-Braun E,et al. Comparison of cryoballo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in 40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 case-control stud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9,20(12):1343-1348.[8] Kojodjojo P,O’Neill MD,Lim PB,et al. Pulmonary venous isolation by antral ablation with a large cryoballoon for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medium-term outcomes and non-randomised 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venous isolation b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Heart,2010,96(17):1379-1384.[9] Verma A,Mantovan R,Macle L,et al. Substrate and Trigger Ablation for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STAR AF): a randomized,multicentre,international trial. Eur Heart J,2010,31(11):1344-1356.[10] 苏晞,张劲林.冷冻球囊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及临床评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4(23):232-234.[11] Tse HF,Kwong YL,Lau CP. Transvenous cryoablation reduces platelet activation during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compared with radiofrequency energ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2005,16(10):1064-1070.[12] Neumann T,Wójcik M,Berkowitsch A,et al. Cryoballoon abla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5-year outcome after single procedure and predictors of success. Europace,2013,15(8):1143-1149.[13] Lakhani M,Saiful F,Parikh V,et al. Recordings of diaphragmatic electromyograms during cryoballoon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ccrrately predict phrenic nerve injury. Heart Rhythm,2014,11(3):369-374.[14] Andrade JG,Khairy P,Guerra PG,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ryoballoon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Heart Rhythm,2011,8(9):1444-1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