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扩张器的生产技术

合集下载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体表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体表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体表整形中的应用分析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是一种通过逐渐、持续地应用外科性机械力,来促使组织增生和扩大的器械。

它广泛应用于体表整形手术中,以解决组织缺损和畸形问题。

本文将从介绍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原理和种类、应用领域、操作技术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逐渐施加外科性力量,使皮肤和软组织得以拉伸扩大,进而达到整形的效果。

它可以分为外置扩张器和内置扩张器两种类型。

外置扩张器主要由外部式扩张器和外置磁力扩张器构成,而内置扩张器则是通过手术将扩张器植入患者体内。

无论是外置扩张器还是内置扩张器,都可以通过调节扩张器的力度和方向,来逐渐实现组织的扩张和移动。

在体表整形领域中,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被广泛用于缺损修复、畸形矫正和皮肤移植等手术。

在缺损修复方面,扩张器可以在缺损区域周围的正常组织中形成一块可供修复使用的皮瓣,从而解决缺损问题。

在畸形矫正方面,扩张器可以逐渐调整和修正畸形组织的形态,如牙槽骨畸形、骨瘢痕、骨折愈合异常等。

在皮肤移植方面,扩张器可以促使正常皮肤的扩大,从而实现皮肤移植手术的成功。

在操作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扩张器型号和使用方案。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提前接受手术计划和扩张器的使用方法培训。

手术中,医生会将扩张器植入患者体内,并通过调整扩张器的力度和方向,逐渐实现组织的扩张和移动。

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扩张器,以保证扩张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体表整形中具有一定的优缺点。

优点包括:增加组织的可供移植面积,提高修复效果;可调节扩张器力度和方向,完成个性化治疗;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

缺点包括:手术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时间佩戴扩张器;可能存在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体表整形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通过逐渐施加外科性力量,促进组织增生和扩大,解决了体表组织缺损和畸形问题。

基于磁锚定技术的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装置的设计

基于磁锚定技术的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装置的设计

16FEATURES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36卷 05期 V OL.36 No.05引言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将扩张器置入正常皮肤组织下,然后向扩张器内注射填充液以增加扩张器的体积,从而对局部皮肤软组织进行扩张,从而为皮肤组织修复提供皮肤来源,该技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整形外科组织修复重建的常规治疗手段[1]。

自膨胀型扩张器借助囊内的高渗盐水去吸收囊外的组织液以实现逐渐充盈膨胀和扩张功能,但因可控性差,临床应用较少。

现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可控型扩张器,通过间断囊内注射液体,实现逐步扩张。

现有的扩张器一旦置入后,其扩张力向各个方向是大致均匀分布的,缺乏有效的导向扩张功能。

有研究设计的定向扩张器,通过在深面加载带硅胶涤纶网衬垫,减少扩张器对深部组织的压迫,其功能仅仅在于缩短扩张时间,基于磁锚定技术的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装置的设计张苗苗1a,1b ,王伊睿1b,2a ,牟星宜1b,2b ,徐庶钦1b,2b ,李恒1b,2a ,张涵芷1b,2a ,雷凤萍1b,2a ,吉琳1b,2a ,史爱华1b ,吕毅1a,1b ,严小鹏1a,1b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 肝胆外科;b. 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 西安交通大学 a. 启德书院;b. 宗濂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 目的 为实现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设计基于磁锚定技术的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装置。

方法 根据磁锚定技术原理提出了用磁流体替代生理盐水作为皮肤软组织扩张装置的填充液,置入皮下后外加锚定磁体,在磁场力作用下引导其定向扩张。

体外模拟实验测试其定向牵引力。

以实验兔为模型观察其定向扩张效果。

结果 磁力学测试结果显示锚定磁体与30 mL 磁流体在零距离时可产生大约9 N 的吸力,随着二者距离增大,磁力逐渐下降,在位移10 mm 时仍有2.36 N 的吸力。

初步动物实验显示,锚定磁体能够在不同方向上对扩张球囊产生良好的定向扩张牵引力。

一种新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

一种新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

b t e n t o cnes J . eteilg , 9 9 9 ew e w e tr [ ] An shs o y 1 9 , 1 o
( 3): 3 7 . 69 — 00
J J, S T TZ J I e 1 Th fe to [ W ANG HO , ENG , ta . e e f c f 3]
摘 要 目的 : 制 一 种 新 型 皮 肤 软 组 织 扩 张 器 , 进 现 有 技 术 的 不 足 , 能 用 于 整 形 外 科 取 得 额 外 的 皮 肤 软 组 研 改 既 织 , 能缩短治疗时间 , 又 降低 治疗 难 度 , 少 医 疗 费 用 , 以用 于早 期 修 复 深 烧 伤 创 面 。方 法 : 结 Ne m n l 5 减 可 总 u a n 9 6年 至 今设 计 的 扩 张 器 发 展 过 程 , 深 入 研 究 被 扩 张 皮 肤 组 织 学 转 化 机 制 的 基 础 上 , 据 传 统 埋 植 皮 肤 软 组 织 扩 张 器 手 术 在 根 实 践 经 验 设 计 出 新 型 皮 肤 软 组 织 扩 张 器 , 以 快 速 扩 张 , 少 并 发 症 。结 果 : 计 出 一 种 皮 肤 软 组 织 扩 张 器 , 可 减 设 由扩 张 囊 、 水 管 、 射 阀 门组 成 , 水 管 与 注 射 阀 门 固 定 相 连 接 , 水 管 与 扩 张 囊 分 开 制 作 。 导 水 管 长 10c , 用 时 可 以 导 注 导 导 0 m 使 根 据 实 际 需 要 剪 短 , 用 黏 合 剂 与 扩 张 囊 粘 连 在 一 起 。结 论 : 用 这 种 新 型 皮 肤 软 组 织 扩 张 器 可 达 到 快 速 扩 张 、 少 再 使 减 并 发 症 、 高 成 功 率 的 目的 , 以用 它 来 早 期 修 复深 层 烧 伤创 面 。 提 可 关 键 词 : 伤 ; 张 器 ; 制 烧 扩 研

扩张器

扩张器
第二期手术伤口愈合后,应采取防止疤痕增生变宽、对抗皮瓣挛缩的措施,如弹力外套、颈托、支架等。术 后早期扩张皮瓣变硬,并有回缩的趋势,一般术后6个月能够软化恢复自然弹性。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适应征非常广泛,全身体表缺损需要用额外皮肤修复的部位均可使用。
头皮是扩张器应用的最佳部位,只要秃发的面积不超过全头皮的2/3,扩张剩余的正常头皮后即有希望覆盖 全头皮;头皮扩张后尽管面积增加了,但毛发总数无增加,只是毛发间距增大,实际上是毛发的再分配,术后头发 较正常略为稀疏,但头发长长要疤痕面积不很 大,又有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均可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进行修复。
临床上应用的扩张器主要是由硅橡胶材料制成的可控扩张器,由扩张囊、注射座及连接导管三部分组成。
基本资料
工作进行
组成
性能评价
①注射座直径约1~2cm,基底有金属片以防止穿刺过深或穿破,壶内有特制的单向或双向活瓣,液体注入后 能自行关闭,不致从针孔外溢。
扩张器 ②连接导管直径约3mm,长约5~15cm不等。 ③扩张囊是扩张器的主体,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肾形、半月形、弧形、长方形、圆柱形等,其大小 可有从3ml到2000ml的多种不同规格。 扩张器形状(2张) 扩张器形状(2张) 扩张器形状
与头部有毛发区的修复方法一样,面颈部较大的瘢痕、色素痣、血管瘤、外伤性纹身、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 组织缺损,也可以用扩张器来治疗,由于扩张出的皮肤与周围皮肤完全一样,美容效果更加理想。另外,在颜面 部器官再造(如全耳、全鼻再造术)技术中,扩张器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谢谢观看
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怎么进行的?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一般分为两期手术进行。
第一期手术是埋置扩张器于拟扩张部位的皮下或肌肉下。术前要根据拟修复的部位、形态及病变范围和可供 扩张的正常皮肤的大小形态等情况来选择扩张器的大小及形状,并仔细检查其质量,确认无破损后进行清洗及消 毒。一次手术可埋置一个或多个扩张第二次手术是利用新增皮肤组织进行所需的修复术。

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定向扩张研究进展

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定向扩张研究进展

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定向扩张研究进展【摘要】皮肤软组织扩张术(Soft Tissue Expansion简称STE)为烧伤、创伤瘢痕、肿瘤、缺损的修复重建增添了新的较为满意的方法,是整形外科领域里程碑性的进展。

而近年发展起来的定向扩张技术相对于非定向扩张以效率高、对基底压迫小、疗程短而逐渐受到整形外科界的重视并开始对其深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其生物学机制。

其研究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术的研究仍在发展,随着不断深入地探索,它将在组织缺损的修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定向扩张;并发症;综述皮肤软组织扩张术(Soft Tissue Expansion简称STE)是应用医用硅胶制成的扩张器经手术方式埋置于皮下或肌层。

定期向内注入液体使其扩张囊逐渐膨胀,对表面皮肤产生压力,使其扩张伸展,以提供“额外”的皮肤软组织,并利用新增加的皮肤软组织修复邻近或远处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1]。

为解决传统扩张器扩张面积不足的缺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向扩张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其应用时间较短,有待对其进行生物学机理的基础研究及深入的临床观察,目前还未能成为临床上常规扩张方法[2]。

在整形外科界STE技术被认为与显微外科技术、轴形瓣技术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新技术[3]。

1 定向扩张术的历史1.1 定向扩张术产生的历史背景皮肤软组织定向扩张术(Directed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DSSTE)从STE中分离出来,最早见于姜会庆的报道,其于1998年利用自制的涤纶网硅胶板加固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底部,从此之后整形外科界便开始了对DSSTE相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4]。

DSSTE产生与以往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面、颈部瘢痕的治疗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直接相关。

由于面、颈部的解剖结构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应用非定向扩张术进行扩张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5]:第一,有效扩张率低,产生的“额外皮肤"少;第二,并发症高。

一次性组织扩张器产品技术要求tianxinfu

一次性组织扩张器产品技术要求tianxinfu

一次性组织扩张器适用范围:本产品适用于神经外科内镜手术过程中扩张周围软组织,辅助完成内窥镜下检查、导引、扩张,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操作通道。

1.1 产品型号规格的划分说明根据外管长度及直径划分产品型号规格。

型号规格描述:SQKZ-D LL--- 外管长度D---外管内径SQKZ---组织扩张器1.2 产品的型号、规格及具体尺寸见表1表1 一次性组织扩张器型号、规格及各部件尺寸a) 一次性组织扩张器的结构型式见图1;b) 外管见图2c) 内管见图3d) 管芯见图41管芯 2 外管3 内管图1一次性组织扩张器图2 外管图 3内管图4管芯1.3 产品组成一次性组织扩张器产品组成见表2。

表2一次性组织扩张器产品组成2.1 物理性能2.1.1 尺寸一次性组织扩张器应符合表1的规定。

2.1.2 外观各部件表面不得有毛边、毛刺、色斑或裂纹;外管内外壁圆弧应光滑,标尺字迹清楚完整,线条清晰;外管应有足够的透明度,能清晰的看到管芯边缘。

2.1.3 配合性能外管和管芯应配合光顺良好,将管芯装入外管过程中,不能有卡滞现象,并且管芯可从外管中顺利拔出。

顶丝装入相应规格管芯中的内嵌螺母时,能够旋入至螺纹底部,且旋入顺畅。

内管卡扣可与外管卡槽有效连接。

2.1.4 抗压强度一次性组织扩张器外管前段15mm处施加30N的静态载荷后,停留3秒钟,不得出现破裂现象。

2.1.5 标尺标尺的位置如图5所示,沿外管长轴方向长、短刻度线间距为5±0.3mm。

各规格外管标尺的示例如图6所示。

图5标尺位置图图6各规格外管标尺示例2.2 化学性能2.2.1 重金属含量浸提液呈现的颜色不应超过质量浓度ρ(Pb2+)=1µg/mL的标准对照液。

2.2.2 酸碱度一次性组织扩张器浸提液的pH值与同批空白对照液对照,pH值之差不得超过1.0。

2.2.3 易氧化物一次性组织扩张器浸提液与等体积的同批空白对照液相比,0.002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耗量之差应≤2.0ml。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让上万名患者找回自信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治疗皮肤瘢痕的手术方法也逐渐增多,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并且手术效果令人满意,人们对其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呢?我们听听山东黄河医院专家来讲解一下吧: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就是用硅橡胶制成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经过手术方法埋植于皮下或肌肉下层,通过定期定量向扩张囊内注射生理盐水,将局部皮肤软组织扩展,从而提供充分的皮肤和软Hale Waihona Puke 织的技术,称之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我国从数年前开始,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就逐渐在整形、再造、美容外科等领域推广并广泛运用。由于皮肤扩张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皮肤资源,无供区破坏,不增加新的瘢痕,修复后的皮肤与正常皮肤组织的颜色、质地、感觉及功能完全相同,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植皮术,因此,皮肤扩张术已成为目前整形外科的主要技术之一。
在临床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很广泛,适用的病例也很多,如:秃发、烧伤、创伤、感染、肿瘤、瘢痕、创面覆盖、组织缺损、器官再造等,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态自然,患者效果满意。
最后,专家提示大家虽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已经不是新鲜字眼,自称可以完成这样手术的医院也不在少数,但是,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软组织扩张器[实用新型专利]

软组织扩张器[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软组织扩张器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刘宁琪
申请号:CN201120515007.9申请日:20120614
公开号:CN202459801U
公开日:
2012100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组织扩张器,由扩张囊、导管和注射阀组成,所述的导管贯穿于整个扩张囊,且两端延伸至扩张囊外,导管一端为盲端,另一端与注射阀阀门连通;注射阀包括阀体、底盖和阀体内的小碗,阀体安装于底盖上,导管伸进小碗内,阀体内部顶面上设有一层硅凝胶层。

阀体内部顶面设置一层硅凝胶层,注射针推出后,其针孔迅速被硅凝胶堵住,保证阀体在多次注射盐水后热让不会渗漏,起到了优良的密封作用,延长了扩张器的使用寿命;导管贯穿于整个扩张囊,增强了扩张囊的伸展性和稳定性。

申请人:上海威宁整形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三鲁路1598弄101支弄14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何新平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软组织扩张器,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的内套管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套管外表面和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内部中空,其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圆锥形面,外套管的内表面与内套管的外表面配合,在外套管的后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权利要求书1.一种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的内套管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套管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内部中空,其套装在内套管外,在外套管的尾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尾部在径向面上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该延伸出的部分设置所述的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口位于延伸出部分的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尾部沿着其径向方向延伸出一部分形成所述的卡接部;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后部只设置部分管壁,卡接部连接在该部分管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中还设有内芯,内芯的前端呈弧形,所述内芯的外径与所述内套管头部的开口内径相适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前部,第二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后部,内芯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形成第二通孔的管壁为内套管的部分管壁。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芯为脑穿针、可视脑穿针或者其他器械。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的配合面为锥形面,且内套管头部的锥度大于配合面的锥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头部开口内径的大小满足的条件是仅仅可使内套管的头部通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管比外套管长;进一步的,所述的内芯的长度应大于内套管的长度。

技术说明书一种软组织扩张器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器械,具体的涉及一种软组织扩张器。

背景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为了减少手术创伤,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需要使用到内镜,手术时,只需在颅骨上开一个很小的孔,然后通过一个软组织扩张器将内镜导入颅腔实施手术,内镜的使用降低了大面积开颅带来的手术风险,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在专利201210066281.1中,公开了一种内镜导入装置,使用时,将内管、外管一同从患者头部的手术切口中插入患者的颅腔,待到达预定深度后,将外管固定,并将内管取出,即可通过外管导入内镜或其它手术器械进行手术了,但是该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其设置的整体结构粗大笨重,半环形的弹性臂,会大大增加了颅骨开口尺寸和外套管的工作长度,降低了手术操作空间,使其内操作不灵活,同时开口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大小的不同,对弹性臂的要求不同,不具备可实施性;并且增加了病患的创伤和费用;在其他相关专利公开的软组织扩张器都具有结构复杂、对病人创伤大,技术实施性差等缺点。

技术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软组织扩张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软组织扩张器,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的内套管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套管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内部中空,其套装在内套管外,在外套管的后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的尾部在径向面上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该延伸出的部分设置所述的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口位于延伸出部分的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用于形成第二通孔的管壁为内套管的部分管壁。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套管的尾部沿着其径向方向延伸出一部分,形成所述的卡接部。

更近一步的,所述外套管后部只设置部分管壁,卡接部连接在该部分管壁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中还设有内芯,内芯的前端呈弧形,所述内芯的外径与所述内套管头部的开口内径相适应。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前部,第二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后部,内芯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芯为脑穿针、可视脑穿针或者其他器械。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的配合面为锥形面,且内套管头部的锥度大于配合面的锥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套管的头部开口内径的大小满足的条件是仅仅可使内套管的头部通过。

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先将内套管放入到外套管内,当内套管的头部刚好穿过外套管的头部后,内套管达到了预设位置,然后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使卡接部卡入卡接槽内;然后微微捏住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使内芯穿过内套管过程中,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尽量同轴,减少内芯在穿入过程中的阻力,当内芯到达设定位置时,松开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实现了内芯在导入装置上的位置固定。

具体的,在进行血肿探查时,按压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将脑穿针或可视脑穿针或其他器械穿入血肿或其他病灶部位。

在建立通道时,先按照前面的方式使内套管和外套管组件相对固定,然后再固定在内芯的尾端,内芯穿刺血肿完成后,预通道完成后,保持保持内芯不动,再把内管和外管的组件从尾端移动到头端需要的位置。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内芯与内套管之间的定位通过设置两个偏心孔实现,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固定通过简单的卡接槽和卡接部配合实现。

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内芯、内套管和外套管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内芯、内套管和外套管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内套管和外套管配合后的剖视图;图4是内芯、内套管和外套管配合在一起后的剖视图。

图中:1内芯,2内套管,3外套管,3-1本体,3-2卡接部,3-3头部,3-4部分管壁,2-1本体,2-2卡接槽,2-3第二通孔,2-4第一通孔,2-5头部,2-6部分管壁。

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技术中出现的“头部”、“尾部”、是以实际手术中,以操作者的角度看,远离操作者的端为头部,靠近操作者的端为尾部。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软组织扩张器。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软组织扩张器包括外套管3和内套管2;所述的内套管2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3,内套管2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3内部中空,其套装在内套管外,在外套管的后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具体的,在进行血肿探查时,按压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将脑穿针或可视脑穿针或其他器械穿入血肿或其他病灶部位。

在建立通道时,先按照前面的方式使内套管和外套管组件相对固定,然后再固定在内芯的尾端,内芯穿刺血肿完成后,预通道完成后,保持内芯不动,再把内管和外观的组件从尾端移动到头端需要的位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2的尾部在径向面上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该延伸出的部分设置所述的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口位于延伸出部分的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外套管3的尾部沿着其径向方向延伸出一部分形成所述的卡接部。

进一步的,不难理解的,在本实施例或者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内套管2中还设有内芯1,内芯1的前端呈弧形,所述内芯1的外径与所述内套管2头部的开口内径相适应;这里的相适应是指内套管2头部的开口内径略大于内芯的外径,可以使内芯顺利穿过;外套管和内套管固定后组件可以停留在内芯的前中后任何位置。

因为,使用时,先把组件放置在内芯的尾端,内芯穿刺到血肿后,保持内芯不动,组件从尾部移动到头端理想的位置。

这里所述的内芯可以为脑穿针、可视脑穿针或者其他器械,具体根据不同手术进行选择。

内芯1的作用是在内套管2插入颅腔时堵住内套管2前端的开口,防止开口的内套管2损伤患者的脑组织。

在插入到预定位置后,将内芯1取出即可。

因此,为了方便取出内芯1,内芯1的长度应大于内套管2的长度。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3偏心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在内芯1通过之后,可以对内芯1的位置进行相对固定。

所述的第一通孔2-4位于内套管的前部,第二通孔2-3位于内套管的后部,内芯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4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穿入内芯时,然后微微捏住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使内芯穿过内套管过程中,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尽量同轴,减少内芯在穿入过程中的阻力,当内芯到达设定位置时,松开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偏心,实现了内芯在导入装置上的位置固定。

优选的,所述内套管2与外套管3的配合面为锥形面,且内套管2头部的锥度大于内套管与外套管配合面的锥度;具体的如图3所示,内套管2的主体部分的外表面为具有微小锥度的正圆锥形,对应的外套管主体部分的内表面为具有微小锥度的倒圆锥形;设置成圆锥形的原因是方便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3的头部开口内径的大小满足的条件是仅仅可使内套2的头部通过。

当然不难理解,在其他实施中,内套管2与外套管3的配合面还可以设计成常见的圆柱面,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外套管3的主体部分的长度小于内套管主体部分的长度,这么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内套管的取出;进一步的,外套管的后部只设置部分管壁,卡接部与该部分管壁相连,且优选的,部分管壁3-4、卡接部以及外套管3的本体部分一体成型;只设置部分管壁的目的是缩短外套管工作长度,增加手术操作空间,便于器械的灵活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