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

生物实验报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

生物实验报告单

年级七班姓名成绩

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2013年3月日第节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1、认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用科学探究法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相应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具备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块、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夹、试管刷、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三小块,将 A 块、 B 块分别用手细细弄碎

(模拟牙齿咀嚼); C块不动。

2、取唾液。

3、取 3 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 1)( 2)( 3)号(做如下处理)

将A 馒头屑放入试管1 中,注入2 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B 馒头屑放入试管2 中,注入2 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 C馒头块放入试管 3 中,并注入 2 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4、将三支试管放入 37℃水中, 5~ 10 分钟后取出 3 支试管,各加入 2 嘀碘液、观察现象

并记录。

实验结果

编号颜色变化

试管 1无变化

试管 2变成蓝色

试管 3部分变成蓝色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试管 1: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消化成了麦芽糖,所以遇碘不变蓝。

试管 2:是试管 (1) 的对照实验。

试管 3: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实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实验报告册 (1)

六年级上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片、塑料袋、放大镜、滴管、镊子 实验步骤:1、检验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3、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4、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5、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在冰箱里。 6、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7、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三、实验名称: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水泥、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变化。

3、将水泥块放入坩埚。 4、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实验名称: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食盐、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想象。 4、把食盐水放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 5、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五、实验名称:铁生锈的条件(一) 实验材料:铁钉、砂纸、玻璃棒、碱、盐、油、醋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3、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3、半瓶水, 4、盐水, 5、碱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 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 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 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的发酵方法很多,有老面发酵法、酒曲发酵法、化学膨松剂发酵法、酵母发酵法等等。实验证明无论从食品营养的角度,还是从操作的角度,酵母发面都有很强的优势。用酵母发面不仅适合家庭和工业化生产线,也适合小型作坊式馒头房,特别是对于要求不增加成本的用户也是非常合适的。酵母发酵是馒头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于馒头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常见的酵母发酵工艺 酵母的发酵原理是利用面粉中的糖份与其他营养物质,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成海绵状结构。 在酵母馒头的生产中,常见的发酵工艺简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一次发酵法 原辅料: 和面、压面、成型、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和面: 将所有的原辅料一次加入和成面团,干酵母用量0.3%,鲜酵母用量为1%左右,加水量38-40%,和好的面团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8℃。 成型: 馒头成型由馒头成型机来完成,家庭制作由手工完成,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馒头坯。 发酵: 在温度30-32℃,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让面团发酵35分钟。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温措施。 蒸煮: 面团发酵完成以后,沸水上笼蒸20分钟。 (2)发酵特点: 用一次发酵法生产馒头,具有工艺线路短,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等许多优点,并且生产出来的馒头有很好的咀嚼感。因此该方法被许多馒头厂家广泛使用。 2.二次发酵法 部分原辅料:第一次和面、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和面 压面、成型、第二次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第一次和面取30%左右的面粉加入所需的干酵母(添加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的0.16%计)再加上50%左右的水(加水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计),和成面团。 第一次发酵和好的面团在温度26-28℃,湿度70-80%的条件或温暖的自然条件下发酵8-12小时。发酵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酵母的用量、两次和面时面粉的配比以及发酵温度、湿度来灵活调节。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 化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生物实验报告

A卷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 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一、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 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 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四、总结步骤:

A卷擦-→滴-→取-→盖-→染-→吸 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 学科 生物 年级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 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 管,碘液 实验人 实 验 步 骤 一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 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 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3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 染成蓝色的胚乳,以用未被染成蓝色的果皮和种皮, 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看看它们各有佬特点 实验 结果 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 同的,种子的表面是一层种皮,里面是胚包括胚芽胚 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备注

2020年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

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 一、问题的提出:???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生物实验报告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 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一、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 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 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四、总结步骤: 擦-→滴-→取-→盖-→染-→吸 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 学科 生物 年级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 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 滴管,碘液 实验人 实验步骤一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 形. 2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 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3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染成蓝色的胚乳,以用未被染成蓝色的果皮和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看看它们各有佬特点 实验结果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种子的表面是一层种皮,里面是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备注四.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单 实验过程 姓名班级教师评 价小组时间 一、检查器 材 菠菜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 子、培养皿、清水、滴瓶、体积分数为70%的酒 精等用品是否准备好。 二、制作横 切面的临时 切片 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 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 两侧的边缘。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 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 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 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 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 以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 中。 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 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切片。 三、观察叶 片的结构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 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 四、绘图依照所观察到的叶片结构,画出叶片的结构 五、讨论 1、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 表皮,表皮细胞的颜色和排列状况如何? 2、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 胞与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在形状、排列方式和 内部绿色颗粒数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释 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叶肉细胞内部的绿色 颗粒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