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合集下载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

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是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艺发展的各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生产力和一般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也曾出现过艺术上的繁盛时期。

例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中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的诗、戏剧等就是。

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欧洲,虽然物质生产有了很高发展,却没有出现艺术上如古希腊那样“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繁荣景象。

马克思在本文中还指出,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至此,马克思揭示了两个层次的不平衡。

一是艺术发展的繁荣状况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某种艺术形式与整个艺术的一般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那么,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呢?诚然,“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

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理论,并对二者不平衡关系进行了阐释。

今天,重温这一理论对理解和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超越等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不平衡;现实意义一百四十多年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并对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进行了阐释。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对其具体理解上因存在分歧而不尽完善。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语境下,重新研究这一理论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厘清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的本意1.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联性的论述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把人的生活从总体上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并把人们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其中,艺术生产则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

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相关性,马克思早在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进行了阐述。

他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P7)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P82)马克思此类论述还有很多,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所有这些论述集中到一点,就是它明确指出了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物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并受物质生产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不平衡性的本意马克思在上述著作中指出了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同时,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一百四十多年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并对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进行了阐释。

怎样理解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比平衡关系 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

怎样理解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比平衡关系                  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

10.怎样理解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比平衡关系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对的。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曾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这段话指出了两种不平衡:1.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不平衡2.艺术的繁荣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上述两种不平衡情况都说明文艺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

文艺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外,还要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互相影响。

此外,文艺还有它相对的独立性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有它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

文艺的发展实际上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有时,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往往同时出现,相辅相成、彼此影响。

艺术思潮可以促进艺术流派的产生,而艺术流派又可推动艺术思潮的前进。

然而,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有时又并不同步产生,二者并无必然联系,他们各有自己的独立性。

艺术流派侧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艺术思潮侧重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往往覆盖了多个艺术门类,涉及的范围广泛。

有时,艺术思潮中并无艺术流派出现,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形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前者更倚重社会思潮和理论力量,而后者更注重于艺术家创作实践;并同艺术风格的关联更为密切。

例: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战争的发生极大的提高了国人们的爱国热情,于是产生了大量讴歌国人们英勇抗战的作品。

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文学区域又划分为沦陷区,解放区,统区与上海孤岛。

沦陷区的作家们主要描述了在侵略者的入侵下国破家亡的惨状以及自身的逃亡。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艺术生产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反之,与其相对应的物质生产发展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状况,一种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

一般的来说,二者具有统一性。

即物质生产能为艺术生产提供经济的基础保障,同时艺术生产又是对物质社会生产状况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生产产生能动的影响。

但是同时,艺术生产也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其发展有时会高于物质生产发展状况,有时也会落后于物质生产发展。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以及众多影响深远的戏剧,以及神话。

当时的社会所属类型按照现在社会标准的划分是属于奴隶社会时期,然而就是在当时,这些作品产生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及近代的沙俄,在当时,全世界正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代名词。

而当时的沙俄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王国。

但是却产生了列夫托尔斯泰,果戈理,以及普希金等众多多产的大作家和大诗人。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以积贫积弱中国近当代近百年的艺术发展状况为例,来对其加以探析,其中将主要以文学形式为例。

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文学的近代化是以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以起点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先后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有识青年与学者先后借助《新青年》这一阵地对传统文化展开了大肆的批判,直击传统文化中的腐朽的部分,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瓦解。

由此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直接效果便是人们思想的极大解放,民主与科学之风盛行。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状况呈现了小繁荣的状况,并产生了许多有名的作家与作品。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从经济
角度看,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购买力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

艺术发展则更多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激发人们创新思维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但是,艺术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间的比重依然处于不平衡状态,科技发展造成
的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物质生产投入越大,市场流动性越强,政府鼓励投资回报率越高,艺术发展却依然低迷不振,缺乏投资支持。

于是,艺术发展受限,文艺作品流行短暂,难以把握市场,很多新锐艺术家也毫无生计收入保障。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改变对艺术发展产生经济利益这一认知,政府应该
出台激励艺术发展的政策,充分考虑和支持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需要,多发行补贴、补助、税收优惠等,以确保艺术家的生存和社会压力。

此外,社会各界要多加投入艺术发展,将艺术融入到日常便利生活里,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艺术资助制度,从而有效改善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问题。

因此,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不平衡问题无疑应该加以深入思考。

只有通过合理
化的策略,加强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的各项资源性管理,两者有机融合,携手共进,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简述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带来艺术发展的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艺术发展可能会经历倒退或停滞。

例如,某些艺术类型可能只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其繁荣阶段可能会过去。

古希腊时的神话和史诗就是明显的例子,它们在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下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但在后来的时代里却无法被超越。

2. 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例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就取得了超越英法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就。

这可能是因为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经济落后并不意味着艺术发展必然滞后。

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如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等。

在理解这种不平衡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艺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物质生产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单一和直接的。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在于物质生产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但要看到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突出地表现在,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局部的不平衡性。

(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

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这是指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在局部也会出现不一致。

体现在,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局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其一是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

总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总体上的“平衡”与局部的“不平衡”两种关系,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归根到底在文学发展中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是决定文学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对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再认识

对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再认识

对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再认识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陈贵山曾说“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1】,即通常所说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简而言之,即物质生产高度发展却没有带来艺术的繁荣局面经济落后;物质生产水平低下却带来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众所周知,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其产生和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常见的法律、科学以及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几乎都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艺术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呢?以往研究可以告诉我们,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所属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3】。

我们承认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类必然建立于物质基础之上,也不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不能机械地、直观地理解,而必须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必须结合某种社会意识形式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予以科学的说明。

”[4]因此,要进一步认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必须进一步深入认识这种不平衡现象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其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的表现第一,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非但不促进艺术的繁荣,反而阻滞和妨碍艺术的发展或造成艺术的堕落和畸变。

【5】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生产力和一般文化知识水平相对发达的历史条件下,艺术上的繁盛没有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高或较先前的艺术繁荣而言反而落后了。

就以文学艺术为例,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物质生产较先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艺术却没有出现像古希腊那样“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繁荣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艺术与经济学研究》一书中有讲到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具体来说,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物质生产水平高、经济繁荣,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繁荣和高水平。

马克思就曾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如其艺术代表形式“神话”、“史诗”便停滞了。

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战争不断,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盛唐时代为例,虽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纵观整体,却未必就构成了中国文艺的高峰时期,至少无法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水平成正比。

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

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

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但是在此并未进一步阐述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仅一句话精炼的概况了它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虽然经济条件构成了艺术发展最为深层的基础,但物质生产并不直接决定艺术生产,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往往是通过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等中介的影响实现的。

(P116)但是艺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课题,像笔者这类初涉艺术经济学的问题时还是很感陌生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有必要对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理论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这里初步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艺术生产。

随后,在1845 —1846 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的形成,提出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意识的生产”指为本阶级制造幻想,其中也强调了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精神生产。

马克思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是在1857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是作为与“物质生产”对偶的精神生产提出的,同时在论述两者的不平衡关系中提出了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

在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这时,作为生产劳动的艺术生产即沦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是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艺术部门的敌对。

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消除异化劳动后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和无限性。

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为了反对流行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绝对平衡论”和“抽象平衡论”,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正式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强调了作为与“物质生产”对偶的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专门生产精神产品,尽管精神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但两者的关系是不成比例或不平衡的。

因为马克思反对从物质生产水平来直接衡量艺术发展水平,认为两者的不平衡关系是普遍现象。

如果忽视这一点,忽视其他起突出作用的中间环节,就很难把艺术运动解释清楚。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艺术生产作为一个特殊到可以背离精神生产一般规律的对象来考察,而坚持从特定的历史形态、生产方式出发,既阐明了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又看到艺术生产的相对独立性,阐明不平衡关系存在的原因,从而揭示了艺术运动的规律。

二、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中是如何体现出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呢? 马克思先以古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即他所在时代的人)相比较揭示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三个阶段中,古希腊时期或莎士比亚时代同资本主义时代相比,物质生产水平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生产空前发达,而古希腊时期物质生产水平极低。

莎士比亚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也无法同资本主义时期相比较。

然而,古希腊的史诗和雕塑等这些富有永久魅力的艺术花朵,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那种心情复杂、深不可测的人物,组织精密、结局巧妙的情节,出其不意的局面,在戏剧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

然而,资本主义时期却没有出现同类作品的繁盛。

马克思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这是一种纵向的比较,说明在整个社会的不发达阶段出现过艺术的繁盛时期,在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梯中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是指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是成比例的,而是不成比例的。

否认这一点,认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就能创造出超过古希腊艺术的作品,就会堕入莱辛巧妙地嘲笑过的18 世纪法国人的幻想“, 既然我们在力学等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创作出自己的史诗来呢? 于是出了《享利亚特》来代替《伊利亚特》”。

马克思指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现象,是比较容易解释和理解的。

“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即说明一般规律,说明事物的本质。

这就需要确定它们的特殊性“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

因此,要探讨形成不平衡关系的特定条件,才可以从中探究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在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最为重视两个阶段:古希腊与资本主义盛期,下面就以这两个阶段为例分析。

首先,看古希腊时期艺术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古希腊时期是人类的童年时代。

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既不同于成熟较晚的未开化的“粗野的儿童”,也不是那种过早成人化的或失去了儿童天性的“早熟儿童”。

因此要探讨希腊艺术为什么在物质生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要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把希腊人称作正常的儿童。

公元前8 世纪前后,希腊就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关系。

后来,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推行了民主制的奴隶制。

这种制度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

”因为分工使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使物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尽管分工会使人的活动对其本身来讲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但在早期的不发展时期,却能促进个性和才能的发展。

分工使人各干一行,每个人的产品对他本人也许并不直接有用,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却有功利的性质,这就使物的直接的、利己的功利性同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分离,从而发展了人们对物的形式的非直接功利的审美态度,促进了用艺术方式加工对象的能力。

由于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离,人的不同志趣和才能限制在适宜的活动范围内,产品和生产者都得到了改善。

分工使人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得到发展,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同时,在古希腊社会,财富并不表现为生产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曾幻想过每一件工具都能按命令工作,那么主人就不需要奴隶了。

西塞罗时代的希腊诗人安蒂巴特罗斯歌颂碾谷的水磨的最初形式的发明,是认为它是女奴隶的解放者。

古希腊始终把人作为生产的目的,这比起资本主义社会把财富作为生产的目的的观点,要崇高得多。

因此,希腊人稚气地在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和理想,是把人作为主体的。

希腊神话,是人类童年中正常的儿童的精神活动的主要产品。

神话中的神灵,是理想化的完美的人。

普罗米修斯是创造人类和造福于人类的神,却又是一个为了人类幸福而反抗神的英雄斗士。

希腊史诗中数以千计的神或人的形象,寄托了人类童年时代正常的儿童的优秀品质。

希腊的神,实际上是人的形象,对神的赞扬意味着对人的肯定。

这正是这个正常的儿童有别于“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的地方。

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就在于对正常儿童时代的感性形式的反映,用感性形式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的历史现实,因为儿童的天真总使成人感到愉快。

由此可见,古希腊在其物质生产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蕴含着艺术发展的条件:早期分工发展人的才能和个性,社会条件又允许人的精神的自由驰骋,所以出现了艺术生产的高度发展。

所以,希腊艺术实际上是同古希腊社会的特定的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

它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因为神话往往产生在人们对自然还无能为力之时,他们还受到自然的主宰和控制。

但人们可以用想象和幻想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希腊神话就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了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作为希腊艺术的前提和素材,正好反映了古希腊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社会状态。

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因为社会的发展排斥了一切对自然的神话态度和把自然神话化的态度。

马克思指出:“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 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 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 ⋯⋯在印刷所广场旁边,砝码还成什么?”也就是说,在发达的工业条件下,不可能再创造出希腊神话来,希腊艺术失去了培育它成长的土壤,不能不由盛而衰。

不平衡关系的存在并不能否认艺术生产要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却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资本主义盛期,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但却没有产生与它的物质生产的发展高度相适应的艺术。

甚至,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

因为大生产的发展使分工日益精细,人的活动成为一种机械的片面的活动,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

分工肢解了人的完整性,摧残人的发展,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人的才能和个性得不到发展。

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变成生产的目的,艺术生产也被看作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不再以人为中心,因此艺术失去发展的有利条件,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质生产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