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脑脊液病原生物学检查、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临检--脑脊液病原生物学检查、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临检--脑脊液病原生物学检查、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脑脊液病原生物学检查、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病原生物学检查

(一)细菌学检查

1.显微镜检查

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或碱性亚甲蓝染色检查致病菌。革兰染色用于检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碱性亚甲蓝染色用于检查脑膜炎球菌。显微镜检查对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阳性率为60%~90%。如果怀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可采用抗酸染色,油镜下寻找抗酸杆菌。新生隐球菌检查常采用印度墨汁染色法,若呈假阳性,可采用苯胺墨染色法。

2.细菌培养

主要适用于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同时,也要注意厌氧菌、真菌的培养。

3.ELISA法

检测结核杆菌抗体:结核杆菌感染时,可产生特异性的抗结核抗体,可采用最简便、灵敏度高的ELISA法检测此抗体。如果脑脊液中抗结核抗体水平高于血清,这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二)寄生虫检查

1.脑脊液涂片检查

2.脑囊虫检查

脑囊虫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脑囊虫的阳性率可达88%;致敏乳胶颗粒玻片凝集试验诊断脑囊虫的符合率为90%;ELISA法对诊断脑囊虫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神经梅毒的诊断首选灵敏度、特异性均很高的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其次选用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其灵敏度为50%~60%,特异性为90%。现多使用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为筛检,梅毒螺旋体微粒凝集试验(TPPA)为梅毒确诊试验。

3.梅毒螺旋体检查

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017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表

精心整理附件1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 一、实验室基本信息 验室名称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室所属单位 定代表人地址 联系电话邮编 验室总面积实验室级别* 总人数其中实验技术人员 验室负责人联系电话 安全负责人联系电话 *实验室级别如为BSL-3或者ABSL-3及以上,并通过认证的,请注明核心区/防护区面积、国家认可证书编号及有效期。 注:本表适用于单个实验室,如自查单位有多个实验室,需分开填写。 二、检查项目 关的资质证明、文件符合不符合缺项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及有效期) 可(ISO/IEC:17025-2005)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及有效期) 物安全认可(GB19489-2008)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及有效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或批复(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或文号及有效期) 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批准文件(如符合,需提供证明) 案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明) 组织机构符合不符合缺项

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物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和落实 职生物安全监督员 组织管理和相应的组织图 生物安全责任书》签订情况 生物安全承诺书》签订情况 管理体系符合不符合缺项管理手册 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并适时更新 防护措施 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标准操作程序(SOP) 室仪器设备和设施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 理制度建立符合不符合缺项物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制度和措施 弃物处理制度 制度 报告处理制度 工作内部自查制度 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员准入规定 与管理符合不符合缺项员生物安全培训记录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 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8 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记录 员经过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演练记录 有专职维护技术人员 境、设施和设备符合不符合缺项口处张贴生物危害标志 部生物安全等各类标识 路线标识 干净整洁,无杂物,无与实验活动无关的物品 使用 (有效期内) (包括工作人员是否正确使用、状态正常) 状态标识 状态与实际相符 程序 程序 柜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规检验: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 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 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 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 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 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 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 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 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 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 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②标本留取时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第四管:脱落细胞 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 ⑸、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脑脊液检查

颅内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压力(kPa) 常规分析生化分析 其他外观 Pandy 试验 白细胞(× 106/L) 蛋白 (g/L) 糖 mmol/L 氯化物 mmol/L 正常0.69~1.96 新生儿: 0.29~0.78 清亮 透明 - 0~10 婴儿:0~20 0.2~0.4 新生儿: 0.2~1.2 2.8~4.5 婴儿: 3.9~5.0 117~127 婴儿: 110~122 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程度 增高 米汤 样混 浊 +~+++ 数百~数 千,多核为 主 增高或 明显增 高 明显降 低 多数降 低 涂片Gram染色和 培养可发现致病 菌 结核性脑膜炎不同程度 增高 微浑, 毛玻 璃样 +~+++ 数十~数 百,淋巴为 主 增高或 明显增 高 明显降 低 多数降 低 薄膜涂片抗酸染 色及培养可发现 抗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不同程度 增高 清亮, 个别 微浑 -~+ 正常~数 百,淋巴为 主 正常或 轻度增 高 正常正常 特异性抗体阳性, 病毒培养可能阳 性 隐球菌 性脑膜炎高或很高 微浑, 毛玻 璃样 +~+++ 数十~数 百,淋巴为 主增高或 明显增高 增高或 明显增 高 明显降 低多数 降低 明显降 低多数 降低 涂片墨汁染色和 培养可发现致病 菌 一、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1.适应证 ① 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② 疑有颅内出血时。 ③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④ 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标本采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二、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脑脊液检查步骤

脑脊液检查步骤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脑脊液检查步骤:1.观察外观:颜色分为正常的无色透明,异常的有:红色、黄色、 白色或灰白色、褐色或黑色。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微浑、浑浊2.显微镜计数正常WBC(0-8)×106/L并分类中性和淋巴细胞所 占比列 (1)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时。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早期。 (2)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经过治疗后,以及布氏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附近感染、脑和脑膜的病毒性感染、霉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疫苗接种后或感染后脑脊髓炎,也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脱髓鞘病、脑瘤、结节病和白塞氏综合征等。 生化检查:检测氯(120-130mol/L)和糖氯检测意义:(1)减少:患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显着减少(但也有少数含量正常者)。患化脓性脑膜炎者也可减少。 (2)增多:患肾炎、尿毒症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见增多。 (3)正常:除正常人外,患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脑肿瘤、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也可正常。 糖检测的意义:1)增多:多见于尿毒症、脑肿瘤,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水肿、糖尿病等。(2)减少: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低血糖等。

3.蛋白定性:使用试管加入2-3ml饱和碳酸钠,滴加脑脊液2-3 滴,结果见下: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L;成人为~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L.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摘要】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因此本文从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f0值灭菌应用、灭菌效果验证方面进行探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以此保障灭菌过程均匀完善,提高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在探究后总结,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还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应用适当的灭菌工艺,并且严格执行gmp管理,以此保障良好的无菌生产体系,这就要求注射液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无菌安全,避免微生物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完全灭菌,以此保证注射液产品的无菌安全。 【关键词】注射剂;生产过程;微生物;质量风险控制 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部生产过程中的灭菌成为保障该注射液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工序,同时灭菌过程均匀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1]。 1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 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来保证制剂无菌水平。一般湿热灭菌条件采用121℃×15min、121℃×30min、116℃×40min的程序,以此必须保证邪君后的微生物存活率≤10-6,即没100万个注射剂中存活微生物不得超过1个,以此保证灭菌后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灭菌效果,应在密闭的制剂灭菌容器内,进行加压高温灭菌,若压力和灭菌时间不当,则不能有效杀死所有芽孢和细菌繁殖体。对于含糖类注射剂和氨基酸类营养性注射液,高温灭菌条件会影响药物产生不稳定性,因此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时,要保障高温灭菌的安全性,也要保障注射剂的稳定性,以此能够即可有效去除微生物,确保药剂治疗的稳定性。若灭菌方式方法不当,灭菌温度低、灭菌时间短,达不到灭菌目的;灭菌温度高、时间长,注射剂会产生杂质。因此,要正确选择适当的灭菌温度,保证注射剂质量[2]。 2 f0值灭菌应用 f0值是灭菌周期验证中所应用的术语。高温高压灭菌程序中,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是标准灭菌时间,是一个可靠的灭菌参数。f0值的计算直接作用于生产灭菌过程的设计和灭菌效果。通常包装材料性能等因素会引起不同的升温速度,包括容器大小、形状及热穿透系数;灭菌产品溶液的粘稠度和容器的填充量;容器在灭菌器中的数量和分布。溶蚀由于f0值会随上述因素温度变化而呈现出的指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温度即使有很小的差别也会影响f0值,由此测定灭菌物的实际温度有利于灭菌器和灭菌技术的验证。 3灭菌效果验证 为控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必须进行全效可行的灭菌效果验证,高温高压灭菌时,需要对灭菌器的空载、满载分布进行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标试剂挑战试验,同时,再采用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 3.1空载、满载分布试验空载、满载分布试验是为了检查灭菌器内腔的热分布情况,检查灭菌器内腔是否有冷点,达不到高温高压灭菌的目的。试验中,将温度探头均匀分布在灭菌器内腔各处,再进行灭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记录各个温度点[3]。 3.2热穿透试验热穿透试验是在热分布基础之上,确定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检查该点f0值是否在无菌保证值之上。试验中,按照注射液的工艺灭菌温度进行操作,检测出“最低温度点”,将此点与注射液接触,监测其温度,记录数据作为热穿透试验数据。 3.3生物指示剂试验生物指示剂能够有效确认监控的灭菌效果。根据热分布试验和热穿透试验的结果,通过生物指示剂试验,对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验证,以此检查确认灭菌效果。通过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灭菌,灭菌后再进行无菌过滤,

脑脊液生化检查临床意义

脑脊液生化检查临床意义 1、蛋白质定量:增加见于(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显着增加,结 核性脑膜炎中度增加,病毒性脑炎可正常或轻度增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轻度增加;(2)神经根病变: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多数病例脑脊液蛋白增加,而细胞正常或接近正常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椎管内梗阻:见于脊髓肿瘤、转移癌等;(4)其他:如脑瘤、脑脓肿、脑出血等。2、葡萄糖定量:葡萄糖降低见于(1)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 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显着降低,葡萄糖含量越低,疾病越严重,预后越差; (2)脑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弓形虫病等;(3)脑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4)神经性梅毒;(5)低血糖等。葡萄糖升高见于(1)早产儿或新生儿:主要由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高;(2)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3)影响到脑干的急性外伤或中毒;(4)脑出血;(5)糖尿病等。 3、氯化物定量:氯化物降低主要见于:(1)脑部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于化脓 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尤其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降低尤为明显,比葡萄糖降低出现得还要早,故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鉴别有一定价值。病毒性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脑脓肿、神经梅毒氯化物多正常。(2)低血氯症:各种原因如体内氯化物的异常丢失、摄入过少等引起血氯降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随之降低。氯化物升高主要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等。 4、谷草转氨酶:增高见于脑梗死、脑萎缩、中毒性脑病、急性颅脑损伤。 5、谷丙转氨酶:增高见于神经系统转移癌。 6、乳酸脱氢酶:增高见于脑组织坏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脑 瘤、脱髓鞘病急性期。 7、肌酸激酶: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 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瘤、脑供血不足、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8、腺苷脱氨酶: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出血、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关于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为进一步规范我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市卫计委统一部署,我站对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对实验室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和人员 对我站“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了人员调整,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在检验科和业务科设置了兼职的生物安全员,负责该工作的具体检查,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容。 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技术规范,对试验活动涉及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后,交站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批准。 三、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四个层次的文件,还编写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详细规定了诸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消毒,人员防护要求,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处理及传染病报告等方面的程序文件,日常工作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并按照规定做好相关记录。

四、人员培训与管理 实验室人员每年均参加委站两级的生物安全等专业技术培训,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处理程序。 五、不合格项的识别控制 X月份,省卫计委组织专家组,对我站进行了三年一次的换证技术审查,我科室接受了专家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审查,包括生物安全等内容,科室工作得到专家组的认可,一次性通过验收。针对专家组提出的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以整改到位,最后由质管科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六、内审和管理评审 我站每年均参加XX协作组组织的专家内审,内审活动有内审计划,内审员全部取得相关资质并有授权,内审活动覆盖所有环节。 每年底,我站对所有流程进行一次管理评审,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七、实验室布局、设施和设备 实验室入口处张贴了醒目的生物危害标志及其说明,并设有门禁系统,实验室内部生物安全等各类标识较为齐全,紧急撤离路线标识明显。实验室内干净整洁,无杂物,无与实验活动无关的物品。84消毒液和乙醇(75%)均在有效期内。洗眼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工作人员可以正确使用。仪器根据实际使用状态张贴相应的状态标识,“正常使用”标识为蓝色,“维护中”标识为黄色,“停用”标识为红色。实验室配备不间断电源,保证应急供电。每台(套)关键设备均

脑脊液检查

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细胞学检查 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个/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 0.03×109个/L以内),但多核白血球不应超过5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 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 生化检查 蛋白 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1g/L,早产儿可高达2g/L。蛋白增高多与细胞增多同时发生,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称为“蛋白—细胞分离”,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甲亢、糖尿病和铅、汞等金属中毒等。 糖 正常含量为450-750mg/L,约为血糖值的1/2-2/3左右。糖量降低见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肿瘤等,系因糖的酵解加速之故。糖量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脑脊液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一、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1.适应证 ①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②疑有颅内出血时。 ③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④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标本采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二、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①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的,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胺富强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沽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无孔不入红色,离心后旧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 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早性或新鲜出血。 ②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早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 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 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 g/L 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黄疸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脊液也呈黄染。

脑脊液检查篇

第四章脑脊液检查 一、概述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一种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的比重为1.005的无色透明细胞外液,95%的脑脊液在侧脑室形成(部分为主动分泌),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平均日产量约520ml。脑脊液主要是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在血、脑脊液和脑之间分别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统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脑脊液循环(人体第三循环)通路为:从大脑半球深处的两侧脑室经室间孔(Monro氏孔)进入相邻间脑的第三脑室,向后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氏管)通向桥延脑背方的第四脑室,最后经四脑室外侧孔(Luschka氏孔)和正中孔(Magendie氏孔)流至各脑池和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的回吸收主要由突入脑上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Parchioni颗粒,约占80%)和脊髓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实现,也存在经室管膜、脑和脊髓软膜以及沿脑和脊神经鞘进入淋巴管和血管周围间隙的少量吸收途径。 脑脊液的作用有: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在容积固定的骨性颅腔中,各占一定比例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在一定范围内可相互调节平衡;充当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的媒介;营养脑神经。 近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医学在生化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脑脊液检

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穿刺方法 (一)腰椎穿刺术 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为侧卧位腰椎穿刺术,手术程序为:摆体位,选穿刺点,消毒操作进针,取脑脊液送检,术后医嘱与观察护理。 患者一般左侧卧位,低头弯腰屈髋抱膝,术者取其双侧髂嵴上缘连线与脊柱中线交点即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带手套铺孔巾,1~2%普鲁卡因(皮试)或0.25~0.5%利多卡因约2ml在穿刺点做皮内、皮下及韧带浸润麻醉。取相应型号穿刺针刺入皮下(成人为9#,小儿为7#,针尖切面口朝上),使针身垂直脊背平面并略向患者头端方向缓缓进针,当针穿过黄韧带及硬脊膜时有落空感,再进少许,逆时针轻轻转动针身90°使针尖切口朝向患者头部方向,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滴出。如无液体滴出,放回针芯调整深度,或遇低颅压者可用注射器轻轻回抽。伸展躯体并嘱患者尽量放松,接测压表测量初压(可压腹或嘱患者咳嗽以观察针头是否在蛛网膜下腔,测压是否通畅,有些考虑脊髓病变疑有椎管阻塞者还应做Queckenstedt试验),正常为80~180mmH2O(0.785~1.766kPa),按需要分试管接脑脊液约10ml 送检(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及细菌培养等),再测终压后插入针芯拔针,消毒方纱敷盖穿刺眼并稍加压迫后胶布固定,嘱去枕平卧至少6小时(俯卧位更好),压力较低者可嘱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腰穿后测血压及常规护理。 临床上腰椎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与解决办法:摆体位不当,如治疗床垫太软太厚,会造成患者脊柱呈现一定弧度,使术者穿刺针进入椎旁肌肉或组织,解决办法可在治疗床单下放

脑脊液检查步骤

脑脊液检查步骤: 1.观察外观:颜色分为正常的无色透明,异常的有:红色、黄色、白 色或灰白色、褐色或黑色。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微浑、浑浊 2.显微镜计数正常WBC(0-8)×106/L并分类中性和淋巴细胞所占比 列 (1)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时。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早期。 (2)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经过治疗后,以及布氏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附近感染、脑和脑膜的病毒性感染、霉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疫苗接种后或感染后脑脊髓炎,也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脱髓鞘病、脑瘤、结节病和白塞氏综合征等。 3.生化检查:检测氯(120-130mol/L)和糖(2.5- 4.5mol/L) 氯检测意义:(1)减少:患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显着减少(但也有少数含量正常者)。患化脓性脑膜炎者也可减少。 (2)增多:患肾炎、尿毒症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见增多。 (3)正常:除正常人外,患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脑肿瘤、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也可正常。 糖检测的意义:1)增多:多见于尿毒症、脑肿瘤,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水肿、糖尿病等。(2)减少: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低血糖等。 4.蛋白定性:使用试管加入2-3ml饱和碳酸钠,滴加脑脊液2-3滴, 结果见下: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临床用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3] 正常参考值[ (0-8)×106/L;成人: 30)×106/L。新生儿:(0-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1.细胞数明显增高炎。 <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 膜炎。(.中度增高2.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doc

附件 2: XX省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 实验室名称:地点: 实验室负责人: 序 标得号 检查内容准检查方法分 分 1生物安全组织管理10 单位有组成合理的生物安全委员会、 1 有成立文件得 单位法人为生物安全的法定责任人 有会议记录得 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1有任命文件得 人 现场询问第一责任人的职 责回答完整得 有生物安全手册( SOP)并且现行有2有生物安全手册得 效 安全手册现行有效得有生物安全培训制度2有培训制度文件得

标得号 检查内容准检查方法分 分 有培训记录得 有危害评估体系及规范的危害评估书 面材料,包括检测项目生物因子的危 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 护水平等级等,并且风险评估报告已 得到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 2人员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及实验 室生物安全员(检验科每个专业至 少设一名生物安全员)需持证上岗 实验室从事相关实验活动需接受生物 安全培训,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 培训对象是否全面(应包括实验室管 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输人员、 废弃物处置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人员 等)4有评估资料得 内容完整得 有批文得 10 查看上岗证(每一个上岗 证得) 1有培训内容记录得 有培训人员签名得 2每一类型人员已接受培训得 培训内容是否全面(实验室生物安全 2 有每一大类内容得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应急处置预 案、化学和放射安全、生物危害和传

标得号 检查内容准检查方法分 分 染预防、应急救护等) 建立实验室人员的健康档案 ( 包括体2有健康体检档案得检、接 种、预防服药等 ) 档案全面完整得 3实验室设计20 实验室主入口有门禁系统、门上张贴 3 有门禁系统得 规范的生物危害标志 标志规范得 实验室有人员有准入规定,只有得到 1 有“准入规定”得 授权的人员方可进入 有授权签单得 实验室门为自动关闭的门 ( 有可视窗 2 门符合要求得 且带锁 ) ,所有门保持关闭 门保持关闭状态得 实验室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确,且 4 实验室分区明确 布局、走向合理 布局、走向符合从清洁区 到缓冲区再到污染区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