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历史七下活动课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word教案

鲁教版历史七下活动课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word教案
鲁教版历史七下活动课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word教案

第23课活动课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历史歌曲,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与音乐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为搜集到的历史歌曲配写说明和连接词,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理解他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通过“老歌新唱”活动,在对历史歌曲的再创作和表演中,展现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实现情感教育。

活动重点

学生通过收集并选择学唱历史歌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在活动中触摸历史,在歌曲中演绎历史,在吟唱中感悟历史。由感性到理性,对中国近代史上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感触的历史时期和事件进行再认识。

活动难点

配写背景介绍词和歌曲连接词。背景介绍词可参照教材提示,歌曲连接词应注意前后歌曲之间的转承的呼应关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连接词,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智慧。这里教师要参与其中,给学生一定的帮助,也可请求语文老师帮助。

分析歌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可请教音乐老师。

活动程序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依据班级活动主题确定本组搜集歌曲的专题。

2.教师提出搜集歌曲要求:要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经典传唱的歌曲。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选择展示方式,准备音乐磁带、VCD、多媒体课件等。

3.为收集的到的歌曲、视听资料撰写背景介绍和连接词,编排本组演示和演唱曲目的次序。

4.确定一支熟悉合适的老歌,以21世纪新时代的中国为背景,填写新词,排练演唱。

5.以小组为单位,召开“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演唱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制作一些简易的装扮道具。各小组演出时,注意把背景音乐、词曲介绍、歌唱表演、伴舞烘托等多种表演手段调配好,以求最佳效果。

6.全班同学评出最佳活动设计方案、最佳主题词和连接词作者、最佳演唱歌手。

活动过程

教师导言:有人说历史是一条长河,

20世纪是长河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有人说历史是一幅画卷,20世纪是画卷中最为妙笔生辉的一角;有人说历史是一本书籍,20世纪是书籍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页。我想历史应该是一首歌曲,而20世纪是歌曲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旋律。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天当我们的耳边再次响起那些封尘已久的歌声,那滚滚的硝烟便会在脑海弥漫。那么就让我们载着对历史的回忆,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去触摸那渐去渐远的历史,去重温那激情四溢的岁月,去感受那久已忘怀的时代。下面,就让我们把去聆听那些音乐形象最为鲜明、传唱最为广泛、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杰作,通过音乐这一小小的侧面,回顾中华民族那段伟大的历史吧。

在课前,同学们已分好了小组,确定了主题,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的歌曲,准备以特有的形式汇报,下面就让老师把舞台交给你们。第一小组:抗日烽火──救亡之歌小组主持人:1931年“九·一八”,没有太多的预兆,没有太久的准备,这一天就这样来临了,它把中华民族处推向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听,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满眼是国土的沦丧。中国人民开始了的十四年艰苦抗战,“救亡”成为那个时代众声喧哗中的主旋律。在那个热血和激情燃烧的时代,有血性的文艺家们同全国4亿同胞一同奋起,拿起了手中的笔,弹起了怀中琴,鼓起了响亮的喉咙,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请听抗日歌曲联唱。

(用图片、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背景放映。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连接词:一说到抗日歌曲,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松花江上》这首歌,它勾起了许多炎黄子孙对东北的无限怀念。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九·一八”时中国人民的心情和精神,它将同“九·一八”一起,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它以饱含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同胞悲愤交加的心声,并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起来抗争的力量,引起了无数贤人志士为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止的坚强决心。

鲁教版初三历史课文复习提纲

鲁教版初三历史课文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1、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仪并取得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仪国家懂生,这就是十月革命。它是世界上无 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仪理论变为现实,使俄 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赌发展树立了 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列宁在社会主仪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在国内外势力的压力下,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仪”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放弃原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第2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暑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 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和约内容主要包括: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 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 废除德国的普遍仪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2、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签暑了《九国公约》。主要 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 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 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全国工叶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仪掂旎 次自我恩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

历史活动课教案

历史活动课教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

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篇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从教学案例看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体现。课上得如何,取决于课备得怎样。每节好课,看 上去是上出来的,实际上是备出来的,即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 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一、案例一:在一节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讲到万隆会议,主要介绍 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出示了多幅周总理的照片,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演讲的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起的作用。 问题在于:是否遵循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依据课标要求,要在钻研课标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万隆会议,实验稿课标上写的是: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而新版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史中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过万隆会议┄┄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因此,这一问题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以及 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历史的阐述是有多种角度和侧重的,但从教学上来说,确定教学角度,首先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课标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在讲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讲道: 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都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问题在于:是否厘清历史的逻辑,将历史的逻辑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和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总体进程和每一个步骤。 2.教学内容梳理本课内容所涉及史事的逻辑与层次,厘清所教史事的范围、要素和前后关 系。 3.学生认知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 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然 后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得教学环节有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同步而有序地展开。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历史时序为基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案例三:有位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大约用了20 分钟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官渡之战的 过程。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 重点,就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课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精编版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戊戌变法·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

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知识竞赛 蛟河五中:瞿颖【活动内容】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进行一场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目标】1.通过参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 知识竞赛,增强同学们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 培养其高度的爱国意识。 2.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高学生提炼、归纳、整理 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开阔人文视野的意识,关注国家大事。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1.将全班分成四大组,为自己所在的组取一个别致的、代表本 小组特色的名字并制作标牌.。 2.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书,整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课、 第18课、第19课有关新疆、西藏、台湾的历史知识,并尝 试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包括小字部分的内容) 3、找出4名同学各朗诵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要 求: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有感情)同时找出两名有责任感 而且细心的同学统计分数。 【活动过程】 一、精彩导入 (找出四名主持人)前三名主持人各说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

第一位主持人(赞美新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不仅有晶莹的冰川,清澈的湖泊,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还有苍翠无边的雪松云杉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帕米尔、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开阔平坦、瀚海无垠;伊犁谷地雨水丰沛,山清水秀;尤尔多斯盆地湖泊连片,水草丰美;“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到处藏。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第二位主持人(赞美西藏):西藏,那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有古朴醇厚的民风,有神秘典雅的庙堂,我去过;西藏,那是佛的故乡,那里有阿妈转动的经桶,也有供奉佛像的毡房。阿妈那虔诚的模样,我敬过;西藏,那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那里有神鹰在蓝天翱翔。有别具一格的天葬,我见过;西藏,那是一个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有羊肉干与酥油茶香,糌粑炒面和酥油捏搓,我吃过;西藏,那是莹雪覆盖的羌塘。西藏,那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地方。那里有文成公主肃穆的神像,把藏汉文化溶于典章,我爱过;啊!西藏,秀美的山川铭心难忘。手足之情藏汉睦和,兄弟携手共赴康庄。我祈祷! 第三位主持人(赞美台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台湾,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在这儿,气候温和宜人,长夏无冬,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在这儿,山峻崖直,河短水丰,瀑布极多,而且各种形态,应有尽有,十分壮观;在这儿,盛产大米,最著名的是”蓬莱米“,为此有”米仓“之誉。 台湾,一个勇敢奋斗的岛屿!每当敌人来到台湾,向人们疯狂掠夺时,人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对待敌人是坚贞不屈,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去与敌人抗争,直到把自己的家园保守好,才放开手,去创造财富. 台湾,可爱的台湾,那神圣的台湾!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与我们相聚,但是我深深地希望:你终究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中国就像一棵大树,五十六个民族就是叶子,叶子总要落叶归根!回归吧!台湾!你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是我们希望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回归吧!台湾! 第四名主持人:祖国的山河、祖国的历史,永远是正直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情感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让我们了解祖国的历史,记住祖国的山河。 四名主持人齐声宣布:“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二、竞赛过程 第一关——牛刀小试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初中历史课外活动课创新案例

初中历史课外活动课创新案例: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七周年》 一、教案设计背景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边,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虽然在小学、初一学过历史,但他们的感知都来源于书本文字,可能很难感受到近代史上我们国家所受到的屈辱;可能无法感悟到历史的沉默,但是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爱国教育,从他们身边所看到所能感受的历史讲起,让他们有一些感悟。恰好本校门前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此我就利用历史纪念碑专门设计一节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课。 二、教案对象分析 教案对象:农村中学初二级学生 学习心理特点: 兴趣:对历史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历史现象好奇心强。 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思维:逐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变,自我探索意识增强;逐渐众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史实尚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情感:有朴素的爱憎感,可塑性较大。 三、教案内容分析 学校所在的村子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这个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一些先烈们,为了国家,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他们付出了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正是由于他们抗争,才有我们的今天。这段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主要表现在如下: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屈辱主要集中在这一历史时期,它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最好素材,而且有一个真实的纪念碑摆在他们的面前,更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暴,以天下为先,舍身救国的事迹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四、教案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教案目标: ()知识和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 了解太行山区军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曾进行过英勇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使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观,能够用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既要看到在历史上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也要看到,我们怀念历史,缅怀先烈,并不是要“以牙还牙”,而是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使侵略战争的历史不再重演,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和日本的人民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我们共同的未来呼唤和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树立起“落后就要挨打”、“斗争才能赢得胜利”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五、实施过程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2018-01-15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初中历史《抗美援朝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紧承上一课“巩固新生政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事件之一,也跟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密切相关。教学中通过歌曲创设问题情境,切入本课学习内容,围绕“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高贵品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及意义”等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便于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概括能力,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历史使命感。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等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 几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 由歌曲切入话题,走进历史。 (二)图片资料 通过这一环节,探究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和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化解本课教 学的难点。紧密衔接,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中取得非同凡响的学 习效果。 二、教案 课题八年级(下)第三课《抗美援朝战争》(北师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入侵朝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及意义等基础知识; 2.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史料深刻体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 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 割_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② 赔款 万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 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 (便利列强资本输出) ④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须同 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列强为了 ,扩大侵略权益。 起止时间: 年—— 年 侵略国家: 和 发动, 和 是帮凶。 结果:① 年, 联军火烧 。 ② 强迫清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 》割地最多,割地范围 是: ; 《北京条约》割占 范围是中国 以东,包括 在内。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⑴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⑵领导人: ⑶经过:①1851年爆发于广西桂平 村。 ② 年占领 ,改名为 ,定为都城,建立政权,进行北伐和西征。③1860年连克常州、苏州、松江,逼近上海。④1864年, 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 统领,镇压太平天国。 ②在1860年的 战役(太平军将领: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1862年 的 战役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 。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19世纪60年代,____ 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侵占___ _。放弃西北边塞。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古代: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在新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政府设伊犁将军。近代:①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 知识迁移: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卫温船队到达夷洲。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5)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 第一次:1624-1662年荷兰侵占台湾38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次:1895-1945年日本侵占台湾50年,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课教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远古先民祭天敬祖,形成了融歌、舞、乐一体的乐舞;撼山震地的劳动号子,吆喝出了朴实的节奏和韵律;革命志士、先烈们铿锵有力的誓言,辅以动人心脾的旋律,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一幕幕雄浑壮观的历史画卷,升腾出时代的交响乐曲。音乐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歌声能激昂人们的斗志。黄河在怒吼,长江在放歌。让我们学会聆听,学会欣赏,学会在历史的音乐中徜徉。 一、活动内容 这一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教学活动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建议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前言的基础上,说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搜集、视听和演唱两个程序。搜集历史歌曲的过程,也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的过程。每找到一首好的历史歌曲,就触摸了一次历史的躯体,每读一遍那激情四溢的歌词,仿佛又置身到那久已忘怀的时代。视听和演唱歌曲的过程,是陶冶情操、感受历史大潮的过程。歌曲中演绎着历史,历史也在吟奏着旋律。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历史歌曲,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与音乐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为搜集到的历史歌曲配写说明和串联词,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 三、活动步骤 1.课代表布置各小组搜集历史歌曲。首先,教师应与课代表、各组组长一道确定活动主题,各小组依据班级活动主题确定本组搜集歌曲的专题。其次,提出搜集歌曲要求:要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久经传唱的歌曲。 2.配写背景介绍词和歌曲串联词。背景介绍词可参照教材提示,包括“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表达的中心内容”等。“时代背景”包括歌曲创作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项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歌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歌曲串联词应注意前后歌曲之间的转承的呼应关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串联词,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智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要想教得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要做好。下面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关于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 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 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 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 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接下来有他们为同学们展示成果。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史前遗迹组闪亮登场! 第一组:史前遗迹组(板书)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8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word教案(1)

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表演话剧再现历史,可以让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当中,自觉的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的目的,做到“润物细无声”。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加工润色,进而编成表演性很强的剧本,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整合、概括、运用能力。 2.采取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凝固的历史材料中,赋予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组织安排能力,而且诸多环节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之间整体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德育目标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搜集学习、表演评价,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为了祖国的疆土,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的先辈们所做的抉择与奉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整理剧本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活动秩序的维持 ●活动要求 1.历史短剧是今天的人演过去的事,要尽量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再现已逝的历史。 2.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短剧的编排、演出任务。 3.历史短剧的背景知识和主要情节要符合历史史实,但同时也可以加一些合理的想象、发挥,使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有趣。 4.选若干名同学组成评委,商议制定评比项目和评比规则,要让大多数同学有获奖机会。评委要做到客观、公正。 ●活动准备 1.按剧情发展,将全班分成3个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片段。

2.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监制。其余同学分任编剧、导演、演员、旁白、服装美工设计、配乐等。允许兼职。 3.各小组成员在确定任务后,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去搜集相关材料及演出用的道具,编剧写出剧本初稿后,请老师商议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组长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修改。 4.导演根据已经修改好的剧本,组织演员进行排演。在此过程当中一定要发挥导演和演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好演的剧情或是无法布置的道具,可用旁白或是投影。 5.演出完毕,历史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投票选举最佳男演员、女演员、配角、编导等。 6.教师做最后的总结,肯定学生的成绩的同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为日后的课外活动积累经验。 ●拉开剧幕 音乐响起。(最好是舒缓的适合朗诵的) 旁白:比海水更深的蓝,飘浮在天空。阳光舞蹈着,穿梭于大地空旷的长廊里。 雄伟的布达拉宫上空,悠远的钟声回荡着,黎明下的祈祷覆盖了远方的人群,无数的藏袍,无数的智慧,随风吹去。 雪山高耸,静静的俯视着这块神奇的土地,白色的光泽垂直而下,大片的帐篷如一朵朵巨大的花盛开在布达拉宫周围…… 这就是神秘的西藏,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被人们称为“吐蕃”。 公元636年,勇敢智慧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上其他的部落,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强盛王国。 勤奋好学的国王松赞干布早就对大唐的强盛和富庶羡慕不已。634年,唐太宗李世民见吐蕃日益强大,便派使节前往安抚,松赞干布在逻些城接见唐使后,对唐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对唐朝的制度、文物、礼乐、冠裳向往神慕,很想与唐王朝联姻,学习中原文明,于是他派使臣东入长安,向唐朝进贡并请求娶公主为王后。 当时向长安求婚的,还有已经表示愿意臣服唐朝的东突厥和吐谷浑使节,李世民便优先考虑了早到的吐谷浑,而婉言谢绝了吐蕃和东突厥的请求。求婚心切的松赞干布听完后大怒,立刻出兵攻打素来和睦的邻邦,并把吐谷浑赶到了青海湖以北地区。第二年,得胜的松赞干布一面派使臣带聘礼入唐迎娶公主,一面派大兵压境来迫使唐朝允婚。 但是,唐太宗并没被吐蕃咄咄逼人的阵势所压倒,相反却立即迎战吐蕃,不到十天,唐军便打败了吐蕃。回国不久,松赞干布就转向泥婆罗(即今天的尼泊尔)国王求婚,娶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