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寻找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历史的概念与意义,了解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的分类;认识史前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认识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奋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总结、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偏重历史事实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历史交流与历史利用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觉与历史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第二章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四章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奋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历史的意义和分类;了解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奋斗;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总结、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历史交流与历史利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展示法和研究性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历史1.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场景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想象。
2.引入:学习历史的概念和意义。
3.探究:讨论历史的分类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4.总结:归纳学习到的知识点,记录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人类的早期历史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探究:学习人类的早期历史,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3.实验:进行一次模拟早期人类的生活实验。
4.总结:总结人类早期历史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第三课时:古代文明的发展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讲授: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
3.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古代文明的研究,了解其他古代文明。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七年级《寻找历史》教案

七年级《寻找历史》教案教案名称:七年级《寻找历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2.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历史事件的主要特点;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探索历史事件的背后意义;2.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学会使用历史资料进行历史研究;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寻找历史》;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历史事件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Step 2:展示和讨论(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章《什么是历史?》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什么是历史?2. 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3. 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Step 3:历史研究方法介绍(15分钟)教师讲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1. 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2. 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比较;3. 历史事实的考证和解读。
Step 4:实践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历史研究项目,例如:1. 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搜集相关资料;2. 学生分析该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 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制作展板,呈现研究成果。
Step 5:总结和展望(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简单的报告或展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社团或活动,拓宽历史知识和研究能力;2. 常设一个历史研究角,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
初中历史探索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探索课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2.认识历史探索在整个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
1.历史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2.历史探索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2.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索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历
史的兴趣。
2.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历史探索在整个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活动二: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历史探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
生独立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4.活动三: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探索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探索方法,探索历史问题,并分享探索成果。
5.总结:通过小结历史探索的意义、方法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运用历史探索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撰
写一份研究报告。
六、板书设计:
历史探索
- 意义和方法
- 重要作用
- 独立探索能力
- 兴趣和探索欲望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历史探索的意义和方法,认识到历史探索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目录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 3 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 5 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 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 课“秦王扫六合”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 课三国鼎立第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 2 课“贞观之治”第 3 课“开元盛世”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第 5 课“和同为一家”第 6 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 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 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 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 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 1 课鸦片战争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 3 课收复新疆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第 5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 6 课洋务运动第7 课戊戌变法第8 课辛亥革命第9 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 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 课北伐战争第12 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 课难忘九一八第15 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 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 课内战烽火第18 课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 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 2 课最可爱的人第 3 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4 课工业化的起步第 5 课三大改造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 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 课改革开放第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 课民族团结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 课钢铁长城第15 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 课科学技术成就(二)第19 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0 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 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 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 1 课人类的形成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 3 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 4 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 5 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 6 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 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 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1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 课美国的诞生第13 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 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 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 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 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 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 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 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 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 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1 课俄国十月革命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 3 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 4 课经济大危机第 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 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 课美国经济发展第9 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 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 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 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 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 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 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 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 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 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 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新时代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的探讨

新时代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的探讨作者:禚江燕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10期摘要:历史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需满足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精神素养更加丰富。
因此,加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成为所有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0-0038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满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通过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建立客观正确的历史观。
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还要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大脑中植入唯物主义观念、时间观念、空间观念、马克思主义观念等,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个历史框架,还要让学生初步学习到很多科学的观念。
而历史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大作用,那么,教育者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应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呢?一、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在学生的认知中是一门不太重要的课程,如此观念导致学生把历史课只是当作學校和教师安排的任务。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其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着从古至今的真实事件,包含了无数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以及每个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更传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和信仰。
历史课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一门历史学基础课程,适用于所有学生,因此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中,首要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
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就需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历史包罗万象,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几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风韵,也客观地记录着令无数后人诟病的名字,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同时,让我们深陷历史长河的流水中,洗涤心灵,提升自我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意识。
初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 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 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 5 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 题?学生回答。 读第 5 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 回答。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 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 功能。)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 生的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总结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 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适用年 七年级
级
中华文明的起源
所需时 共用三课时,每周一课时,课外一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所学的内 容,也是学生初步了解历史,打开历史学习兴趣的开始。本单元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 3 课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本单元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通过综合启发式教 学,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 综合起来,使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类 历史的起源;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同时打开 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 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初中历史相关活动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相关活动课程教案
授课目标:
1. 了解历史相关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历史相关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历史相关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操作技能;
难点:如何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并取得成果。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相关活动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2. 确保教室或活动场地的安全和整洁;
3. 准备相关的学习工具和器材,如地图、模型等;
4. 分组准备,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和资源。
教学过程:
1. 活动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活动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相关活动的定义、种类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历史相关活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探究历史相关活动的核心要素和操作方法。
4. 活动实践(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历史相关活动的实际操作,包括制作展板、演讲比赛、历史游戏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5. 活动总结(10分钟)
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激励学生对历史相关活动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相关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提升,团队合作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