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在英国,茶文化尤其是红茶文化也是渊源颇深。

中国茶在向西方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只是传去了茶叶,而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茶的种类相同点:中国与英国同样爱好红茶不同点:中国人除红茶外同样喜好: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英国人则偏重于喝红茶茶具相同点:喝茶时,都需要茶杯、茶壶茶勺等工具不同点:(1)材料中国,主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英国,茶具多用陶瓷做成也有金属制作的(2)茶具的花纹,造型中国,国壶花色多为中国式人物、树木花草或是无花纹,保持壶身的整洁,古朴每个朝代茶具的花纹又各有特色,古代茶具较为多见的有朵花纹,蕉叶纹,团菊纹,卷草纹,缠枝纹,折枝花纹等。

英国,茶具上面绘有精美的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轻松、优雅;而且,英式茶具都是成套使用并镶有金边的杯组.喜好中国1.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清饮法):茶叶冲以煮沸,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2.求多种享受的饮茶习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一般采用”调饮法”喝茶习俗相同点: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不同点: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英国人喝下午茶与东方人品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是随意地吃些点心,而通常是搭配成套,包括一壶茶及一份点心,点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饼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厅点心的搭配有点不同。

茶饮文化在东西方的对比研究

茶饮文化在东西方的对比研究

茶饮文化在东西方的对比研究茶饮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在东西方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茶饮的态度、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上存在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茶饮文化在东西方的对比进行深入研究。

一、茶饮的起源与发展古人有云:“中国的茶,西方的葡萄酒。

”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说是茶的故乡,中国。

据考古学研究显示,中国的茶饮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而最早的茶叶发现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而西方国家最早接触到茶叶要追溯到16世纪的葡萄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并逐渐成为流行的饮品。

二、茶饮的文化内涵在东方文化中,茶饮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茶叶象征着中国的文明和智慧,茶道更是被视为一种高雅和艺术。

东方人擅长将茶饮与传统文化融合,茶艺表演和茶道礼仪成为重要的文化形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茶在欧洲的普及还不如咖啡和红酒,茶饮的文化内涵相对较浅。

然而,近年来,茶文化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人们开始通过品茶,享受茶的韵味,并且将其与放松、健康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三、茶饮制作工艺的差异在茶饮制作工艺上,东西方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绿茶和红茶是主要的茶叶类型,以绿茶为主要饮品,红茶用于追求浓郁口感。

中国的传统茶制作工艺非常繁复,包括“场地、器物、茶具、材料、手法、口感和情境”七个方面。

而在西方,英式下午茶是最为著名的茶文化代表之一,强调茶的色、香、味,搭配各种小点心。

此外,茶包也是西方沿用至今的茶饮制作方式之一。

四、茶饮的社交与生活方式在东方文化中,茶饮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社交的媒介和生活方式。

传统茶道强调的是和谐、平静的氛围,茶席上的互动和交流成为人们欢聚一堂的方式。

而在西方,茶饮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休闲的方式,人们通过品茶聊天,享受美好的时光。

五、茶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茶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应用领域。

在当代,茶饮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

茶文化的兴起也给世界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从茶饮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从茶饮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从茶饮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茶饮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方在茶饮文化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口味偏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又逐渐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本文将从茶饮的历史背景、饮用方式和茶文化习俗等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一、茶饮的历史背景茶饮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惯。

茶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润五脏,除百病”。

而西方饮茶的历史相较于中国要较为晚起,17世纪才开始在欧洲逐渐流行。

西方人习惯将茶与社交、休闲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一种仪式和生活方式。

二、饮用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在饮用茶饮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将茶叶倒入如盖碗、盖杯等器皿中,注重茶叶的泡制和品鉴,强调茶香和茶叶的色泽。

而西方人习惯使用茶壶冲泡茶叶,并配以牛奶、柠檬或蜂蜜等调味品。

他们更注重茶的口感和色泽,倾向于较浓烈的口味。

三、茶文化习俗的差异茶文化习俗也是中西方茶饮文化的差异之一。

在中国,品茶是一种传统的饮食礼仪,人们喜欢边品茶边闲谈,把茶作为交流的媒介。

茶道、茶艺表演等形式在中国茶文化中非常重要,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而在西方,虽然也有对茶的崇尚,但茶文化的习俗相对简单,主要是享受杯中茶的美味,减压和放松。

四、中西茶饮的融合尽管中西方在茶饮文化上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中,中西茶饮也逐渐实现了互相借鉴与融合。

中国茶在西方的流行,推动了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如近年来盛行的奶茶和冰淇淋茶饮等。

同时,西方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借鉴,提升了西方茶艺的发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西方审美理念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方茶道。

五、结语茶饮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是在历史背景、饮用方式、茶文化习俗还是茶饮的融合上,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茶饮文化的交融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茶的机会。

通过欣赏和品味中西茶饮的差异和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互补之美。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就是劳动生产物,就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就是茶与文化得有机融合,这包含与体现一定时期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在人类漫长得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得21世纪,茶文化更就是得到了空前得发展与进步、然而,各国得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得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

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

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得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得独立战争。

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得影响之深远。

红茶得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得“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

红茶只以传统得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

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得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得饮茶习俗。

以英国为例。

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得声誉。

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得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她们得灵丹妙药与社交得风行饮料。

由于皇后得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得风尚。

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就是不可或缺得东西。

茶作为风靡世界得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得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得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

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

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既是品茶的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茶道和西方茶道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茶具、礼仪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

一、历史渊源的差异中国茶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茶道在其中承载了这种思想,将茶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媒介。

而西方茶道则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当时从东方引进茶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品茶文化。

西方茶道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强调品味茶的乐趣。

因此,中国茶道和西方茶道在历史渊源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茶具的差异在中国茶道中,茶具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用来泡茶的工具,更被视为一种艺术品。

中国茶道中常用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这些茶具注重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茶壶通常是陶瓷或紫砂制成,既能保持水温,又能突出茶的香气。

而西方茶道的茶具则相对简洁,主要有茶壶、茶杯和茶托,注重的是茶具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茶壶通常以瓷器或玻璃制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茶叶的变化。

三、礼仪的不同中国茶道注重礼仪,在茶道过程中,茶主人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仪式为客人泡茶,茶具的使用和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茶主人会用手指触碗,倒茶时先向长辈或客人斟茶,以示尊重。

而西方茶道则更注重简洁和舒适的体验,一般是自行泡茶或由服务员帮助泡茶,礼仪上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要求。

四、茶品的不同中国茶道中最常用的茶品是绿茶、红茶和花茶,茶叶的制作过程独特且味道独特。

中国人喜欢清淡的茶味,强调茶的韵味和香气。

而西方茶道则更多地注重茶的口感和色泽,他们追求浓厚的茶味和变化丰富的香气。

英式红茶和烟熏茶等是西方茶道中常见的茶品。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西方茶道在历史背景、茶具、礼仪以及茶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茶道强调茶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注重和谐、内敛的品茶方式;而西方茶道则更加着重于茶的品质和味道,追求直接的感官享受。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茶衍生出来的茶道更是一种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可以说是无分阶层。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是无法像西方人的思维一样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的物质去定义的,更多地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

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

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

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茶的认知、制作方式、礼仪和习俗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综述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之处,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茶文化的影响。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采摘茶叶、制作茶饮。

中国茶文化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茶艺师通过独特的冲泡方式展示茶叶的优雅和品质。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15世纪后才开始引入茶叶,茶文化的发展相对较晚。

西方茶文化强调茶的社交和休闲功能,更注重茶叶的口感和添加剂的搭配。

二、茶的种类和品味中西方对茶的种类和品味有着不同的偏好。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中国人喜欢以清淡的口感和茶叶本身的香气为主,注重茶叶的原汁原味。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茶的口感和口味的多样性。

他们常饮用加工糖和牛奶的红茶、奶茶和草药茶。

三、茶的制作与冲泡方式茶的制作和冲泡方式也是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之一。

中国人重视茶的冲泡工艺,通过具体的步骤和时间控制来达到最佳的茶香和口感。

茶艺师的冲泡过程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经验。

相比之下,西方茶的冲泡方式相对简单,更注重茶的便利性和速度。

西方人常使用茶袋或茶包来冲泡茶,这种方式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四、茶的礼仪和习俗茶的礼仪和习俗也是中西方茶文化的重要差异。

中国茶文化注重茶的礼仪,茶艺师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人群的需求,展示不同的茶艺表演和冲泡方式。

中国人常用茶会、茶道、茶艺等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茶的社交和休闲功能,他们常在下午茶时间享用茶点和谈论各种话题。

中西方茶文化在茶的起源和发展、茶的种类和品味、茶的制作与冲泡方式、茶的礼仪和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东西方茶文化对比

东西方茶文化对比
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韩国茶礼之中,形成
“中正”的茶道精神。在茶桌上,无君臣,父子,师徒之差异,茶杯总是从左 传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须均匀,体现了追求中正的韩国茶道精神。 韩国自新罗善德女王时代(632-646)即自中国(唐朝)传入喝茶习俗,至新 罗时期兴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国带回茶种子,朝廷下诏种植 于地理山,促成韩国本土茶叶发展及促进饮茶之风。 高丽时期(936-1392),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 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亦相当普遍。当时全国有庆尚道6个茶区、全罗道 28个茶区等共计35个茶产地。当时的名茶有孺茶、龙团胜雪、雀舌茶、紫笋 茶、灵芽茶、露芽茶、脑原茶、9茶、蜡面茶等。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 尚南道河东郡)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此即为俗称的「花开茶所」, 所产茶叶滋味柔美浓稠有如孺儿吸吮的乳汁,所以称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丽之后,强调伦理儒学,提倡朱子之学,佛教、神 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于是茶荒。
沙漏
沙漏是一种传统 又优美的定时器, 可以帮助我们掌 握正确的冲泡时 间。充泡一杯红 茶,应放入一个 茶包或三公克茶 叶,注入150至 165毫升的滚水, 盖上壶盖,闷置 二至三分钟,取 出茶包或茶叶, 即得以享受好喝 的红茶。
滤杓
倒茶时,可将滤 杓置于茶杯上过 滤茶叶,优雅又 方便。
砂糖罐
和广口鲜奶瓶大小差不多的砂糖罐, 通常有盖子.在红茶内添加一匙砂 糖饮用,更能带来另一种风味。
下午茶的由来 十七世纪,英国有位安娜玛丽亚 女爵,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 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经 常邀请友人参加,很快下午茶便 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
从贵族到平民 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遥远东方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茶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茶衍生出来的茶道更是一种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可以说是无分阶层。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是无法像西方人的思维一样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的物质去定义的,更多地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

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

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

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

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

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

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

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

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饮茶时间上,在品茶文化行为上也显而易见。

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
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

德国人喝茶往往是加入柠檬的“柠檬茶”。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仪式。

最初是皇族在家中用优雅的茶具品茶,而后演变成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又延伸出各种繁文缛节,例如对茶具、插花、蜡台等一系列摆设非常讲究,还要伴随着音乐和舞姿,这都是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综合艺术反映。

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时进行,并且要搭配一定的甜点,而且英国人更喜欢喝什锦。

时至今日这些礼仪以被变成在家里泡上一壶好茶,奉上精美的茶点和水果,在窗边或花园内倾谈一阵所取代。

可以说,到了当代英国人喝下午茶只是为了吃点心,而茶只是辅助而已。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是西方只把茶当作是饮料,英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礼仪”,而到了今天英国茶文化逐渐成为了“餐饮”,与中国的“饮茶悟道”大相径庭。

在东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受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无一不把饮茶作为一种寓哲学、艺术及健康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在整体文化中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

此外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客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累积和培养出独特的品茶技能,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西方所难及的;在中式茶馆喝茶能感受到西方“茶饮”所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雅趣与情致,它们的品茗流程是简单的程序化操作。

中国品鉴均以茶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杂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

在西方国家包括英国,茶叶仅是与咖啡、可乐相同的普通饮料,从西方人不太能接受茶叶的昂贵价格这点上也可见一斑。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

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所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

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这也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所以,东方人能从饮茶中悟出“茶道”,但西方人只爱喝喝下午茶。

究其根源,仍然是几千年来东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历史文化差异所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