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的真实性

底层文学的真实性
底层文学的真实性

底层文学的真实性

中国21世纪初至今,文学批评界有一个较为关注的话题,即关于“打工文学”、“网络文学”等这样的“底层写作”的论争。争论的中心是该如何准确定义“底层写作”这个新的文学概念。声音大致有二。

其一:“底层写作”就是:创作者本身就属于社会阶层最底端的人士,他们所进行的一些文学写作。

其二:“底层写作”就是:以社会底端阶层生存状态为主题的写作模式。

第一个定义的可归纳为:“底层写”,突出写作过程中“人的因素”。创作者一般应该是当今社会低阶层的代表,生活、工作都是在社会第一线。认可这种说法的例证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深圳的“打工文学”和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打工诗选》。“底层写作”在这里就是:以都市“打工一族”为代表的社会底层自己的文学创作。这种表达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底层”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变化。诚如较早关注“底层写作”的评论家蔡翔先生所说:“相对于男权,妇女就是底层,相对强势阶级,工人农民就是底层。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考虑不同的底层问题”。“底层”不仅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变化,也是随着创作者的身份变化而变化。即令当初的“底层写作

者”,经过知识的积累,写作技巧的锻炼,理论水平的提高,也能有一番成就。对于这些成名后的“底层写作者”,他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生活工作便脱离当初的“底层”,上升到较高的社会层次。

第二个定义归纳为“写底层”,为突出文学写作过程中“物的因素”。行文选材,内容都紧贴社会现实,反映“底层”生存状态。认可这个定义的先从“底层”的社会学着手:“1、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下层底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途径;2、经济层面--生产、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博弈的资本,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话语权,又不具备完整充分表达自己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由此推断:知识分子、作家是这些不具备写作能力的“底层人士”的代言人,也就是说,不管作者身份,只要作品是反映社会“底层”的就是“底层写作”。

如研究者王晓华指出:综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这种指向“底层”的文学写作始终没有停止过。确实,早见《诗经》中《氓》章节,就是描写民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再到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反映农民饱受战乱、徭役、灾荒之苦,还有现代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乡土小说,社会底层一直出现在文学写作中。

对应第一个“底层写”的问题,2009年11月,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

学艺术奖揭晓,“80”后打工文学作家郑小琼凭借诗集《黄麻岭》获奖。东莞市作协聘请她进作协当职业作家,被她拒绝了,还是要继续打工生涯。她说:“打工的疼痛感让我写诗,没有了疼痛感,诗歌便没了灵魂”。她深刻知晓她的写作资源优势所在,坚守住了“打工文学”的立场,这种“底层写作”远比进入主流更有意义。“打工文学”的旗手,较早的研究者杨宏海这样说:“‘打工文学’作家不管身份如何变,不要忘本,要坚持曾经的民间立场”。显见,保持“底层”身份对“打工文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对应第二个“写底层”的问题。贾平凹于2007年9月出版了长篇小说《高兴》,小说坚持了对农民的一贯关注,主要书写来自农村,流落城市的拾荒人刘高兴的命运故事。同时涉及了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妓女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们生活困境的同时,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写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爱情。这部作品发表后,有学者把它纳入“底层文学”,也有学者则对贾平凹、莫言等这批已经成为社会“中产阶级”作家的“底层写作”表示怀疑。我深以为然,尽管《高兴》确实是反映“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即便当初贾平凹先生也生活在农村,但是此时他却已是著名作家,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也生活在大都市,所以这种对“底层”的书写可能只是他的“表述方式”之一吧。

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考虑。20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深圳,广东等地,借经济改革之势,率先发展起来,工厂林立,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造成了中国当代史上的人口迁徙,西北部欠发达地区涌起南下广东、深圳“打工”浪潮,大批“底层”劳动者来到这里,开始从事“底层”打工生活。在工作紧张,身心疲乏,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环境下,一些“打工一族”的文学爱好者们产生了拿笔书写自己生活的感受,即为早期的“打工文学”。写作内容多是他们亲身经历,情感真实,借渐趋发达的传媒之势,终引起文坛的注意。《天涯》、《文艺争鸣》、《文学自由谈》等刊物参与组织专题谈论,吸引诸多批评家参与探讨,“底层写作”批评热潮由此成形。

并非所有指向“底层”的文学样式即为“底层写作”,把“底层”人士的文学创作即定义为“底层写作”也嫌牵强。这样表达“底层写作”:正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对“底层社会”的文学创作活动。也许是更为妥帖和纯粹的。

近年来,“底层写作”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批评声也纷至沓来。对这个文学现象的普遍指责是:“文学性较差”、“粗鄙化”、“苦难焦虑”“泛自由化”等。诚如诸多评论所讲,“底层写作”时是有感而发,随意性强,感觉来了,提笔就写,没有长时间的思考和沉淀,且多是不加修饰而出。与其他任何文化一样,是一个复合体,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垃圾文化之分,精华和糟粕并存,因此对“底层文化”的提升

和改造也是很有必要的。

传记文学真实性探析

孟丹青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历史哲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历史真实的相对性,即任何历史再现都只能达到相对真实,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传记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影响传记文学真实性的原因有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历史话语的修辞性、记忆的不可靠性等。对历史真实相对性的认识并不是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求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树立现代的传记文学真实观,追求更深刻的历史真实。 关键词:传记;真实性;相对性;历史叙述;历史话语;记忆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22-03 传记是一门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交叉文体,它必须记录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个人真实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性格,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灵魂与生命。就像胡适所说的:“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传记所传的人最要能写出他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实在口吻,要使读者感觉真可以尚友其人。”[1]传记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传主形象以及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总是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占有历史资料,使传主形象与其在历史中的存在尽可能一致。但是随着历史哲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历史真实的相对性,即任何历史再现都只能达到相对真实,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 一、传记是一种对历史的叙述 首先,任何历史著作都是历史叙述的产物,传记也不例外。历史叙述的主观性或者说历史学家的主体性导致历史著作中客观真实的相对性。历史分为历史本体和历史认识,前者是事件的历史,后者是叙述的历史。历史本体是客观的、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法改变,无法再现和重演;而历史认识则是主观的、多元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每个人的历史构图与历史想象不同,不同的历史学家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阐释和认识。历史认识是一个无限接近历史本来面貌却永远达不到历史本体的过程。“客体首先只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被认识的,因此客体本身一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因为这个缘故,客体就具有永远被接近,但又永远不能达到的极限性质”[2]。 其次,历史话语具有修辞性。人生活在语言构成的世界之中,语言具有既澄明又遮蔽的双重性:一方面语言具有命名的力量,是思想展开的发轫点;另一方面,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它又构成人类思想的牢笼,语言规范了人类意识的基本框架和范围。人们常常将语言视为实在本身,而忘记语言符号是通过概念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符号与客体之间只存在着一种间接的转嫁关系。解构主义者进一步认为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不一致,语词的所指与能指是任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固定的,每一个所指的位置都可能被其他能指取代。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分裂的,语词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受到普遍质疑。他们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欺骗性,由于语言的修辞性,真理也不过是骗人的假象和谎言。作为符号的语言不能完全地表达人类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反映客观事物,事物精微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历史真相永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法达到与客观世界的完全统一。所谓客观如实地描绘对象,再现历史原生态是不可能的。语言无法穷尽客观世界,历史是话语实践的产物,随着对语言本质的认识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历史话语和小说与神话的话语一样,并不享有真实性的特权。由于语言的相对性,历史真实与历史再现之间必然存在一段距离。 二、传记作者的主观倾向性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历史学家不可能穷极一切事实,他必须对史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整理,而任何选择都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进行的,于是历史真实性就被打上了社会意识形态

传记知识点总结

传记知识点总结 导读:(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

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传记知识点总结】 1.传记诗歌 2.同学传记作文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 一、传记文学概要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黄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有许多优秀篇章。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象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些传记文学作品 《传记文学》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创刊,至今届满三十八年,是民国以来最丰富的史学宝库,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民国史长城」美誉。主持人刘绍唐先生,北大毕业,得其业师毕生提倡传记文学胡适博士传承,独负编辑重任。 《传记文学》独自经营,且一向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超党派、超政治,摒弃旧有「完人思想」与「偶像崇拜」的框框,为现代史与传记文学开拓一个宽阔的领域。旅美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比较海峡两岸传记文学发展有「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评李鸿章语)之评语,而耕耘逾三分之一世纪的刘绍唐先生也被誉为「野史馆馆长」。

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以及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所谓真实,一是抓住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来记述;二是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三是善于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文本解题的基本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认真审题。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项链,从而有明确而强烈的问题意识,让问题作为阅读文本的有力指示。 ? 2.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第一遍速读文本,理清脉络,整体把握。具体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看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传主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3.细读文本,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议论性、阐发性的内容。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二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①关注时间和地点,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②关注传主的成就与影响。③关注关于传主的重要事件,事中见人。④关注传主的直接描写的内容,描写见性格⑤关注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侧面见人物。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将问题与文本紧密衔接起来。对文本内容做深入思考,对传记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等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对试题具体问题思考分析时,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问什么,答什么。在表达

论述类文本孙德喜《传记文学真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石,可以说这是传记文学研究者们的共识。但是,在对真实的具体理解上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大分歧的。也就是说,传记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叙述和描写的依据,既不能杜撰任何人名、地名,也不能随意改变人物关系、传主的人生经历,离开了历史真实就谈不上传记文学。任何对历史史实的篡改和无中生有的虛构,都可能使传记文学失去真实而改变其写作的性质。对于这一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人们是有争论的。 从史学意义上讲,传记文学的叙述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传记文学与一般的史学不同,它在把握宏观历史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微观历史的挖掘,它所叙述的重点不在于传主人生的一般成就,而在于最能反映传主性格特点的细节的挖掘和描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那漫长的人生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细节总是非常模糊或者鲜为人知,虽然有关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这种补充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微观的历史史实的阙如与模糊,这就应该由想象来填充和弥补。 “想象”既可以从现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展开翅膀飞翔,又可以超越现实,不受事实的拘束,在无限的时空中任意翱翔。就传记文学来说,由于其史学的基本属性,作家既不能为传主添加事实上传主没有经历过的任何事情,也不能对传主的经历作任何的改动,他所能做的就是将传主参与的事件过程具体化、详细化,其艺术想象也只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作家根据传主的日记记载某一天是晴天,他可以结合传主当时的心情和季节,可以发挥想象将那一天描写成“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或者“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而姿态各异的云”。 在传记文学中,作家不仅要在具体事件中细致地描写传主的动作、表情、谈话、场景氛围,而且还要充分揭示传主此时此刻的情感波动、内心感受、沉思默想乃至潜意识、回忆、联想、憧憬、错觉、幻觉、梦境等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然而,传记文学作家虽然可以搜集到一些史实材料,但是他所能得到的这方面的材料实在是少而又少,非常有限,许多时候就是空白,永远不可能满足写作的需要。这时,这些空白就应由想象来填朴。 传记文学的想象之所以没有走向那种天马行空的相当自由的境界——虚构,是因为其想象必须建立在相关的史料基础之上,并且应该与那个特定情境中传主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相吻合。也就是说,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传记文学可以展开想象对所描写和叙述的对象作补充性的想象和推测。所以,传记文学的想象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借用闻一多的一句话,传记文学作家的想象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摘编自孙德喜《传记文学真实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个分支。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相反,传记不是这种鸟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叙述得以继续完成。从事实的真实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钟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真实性即历史属性,从本质上说传记是历史的。 B.《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历史的特点,重在表现事件;而《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传记的特点,重在凸显主要人物。 C.同样叙述事实,传记借此来表现人物心理,而历史借此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二、传记阅读的整体把握 ?1.理清结构,明确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三、分析表现手法: ?作用:人物性格,创作意图,主旨;形象 ?丰满,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有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 ?1、、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A、环境__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B 、他人。 ?2、其他表现方法 ?(1).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2).侧面描写或正侧结合。 ?(3)、抑扬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4)、通过传主的活动、经历、事件。

?(5)、首尾照应. ?(6)、叙议结合等. ?3、修辞 ?引用 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纵向叙述(人生经历) ?横向叙述(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 ?末尾:一般总述专主的功绩成败,也可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议论和抒情. ?5、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详写:读者陌生、突出人物性格、符合主题(作者创作意图)。 ?略写:读者熟知、不符合主题(作者创作意图) 四、语言特色: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五、解题步骤: 泛读—— 了解文章大意、结构 圈出关键词、句

传记文学特点

传记文学(biographical literature)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 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黄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有许多优秀篇章。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象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 ﹔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些传记文学作品《传记文学》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创刊,至今届满三十八年,是民国以来最丰富的史学宝库,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民国史长城」美誉。主持人刘绍唐先生,北大毕业,得其业师毕生提倡传记文学胡适博士传承,独负编辑重任。 《传记文学》独自经营,且一向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超党派、超政治,摒弃旧有「完人思想」与「偶像崇拜」的框框,为现代史与传记文学开拓一个宽阔的领域。旅美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比较海峡两岸传记文学发展有「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评李鸿章语)之评语,而耕耘逾三分之一世纪的刘绍唐先生也被誉为「野史馆馆长」。

叶永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

叶永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 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 11岁起发表诗作,但真正圆了他“作家梦”的还是科普小品的创作。1959年,还在北大上学时,叶永烈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并没计较作者的资历,出版了这本书。这也为叶永烈成为该社《十万个为什么》最早、最年轻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文笔活泼,叶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睐。二十岁的叶永烈的一个个“为什么”,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叶永烈共为该书写了500多篇科普小品。《十万个为什么》一次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 1976年春,在“文革”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在写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叶永烈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小灵通”是该书中的形象。《小灵通漫游未来》完成于1961年秋,书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报道未来科学技术。《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后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再游未来》, 于1984年出版,后来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叶永烈转向传记文学的创作,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自称“旧闻记者”。主要新著为300万字的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还写了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等大部头著作。作品曾获奖80 余次。 叶永烈有句名言:“作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追逐热点、跟踪焦点,是我的职责。”他就像猎豹一样,靠着敏锐的嗅觉,

传记文学知识(必修一)

传记文学知识 一、传记的含义: 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二、传记分类: 1、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2、自传: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可以贴近人物的心灵来写,字里行间氤氲着自然、亲切与真切。 3、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传要真实,评要中的”等,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命题选用,所以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试卷中,这是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 三、传记写作特点: 1、开头一般都写人物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 2、一般采用叙述与说明的表达方式、适当议论抒情。 3、以时间或人物为序。

4、以事实为根据 四、传记文体特征: 1、纪实性史料性(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注意理解文学性传记中的“艺术真实”(虚构符合人物性格的再创造)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对文天祥创作《正气歌》过程的描写:“他忘记了酷热,忘记了弥漫在周围的恶气浊气,仿佛又回到了…夜夜梦伊吕?的少年时代……(心理描写)……室内,文天祥前额也可见汗淋如雨。然而他顾不得擦拭,只是一个劲地笔走龙蛇。强风吹开了牢门,散乱了他的头发,鼓荡起他的衣衫……他兀自目运神光,浑然不觉。(动作、神态描写) 以上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是作者通过想象创作的,是一种虚构,是一种艺术真实。符合文天祥的性格特点,符合当时的实际。 2、文学性。 3、概括性(选人——选材) 例如:必修一传记单元所选的传主(华罗庚、孙中山、罗曼?罗兰、爱恩斯坦、文天祥),均是在做人、做事业方面成功的楷模。例如:《“布衣总统”孙中山》围绕“布衣”特点选材、《留取丹心照汗青》选择文天祥被俘虏之后的有关材料(因为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

传记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部分成因探讨

梁家瑞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的传记文学作为传主一生或某一阶段的再现,其真实性问题及虚构部分的成因问题,既是传记研究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本文从传记的创作和传记的叙事方式入手进行分析,对传记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及虚构部分的成因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记;传记文学;真实性;虚构成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48-02 传记文学必须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真实性,这一点是所有读者、作者以及文学评论家的共识,也是传记文学最基本的准则。如果不具备真实性,传记便不能称为传记了。小说家可以刻意地将自己的作品写成“满纸荒唐言”,而传记作者却将之视为大忌,“虚构”和“捏造”的人物和地点如果出现在传记中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正如马克·萧芮(Mark Schorer)所言:一个小说家,他是一个自由人;而作为一个传记作家,不妨说他是戴着锁链写作。小说家甚至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时也可以编造内容,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处理这些内容;传记作家却是以给定的内容为前提,并且下笔成文必须严格贴合实际。①也就是说制约着传记作者的写作规则既不是诗人所要遵循的韵律,也不是剧作家的三一律,而是“事实”。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指出:传记是“事实的作品”,而非“想象”的产物。②即便如此,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绝大多数自传、他传、书信和回忆录甚至是日记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传记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及虚构部分的成因问题可以说是传记研究的关键所在。 记录生命历程的传记天生带有很强的历史性,这就决定了对所有传记研究者而言,传记的真实性可以说是其研究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诚如亨利·梭罗所言:“我们经历的人生是一个奇异的梦,我根本不相信人们对它作出的任何叙述。”③在充满变数的生命之中想要把握住人生的闪光点是极为困难的,加上用于写作的语言在本质上不仅具有修辞性、不确定性和含混性,而且还具有物质性,因而对于人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使得人们在建构自我形象时不可避免地走向自相矛盾和自我欺骗,因此很多传记要么有名无实地流于表象,要么成为粉饰自我的谎言集。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传记的创作和传记的叙事方式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合理的解释。 从传记的创作角度来看,同一个人的传记若出自不同作者,则内容往往大相径庭。例如在《国家传记词典》中,我们所看到的“培根”这一词条是有板有眼的描述、层次分明的秩序和力求客观的罗列;但是在约翰·奥布瑞(John Aubrey)所著的《简要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培根是一个置香草野花于案、喜爱华庭豪宅而又拥有一双“蝰蛇般的眼睛”的人,在他失宠于朝廷时“有人告诉他:‘阁下,是您打量左右的时候了’。他回答:‘我不在乎左右,我在乎上面儿。’”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严肃的工具书中,一个人的传记完全是对历史事实和传记材料的整理,用简练的语言来冷静地叙述一个颇具影响的逝者;而到了作家笔下,字里行间再现出来的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 在自传中同一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著自传也有很大出入。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领袖、杰出的作家和政治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撰写的三部自传:1845年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美国奴隶的叙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an American Slave,Written by Himself),1855年的《我的奴隶生涯和我的自由》(My Bondage and My Freedom)以及1881年出版(后于1892年增订)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和时代》(Life and Times of Frederick Douglass),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奠定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每一部自传再出版后都会引起轰动,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大大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性的废奴

试论_史记_传记文学的真实性_赵华

[文章编号]1000—3541(2000)05—0070—05 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赵 华1,孙志勇2 (1.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6; 2.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哈尔滨150001) [摘 要] 《史记》传记文学写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实录”精神,为确保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确定并遵循四项写作原则:一是忠实于“六艺”,不随意杜撰;二是忠实于古籍,不偏离古 文;三是对怪诞不经之语舍而不取;四是搜集逸闻轶事,纠正谬误。从这一点上,司马迁的“实 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光辉典范。 [关键词] 《史记》;传记文学;写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史传有别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诸如小说、戏剧,为塑造典型形象的需要,允许虚构、想象和夸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人物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从而更深刻地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史传则不允许虚构、想象和夸张,讲求良史之直笔。对人物、事件乃至时间、地点、环境等等,要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把它写出来,要绝对真实。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司马迁为了确保历史的真实,大体确定并遵循了以下四项写作原则: 一、忠实于六艺,不随意杜撰 《伯夷列传》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可见,“考信于六艺”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原则。“六艺”又称“六经”,据说是经孔子删定的,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著作。这六部著作,在儒家看来,都是有关治国之道的著作。《滑稽列传》说:“孔子曰:`六艺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道义。”六艺虽不都是史书,但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史实。所以在司马迁时代,由于远古书缺有间,文不足征,又加之“学者载籍极博”,传闻异辞,因而,他是尊重历史事实,取信于六艺的,尤其取信于《诗》、《书》和《春秋》的。这从他的自述里可以得到印证。 《殷本纪》:“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 《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货殖列传》:“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 [收稿日期]2000—03—10 [作者简介]赵华(1952—),女,辽宁辽阳人,辽宁省体育运动学院副教授。

传记文学的要素

略论传记文学创作的几点要素(韩晗)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 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 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 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 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 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一、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具备所有文学体裁的基本属性。 按照目前文艺理论界的看法,所谓传记文学,必须具备如下四点, 首先,传主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传记内容必须真实, 材料要有意义;再次,传记应该将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 术性结合起来;最后,传记的写作风格必须是文学性的,而不是死 板的。 而传记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文学性。究其传记本身而言,其真正 的范围是很狭小的。大量时兴的文学体裁都不能算是人物传记。人 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人所著之传,而在所有的传记中,必须要以传 主为中心,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文学。 韩春萌先生在《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以下简 称韩文)文中提到,“如《林海雪原》这部红色经典被改成电视连 续剧,其中对杨子荣的形象加进了不少虚构的东西”。首先,《林 海雪原》不是传记文学,他本身就是一部由作家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里面大量的人物事件都是虚构的,比如说杨子荣的真实结局是 牺牲,而曲波为了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并没有提到杨子荣的牺牲。对于一部小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进行再创作,其本身并没有违背 历史的真实性,最多只是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但是就一部小说而言,搬上银幕又和文本形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都是在学术界可以理解,也是容许存在的事实。韩春萌先生将《林海雪原》这部小说的 电视剧本再创作与传记文学的创作混为一谈,误认为是“一些作者 为了追求传记文学的可读性,有的作者便在虚构上下功夫,直至造

从《史记·屈原列传》中看传记文学的特点

从《史记·屈原列传》中看传记文学的特点 《史记》是历史上有名的通史,所述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等三千多年的史实。全书包含大量人物传记,都是以历史上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的。这些人物传记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传记文学的主要特点,而《屈原列传》就是其中一篇佳作。 人物传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真实性,它作为传记文学的一方面,这可以体现出传记文学具有纪实性的特点。《屈原列传》记述的是屈原受任、被疏、遭罢黜、升迁、沉江的生平事迹。作者据事“直书”,做到了人真、事真、言真、情真、以真实感动人,读者无不为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据其他的文史记载,屈原确实是这样一位爱国之士,而文中所述的楚王“受骗绝齐”、“复释张仪”、“赴秦身死”和“诸侯击楚”等也均为史实。这就可看出传记文学的纪实性特点,不虚构渲染,据事实而写,符合史实。 传记文学还具有文学性的特点。例如,《屈原列传》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全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练,叙中有情、议中有情,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嫺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短短的一段文字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形象鲜明、满腹才干的人物形象。而排比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和对偶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更体现了文章的文学性。 除纪实性和文学性外,传记文学还具有功能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社会认识和教育认识上。因为传记文学有纪实性的特点,那么其中所述的大部分是符合史实的,这有利于我们后世的人研究当时的人文环境和时代特点。对于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游记作品。而对于时代特点,人物传记则有比较多的体现。人物传记所记的人物或男或女,或忠或奸等都是真实的,没有虚造,这就给后世的人们给予了榜样或是警戒的作用。 《屈原列传》没有用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仅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不受重用却依然忠心不二,遭贬谪却也心念楚王,直致楚王客死、楚国衰败,他深感现实的悲哀,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哀叹。在说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后悲痛地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爱国、高洁和坚持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使得屈原得以千古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当时一些社会现实。以上所述都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社会认识和教育认识等功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