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碱作用
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喜树碱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代临床试验表明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生物碱,它对膀胱癌、脑癌、肝癌等30余种恶性肿瘤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疗效。
本文从喜树碱的研究历史、喜树碱的抗癌活性、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 Decne) 中喜树碱的资源、化学合成喜树碱以及采用生物技术获得喜树碱等方面综述了喜树碱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喜树碱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喜树碱;抗癌活性;喜树碱来源Abstract Modern clinic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Camptothecin is a kind of alkaloid possessing antitumor ctivities in different cancers,such as bladder cancer 、cerebrum cancer、liver cancer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off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ing Camptothecin hereafter,an overview is given on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Camptotheci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history of Camptothecin development、antitumor activity of Camptothecin、sources of Camptothecin in Camptotheca acuminate. Decne、composing Camptothecin in chemical method and obtaining Camptothecin in biological technology, etc.Key words Camptothecin;antitumor activity;source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Decne.)为珙桐科(Nyssaceae)喜树属(Camptotheca Decne.)植物[1],是我国的南方特有的落叶乔木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和印度部分地区,台湾、广西、河南等地也有栽培。
10羟基喜树碱结构式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0羟基喜树碱结构式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医药领域中,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其中,10羟基喜树碱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
它是一种具有杂环骨架的化合物,拥有多个羟基官能团,并且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详细解释10羟基喜树碱的结构式,并概述其相关概念和物理性质。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介绍10羟基喜树碱的背景和意义,并展示文章结构。
其次,在“10羟基喜树碱结构式解释”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解析以及物理性质。
然后,在“10羟基喜树碱的作用及应用”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其在药理学、医学以及其他领域中的诸多应用。
接着,在“合成方法与制备工艺”部分,我们将介绍此化合物的合成路径、反应机理以及制备工艺的优化与改进。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章节中,我们将总结主要研究发现,并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读者介绍10羟基喜树碱这一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和特点。
通过对其结构式、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的探讨,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10羟基喜树碱,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此外,本文还将着重讨论该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制备工艺,以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升。
最后,我们也将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旨在促进科学界对10羟基喜树碱研究领域的关注和更深入地探索。
2. 10羟基喜树碱结构式解释2.1 基本概念10羟基喜树碱是一种天然产物,属于吲哚类生物碱。
它的化学式为C19H22N2O3,分子量为322.39g/mol。
其命名来源于结构中含有的十个羟基(hydroxy)和一个吲哚环(indole ring)。
该化合物在医学、生物科学、药理学以及其他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2 结构解析10羟基喜树碱的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吲哚环、非连续的两个苯环和十个羟基官能团。
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喜树异碱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喜树异碱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硕士研究生:李瑶莹指导教师:刘晓明教授专业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学摘要目的:喜树碱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拓扑异构酶I(TopoI)抑制剂,开发研究低毒有效的此类药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喜树碱类药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凋亡的作用,从而达到抗肿瘤、抗起性增生性疾病的治疗目的。
本实验以一种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一喜树异碱作用于舌鳞癌Tca8113、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7-304及人角质形成细胞colo-16,观察喜树异碱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抗肿瘤及抗银屑病的作用及可能机理,为该药治疗肿瘤和银屑病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体外培养Tca8113、Hela、ECV一304及colo-16细胞,将不同浓度的喜树异碱与上述四种细胞分别作用24、48、72小时。
用MTT法检测喜树异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范围。
倒置显微镜观察加药前后细胞的形态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喜树异碱对TcaSll3、ECV一304及colo一16细胞周期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AnnexinV.PI法定量检测colo.16细胞早期凋亡情况。
结果:(1)喜树异碱在试验浓度内对Tca8113、Hela、ECV-304及colo一16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24、48、72小时,抑制Tca8113细胞的IC50分别为78.19、73.12、61.36ug/ITll。
抑制Hela细咆的IC50分别为80.23、76.02、6429ug/ml。
抑制ECV-304细胞的IC50分别为76.38、71.65、59.57ug/rnl。
抑制colo.16细胞的IC50分别为76.12、68.42、57.84ug/ml。
喜树异碱对这些细胞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喜树的用途和栽培育苗

5 . 造林方法
5. 1 . 成片造林
应选择海拔500 m 以下, 土壤深厚、肥沃的阳坡, 坡度25.以下, 立地条件较好丘岗的沟谷坡地可营造片林。造林时间应以鲜冻后, 叶芽即将萌动时为宜。造林苗木应选择无病虫害、无冻害、无机械损伤, 苗高1 m, 根系完整的1 年生壮苗。采用筑梯地或宽3 m 以上的宽水平带造林, 造林后长期套种农作物。在梯田埂和水平带边可种茶叶、黄花菜等经济作物, 以保持水土, 增加近期收益。成片造林株行距2 m .3 m~ 3 m . 3 m, 每667 m2 70~ 110株为宜。
1 . 实用性能
1. 1 . 医药用途
它的果实、根、树皮和枝叶中含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叫喜树碱。喜树碱是DNA 合成抑制剂, 对DNA 合成期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可以治疗胃癌、结肠癌、膀胱癌、食道癌、贲门癌等。很多学术刊物和杂志都对喜树碱抗癌作用给予肯定。医药化工上生产出的喜树碱水剂、粉剂、喜树酒等产品, 投放市场也不应求。
5. 2 . 四旁植树
喜树喜肥、好光, 生长迅速, 结果快, 收益大, 在四旁植树中, 可收到. 经济.、. 美观.、. 实用.的效果。在旁、村旁、宅旁、田间地头植树宜采用. 大苗、大穴、大肥. 做法, 即挑客土, 施底肥栽植, 并防止车辆及人畜危害; . 四旁. 栽植苗木高2 m以上, 地径2. 5 cm 以上, 2 年生移植大苗。边植树株距3~ 4 m, 每边1~ 2 行。由于四旁土壤光照条件好, 一般都能速生丰产。
喜树碱类药物临床应用

喜树碱类药物临床应用
喜树碱类药物是一类常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哌
替啶、可待因、可待因、哌替啶、羟吗啡、可待因等。
这些药物在临
床上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针对喜树碱类药物
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喜树碱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性
疼痛、癌症性疼痛等。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
系统,减少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感。
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
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另外,喜树碱类药物还可用于镇静、催眠和止咳。
在临床上,这些
药物常用于手术前的镇静催眠,减少手术疼痛和焦虑感。
此外,可待
因和哌替啶等药物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缓解患者的咳嗽症状,提
高其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喜树碱类药物的使用要慎重。
对于老年
患者,应根据其肝肾功能和药物代谢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避免药
物在体内累积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患者,应根据其年龄和体重等
生理特征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喜树碱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缓解
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
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完善喜树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喜树碱构效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喜树碱构效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喜树碱的背景和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喜树碱是一种具有丰富植物化学活性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喜树科植物中。
它们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喜树碱被发现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HIV等。
这些活性使得喜树碱成为了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喜树碱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喜树碱进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可以揭示其生物活性的结构基础,并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喜树碱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于挖掘更多有潜力的药物候选物、改进现有药物的性能以及阐明喜树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综述喜树碱的构效关系研究,旨在全面地总结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喜树碱的定义、特性、生物活性以及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类天然产物的潜力和应用前景,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喜树碱的构效关系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首先介绍喜树碱的定义和特性,然后阐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喜树碱的构效关系。
其中,2.1小节将介绍喜树碱的定义和特性,包括其化学结构、分子量、理化性质等。
2.2小节将探讨喜树碱的生物活性,包括其抗肿瘤、抗炎症等生物活性表现。
2.3小节将重点研究喜树碱的结构与活性关系,探讨不同结构因素对喜树碱生物活性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喜树碱构效关系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3.1小节将对本文中探讨的喜树碱构效关系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3.2小节将给出未来研究的展望,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喜树碱的构效关系,并提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最后,3.3小节将进行总结,重申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喜辽妥的作用及应用科室

喜辽妥的作用及应用科室喜辽妥是一种药物,主要成分为喜树碱和喜树碱N-氧化物,属于心血管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喜辽妥的作用及其在不同科室中的应用。
1. 喜辽妥的作用喜辽妥具有多种作用,包括:1.1 血管扩张作用:喜辽妥能够通过放松平滑肌细胞,导致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1.2 降压作用:喜辽妥可以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血压。
1.3 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喜辽妥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聚,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1.4 抗氧化作用:喜辽妥能够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抑制氧化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1.5 抗炎作用:喜辽妥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和介导,减轻炎症损伤。
2. 喜辽妥在不同科室的应用2.1 心内科:喜辽妥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喜辽妥能够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的负荷,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肌耐受力,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2 血液科:喜辽妥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喜辽妥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具有抗血栓作用。
2.3 神经内科:喜辽妥对脑血管病具有保护作用。
通过降低血压、改善脑血液供应和抗氧化作用,喜辽妥可以预防和治疗脑缺血、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
2.4 心血管外科:喜辽妥可用于心脏手术前和术后的治疗。
术前给予喜辽妥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改善心脏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给予喜辽妥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炎症反应。
2.5 老年科:由于老年人血管功能衰竭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作用,易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
喜辽妥作为一种降压药物和心血管保护剂,适用于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综上所述,喜辽妥是一种具有血管扩张、降压、抗血小板凝聚、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药物。
其主要在心内科、血液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外科和老年科等科室中应用,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和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喜树-功效及作用

喜树-功效及作用别名异名 旱莲、水栗、水酮树、天梓树、旱莲子、千张树、野芭蕉、水漠 子、旱莲木、南京梧桐(《云南经济植物》)。
(喜树)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处方用名 喜树根。
药理作用 1、抗肿瘤:本品各种醇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
无论体内或体外对多种动物肿瘤均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
2、喜树碱小剂量短疗程:0.5~1.0 毫克/公斤腹腔注射 1~2 次,对小鼠腹水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腹水型 ARS--株肿瘤相伴免疫(CTI)无明显影响;大剂量 40 毫克/公斤一次腹腔注射冲击时,对 CTI 抑制较小;而最大耐受量长疗程:1 毫克/公斤每日腹腔注射 l 次,连续 9 次,对 CTI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停药 9 天后可恢复正常。
3、 抗病毒: 10 一甲氧基喜树碱体外试验能抑制疱疹病毒。
10~20 微克/毫升对病毒的抑制达 89%~100%。
喜树碱也有类似的作用。
4、抗早孕:大鼠交配后 7~9 天,免交配后 7 天,灌胃或皮下 注射喜树碱 5 毫克/公斤,每日一次连续 1~3 次,抗早孕效果达 l00%。
毒性反应 内服:根皮 9―15 克,果实 3―9 克,煎汤;或制成针、片剂用。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一般认为果的作用较根皮佳,但毒性较大。
(上海《中草药学》) 【配伍应用】 1、配柴胡:柴胡味苦、辛,性微苦。
入肝、胆、心包经和三焦 经。
体质轻清,气味俱薄,具升发之性,能舒肝解郁,引肝经清气上 升,故可升中阳而益脾。
二药共用,即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又能 燥湿除痰,各种癌症用此对药,症状缓解。
2、配犀角:本药苦咸性寒,具有凉血止血,清心安神,泻火解 毒之功。
《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痘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 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
”两者相配,使清热解毒功效倍增, 又能凉血止血,临床用于治疗自血病,疗效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交配后7~9d,兔交配后7d,灌胃或皮下注射喜树碱5mg/kg,每日1次连续1~3次,抗早孕效果达100%。
5.其他作用
喜树碱能抑制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能改变表皮的角化过程。可用于银屑病的治疗。
6.体内过程
(1)喜树碱及其钠盐的吸收、分布、排泄
用荧光法和酵母法研究喜树碱及其钠盐的体内过程表明,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喜树碱后,15min血中浓度达最高峰,其半衰期为27min,人一次静注喜树碱后呈双指数下降曲线。
喜树碱多相脂质体对肝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效应,明显损伤S期细胞,对于g0期细胞亦有轻度损伤,g2期细胞进入M期也受到一定抑制。10mg/kg静注后肝偏组织中Camp水平明显增加,而肝癌组织中DNA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Camp与Cgmp比值大幅度提高,喜树碱多相质体对肝癌细胞DNA合成的最高抑制率为73.7%,后作用约4h,对癌细胞RNA合成抑制率达82.9%。抑瘤试验结果表明:喜树碱前体多相脂体对S180及HepS的抑制率可达74%及82%,可使荷EAC小鼠的生命延长54%。
体外实验证明:喜树碱对白血病L1210和DON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D50分别为1.36×10-4和3.4×10-4μM/ml,对Hela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体内实验证明:每日腹腔注射喜树碱0.25~25ml/kg,连续7~10d,可使白血病L1210、L5178、K1946、P388小鼠的生存时间延长一倍以上,亦可多种实体肿瘤,如小鼠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脑瘤B22、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及大鼠W256癌肉瘤、吉田肉瘤等。改变给药方案能提高疗效,喜树碱40mg/kg每4d腹腔注射比每天25mg/kg连续给药法为好,可使白血病L1210、L615y及P388小鼠的生存时间延长1.85~10倍,还可以减轻毒副作用。对其他肿瘤也有同样的情况。喜树碱对小鼠白血病L1210和P388的各种耐药株(耐亚硝脲氮芥、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长春新碱等)亦均有抗肿瘤作用。联合用药可增加喜树碱的疗效,丹参水提物可明显提高喜树碱对白血病L615小鼠的疗效,丙亚胺和乙亚胺亦可明显增强喜树碱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作用。
(1)急性毒性作用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喜树碱的LD50为68.4~83.6mg/kg。小鼠一次静注喜树碱钠盐的LD50为57.3mg/kg;灌胃的LD50为153.2mg/kg,腹腔注射LD50为8.81mg/kg,可见喜树碱口服较静注的毒性大。犬一次静注的最小致死量为80mg/kg,于投药后的约10d内死亡。(2)亚急性毒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喜树碱钠盐,每日1次连续10d,其LD50为2.3mg/kg。犬静注喜树碱钠盐,每日1次连续14次,其MLD为0.625mg/kg,较一次给药的毒性大100倍。犬静注喜树碱钠盐,给药方案不同其MTD亦有很大的差异,每日注射1次连续14d,MTD为0.158mg/kg。每周1次连续2周,MTD为40mg/kg。猴静注喜树碱钠盐,每日一次连续14d,其MLD小于1mg/kg;而每4d注射1次,共4次,其MLD为10mg/kg。可见大剂量短疗程较小剂量长疗程毒性反应小。犬和猴的亚急性毒性反应有以下几方面。胃肠道的毒性反应:犬和猴反应一致,静注喜树碱钠盐后,首先出现厌食、脱水、体重下降、呕吐和不同程度的腹泻,有些动物出现血性腹泻而引起死亡。最严重的病理改变在肠道,偶见于食管和胃。组织学改变主要为上皮化生,坏死碎片积聚于扩张的腺体小窝内,覆盖上皮坏死,粘膜和膜下出血。血液学改变:MTD存活的犬出现可逆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而血相恢复期可出现轻度暂时性单核细胞增多。剂量为MLD时,猴在临死前出现血色素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SGOT、SGPT升高,而骨髓内细胞减少。胆、肝、肾等脏器的毒性反应:剂量为MLD时,犬出现坏死性胆囊炎;猴的肾脏出现肾小管明显损伤;少数猴还出现肝局部性坏死。喜树碱对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小鼠的毒性反应较正常明显,耐胺性亦较差,各脏器组织切片检查中肠道病变较突出,以结肠及盲肠为著,呈急性卡他性炎,药物浓度以肠道最高,停留时间最长,对肝脏也有轻度损害。静脉注射可出现轻度静脉炎。
喜树碱及10-羟基喜树碱等能使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核固缩、浓染、染色质凝聚、胞浆多空泡、巨细胞等形态学改变。还能使癌细胞和宿主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以下变化:核质密度下降,线粒体肿胀与开放,内质网系和高尔基体扩张,囊泡性结构与脂滴明显增加和变性,最终导致癌细胞溶解破垭而促进细胞死亡。喜树碱主要作用于细胞的DNA合成期(S期),可使S期的细胞致死,对DNA合成前期(g1期)和后期(g2期)亦有作用,但不如S期细胞明显,并可延缓g2期进入核分裂期(M期)。较高浓度时(10mcg/ml),可抑制核的有丝分裂。对休止期(g0期)细胞没有作用。喜树碱对多核苷酸的抑制大于对蛋白质的抑制,它首先抑制癌细胞的DNA多聚酶,继而影响DNA的生物合成,亦可直接破坏DNA或首先与DNA结合,使DNA易受内切酶的攻击,进而使RNA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杀伤癌细胞。有实验证明:喜树碱1mg/kg体外培养可抑制Hela细胞和L5178等细胞的DNA和RNA的合成,但是在相同浓度作用下,却不抑制大鼠的肝、脑细胞的线粒体。表明喜树碱对恶性肿瘤的影响大于正常细胞,这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是有利的。根据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喜树碱分子中的抗癌活性基团为E环的内酯,而20位羟基是不可缺少的基团。喜树碱的抗白血病特征可能是由于该化合物的环ABCD含有一个平面结构,它可能产生对DNA的嵌入作用。喜树碱对从肝癌病人分离的L16细胞,从肺癌病人分离的D6细胞均有抑制作用。采用高温加喜树碱对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109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
(2)喜树碱混悬剂的分布与排泄
用同位素法试验结果证明:肝癌腹水瘤小鼠静注3H-喜树碱混悬剂后1、3和24h,胆、肝和胃中的放射性,都较注射3H-喜树碱钠为高。肿瘤组织中却较低。注射药后24h,二者在尿中的排出率相似,约为20%,粪中的排出率较喜树碱钠低。正常小鼠静注这两个制剂后,血中浓度混悬剂亦高于钠盐组,因此可能对造血系统的毒性较大。
10-羟基喜树碱1~2mg/kg,每日腹腔注射1次,连续7~9d,可以延长白血病P388、L1210、艾氏腹水癌、腹水肝癌及网织细胞肉瘤腹水型小鼠和吉田肉瘤腹水型大鼠等的生存时间119%~280%。亦可抑制小鼠肉瘤180、肉瘤37、宫颈癌0-14和大鼠W258癌肉瘤等实体瘤的生长。用不同的给药方案进行治疗,也均能显示抗肿瘤作用,但以一次大剂量给药(10mg/kg)的作用为显著。羟基喜树碱对人体肝癌EBL、7404系细胞,可引起细胞核质密度下降,胞浆空泡变,终致细胞溶解破坏。羟基喜树碱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但有诱发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作用。羟基喜树碱动物试验均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原理主要使细胞核有丝分裂减少。
喜树碱与各种哺乳类动物和人的血心蛋白结合率十分高。其与小鼠和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0%和98%。用薄膜超滤法研究证明喜树碱能与多种动物血中a-球蛋白和B脂蛋白结合,对牛血清中a-球蛋白的结合率最高。
大、小鼠腹腔注射喜树碱后,药物迅速分布于消化道、肝、肾、骨髓、脾等组织,脑中未能检测出喜树碱。在胃肠组织中药物浓度下降缓慢,可能存在药物的肠-肝循环,喜树碱在体内各组织中多以原药形式存在。
构效关系
药化作用
1.抗肿瘤作用
喜树碱无论体内或体外对多种动物肿瘤均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喜树碱衍生物也有抗肿瘤作用。其中10-羟基喜树碱和10-甲氧基喜树碱较好,当它们分别相当于喜树碱的1/30和1/6剂量时,就具有与喜树碱相同的抗肿瘤作用。全合成的Di-10-羟基喜树碱亦较喜树碱为优。从植物中分离得到8种喜树碱类似物,合成54种喜树碱衍生物,其抗癌活性增大,毒性降低;C、D、E环上取代的衍生物,其抗癌活性降低。
化学名
1H-Pyrano[34:6,7]indolizino[1,2-6]quinoline-3,14(4H,12H-)-dione,4-ethyl-4-hydroxy-(S)-
药物名称
Camptothecine
异名(中)
异名(英)
Camptothecin
分子量
348.34
理化性质
浅黄色针状结晶(甲醇-乙腈),分解点264~267°, [α]25/D+31.3°(氯仿-甲醇)。在紫外光下表现强烈的兰色萤光。和酸不能生成稳定的盐。MSm/e:348(M+);NMR(DMSO-d6)δ:0.89(3H,t,c-18),1.89(2H,m,c-19),5.28(2H,s,c-5),5.43(2H,s,c-17),6.49(1H,s,c-20,OH),7.35(1H,s,c-14),7.6~8.25(4H,m,c-9,10,11,12),8.68(1H,s,c-7)。
(4)喜树碱前体的多相脂质体的分布、排泄
喜树碱前体的多相脂体静注给药后,主要分布于肺,给药后24h内组织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4/g依肺、肝、肠、肾、脾、血、胃、心、骨、脑的顺序递减,这种分布特征是脂质体运载药物的结果,其组织分布是剂量依赖性的。口服给药后,大部分药物仍保留在消化系统中。
毒性
胆汁是喜树碱排泄的主要途径。肾结扎的大鼠静注喜树碱后,于90min内有一半以上的药物排入胆汁内,其浓度相当于血浆浓度的300倍。该药对肠胃道的严重性反应与此有关。喜树碱亦从尿中排出,刺激泌尿道,故常引起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临床试验表明:注射喜树碱后,尿量排出多时(每天平均1992ml),喜树碱的血液学反应较轻;而尿量排出少时(每天平均568ml),则反应明显增加,这表示喜树碱在尿中排出量与毒性呈平等关系。将14C标记喜树碱注入小鼠体内,2h内,膀胱尿液中含有较高的放射活性,并且对膀胱粘膜有刺激作用。喜树碱能透过Visking纤维素膜,与人血清蛋白有较强的结合力。当喜树碱的浓度为1×10\-5~2×10\-5mol/L,人血清蛋白浓度条5×10\-6~10\-4mol/L时,结合常数为9.58×104mol\-1,并且喜树碱在人血清蛋白分子上有唯一的结合部位,经荧光光法测知,该结合部位在人血清蛋白分子的U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