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江门五邑的由来

江门五邑的由来江门的得名江门处于西江下游,它对水的依赖甚深,甚至它的名字也因西江而起。
资料记载,宋代西江在新会出海,西江支流蓬江切过蓬莱山(亦称狗山)(原江门一中所在地)和烟墩山(今蓬苑广场附近),这里因两山对峙而被称为“江门”。
五邑首府江门建市前是新会县的属地。
元末明初年间,江门已初形圩集,因水陆交通便利而逐渐成为五邑和邻近四乡的商品集散地,工商业繁荣。
康熙《新会县志》疆域图中已标有“江门”地名。
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镇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设置了江门海关。
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据统计,1923年,经江门海关查验的进出境旅客为65.3万人次,是江门常住人口的60多倍。
江门在新会及西江流域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贸易中心,1925年首次成为省辖市,以后又几经变更,成为新会的镇,进而成为独立建制的县级市。
1983年,江门市从佛山专区分离,升格为地级市,成为五邑地区的首府。
从政区建置的沿革来看,五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新会转到了江门,实际上是五邑地区由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向以商贸发展为主演变的必然结果。
从四邑到五邑五邑地区行政建置的兴革,行政机关驻地的迁移,隶属关系的变更,辖区范围的伸缩等人文地理现象,深受本地区政治管理需要、经济发展规律和语言习俗的影响。
一、五邑建制,历史悠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岭南大地是土著居民南越民族的聚居地,处于“各有君长”的散乱无序状态,越族各部落、支族互不统属,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组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五邑地区的新会、台山、鹤山归南海郡管辖,开平、恩平则为桂林郡属地。
西汉时,开平、恩平改属合浦郡。
五邑以建置时间为序,先后是恩平、新会、台山、开平、鹤山。
恩平:最早设县是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始称“思平县”,县治大致在今恩平良西镇恩平铺,辖今恩平全境及阳江、阳春部分地区。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江门五邑书画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商周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一批有文化、有艺术修养的大商人和官僚,在他们的支持下,书画刻印艺术在五邑地区得到了空前发展。
五邑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南岸,由江门、开平、台山、恩平、鹤山五个县级市构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发祥地之一。
五邑书画文化由于受到南岳、中原、闽南等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这里所说的书画文化,指的是文化、美术、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深度发展。
在书画方面,五邑地区先后产生了叶浅予、叶恭绰、吴作人等一批知名书画家,其中叶浅予被誉为“五洲巨笔”,对五邑书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邑书画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社会政治环境的支持。
这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枢纽,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市场繁荣,文化氛围浓厚。
明清两朝,五邑地区因为其向东面临海洋和南海,开通了许多海上贸易航线,这些航线将五邑地区和海上世界连接在一起,使五邑地区的商贸文化不断壮大,这也为五邑书画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五邑地区历史沉淀深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蕴也为书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中,台山是五邑书画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唐代以来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
历代书画家对其赞誉无数,被称为“画士之府”,这也促进了台山文化的发展。
在清朝乾隆年间,台山提倡“文石一体”,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画风格和艺术特征,而且台山的篆刻艺术、民间木雕等都是五邑文化的瑰宝。
在开平,古时便是广东书画活动的中心地带,明朝时,海上商贸转移到开平,商业贸易繁荣起来,使得书画品种也随之增多,如梅公等一批书法名家被广为传颂。
至今开平的书画家仍为广东书画艺术发展提供精彩的篇章。
总之,五邑书画文化因其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而备受瞩目,它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五邑书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从传统领域逐渐转向互联网信息化领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五邑书画文化将会越来越具有包容性、民族性、国际性。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发展史五邑地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人们喜欢把它同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地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
“邑”者,县也。
现在,五邑各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历史上,在今五邑地区,曾有过“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县)、“五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县)和“六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赤溪六县)的称谓。
但使用得最多、最响亮的名字还是“四邑”,尤其是在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华人社区中。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四个县地理接壤,语言相通(四邑话),生活、信仰及婚娶等习俗均大同小异,有着深厚而特殊的“乡里”感情,同具鲜明的侨乡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四个县的乡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
人多势众,他们在居住地的华人社区中,常起着支配的作用,特别是台山人,影响力更大。
早年,台山话在华人社区里通行无阻,被称为“小世界语”。
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在很多史书及资料中,在讲述五邑时,更多使用的是“四邑”的称谓。
这样叙说并不是要把鹤山排除于外,虽然鹤山在语言及民俗方面更接近于客家文化,但它同四邑的历史渊源同样很密切。
鹤山历史文化名人宋森就说过:“本邑系由新会、开平两县改隶,是以一切文化、语言、风俗、社会观念及制度等均与四邑相同,历来在外洋与四邑人士联络与密切关系,而对冈州会馆之关系比肇庆会馆尤为深切。
”改革开放后,由于广东省行政体制的变化,从1983年起,鹤山作为五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四邑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现在,“五邑”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且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区的概念。
[1]五邑各县撒县设市的时间为:台山,1992年4月;新会,1992年10月;开平,1993年1月;鹤山,1993年11月;恩平,1994年2月。
至于“六邑”中的赤溪,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起即属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
清朝同治六年(1867),因发生土著人与客籍人械斗事件,后将客籍人聚居地潮居都大部分与矬峒都小部分从新宁县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四:区域合作扩展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分别与香港、澳门签订了 旅游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深圳、东莞、佛山、 惠州、肇庆等城市签订旅游紧密合作协议,组织开 展区域万人有等活动,带动了全线短线有、自驾游。 在省外,与十几个省市建立了旅游业紧密合作关系, 并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同时在2009年,还在全国 重点城市、地区设立了20个江门旅游联络处,以点 带面拓展旅游大市场。如今,江门市的客源结构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省及外国游客纷至沓来。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一:旅游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江门市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2%,旅游总 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2%。今年1--9月,我 市接待过夜游客789.52万人次,全省排名第 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二:一批品牌旅游区相继建成 在“十一五”期间,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平碉楼与 村落申遗成功,使我市拥有了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另外,古 兜温泉、锦江温泉、台山川岛、富都温泉荣获国家4A级旅游 区称号;台山北峰山被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鹤山大雁山被 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台山国华台电被评定为全国工农业族 游示范点;新会小鸟天堂、恩平凤凰生态乐园被评定为广东 最美乡村旅游区(点),恩平歇马村歇马举人村、那吉镇石 头村和开平自力村被评定为广东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 范区(点)。新会古井镇等四个村镇被省旅游局授予“广东 省旅游特色县镇村”称号,鹤山双桥村等7个村镇被授予 “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称号。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江门非遗文化1500字

江门非遗文化1500字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南濒南海,毗邻港澳,是全国著名侨乡。
江门市如今所辖的三区四市(即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台山市、恩平市、鹤山市),素享“五邑侨乡”之美誉。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南朝宋永初元年设置新会郡,隋开皇十年设置新会县。
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刻苦勤劳的五邑先辈,除了创造了众多物质财富外,还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五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4年1月,江门市已有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24个,地市级项目49个,另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去世1人),省级传承人20人(去世4人,含国家级),市级传承人27人(去世4人,含国家级、省级)。
由于江门市对本地区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措施得力、成绩显著,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荣获广东省文化厅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什么说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五邑文化之一?因为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邑先辈在千年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总结,拥有这份遗产,就是继承和发扬五邑先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为什么说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种之多,涉及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和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是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
为什么说江门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五邑人用心呵护?因为这一系列文化遗产,是五邑先辈千百年来形成的心血结晶,已经成为四百万五邑父老和四百万五邑海外乡亲共同的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五邑人自己的文化根脉,是五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每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反映和体现。
江门五邑非遗文化也如此,这里每一项非遗项目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快乐或凄美或壮丽或感人的故事。
南宋末年,南宋小朝廷被元军一路追杀,南逃至广东新会崖山建立行宫,继续练兵抗元。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
【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
而作为一名五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
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
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
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
【1】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
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
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已经出现了以五邑地区为代表的艺术风格,如文徵明的“江山如此多娇”和唐伯虎的“隔壁王二不识字,只识肉字”。
在明清时期,五邑地区的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香山书院,是五邑地区乃至广东文化的瑰宝,成为明清时期书法、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的聚集地。
当时书画家有张爱玲、何香凝、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荣宝斋、黄世仁、徐悲鸿等,其中许多人都留下了丰富的书画作品。
五邑的书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黄宾虹和齐白石。
黄宾虹是清代末年画家,以画荷花著名;他的花鸟画以独特的笔法和色彩,表现出了荷花的生命力和美感。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画家,在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等方面均有精湛的技艺。
其画风清新淡雅,主张“造化独钟,变化无穷”,独特的个性和技巧,被誉为“一笔千金”。
除了绘画,五邑的书法也是非常出色。
江门市的善书阮元,被誉为南方书法界“气韵生动”的扛鼎人物,他的书法风格清新细腻,自成一派,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阮元,五邑还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如宋庆龄、徐志摩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五邑风格,对于推动五邑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邑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视诗词,很多书画家都擅长写诗词。
五邑的诗词以自然描写和感情表达为主,如丰子恺的“月满西楼,清辉照白露”和李敖的“山川异域,风物异乡”,表达出了五邑人的思乡之情和热爱自然之心。
五邑的音乐和曲艺也很发达,象牙山水乐队成立于1940年代,是广东和华南地区的著名民族管弦乐团之一。
五邑的曲艺有潮汕梨园和小调,小调歌曲的歌词贴近生活,传唱范围极广。
总的来看,五邑的书画文化发展得盛极而衰。
随着社会的变革,五邑的文化艺术也发生了变化。
但五邑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仍在延续,新一代的书画家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正在努力推动五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讲述江门故事描绘五邑风貌作文

讲述江门故事描绘五邑风貌作文哎呀,说起江门,那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这里的山水美得不像话,特别是那条江,水清得像镜子一样,两岸的山峦绿油油的,像是给江门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
你要是站在江边,闭上眼睛,就能听到水声潺潺,闻到花香扑鼻,简直比吃了蜜还甜呢!
说到这儿,我得提一提江门的美食。
你知道吗?江门的鱼丸可是一绝!那鱼肉馅儿,弹牙又鲜嫩,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鲜美的味道。
还有那个双皮奶,那口感啊,滑溜溜的,吃上一口,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对了,还有那个江门烧鹅,皮脆肉嫩,配上特制的酱料,简直是人间美味啊!
再说说江门的文化吧,这里可是五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哦!你瞧,那些古老的建筑,每一座都有它的故事。
走在街头巷尾,你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历史气息。
还有啊,江门人热情好客,他们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让人心里暖暖的。
当然了,江门还有好多好玩的地方等着你去探索呢!比如那个开平碉楼与村落,那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底蕴。
还有恩平的温泉,那里的水质清澈见底,泡在温泉里,感觉整个人都轻松多了。
哎呀,说起来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下次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江门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独特魅力。
相信那里的美景美食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的!
好啦,今天就先聊到这儿吧。
如果你有机会去江门,一定要记得尝尝当地的美食,逛逛那些历史悠久的街区,感受一下那份独特的五邑风情。
相信在那里,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五邑的先民
五邑考古发现
土著居民:远在新石器时代,五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从新会会城城郊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台山广海、赤溪、深井等地的沙丘遗址、山岗遗址,以及开平苍城、赤水,鹤山陈山、罗沙岭,恩平那吉、洪窖、大田等地发现的数十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人员挖掘到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石凿、石网坠等石器工具,印有粗纹的陶罐、陶碗、陶纺锤,以及用鱼骨、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饰物等,这说明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狩措、捕捞和采集,并学会了制陶和纺织。
他们与当时分布在广东其他地区的先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上具有同样的特征,同属广东的土著民族——越族,是夏商周上古时期南万百越族 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多次将中原士卒、民众迁往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这当中有婚姻移民,也有被流放的强制性移民;岭南开始由一个越人聚居区慢慢演变为一个以越族为主的越汉民族杂居区,中原南迁的汉民族主要居住在新设置的郡县,并由点向面逐渐扩散。
但在东汉末年以前,五邑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稀少,并以土著越人为主 的地方。
阅读提示: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
发达。
海外的五邑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宗亲之情,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振兴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门五邑现有人口约410万,而侨居海外、港澳的五邑江门市杜阮镇长乔村出土的明代石马 恩平市大槐镇陂口村东汉铜鼓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古越人的后裔大部分后来被早期抵达这里的汉族人同化,小部分慢慢演变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其称谓也几经变化,南北朝时期叫“乌浒”,或者称为“俚人”,唐宋时期的壮族就是这些土著后裔的延续。
中原人南迁五邑
珠玑移民:中原人大批南徙五邑,主要是在宋代。
宋朝时期,中原地区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北宋真宗年间,还先后发生过河北、淮南大蝗灾、黄河决口等特大自然灾害。
在天灾人祸下度日的中原人,都渴望到一块安定的土地上生活。
而当时岭南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且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因而中原人从平民到“衣冠望族”,都纷纷逃往岭南。
据史料记载,自北宋后期至元代初年的200年间,中原人迁往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各地的有130多次。
在五邑的不少地方,人们提到自己的先祖,都会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人一样,“纪元必曰咸淳年,述故乡必曰珠玑巷”。
但从他们的族谱来看,其族姓又有不少分明是来自中原的。
他们为什么都把珠玑巷看成自己的故乡呢?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方面的因素的。
珠玑巷位于今南雄东北10公里处的古驿道旁,是一条长1500多米的古老街巷---其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原人南下岭南由江西跨越大庾岭进入南粤的唯一交通要道上。
古代岭南是“南蛮烟瘴之地”,那些因避战乱南下的中原人不敢贸然进入,故而就在这迁入岭南的第一站暂住下来。
这些人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目前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但这一住便是百多年或数百年,至明代前期,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各姓才纷纷编写族谱,这时距中原南迁已有300多年了,编族谱者对往事己难逐一查考,因而他们把第二故乡南雄看作是“根”之所在。
外省移民从故乡迁入五邑地区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推进过程。
北宋末年,金军占领中原后,宋高宗仓皇南逃。
中原民众一部分随之到了长江下游,还有一些进入江西。
进入江西的中原民众有的继续南下,来到相对安宁的赣南、粤北定居。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攻克临安,不断将南宋残余势力由浙江往南穷追猛打,进而迫使宋主乘船南逃,最后逃到新会崖南。
随行的有二三十万官、兵、民。
同一时期,元军一路从江西南下,也攻克了粤北的南雄、韶关,进而攻占了广州。
南雄一带的移民的后裔,被迫再次南迁。
南宋幼主寄居的新会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迁移方向。
可见,南宋末年迁入五邑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二是走海路随宋主从浙江、福建而来。
以珠玑巷为标志的外来移民迁入五邑,并没有因南宋的灭亡而结束,明、清两代都还陆陆续续有人迁来,只是规模不能跟南宋相比罢了。
珠玑巷移民因迁移时间长、数量多,构成了后世五邑人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