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仕女画:大美于声色

唐朝仕女画:大美于声色
唐朝仕女画:大美于声色

唐朝仕女画:大美于声色

(1)

“仕女画”,一称“美人画”。尽管这些画作中的女性形象并非都是绝代佳丽,但这一别名却能沿袭至今;或是因其遵循了画者本人发自肺腑的“审美观”而得名吧。

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我们可以将仕女画简单地理解成以女性为描绘对象的画作。秦汉以前,“仕”与“女”分别泛指未婚的男性与未婚的女性,于是,古时候的“仕女”通常用来专指贵族女性。以仕女入画的“画俗”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龙凤仕女图》等作品已经把仕女题材作为绘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东晋时期,《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亦将仕女画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当唐朝的“仕女之美”更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说的还是千余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老庄思想为主的道家意向尤为盛行时,仕女画的摹本也受此类玄学审美观的影响,主要来自琅琅上口的诗词歌赋或者出神入化的民间传说。若高山仰止,神秘难测,被请到画纸上的她们颇具“神女”风范。这倒不难理解:画者必然要求所绘人物的外在形体能够尽可能地服务于其内

在的理想化气质不是?例如顾恺之笔下那位窈窕多姿的洛

水女神形象,陆探微笔下那位多才又多艺的蔡姬形象……这

些仕女们个个窄肩细腰,好像依依杨柳伴云拂风而至,无不呈现出清一色的“秀骨清像”。

岁月匆匆,唐朝时期“仕女画”发展成真正独立而且繁盛的画种。说它“独立”,它的确日渐颠覆了和颠覆着前朝固有的“审美框架”,最终以“环肥”式的“丰肌之美”惹得世人爱慕;说它“繁盛”,它真真地走进了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有血有肉又有情地令世人瞩目。何也?倘若追溯而去,我们定不难发现这种变化其实并非偶然――众所周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愿吾身瘦,天下必肥”……可以说,唐朝的历代皇帝差不多都有极其重视人民和重用人才的一面。由于当朝者们始终奉行着轻赋税、薄徭役的人文性管理政策,坊问轻松有余,也因此一度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种种节时省力的劳作工具。田地腴沃,花木成畦,政治清明加之风调雨顺,如此乐淘淘的好日子,自然而然地美了百姓,也难免“胖”了贵人哟。

与以往相比,唐朝以更加开明和开放的民族对外政策海纳世界文化。受北魏孝文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改革措施的影响,话说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正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开国皇后的“窦”姓乃是改胡姓“纥豆陵”而来的……马背上长大的少数民族素来好运动、善骑射,理当拥有强悍壮硕的体魄。细想之,唐朝皇帝们的审美观应该多多少少受到母族影响吧。是乎,西域欢快鲜明的胡旋舞,吐蕃热情奔

放的马球,乃至波斯与高丽奇妙炫酷的器乐等均能在长安城里寻到了另一方用武之地。使节、僧侣、商人、学者……求学也好,贸易也罢,唐朝的大街小巷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好生热闹。政通则人和,国富则民强,唐朝子民特别愿意将自个儿无尽豁达与朝气的这份“精气神儿”展现出来。置于艺术,仕女画的“华贵之美”必当是与之相映衬的冰山一角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受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影响,女性单纯承揽“相夫教子”的社会角色由来以久,在这一点上,唐朝女子并不例外,她们也无法完全摆脱“女憧憧,妇空空”的父权制文化的束缚。哪怕如此,毕竟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媚娘当政时,善用人才,设置女官,在唐朝历史上姣好地印刻上“承上启下”的辉煌一笔,从而打破了历朝历代多以男权统领天下盛世的局面。再者,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长恨歌》所载“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情境成为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因为天子宠爱贵妃杨玉环,杨家上下便借此而得到大富大贵。勿庸置疑,“面如桃花”的杨贵妃必然成为时下最为顶级的“标杆式”美人:敷粉底,描面靥,添花钿……当这种形式之美活泼泼地跃然在纸上,便引领了唐朝仕女画的主流。

(2)

唐代仕女画多取绢本作为绘画材质。从生绢到熟绢,“以

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随着制绢技术上不断加以改善,熟绢料子的质地愈加平细和滑腻;画家在绢料上谨慎而又超大手笔地勾、描、填、染一番:线条可如行云,却是斗转变化、丰饶多彩的云;线条可如流水,却是顿挫抑扬、顾盼有姿的水。就这样,仕女们柔美可破的肌肤,慵懒迷人的神态,俏皮可爱的裙摆都被刻画得生动、含蓄而传情。

从唐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将夺目灿烂的“赤黄色”尊为“皇家色”。这种“日头之色”的色彩崇拜也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仕女画的“浓墨重彩”之倾向。唐朝的画者们最善于“观气采色”,仕女画常以藤黄、赫石、朱红等暖色调为主,搭配以凝炼的艺术加工,使整个画色明艳而清新,浓郁而不俗,不难彰显出强烈的装饰意味。这种观感可是植物性颜料与矿物质颜料巧妙融合达成的结果:最厚实的白粉用以表现裸露娇嫩的肌肤,最华丽的溢彩用以点缀轻盈薄透的服装。直白却自然,隐约却稳妥,除了一份最真诚的纯粹之美,竟没有丝毫玩亵之意轻易流出。

如果依照时间划分,唐代工笔仕女画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与中晚唐三个发展阶段。事实上,初唐时期的仕女画并未完全脱离开“六朝遗风”,在小心翼翼的追寻与探索之中,画者笔端的仕女造型依旧不免略显清瘦。但对顾、陆“密体”画风的传承之外,南朝以来的“疏体”画技同样得以拓展。受有“画龙点晴”美谈的张僧繇影响――也正如同

他为梁武帝所作墓室壁画中那些明净饱满的仕女形象般深

入人心,“张家样”的审美基础得以发扬光大。以张僧繇为代表的“面短而艳”的人物画造型为唐朝后继画者们开辟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审美思路。

时间到了盛唐,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百姓生活悠闲自得,乐在其中。天时地利,远师于张僧繇的吴道子果真不孚众望:其线条之美好似“天衣飞动”,富于韵律之美。“笔不周而意周”,画者的匠心之蕴实在令人称奇,“吴带当风”赞的即是如此罢。

就色彩而言,张萱的“曲眉丰颊”用色匀净瑰丽,《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颇见韵味。其中,《捣练图》描绘了宫廷妇女的劳作?鼍啊3ば位?卷中共有三组十二个人物,她们发式多样,面若皓月,妆容美好,神情饱满。捣练、络线、熨烫……她们各司其职。这一幅鲜活的劳动画作中,女人们健硕而雅致。《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天宝年间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携侍女们踏青游春的场景。后妃的女亲戚位高权重,但并不盲目追求珠翠满头,画上的她们似乎仅一个发髻,一支玉簪便足够烘托着“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极具“时尚之美”。

青山常在,人才辈出。周防是中晚唐时期画者的杰出代表,他则将吴、张两位前辈的绘画特色融汇贯通,用得十分精到。同样的“丰肌之美”,线条大气又贵气,色彩绚烂又

娇憨。周防所创作的《簪花仕女图》乃是中国“现实主义风格”人物绘画的典范:春意盎然的宫苑深处,四位嫔妃在执扇侍女的陪同下戏鹤、逗犬、扑蝶……看世事变迁,享季节之乐。规整也流动的画卷好比花团锦簇,有数不尽的丹青之趣恣意横生。无独有偶,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在题材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承揽地气:品茗、踏雪、吹笛、抚琴……有情调的场景,形于色的内心,每一幅仕女画都是经典大写的故事哪。

(3)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亮点时刻,早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仕女画,这种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形式在彼时果断而生,从构图到画技,从起线到晕染,应运,尽显泱泱大国雍容、向上之风范。

唐朝仕女画的影响相当深远:此后的宋元时期,仕女画中的人物状态更加紧凑分明;明清时期,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更是一直扩大到下层社会,连寻常可见的村姑、歌舞伎、渔妇等都可入画,此时更应了“美人画”的称谓,“唐风”至此更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范畴。不仅如此,在发达的水陆交通与开放的对外关系支撑下,唐朝仕女画对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绘画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以“出世”的态度创作“人世”的艺术,唐朝画师们用

笔墨纸砚传达出大唐的盛世风貌。这“创作”,本就是一桩壮举。

唐朝仕女画,大美于声色;美,自人心。

编辑/书含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成为既能传授理论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陶冶情操的动态功能过程。 二、教材分析:《捣练图》主要描绘的是唐代宫廷妇女丝织劳动的场面。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突破了以前人物画只画宗教烈女题材,而转入对生活中妇女形象的描绘。主要知识点有:仕女画,唐朝仕女的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技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使学生知道欣赏一幅画的一般过程。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欣赏唐代仕女画,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画的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欣赏作品时,结合唐朝的社会风貌,探究出唐朝仕女画的特点。解决办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画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再从发式、服装等方面一步步探究。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 解决办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静——动——静)感受过程。既有亲身模仿体会,又有画面比较欣赏感受。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 六、板书设计;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 捣练仕女

大唐风格以形写神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领略了唐朝建筑的雄伟宏大,也欣赏过了唐诗的雅韵,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唐朝仕女画的独特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突出学科的横向联系 (二)、解题 首先课题里出现两个我们陌生的词“捣练”、“仕女”。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注解给我一个简洁的解释。学生看书回答“捣练的美女图”自然过度到新课内容。 (三)、新课环节、 1、构图形式 课件出示“捣练图”介绍一下张萱。最主要的是他突破了以前的宗教、孝女、烈女的题材,而转入对现实生活中妇女生活的描绘。{如果有学生发现和书上的作者不一样,再介绍以下赵佶,顺便提一下保护历史文物书画} 然后让学生在长卷横幅图中找出哪一部分是捣练图。教师根据学生找的出示捣练局部图。再出示缝纫、熨烫局部图,让学生观察图找答案并命名。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随意的情况下了解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构图形式。 2、审美观点 提问:如果以我们今天的审美眼光看画中的人物形象,她们美吗?提问:为什么唐代“以胖为美”?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不美”、“太胖了”。学生有可能回答“生活好或提到杨贵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唐朝的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设计意图:设置贴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社感觉欣赏一幅作品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 3、服装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画面谈一谈她们的服装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画面讨论回

唐朝妇女发髻

【妇女发髻的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 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 发式与化妆是古代女子区别于男子的重要修饰手段,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的创新上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对发型的偏爱和重视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程度。 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从“唐代妇女发髻样式对比图”(图1)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抛家髻、倭堕髻。

大体上唐代的民间由少女至年长女性,及宗亲贵妇都梳此些类发

丰腴华贵之美周昉和他的《簪花仕女图》浅析

万方数据

丰腴华贵之美--周昉和他的《簪花仕女图》浅析 作者:王永梅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730060 刊名: 甘肃农业 英文刊名:GANSU NONGYE 年,卷(期):2005,(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中央美院美术史家教研室中国美术史简 1990 2.吕少卿唐代绮罗人物画浅探 1999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 1985 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200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徐翠翠陈洪绶与周昉的仕女画比较研究2008 从美术史来看,中国绘画就题材总体而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人物、山水和花鸟。仕女人物又是人物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唐代人物画艺术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最高峰,其中仕女画成就卓著。张萱、周防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张萱开创了“绮罗人物”画的先锋,而真正把这种人物画风推向高潮的是周防,他所画人物丰腴健美,与当时唐朝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以后,代表文人意识的花鸟、山水画自成体系并得到迅速发展,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落,虽然仕女画在各个方面有一定发展,但画面中已没有了“大唐丽人”那种全面辉煌的震撼力。人物画发展到明末,出现了一位人物画大家——陈洪绶,他所画仕女人物脸部大都呈方形或钟形形状,给人以厚实之感。并以其古岸奇伟的造型,古茂壮朴的线描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线、造型、线条组合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形式因素,我们将陈洪绶和周防的作品放一起比较,发现三方面的不同,即线描特质,线条组合,人物造型。(1)线描特质。周昉和陈洪绶在线条的使用上,一个是细劲精微但又不失大气松快的“琴丝描”;一个是画面中似乎盘着一种郁结之气、有金石韵味的“游丝描”。(2)线条组合。线条具有丰富的结构变化,不同线条的排列给人以不同的形式美感。陈洪绶画面中常有一组组线条特别引人注目,即线条的平行重复。(3)人物造型。唐人以胖为美,周昉笔下的人物个个体态丰腴。陈洪绶的画面中却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人物造型怪诞,比例极不协调。 周昉生活在皇室贵族,他的仕女画多以当时的关中贵妇为形象准本,展示出唐朝女性的华贵之美。陈洪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入画家,既经历了社会的变革也经历了家庭的不幸。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共同建构了他作品中独特的风格图式。同时代画家的影响,也无疑对他的绘画起着启示作用,除此之外,根据陈洪绶“奇骇怪状”式的人物造型,我们分析是吸收了一些民间文化的营养。 周昉的仕女画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影响了唐末、五代、两宋至元代乃至明清的仕女画坛。陈洪绶的仕女人物画是在继承周畴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发展了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强化了人物画的表现性和象征性,成为当今人物画发展的一份宝贵财富。 2.期刊论文张琦唐代仕女画——张萱、周昉与"绮罗人物"-科技信息2008(25) 介绍仕女画形成的历史.张萱周昉的仕女画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张萱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周家样"的形成."用家样"创造了一种表现光洁华美,轻罗薄纱的透明感的"铁丝描"和"游丝描"的综合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学位论文夏华秀周昉工笔仕女画的色彩研究2010 南齐人物画家谢赫在继承顾恺之的“神韵”观点的基础上,将其绘 画理论精神进一步地拓展和提升,在其《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气韵生动” 的绘画标准,后人称之为“六法论”,今保留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其 日:“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 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的“六法论”的提出,对我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的 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历来品 评中国传统绘画的等次高低的重要的绘画理论标准和重要的创作方法。本文认 为,“六法论”也是周防在其工笔仕女画创作中遵循的绘画理论标准和重要的 创作方法,对其色彩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周防 工笔仕女画 色彩 六法论 4.期刊论文朱文晶"屏风周昉画纤腰"——唐代"宫怨题材"仕女画初探-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人物画进入唐朝,在内外合力的推动下,出现了大的飞跃,成为封建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新的"官怨题材"仕女画也从张萱、周防等画家笔下应运而生.这类创作不仅在造型、题材、色彩、表现形式等方面较前朝有所突破,更注重传神写照,直指人物内心,塑造出无数动人的仕女形象. 5.学位论文王晓丽周昉仕女人物画的“唐妆”样式2009 周防是唐代著名人物画家,以善画宗教人物和宫廷仕女著称于世,“唐妆”样式是周昉的仕女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其“丰厚为体”“衣裳简劲,色彩柔丽”的艺术特点,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审美习尚,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唐代宫廷仕女画的独特风格,对我国五代、两宋、元代及其以后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背景,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具体分析周昉艺术创作的造型特征、造境的独特性及其现代价值。周昉“唐妆”样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其样式产生的时代风尚和历史渊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博大雄浑的时代风貌为周防“唐妆 ”样式奠定了发展的空间。大唐王朝在近三百年的统治史上,以其特有的霸气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隆盛昌明的巅峰,构建了封建王朝的辉煌。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审美观念与社会风尚的演变,为周防的“唐妆”样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二,兼容并蓄的时代气魄为周昉“唐妆”样式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唐代宽松的思想文化蓬勃发展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时期人物画及佛像造像开始走向凡尘和人间,女性的地位也随之“转变”,世俗特征已经迈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中,现实主义的仕女人物画出现。
从艺术表现角度来看,周昉“唐妆”样式的造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形象、情态、色彩四个方面。其一,周昉“唐妆”样式的审美特征。周昉“唐妆”样式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唐朝时代审美特征的独特风尚,“丰肥艳丽”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帝王阶层、封建庶族和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以及对上层社会女性个性美的模仿。其二,周昉“唐妆”样式的形象特征。在唐代大的社会风气和背景之下,女性的妆扮发展也很快,标新立异的着装与奇异妆容更是屡见不鲜,周昉的“唐妆”仕女画从发式、妆容、服饰中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体现的是世俗观念下的一种清朗、健康的美学品质。其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十大名家画仕女,比比看!

十大名家画仕女,比比看! 冯超然仕女图 1、改琦 改琦天女图改琦(1773-1828),清代画家。 改琦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纹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改琦瑶姬献寿图 改琦仕女图 改琦仕女图 2、任熊 任熊瑶宫秋扇图 任熊(1822-1857),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任熊是绘画全才,人物、花卉、山水、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任熊的人物画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 任熊仕女图 任熊仕女图(局部) 3、任薰 任薰麻姑献寿图 任薰(1835-1893),任熊的弟弟,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

任薰与任熊、任颐时称“三任”,合任预为“四任”,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任薰瑶池霓裳图 4、任颐 任颐仕女图 任颐(1840—1896),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任颐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用笔用墨,丰富多变,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 任颐作品 任颐作品 任颐作品 任颐作品 5、胡锡珪 胡锡珪龙女谈经 胡锡珪(1839-1883),最善没骨人物,笔墨生动,时罕其匹。光绪年间,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吴门,诗画唱酬,堪称一时风雅。 胡锡珪仕女图 胡锡珪仕女图 胡锡珪仕女图 胡锡珪仕女图

6、钱慧安 钱慧安仕女图 钱慧安(1833-1911),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神态闲雅,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 钱慧安作品 钱慧安作品 7、潘振镛 潘振镛仕女图 潘振镛(1852-1921),其画仕女师法清代画家费丹旭(晓楼),用笔遒劲挺秀,设色淡雅,清丽绝俗。 潘振镛仕女图 潘振镛仕女图 8、沈心海 沈心海作品 沈心海(1855-1941),钱慧安入室弟子,擅画、花卉、山水、人物,皆佳妙,尤精仕女。 沈心海作品 沈心海作品 9、沈燧 沈燧作品 沈燧(1891-1932),为海派名家潘振镛弟子,工人物。 沈燧作品

浅析唐代人物画家周昉

美术鉴赏 浅谈唐代人物画家周昉 课程:美术鉴赏 姓名:卢大军 院系:软件学院 学号:131530133 指导老师:郑瑞利 成绩:

周昉,唐代画家。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月不详,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一位出入卿相之门的贵族,官至宣州长史。初年学张萱,是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1 个人简介 他生活于中唐时期。出身于“传家阀阅”之门,父祖曾任藩镇节制。长兄周皓受家庭尚武风气的影响,善于骑马射箭,随从名将哥舒翰西征吐蕃,在攻取石堡城的战役中,骁勇善战立了军功,因授任执金吾。哥舒翰攻克石堡城事件发生在天宝八载(749 年)六月,这时周皓的年龄当在二十岁以上。周皓是周昉的长兄,若以此来推测,周昉约生于开元(713年—741年)末年。 周昉自幼不尚武功,性好属文,尤其酷爱绘画。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穷丹青之妙”。张萱是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以画贵妇人见称,而周昉“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可见,他学绘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摹,而是在绘画实践中有所变化。 周昉何时进入仕宦生涯,尚不清楚。据史载,大历(766年—779年)中,他任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长史,郭子仪听说周昉善于写真,请他为其女婿赵纵侍郎画肖像。赵纵于大历元年十二月任工部侍郎,由此看来,大历初年周昉已官至越州长史了。 之后,周昉又任宣州别驾。据<新唐书·百官志>四载,上州别驾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置,德宗在位时(780年—804年)再次省去。可见,周昉任宣州别驾的时间是在上元二年至建中元年(780年)之间。 唐德宗修造章敬寺,闻知周昉善画,命周皓再次召请周昉画章敬寺神像。时间大概是贞元年间(785—803)。至于以后的仕履情况,也就不得而知了。 周昉的绘画艺术造诣很深,技法精湛。他以善画仕女著称,又以画佛像见长。朱景玄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说他“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品”。 周昉擅长的画科不及其师张萱广博,仅限于人物画中的各个分支。但周昉有许多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他创制出体态端严的“水月观音”,将观音绘于水畔月下,颇有艺术魅力。这不仅为画工所仿,而且也成为雕塑工匠的造型样式,流传极广。更重要的是,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创)、“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创)、“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创)并立,合称“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2 善画仕女 周昉创作的仕女画,被人誉为“古今冠绝”。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御府共收藏了周昉的七十二幅作品,仕女画计二十八件,约占百分之四十。其 中有<写武后真>、《明皇斗鸡射鸟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教鹦鹉图>、《纨

唐代仕女画 (1)

唐代仕女画 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多彩,自唐代独立分科以来,经五代宋代提高发展,形成了中国仕女画基本格局和形式,到元,明清几代,仕女画家在民间画师在继承唐宋格调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变发展,使仕女画造型和技法具有独特的形式,成为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风格特点。 仕女画是中国画的一类。“仕女画”原意为以士大夫与贵族女子为题材的人物画,后专指以古代女子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中国的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繁荣兴盛于唐代。现存最早的仕女画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肪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他们用工整的笔法,艳丽的色彩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社会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黄金时代。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丰腴雍容中的

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画家将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以丰肥浓丽为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我们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说,仕女画是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的美人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是以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的。 仕女画的用笔既要有粗有细,也要有墨色浓淡的区别。而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画家也很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外形特征更为显著,也更具有形式美感。线描形式的笔法创造,是唐代工笔人物画的一个成就;用色的大胆、色彩的富丽,是唐代仕女画的特点。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在初唐已有发展,进入盛唐后,成为人物画的主要画题题之一。这些丰腴肥美的妇人既是现实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反映。盛唐时期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画家。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善画仕女婴儿而名冠当时。点缀景物亦穷其妙,特别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所作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容貌艳丽,体态丰腴肥。作品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也有不少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画作。他不仅能够描绘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还能刻画出“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宫廷妇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据画史记载,张萱的画迹流传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的虢国夫人和宫女们游春的场景。次图无背景,而是通过富有节奏的构图、休闲自得的人物神态、轻快细碎的乘骑步伐以及鲜丽柔和的人物服饰表现春游这一场景。《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熨平、缝衣的场面,这种劳动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作,而是一种礼仪活动,代表着“女德”。此图构图十分完美,三组人物构成既独立又联系的画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而不俗。《执扇仕女图》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肌肤丰韵、白皙。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200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6第35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Sup.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谭燕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唐代妇女的发式,无论是在样式的变化还是在形制的特征上,都呈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蓬勃样式。发式可具体分为髻、鬟、鬓三大类,此三大类发式繁盛发展的形成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式;髻;鬟;鬓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Sup.-0370-03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谭燕鹏(1984—),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 唐朝统治的近300年间,一种开明的文化氛围贯穿始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和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反绾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椎髻、花髻、螺髻、云髻、囚髻、双髻、乌蛮髻、半翻髻等百余种。“女人服饰和化妆可谓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1]12本文论述唐代妇女发式的形制及特征以折射大唐文化的繁荣。 一、唐代继承前代的发髻 作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髻,很多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唐代妇女的髻也是如此。 高髻:又称峨髻,以髻式高耸而名,是妇女穿礼服时梳的一种髻式。从《后汉书?马援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2]卷24的记载来看,汉代已有高髻,唐时尤为流行,且式样众多。高髻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广义地说,凡髻形高大,不论形制如何,皆可称高髻。元稹《句》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3]卷423陆龟蒙《古态》也说:“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3]卷627这样看来,盘桓髻、螺髻、乌蛮髻、半翻髻等均属高髻。狭义的说,从额头梳起到一定高度后把头发翻向脑后的发型叫做高髻。孟简《咏欧阳行周事》云:“高髻若黄鹂”,[3]卷473甘肃秦安唐墓中出土仕女像的高髻就是黄鹂状。 倭堕髻:始创于汉代梁冀妻孙寿。其形为“正中开缝,分发双颞,颈后束为一股,挽发偏垂一边,并从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因像人将堕于马下而得名。”[4]445西汉风靡一时,东汉后就很少有妇女梳这种发髻了。唐代倭堕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其形为“堕马之余形”[5]卷中,即有倾斜、侧垂一边的特征。它的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温庭筠《春宵曲》:“倭堕低梳髻”[3]卷891,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居前的两位夫人即梳倭堕髻。 椎髻:外形好像古代洗衣所用的木椎,始流行于战国末至汉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载“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6]卷43)但唐代椎髻与之不同,是一种束之于顶的髻式。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珠粉,惟以乌膏注唇,妆似悲啼者。”[7]卷34此发式与圆鬟、垂鬓结合,配以不施珠粉之面,涂以似泥乌膏之唇,画八字眉作啼妆样的傅妆,被称为“时世妆”,曾风行一时。唐《纨扇仕女图》、 《宫乐图》中的妇女形象即为典型。 惊鹄髻:又作惊鹤髻,始于魏,“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鹤髻。”[5]卷中甘肃麦积山北魏壁画中的伎乐天发髻即“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8]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官也梳此髻。 073

仕女图的画法

仕女图的画法 一.形象 仕女画的形象,应包括整个人物的造型,即形体,动态,面型,面部表情等。历代仕女画家塑造了很多优美生动的仕女形象,尤其是唐,五代、宋更为突出,《调琴啜茗图》中调琴弦的仕女;《八十七神仙卷》中云髻峨峨,仙袂飘飘,仪态力方的众仙女;嘲熙载夜宴图》中一群弹琵琶、吹奏乐器及舞蹈的各种姿态的仕女们,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扑蝶仕女图》中蝶仕女的动态,也塑造得极为成功,那轻盈的姿态及全神贯注的神情,反映出作者高度概括、洗练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正是由于他抓住了对蝶偷袭的瞬间神态,才能塑造出高于一般生活的人物形象。 历代壁画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仕女形象。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们,作者将她们身上披着的飘带怍了极为夸张和生动的描绘,那长而舒卷的带子迎风飘飓,使“飞天’’的体态显得更加轻盈飘逸,好似在碧空中任意飞翔,大有前程无量,自由奔放,充满无限青春活力之感。永乐宫壁画中的天女们,一个个端庄文静而又艳丽。北京西郊模式口法海寺明代壁画中的一个天女,手拈一朵天花,仿佛在嫣然微笑。出自唐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及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形象,都很生动。其中一幅《俄雀捕蝉图》极富于情趣,画面上—个仕女仰首看一只从头上飞过的剃牲鸟,另一个仕女正俯首注视并用手去捉树上的一个蝉,神态都很逼真。更为美妙的是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一个手捧盥器的侍女,其身材苗条而健美,极为动人。 唐,五代,宋的卷轴画和壁画所塑造的仕女,体形比例较正确,形象优美健康。但从元代以后,仕女画在造型上逐渐走下坡路,到清代更加衰落,尤其是以改琦,费丹旭、王素为代表的仕女画,形象极不健康,又不讲求比例关系,成为弱不禁风和畸形的病态美。这是由于元代以后,绘画受脱离生活的文入画影响所致。这种病态的仕女造型,无法与唐、宋时健美的形象相比,甚至是对古代妇女形象的丑化和歪曲。在脸型的塑造上,唐代圆润丰满,但也有的人认为太胖,称这种额部窄,下巴大的脸型为秤砣脸或冬瓜脸。明,清以后逐渐变为瓜子脸,特别是清代,仕女画的脸型更加瘦削和不健康。我们学习传统仕女画时,应取二者之间比较适中的脸型。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妇女脸型的特点,一般说来,中国妇女的脸型凸而匀称,眼和眉的距离较远,眉弓骨不突出,与轮廓深的西方妇女脸型大不一样,与日本及朝鲜妇女的脸型也不同,虽有判以之处,但仔细观察,毕竟有所区别,尤其是朝鲜妇女面型多呈扁平状。因此,创作仕女画时,切不可将异国妇女的脸型强加在中国仕女形象中。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有一个变形问题,有时为了加强人物的思想深度,对原来没计的形象已不满足,必须加以剪裁和夸张,以达到人物所要求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通过变形后的形象,应当比原来的更美,更富于神态和活力。因此,变形往往是一个画家形成其作品风格的过程。宋代苏东坡的诗句”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中国绘画的形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画家从来就提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是历代画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为了塑造出富有时代感的新仕女形象,我们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人体解剖结构及透视学,并从写生入手,多观察、研究,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用笔用墨 中国绘画以线为造型基础,它与以点、面形成体积为造型基础的西方绘画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中国画的线描要用笔来完成,因此用笔是骨干,用墨是从属。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将用笔的“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说明用笔在中国画里的重要性。历来画家都认为用笔是“骨”,用墨是“肉”,笔墨的运用是骨和肉的关系,而笔占主要地位,仕女画用笔和用墨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卷绘画赏析

唐朝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卷绘画赏析 唐朝《挥扇仕女图》卷,又名《纨扇仕女图》。藏故宫博物院,相传为唐周昉所绘。绢地,不论从主题还是画面来看,都突破了六朝以前有着浓厚鉴戒意义的列女、孝妇、贤妃、圣后等题材的妇女画束缚,而描写了贵妇的现实生活。 《挥扇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 画卷长204.8厘米,高33.7厘米,绢地,签条由乾隆亲笔御书“唐人纨扇仕女图内府珍藏”11字。设色画贵妇女官等13人。主人公是头带莲花冠、身穿红衣及粉色绿团花长裙的贵妇,坐于靠背椅上,右手执绿色纨扇,左手扶椅

圈,头微低,若有所思。对面立一头戴幞头、身穿灰紫窄袖盘领长袍、腰束朱带者,手摇金凤鸾纨扇,为贵妇消暑。贵妇背后二宫女,一持水盂,一持花盆,等候吩咐。一女侍和一侍童抱琴离去。再后男侍持镜,宫女对镜梳妆。其后是三人坐于毡上,宫女和侍童正在引线或绣花,另一宫女倚坐于绣架之旁,左手支颔,作锁眉沉思状。最后一景是宫女背坐于四足登上,右手执扇,扭头顾眄倚树而立的宫女。整幅画面除了一树之外,没有任何衬景,突出了人物形象。其中九妇皆面庞圆胖,短眉平直,眼小微阖,樱桃小口,表情冷漠、忧郁。此卷用笔简练刚劲,硬直凝重,色彩鲜艳浓郁,充分反映出唐代染撷工艺的高度成就。 但此画究竟是何人手笔,一向有不同见解。故此卷是否为周昉之作仍需予以考证澄清。 周昉字仲朗,长安人,出身于贵族。其绘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大致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的40余年(公元762-805年),所作“水月观音”的形象,世称“周家样”。后人评其画为“古今冠绝”。《宣和画谱》记载周周昉画目计72件,属于仕女画题材的约30有余,其中有一件“纨扇”。《清河书画舫》可能据此订为周日方之作。这种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可研究一下此图描写的人物究竟是唐代哪一时期,从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初唐与隋代接近,穿紧袖衣,尖头靴,天宝末年便易为“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浅析周昉的仕女人物画

Yi Shu Ping Jian 浅析周昉的仕女人物画 郝颖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周昉是唐代继吴道子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人物画画家,特别是在工笔人物画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仕女画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外貌,而且通过线条、染色和布局构图来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准确地表现出当时贵族妇女忧愁寂寥的形象。 关键词:周昉“琴丝描”仕女人物画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44-02 隋唐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动荡阶段后的一个中国文化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开明的外交政策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还带动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大融合。唐代的艺术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巅峰,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唐代的绘画也是唐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绘画受当时政治开明、外交积极的政策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唐代雄厚磅礴的绘画风格。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工笔人物画家,如:吴道子、周昉、阎立本、尉迟乙僧、韩幌等,其中尤以“画圣”尊称的吴道子最为出名,他的“吴家样”“吴带当风”和“兰叶描”等画风和技法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后世人物画的发展。虽说在当时吴道子的“吴家样”备受推崇,但是要说最能体现唐代人物真实面貌,那必定还要数周昉的仕女人物画了。 一、周昉生平简介 周昉,字仲朗,是继吴道子之后的重要人物画家,也是“绮罗人物”的代表画家。张彦远曾经说过他“初效张萱”就证明他曾经向张萱学习过,“后则小异”则是说他虽然师从张萱,却在绘画上超越了张萱,尤其是在仕女画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他的出身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周昉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见到的就是体态丰满、形姿妍丽的贵族妇女,这也对他后来能够更好的描绘贵族妇女的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也把自己所见结合自身艺术想法创作出了能够代表唐代贵族妇女风貌的画作,例如:《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二、人物画线条方面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一幅传世经典之作,这幅画描绘了六位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及她们的仕女在花园中赏花游园的情景,人物皆穿着露胸的团花衣裙,身披轻纱,头上带着盛开的牡丹、荷花,显得高贵华丽。每个人的动作也各有不同,有的手持佛尘,逗弄小狗,有的观赏红花,神情若有所思,有的在扑蝶嬉戏,画面中的贵族仕女个个身形圆润丰满,穿着华丽,但眉眼间却都透露出忧愁寂寥的神情。画面无背景,中间以仙鹤、小狗和花朵作为点缀。 在中国画当中,线条作为最重要的评判作品优异的标准一直都是工笔人物画中最主要的造型技法,而周昉在创作工笔人物画时,通过吸取吴道子的“兰叶描”和顾恺之的“游丝描”之后创造出了“琴丝描”,线条挺直却又不失变化,形如琴弦。这种方法所绘制的长线条流畅宛转,短线条精劲有力,充满了节奏感。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用淡墨细线勾画人物的面部手部和青罗纱裙,更好地表现出了人物细腻的皮肤和纱裙轻薄柔软的质感。其中的每一条线都不同于之前人物画中的线条,简劲而有力。在周昉的人物画中,虽然有线但却能表现出似无线条的高超境界,描绘脸部的线条都圆润流畅、顿挫自如随着仕女形态动作的不同而变化着,而贵族妇女身上的衣纹则是采用兰叶描来描绘,用笔行云流水、生动有力,更好的表现出人物衣纹好似随风而动的样子。而在《挥扇仕女图》中,通过“游丝描”为主,“铁丝描”为辅,勾勒了13位动作神态完全不一的仕女,画面线条劲瑾流畅,但是与《簪花仕女图》相比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