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 复习资料

酶工程 复习资料
酶工程 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何谓酶工程,试述其主要内容和任务。

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

酶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

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的催化特性得以改进,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2.酶有哪些显著的催化特性?

酶是生物催化剂,与非酶催化剂相比,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和作用条件温和等显著特点。 3.简述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浓度、抑制剂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5.简述酶活力单位的概念和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酶活力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pH等条件均采用最适条件),每1min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这个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在特定条件下,每秒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卡特(kat)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振荡测定法,酶柱测定法,连续测定法,固定化酶的比活力测定,酶结合效率与酶活力回收率的测定,相对酶活力的测定。或者测定方法:化学测定法、光学测定法、气体测定法其它.

酶的发展历史: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酿酒技术。3000多年前的周朝——制造饴糖、食酱等食品。1833年——佩恩和帕索兹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得到淀粉酶。19世纪中叶——巴斯德对酵母的乙醇发酵进行研究。1913年——米彻利斯和曼吞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米氏方程。1926年——萨姆纳得到脲酶结晶,并证明它具有蛋白质的性质。1960年——雅各和莫诺德提出操纵子学说。1982年——切克发现核酸类酶。1983年——阿尔特曼发现核糖核酸酶P的RNA 部分M1RNA具有核糖核酸酶P的催化活性。

酶的专一性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又可分为键专一性和基团专一性米氏方程:

酶的可逆性抑制作用可以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 Km 增大不变减小 Vm 不变减小减小酶的生产方法: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

第二章

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获得所需要的酶的技术过程,称为酶的发酵生产。酶的发酵生产是当今产酶的主要方法,因为微生物具有种类多、繁殖快、易培养、代谢能力强等特点。 1. 试述酶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a.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转录的起始、RNA链的延伸、转录的终止、RNA前体加工成为成熟的

RNA分子。

b.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氨基酸活化生成氨酰-tRNA、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伸、肽链合

成的终止、蛋白质前体加工修饰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功能蛋白。2. 何谓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是简述其原理。

加入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进行的现象,称为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

原理:当无诱导物存在时,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覆盖RNA聚合酶的结合部位,RNA聚合酶无法与启动基因结合,结构基因无法转录,酶合成受受阻。当诱导物存在时,其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而降低与操纵基因的结合能力,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结合,结构基因正常转录,相应酶得以表达。

3. 什么是酶生物合成的反馈阻遏作用?试简述其原理。

酶生物合成反馈阻遏作用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原理:无阻遏物存在时,调节基因产物阻遏蛋白无法与操纵基因结合,结构基因正常转录,相应酶得以正常表达。当阻遏物存在时,其与阻遏蛋白结合使之空间构象发生改变,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的结合,下游结构基因转录受阻,酶无法正常表达。

4. 简述分解代谢的阻遏作用的原理及解除方法。分解代谢阻遏之所产生,是因为细胞内某些物质经分解代谢产生ATP,ATP则是由ADP 和AMP经磷酸化转变而来,ATP合成,即意味着胞内ADP、AMP浓度下降,cAMP通过水解作用以补充胞内AMP浓度,故胞内cAMP浓

度下降。同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cAMP合成受阻,致使胞内cAMP 浓度进一步降低。故而cAMP-CAP复合物浓度随之降低,启动基因特定部位无足够cAMP-CAP复合物与之结合从而抑制了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的结合,结构基因无法表达,酶合成受阻。解除方法:在培养环境中控制某种易降解物质的量,或在必要时添加适量的cAMP。5. 酶的生物合成有哪几种模式?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6、如何控制微生物发酵产酶的工艺条件?a.保藏的菌种用于生产之前要通过细胞活化使细胞的生命活力得以恢复;b.根据不同细胞和不同用途的不同要求配置各营养组分适宜的培养基;

c.根据不同菌种、不同产物、不同工艺条件等不同情况调节培养基pH、温度、溶解氧量使之处于适宜状态。

7.提高酶产量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添加诱导物、控制阻遏物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产酶促进剂。 10.简述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的特点?

提高产酶;可以反复使用或连续使用较长时间;基因工程菌的质粒稳定、不易丢失;发酵稳定性好;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产品容易分离纯化;适于胞外酶等胞外产物的生产。 11.固定化微生物原生质体发酵产酶有何特点?

变胞内产物为胞外产物;提高产酶率;稳定性较好;易于分离纯化。第三章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2,何为抗体酶?试述获得抗体酶的主要方法。答:抗体酶又称为催化性抗体,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

1)半抗原诱导法。以预先设计的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如牛血清蛋白)偶联制成抗原,然后免疫动物,再经过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分离,筛选得到所需的抗体酶。2)酶蛋白诱导法。是以某种酶蛋白作为抗原诱导抗体酶产生的方法。首先选定一种酶蛋白作为抗原来免疫某种动物,在酶蛋白抗原的诱导下,动物体内产生与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再将获得的酶抗体来免疫该动物,并采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得到与酶抗体特异结合的抗抗体。那么抗抗体结合部位的构象与用作抗原的酶分子的结合中心的构象相同。对抗抗体进行筛选,就有可能获得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酶。3,植物细胞培养产酶有何特点?答:1)产率高。2)生产周期(与完整植株相比较)短,一般为15~30天。3)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4)提高产品质量。5)其他:对剪切力敏感,生产周期长,许多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需要一定的光照。5,试述植物细胞产酶的工艺条件及其控制。答:1)温度的控制。一般为25度左右。通常不高于35度,不低于20度。

2)PH的控制。一般为PH5.5~5.8。通常介于5.0~6.0的微酸性范围。3)溶解氧的调节控制。一般通过通风和搅拌来供给。不能太强烈,以免破坏细胞。4)光照的控制。根据植物细胞的特性及目标次级代谢物的种类不同,进行光照的调控。5)前体的添加。为提高次级代谢物产量在培养过程中添加目的代谢物的前体。6)刺激剂的应用。促使植物细胞的物质代谢朝着生成某些次级代谢物的方向进行,强化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提高某些次级代谢物的产率。6,动物细胞

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哪些工艺条件?答:1)温度。一般在36.5度,允许波动范围在0.25度之内。2)PH。一般在PH7.4条件下生长最好,通常在7.0~7.6的微碱性范围内。3)渗透压。一般在700~850kPa 范围内。4)溶解氧。一般通过调节进入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的量及其比例调控溶解氧。混合气体由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种气体组成。二氧化碳兼有调节供氧和调节PH的双重作用。7,举例说明动物细胞产酶的工艺过程。答:以生产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为例:1)配制人黑色素瘤细胞培养基。2)人黑色素瘤细胞培养:A将人黑色素瘤的种质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处理,细胞分散后,用PH4.7的磷酸缓冲液洗涤,计数,稀释成细胞悬浮液;B在消毒好的反应器中装进一定量的培养液,将上述细胞悬浮液接种至反应器中,接种浓度为1000~3000个细胞/ml,于37度的CO2培养箱中,通入含5%CO2的无菌空气,培养至长成单层致密细胞;C 倾去培养液,用PH7.4的磷酸缓冲液洗涤细胞2~3次;D换入一定量的无血清Eagle培养液,继续培养;E每隔3~4天,取出培养液进行tPA(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的分离纯化;F 再向反应器中加入新鲜的无血清Eagle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大量tPA。3)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的分离纯化。在获得的上述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过滤去沉淀,适当稀释后,采用亲和层系技术进行分离,得到tPA溶液。经过浓缩,葡聚糖G-150凝胶层次,冷冻干燥,得到精制tPA干粉。

第四章

1细胞破碎的方法:机械破碎法通过机械运动产生剪切力,使组织细胞破碎物理破碎法通过各种物理因素,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破坏,而使细胞破碎化学~ 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从而使细胞破碎

酶促~ 通过细胞本身的酶系或外加酶制剂的催化作用,使细胞外层结构受到破坏,从而达到细胞破碎 2.酶提取主要方法:盐溶液提取酸~ 碱~ 有机溶剂提取 3 酶沉淀分离方法的原理 P-91 表4-3

特点:盐析法主要用于蛋白类酶的分离纯化,盐析时,温度一般维持室温,对温度敏感的酶应低

温条件,溶液的PH应调到欲分离的酶等电点附近

等电点主要用于从粗酶液中除去某些等电点相距较大的杂蛋白。加酸或加碱的过程中,要一边搅

拌一边慢慢加,以防局部过酸或过碱,引起酶变性失活。

有机溶剂分离效果受溶液PH的影响。该方法比盐析法洗出的沉淀易于离心或过滤分离,不含无

极盐,分辨率也高,但容易引起酶变性失活,所以必须在低温条件下操作,而且沉淀析出后要尽快分离,减少有机溶剂对酶的影响

复合`~ 复合沉淀剂与酶形成复合物,溶解度降低选择性~ 对酶没有明显影响

4 膜分离技术借助一定孔径的高分子膜,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特征的物质颗粒或分子进行分离

的技术称为~

应用超滤蛋白质除盐浓缩及分离纯化

反渗透海水淡化电场膜分离:脱盐海水淡化纯水制备,从发酵液中分离柠檬酸,谷氨酸及

凝胶电洗脱。

5 超临界萃取又称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欲分离物质与杂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

的一种萃取技术特点 P-129

双水相萃取利用溶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特点P-128影响因素第3段 6 离子交换层析利用离子交换剂的可解离集团对各种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一种层析分

离方法。要点离子交换剂的选择处理装柱上柱洗脱和收集再生亲和层析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可逆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控制好温度 PH等条件,以免酶失活母体和配基的偶联结合

凝胶层析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操作

要点制备胶时,防止气泡产生,为此将各种所需比例的贮存液混合以后,应该抽气处理 2 洗脱液体积一般为凝胶床体积的120% 3上柱体积为凝胶床10%,不得超过30% 凝胶的选择与处理装柱上柱洗脱

7 连续凝胶电泳:只用一层凝胶,采用相同的PH和相同的缓冲液不连续凝胶电泳:采用2或3层性质不同的凝胶重叠起来使用,采

用2中不同的PH和不同缓冲液,

能使浓度较低的各种组分在电泳过程中浓缩成层,从而提高分辨率梯度连续凝胶电泳:采用自上而下浓度逐渐升高,孔径逐渐减小的梯度凝胶电泳。主要测定球类蛋白

质的分子质量

SDS-凝胶电泳巯基乙醇能使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还原,SDS能使蛋白质分子的请柬,疏水键打开,并

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为此,蛋白质—SDS复合物迁移速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及分子形状影响,只取决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8 酶结晶方法盐析~ 有机溶剂~ 透析平衡~ 等电点~ 温度差~ 金属离子复合~

9 技术:细胞破碎提取细心分离过滤与膜分离沉淀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萃取分离浓缩干燥结晶

第五章——酶的分子修饰

1,试述酶分子修饰的概念和作用

答:概念: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的技术过程。

作用:酶的分子结构发生某些合理改变有可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加酶的稳定性,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性,改变酶的底物专一性。同时在酶学和酶工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何谓金属离子置换修饰?简述其主要修饰过程和作用

答:概念:把酶分子中的金属离子换成另一种金属离子使酶的催化特

性发生改变的修饰方法。过程:酶的分离纯化,除去原有的金属离子,加入置换离子

作用:1,阐明金属离子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3,增强酶的稳定性 4,改变酶的动力学特性

3,何谓大分子结合修饰?有何作用?

答:概念:采用水溶性大分子与酶的侧链基团共价结合,使酶的分子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方法。

作用:1,通过修饰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2,增强酶的稳定性 3,通过修饰降低或消除酶蛋白的抗原性 4,简述定点突变技术的主要技术过程及其在酶分子修饰中的应用

定点突变:指在DNA序列中的某一特定位点上进行碱基的改变,从而获得突变基因的操作技术过程:1,新酶分子结构的设计

2,突变基因碱基序列的确定 3,突变基因的获得 4,新酶的获得

应用:定点突变技术为氨基酸置换修饰和核苷酸置换修饰提供了先进可靠行之有效的手段。抗体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

第六章

1953年德国的格鲁布霍费(Grubhofer)和施莱恩(Schleith)采用聚氨基苯乙烯树脂为载体,经重氮化法活化后,分别与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等结合而制成固化酶。固定化酶是指固定在一定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包埋法,结合法,交联法和热处理法等。

吸附法:利用各种固体吸附将酶或含酶菌体吸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化的方法称为物理吸附法,简称吸附法。

包埋法: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各种多孔载体中,使酶固定的方法。包括凝胶包埋法和半透膜包埋法。结合法:选择适宜的载体,使之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酶结合在一起的固定方法称为结合法。交联法: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生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法称为交联法。热处理法:将含酶细胞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处理一段时间,使酶固定在菌体内而制备得到固定化酶的方法。(只适应热稳定性较好的酶的固定化)固化酶特性:

1. 稳定性(1)热稳定性提高(2)保存稳定性好(3)对蛋白酶的抵抗性增强不易被蛋白酶水解(4)对

变性剂的耐受性提高

2. 最适温度与游离酶差不多,活化能变化不大,部分固化酶最适温度与游离酶相比,有明显变化。

3. 最适PH 影响固化酶PH因素主要有两个(1)载体带电性质,明显影响。(2)产物性质对最适PH影响,有一定影响

4. 底物特异性不同于游离酶,其变化与底物分子质量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固化酶应用:

工业产业,医药,食品,轻工,分析,环保,能源和科学研究

通过各种方法将细胞固定在水不溶性的载体上,纸杯固定化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固定化。特点:提高产率,增加稳定性,利于分离纯化,提高产品质量。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应用:发酵和制成微生物电

极固定化植物细胞:人工种子,生产色素,香精固定化动物细胞:生产疫苗

第七章

1. 简述酶非水相催化的概念与特点?

答:酶在非水介质中的催化作用称为酶的非水相催化。它是通过改变反应介质,影响酶的表面结构和活性中心,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主要内容包括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催化和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等。由于在非水相介质中酶分子受到非水介质的影响,起催化特性与在水相中的有较大的不同。酶在有机介质中的热稳定性比在水溶液中有显著地提高,而且催化时,酶的底物特异性、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键的选择性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改变,同时酶在离子液中的催化作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键的选择性等显著特点。 2. 酶在有机溶剂介质中与在水溶液中的特性有何改变?

答:⑴底物专一性:酶在水溶液中进行催化反应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或称为底物特异性,是酶催化反应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有机介质中,由于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之间的结合状态发生了某些变化,致使酶的底物特异性发生改变。⑵对称体选择性: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由于介质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酶的对称体选择性也发生改变。酶在水溶液中催化的立体选择性较强,而在疏水性强的有机

介质中,酶的立体选择性较差。⑶区域选择性: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时,具有区域选择性,即酶能够选择底物分子中某一区域的基团优先进行反应。⑷键选择性:在同一个底物分子中有两种以上的化学键都可以与酶反应时,酶对其中一种化学键优先进行反应。⑸热稳定性:许多酶在有机介质中的热稳定性比在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更好。在有机介质中,酶的热稳定性之所以增强,可能是由于有机介质中缺少引起酶分子变性失活的水分子所致。⑹PH特性:在水溶液中,缓冲液的PH决定了酶分子活性中心基团的解离状态和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和催化反应。在有机介质反应中,酶所处的PH环境与酶在冻干或吸附到载体上之前所用的缓冲液PH相同(这种现象称为PH印记或PH记忆)。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反应的最适PH通常与酶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最适PH接近或者相同。 3. 什么是必需水和水活度?水对非水相中酶的特性有何影响?

答:必需水:维持酶分子完整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量称为必需水。

水活度(Aw):是指体系中水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通常可以用体系中水的蒸汽压与相同条件下纯水的蒸汽压之比表示。即Aw=P/P0 式中,P为在一定条件下体系中水的蒸汽压;P0为在相同条件下纯水的蒸汽压。

影响:⑴水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酶分子只有在空间构象完整的状态下,才具有催化功能。在无水的条件下,酶的空间构象被破坏,酶将变性失活。所以,酶分子需要一层水化层,以维持其完整的空间

构象。⑵水对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有机介质中水的含量对酶催化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有的酶在水含量较低的条件下,酶的催化反应速度随水含量的增高而升高。在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水含量称为最适水含量。⑶在有机介质体系中,酶的催化活性会随着结合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结合水量不变的条件下,体系中水含量的变化对酶的催化活性影响不大。 4.有机溶剂对酶催化有何影响?

答:⑴有机溶剂对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有机溶剂对酶分子表面结构的影响;有机溶剂对酶活性中心结合位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机溶剂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的结合位点,降低底物的结合能力,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⑵有机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会夺取酶分子的结合水,影响酶分子微环境的水化层,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引起酶的变性失活。⑶有机溶剂对底物和产物分配的影响:有机溶剂极性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底物的浓度从而影响酶的催化速度。 5.如何控制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条件?

答:⑴对酶的选择不但要看催化反应速度的大小,还要特别注意酶的稳定性、底物专一性、对映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键选择性等⑵底物的选择和浓度控制:根据酶在所使用的有机介质中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并且使底物浓度持续维持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时,要考虑底物在有机溶剂和必需水层中的分配情况。

⑶有机溶剂的选择:它的极性选择要恰当,不能过强或过弱。⑷水含量的控制:使反应体系保持在最适水含量。⑸温度控制:最好在最适温度。⑹PH的控制:保持在最适PH,可以通过调节缓冲溶液的PH

和离子强度的方法对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PH和离子强度进行调节控制。 6.举例说明酶非水相催化的应用?

答:⑴手性药物的拆分⑵手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⑶酚树脂的合成⑷导电有机聚合物的合成⑸发光有机聚合物的合成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⑺生物柴油的生产⑻多肽的合成⑼甾体转化

知识点:

(1)酶可以在水与有机溶剂的互溶体系中进行催化反应;也可以在水和有机溶剂组成的双液相体系中进行催化反应;还可以在只含有微量水的有机介质,又称为微水介质中进行催化反应。(2)非水酶学就是酶非水相催化。

(3)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

(4)在酶的非水相催化中,研究最多的非水介质是有机溶剂。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含有一定量水的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催化反应。适用于底物、产物两者或其中之一为疏水性物质的酶催化作用。(5)有机介质体系包括:(1)微水介质体系(2)与水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均一体系(3)与水不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两相或体系(4)正胶束体系(5)反胶束体系。

微水介质体系是由有机溶剂和微量的水组成的反应体系,是在有机介质酶催化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反应体系。通常所说的有机介质反应体系主要是指微水介质体系。

能在与水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均一体系中进行催化反应的酶较少。胶束又称为正胶束或正胶团,是在大量水溶液中含有少量与水不相混

溶的有机溶剂,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水包油的微小液滴。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外,,非极性端朝内,有机溶剂被包在液滴内部。

反胶束又称为反胶团,是指在大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含有少量的水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油包水的微小液滴。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内,,非极性端朝外,水溶液包在胶束内部。

不管采用何种有机介质反应体系,酶催化反应的介质中都含有有机溶剂和一定量的水。(6)在有机介质中,脂肪酶可以催化油脂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

第八章酶定向进化

思考题

1.酶定向进化:是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在体外进行酶基因的人工随机突变,建立突变基因文库,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定向选择得到具有优良催化特性酶的突变体的技术过程。酶定向进化的特点:1适应面广、目的性强、效果显著。

酶定向进化的基本过程包括随机突变、构建突变基因文库、酶突变基因的定向选择等步骤。

2.易错PCR 是在采用DNA聚合酶进行目的基因扩增时,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提高镁离子浓度、加入锰离子、改变体系中四种的dNTPs 浓度或运用低保真度DNA聚合酶等,增加碱基配对错误的出现频率,而引起基因突变。通常,经一次突变的基因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由此可以采反复多次易错PCR方法。即将一次易错PCR扩增得到的正突变基因作为下一次易错的模板,在进行易错PCR,如此反复进行,直

至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为止。

3.DNA重排技术是从正基因突变文库中分离得到的同源DNA,用酶切割成随机片段,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使DNA的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DNA重排技术将两条或多条正突变基因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等酶的作用,随机切割成若干DNA片段,然后将这些随机片段在不加引物的条件下经过多次PCR循环,使这些DNA随机片段互为模板和引物进行扩增、延伸,再加入适宜的引物进行PCR反应,获得全长的基因。经过一次DNA重排获得的突变基因往往未能达到人们的要求,为此,需要经过构建突变文库和筛选的过程,获得的正突变基因在反复经过上述步骤,直到获得所需的突变基因为止。

4.基因家族重排技术:是从基因家族的若干同源基因出发,用酶切割成随机片段,将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使DNA的碱基序列发生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基因家族重排技术与DNA重排技术的基本过程大致相同,都要经过基因的随机切割、无引物PCR等步骤以获得突变基因,然后通过构建突变基因文库、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获得正突变基因。

基因家族重排技术与DNA重排技术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从基因家族的若干同源基因出发进行DNA序列的重新排布,而后者则从采用易错PCR等技术所获得的两个以上的正突变基因出发进行DNA序列的重新排布。其他内容:

体外随机突变的技术主要有:易错PCR技术、DNA重排技术、基因

家族重排技术。易错PCR技术所引起的基因突变和遗传进化仅在单一分子内发生,所以属于无性进化。

DNA重排技术将存在于两种或多种不同基因中的正突变结合在一起,通过DNA碱基序列的重新排布,形成新的突变基因,属于用性进化。突变基因文库的构建是将各种不同的突变基因与载体重组,再转入适宜的细胞或包装成重组λ噬菌体的技术过程。

构建突变基因文库的过程主要包括载体的选择、基因重组、形成基因文库等。

高通量筛选技术包括:平板筛选法、荧光筛选法、噬菌体表面展示法、酵母细胞面展示法。

第九章

1. 酶反应器的类型:搅拌罐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膜反应器

2. 选择酶反应器的主要依据有:根据酶的应用形式选择;根据酶反应动力学性质选择;根据底物或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其他影响因素:所选择的反应器应当能够适用于多种酶的催化反应,并能满足酶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并可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

3. 酶反应器设计的主要内容:反应器类型的选择,反应器制造材料的选择,热量衡算,物料衡算

4. 酶反应器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保持酶反应器的操作稳定性;防止酶的变性失活;防止微生物

的污染;

第十章:酶的应用

1,举例说明酶在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药物制造方面的应用。(1)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a,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b,用酶测定体液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诊断疾病。

(2)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a,蛋白酶可作消化剂,消炎剂。它经静脉注射可治疗高血压。b,脂肪酶: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c,溶菌酶抗菌消炎镇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尿激酶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凝血酶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的治疗。等等(3)没在药物制造方面的应用:a,青霉素酰化酶制造半合成抗生素。b,B-酪氨酸酶制造多巴。c,核苷磷酸酶制造阿糖腺苷,d,无色杆菌蛋白酶制造人胰岛素等。 2,酶在食品保鲜和食品生产方面有哪些重要应用?

(1)食品保鲜:食品除氧保鲜,蛋类制品脱糖保鲜,食品灭菌保鲜。(2)食品生产:a,酶在淀粉类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葡萄糖的生产,果葡糖浆的生产,饴糖,麦芽糖的生产,糊精麦芽糊精环状糊精的生产)b,酶在蛋白质类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明胶的生产,干酪的生产,水解蛋白的生产,氨基酸的生产以及低乳糖奶的生产)c,酶在果蔬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柑橘制品去除苦味,柑橘罐头防止白色浑浊,果蔬制品发脱色,酶仔果汁生产的应用以及酶仔果酒生产方面的应用) 3,举例说明酶在轻工,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1)酶在原料处理方面的应用:发酵原料的处理,纺织原料的处理,纸浆造纸原料的处理,生丝的脱胶处理,羊毛的除垢处理皮革的脱毛

处理,烟草原料处理,甜菜糖蜜的处理以及植物油的脱胶处理。(2)酶在轻工,化工产品制造方面的应用:酶法生产L-氨基酸,酶法生产有机酸,酶法制造化工原料(3)加酶增加产品的使用效果:加酶洗涤剂,加酶牙膏,牙粉,漱口水,加酶饲料以及加酶护肤用品 4,举例说明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级其意义。

(1)酶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利用胆碱酯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污染,利用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监测重金属污染,利用亚硝酸还原酶监测水中亚硝酸盐浓度。

(2)酶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废水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可以通过固定化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处理。冶金工业产生的含酚废水可以采用固定化酚氧化酶进行处理。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地下水或废水可以采用固定化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一氧化氮还原酶进行处理。

(3)酶在科生物降解的材料开发方面的应用:利用脂肪酶的有机介质催化合成聚酯类物质,聚糖脂类物质。利用蛋白酶或脂肪酶合成多肽类和聚酰胺类物质等。 5,酶在生物技术领域有哪些重要途径?(1)酶在除去细胞壁方面的应用(2)酶在大分子切割方面的应用(3)酶在分子拼接方面的应用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整理#(精选.)

第一章 1.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酶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推广应用,使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技术。 2.化学酶工程:指自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及化学人工酶的研究和应用 3.生物酶工程:是酶学和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产物,亦称高级酶工程。 4.酶工程的组成部分? 答:酶工程主要指自然酶和工程酶(经化学修饰、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改造的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内容包括:酶的产生;酶的分离纯化;酶的改造;生物反应器。5.酶的结构特点? 答:虽然少数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已经鉴定,但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因而酶必然具有蛋白质四级结构形式。其中一级结构是指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共价骨架;二级结构为在一级结构中相近的氨基酸残基间由氢键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带有螺旋、折叠、转角、卷曲等细微结构;三级结构系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子盘区以形成包括主侧链的专一性三维排列;四级结构是指低聚蛋白中各折叠多肽链在空间的专一性三维排列。具有低聚蛋白结构的酶(寡聚酶)必须具有正确的四级结构才有活性。具有活性的酶都是球蛋白,即被广泛折叠、结构紧密的多肽链,其氨基酸亲水基团在外表,而疏水基团向内。 6.酶活性中心:是酶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是整个酶分子中相当小的一部分,它是由在线性多肽链中可能相隔很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7.酶作用机制有哪几种学说? 答:锁和钥匙模型、诱导契合模型 8.酶催化活力的影响因素? 答: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等。 9.酶的分离纯化的初步分离纯化的步骤? 答:(一)材料的选择和细胞抽提液的制备 1.材料的选择:目的蛋白含量要高,而且容易获得 2.细胞破碎方法及细胞抽提液的制备。为了确保可溶性细胞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应当使用类似于生理条件下的缓冲液。动物组织和器官要尽可能除去结缔组织和脂肪、切碎后放人捣碎机中。完全破碎酵母和细菌细胞。 3.膜蛋白的释放:膜蛋白存在于细胞膜或有关细胞器的膜上。按其所在位置大体可分为外周 蛋白和固有蛋白两种类型 4.胞外酶的分离:胞外酶是在微生物发酵时分泌到发酵液中的。发酵后可通过离心或过滤将菌体从发酵液中分离弃去,所得发酵清液通常要适当浓缩,然后再作进一步纯化。目前常用的浓缩方法是超滤法。 (二)蛋白质的浓缩和脱盐 浓缩方法主要有:沉淀法、吸附法、干胶吸附法、渗透浓缩法、超滤浓缩法

酶工程习题

第一章 习题: 1、根据分子中起催化作用得主要组分得不同,酶可以分为_______与_______两大类别。 2、核酸类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得主要组分就是________,蛋白类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得主要组分就是___________。 3、进行分子内催化得核酸类酶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 4、酶活力就是_____得量度指标;酶得比活力就是__________得量度指标;酶转换数就是________得量度指标。 5、某酶得分类编号就是EC2、2、1、10,其中EC就是指_______。此酶属于_______类型。 6、醇脱氢酶参与得反应表明无氧气参与( ) 7、酶工程就是_____________得技术过程。 8、酶得转换数就是指 A、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得数量 B、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得分子数 C、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得分子数 D、每摩尔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得分子数 9、酶得改性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转录、组成型酶、酶得反馈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生长偶联型 2、微生物产酶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合成型________、中期合成型、________。 3、可以通过添加( )使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解除。 A、诱导物 B 激活剂C、cAMP D、ATP 4、在酶发酵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 A、诱导酶得生物合成 B、阻遏酶得生物合成 C、提高酶活力 D、提高细胞通透性 5、为什么滞后合成型得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 6、操纵子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与启动基因组成得。 7______________与______就是影响酶生物合成模式得主要因素。 8、RNA前体得加工就是指____________ ?6、从如下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酶生物合成得调节作用。 实验方法:将大肠杆菌细胞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37°C振荡培养,当OD550为0、3时,经培养液分装到4个小三角瓶中,每瓶17ml培养液。于4个三角瓶分别添加 (A)3ml无菌水 (B)1ml乳糖溶液(0、1mol/L)与2ml无菌水 (C)1ml乳糖溶液(0、1mol/L)、1ml葡萄糖溶液(0、1mol/L)与1ml无菌水 (D) 1ml乳糖溶液(0、1mol/L)、1ml葡萄糖溶液(0、1mol/L)与1mlcAMP钠盐溶液 ?然后在相同得条件下于37°C振荡培养2h,分别取样测定β半乳糖苷酶得活力。 ?实验结果(A)与(C)瓶得β半乳糖苷酶得活力为0,(B)瓶与(D)瓶β半乳糖苷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

第二章基因工程工具酶 第—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二节DNA连接酶 第三节DNA聚合酶 第四节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第五节核酸酶 第六节核酸外切酶 第七节碱性磷酸酶 第八节T4噬菌体多核苷酸激酶 第—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宿主的限制和修饰现象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类型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 4、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4.1识别位点的长度识别靶序列长度4、5、6 bp居多,也有识别7、 8bp的 4.2 识别序列结构:回文对称 4.3 切割位置:(1)内部(大多数);(2)两端(3)同裂酶与同尾酶 4.4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具有甲基化功能 4.5 Ⅱ型内切酶可以对单链DNA的切割 4.6 星号活性(star activity) (1)星活性产生的原因 (2)抑制星星活性的条件(措施) 5、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反应 5.1 标准酶解体系的建立 5.2 酶切反应的基本步骤 5.3 终止反应常用方法:

(1)加EDTA:(2)加SDS(3)加热:(4)其它 5.4 多酶联合酶解策略: (1)对盐浓度要求相同的酶,原则上可以同时酶切 (2)对盐浓度要求不同的酶,可采取下列方法 5.5 DNA分子酶切常用缓冲液 5.6 内切酶对DNA分子的不完全酶解 5.7 内切酶酶解反应中的注意事项 6、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6.1. DNA的纯度 6.2 DNA的甲基化程度 6.3 酶切消化反应温度 6.4 缓冲液(Buffer) 6.5 DNA分子的构型 6.6 反应时间 6.7 酶量使用 第二节DNA连接酶 1、DNA连接酶的发现 2、概念及其特点 3、DNA连接酶的种类 ?大肠杆菌连接酶:只能连接粘性末端。 ?T4噬菌体的连接酶:不但能连接粘性末端,还能连接平末端。 ?T4噬菌体RNA连接酶:催化单链DNA或RNA的5’磷酸与相邻的3’羟基共价连接。 4、DNA连接酶的反应体系

酶工程 试题及答案

共三套 《酶工程》试题一: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酶是具有生物催化特性的特殊蛋白质。() 2、酶的分类与命名的基础是酶的专一性。() 3、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4、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5、培养基中的碳源,其唯一作用是能够向细胞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 6、膜分离过程中,膜的作用是选择性地让小于其孔径的物质颗粒成分或分子通过,而把大于其孔径的颗粒截留。() 7、在酶与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与辅酶之间都是互配的分子对,在酶的亲和层析分离中,可把分子对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 8、角叉菜胶也是一种凝胶,在酶工程中常用于凝胶层析分离纯化酶。() 9、α-淀粉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淀粉液化,但不称为糊精化酶。() 10、酶法产生饴糖使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协同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日本称为“酵素”的东西,中文称为__________,英文则为__________,是库尼(Kuhne)于1878年首先使用的。其实它存在于生物体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2、1926年,萨姆纳(Sumner)首先制得__________酶结晶,并指出__________是蛋白质。他因这一杰出贡献,获194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3、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产糖比酶优良菌株菌号为__________,高产液化酶优良菌株菌号为___________。在微生物分类上,前者属于__________菌,后者属于__________菌。 4、1960年,查柯柏(Jacob)和莫洛德(Monod)提出了操纵子学说,认为DNA分子中,与酶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有四种,即操纵基因、调节基因、__________基因和__________基因。 5、1961年,国际酶委会规定的酶活力单位为:在特定的条件下(25oC,PH及底物浓度为最适宜)__________,催化__________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__________为一个国际单位,即1IU。 6、酶分子修饰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酶的性能,即提高酶的__________、减少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 7、酶的生产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借助__________使__________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9、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中,根据目的酶与杂质分子大小差别有__________法,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三种。 10、由于各种分子形成结晶条件的不同,也由于变性的蛋白质和酶不能形成结晶,因此酶结晶既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 三、名词术语的解释与区别(每组6分,共30分) 1、酶生物合成中的转录与翻译 2、诱导与阻遏 3、酶回收率与酶纯化比(纯度提高比) 4、酶的变性与酶的失活

酶工程实验大纲

湖北大学 酶工程实验 (0818800193)实验教学大纲 (第2版) 生命科学学院 生化教研室 2014年7月

前言 课程名称:酶工程实验实验学时:16学时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课程性质:必修 一、实验课程简介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现代酶学和生物工程学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它将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工、发酵等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随着酶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广泛应用而在国民生产生活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酶工程实验课是生物工程等本科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酶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现代酶学与相关技术的有关的基本的实验原理与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思考并完成实验报告。酶工程实验性质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三层次。 二、课程目的 本实验课程主要根据酶工程的三大块内容即酶的生产、酶的改性与酶的应用来设计安排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酶工程课程的基本知识;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酶工程中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并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验记录及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书写及结果分析,思考题的回答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情况等,根据这些方面进行成绩评判和记录,综合给出实验总成绩。 四、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魏群:生物工程技术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禹邦超:酶工程(附实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五、实验项目

蛋白质酶工程课堂问题整理

蛋白质酶工程,课堂提问整理 第一章 1、酶: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 2、酶工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酶的生产,酶的改性,酶的应用 3、蛋白类酶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如图) 4、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惯用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判断: (1)寡聚酶: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亚基牢固地联在一起,单个 亚基没有催化活性。亚基之间以非共价键结合。(√) (2)酶活力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 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3)青霉素酰化酶不但能催化青霉素侧链的水解作用,而且也能催化逆反应。(√) (4)不同细胞最适PH不同,细胞产酶的最适PH与生长最适PH往往有所不同,同一种细胞,生产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5、酶的必需基团包括:(如图) 6、酶的专一性:指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可分为结 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 7、温度对酶的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升高;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低。 8、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 9、最适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 10、酶促反应速度: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1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步骤:(P8 )1. 根据酶催化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底物溶液。 2. 根据酶的动力学性质,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温度、pH、底物浓度、激活剂浓度等反应条件。 3. 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均匀,适时记下反应开始的时间。 4. 反应到一定的时间,取出适量的反应液,运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 PS:酶的活力的国际单位是IU 12、酶工程: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主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过人工操作,获得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第二章 1.酶的生产方法: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 2.遗传密码子的特点:连续性,简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3.酶的生物合成法根据使用的细胞不同分类:微生物发酵产酶,植物细胞培养产酶,动物细胞培养产酶 4.葡萄糖效应的概念: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上生长,优先利用葡萄糖。待葡萄糖耗尽后才开始利用乳糖,产生了两个对数生长期中间隔开一个生长延滞期的“二次生长现象”,这一现象称葡萄糖效应。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葡萄糖降解物阻遏了分解乳糖酶系的合成。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演示教学

第一章绪论 问题:试述木瓜蛋白酶的生产方法? 答:木瓜蛋白酶可以采用提取分离法、基因工程菌发酵法、植物细胞培养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生产。 (1)提取分离法:从木瓜的果皮中获得木瓜乳汁,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技术获得木瓜蛋白酶。 (2)发酵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将木瓜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获得基因工程菌,在通过基因工程菌发酵获得木瓜蛋白酶。 (3)植物细胞培养法: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获得木瓜细胞,在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木瓜蛋白酶。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 1、解释酶的发酵生产、酶的诱导、酶的反馈阻遏(产物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诱导物的种类? 答:酶的发酵生产: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获得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 酶的诱导:加进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的现象,称为诱导作用; 产物阻遏(反馈阻遏):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的现象。 分解代谢物阻遏(营养源阻遏):是指某些物质经过分解代谢产生的物质阻遏其他酶合成的现象。 诱导物的种类:诱导物一般是酶催化作用的底物或其底物类似物,有的也是反应产物。2、微生物产酶模式几种?特点?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什么? 答:(1)同步合成型特点: a.发酵开始,细胞生长,酶也开始合成,说明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阻遏。 b.生长至平衡期后,酶浓度不再增长,说明mRNA很不稳定。 (2)延续合成型特点: a.该类酶一般不受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b.该酶对应的mRNA是相当稳定的。 (3)中期合成型特点: a.该类酶的合成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b.该酶对应的mRNA不稳定。 (4)滞后合成型特点: a.该类酶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作用的影响,阻遏解除后,酶才大量合成。 b.该酶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 选择:在酶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酶产率和缩短发酵周期,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延续合成型。 3、可以添加什么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答:(1)一些酶的发酵生产时要控制容易降解物质的量或添加一定量的cAMP,均可减少或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2)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增溶、乳化作用、润湿作用、助悬作用、起泡和消泡作用、消毒和杀菌剂。 4、根据微生物培养方式不同,酶的发酵生产有几种类型?哪种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按酶生物合成的速度把细胞中的酶分几类?酶的生物合成在转录水平的调节主要有哪三种模式?微生物细胞生长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定稿版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酶活力: 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 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反之活力愈低。2.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催化 作用的性质,一般又可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3.酶的转换数: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 底物转变为产物的摩尔数,是酶的一个指标。 4.酶的发酵生产:是指通过对某些特定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后,利用微生物生长发酵过程 中特定的代谢反应生成生产所需要的酶,最后通过提取纯化过程得到酶制剂的过程称为酶的发酵生产。 5.酶的反馈阻遏: 6.细胞破碎: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酶解等方法,使目标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壁得 以破坏,细胞中的目标产物得以选择性或全部释放便于后续收集和分离的过程称为细胞破碎。 7.酶的提取: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 中的过程,也称作酶的抽提,是酶分离纯化过程常用的手段之一。 8.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使溶液中某种溶质的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沉淀析 出,而与其他溶质分离的方法,常用语酶的初步提取与分离。

9.层析分离: 亦称色谱分离,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 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并使各组分由于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用力的不同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物理分离方法。 10.凝胶层析: 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等。是指以各种多孔凝胶为 固定相,在流动相冲洗过程中混合物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凝胶微孔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依次从层析柱中分离出来,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11.亲和层析: 是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将混合物装 入层析柱中利用流动相的冲洗作用和目标分子与固定相配基亲和作用力不同而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12.离心分离: 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的 技术过程。 13.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过程称为电泳。利 用不同的物质其带电性质及其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在一定的电场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也不同,故此可使它们分离,电泳技术是常用的分离技术之一。 14.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分离的技术。 15.双水相萃取:双水相是指某些高聚物之间或者高聚物与无机盐之间在水中以一定的浓度 混合而形各种不相溶的两水溶液相。由于溶质在这两相的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萃取的方法称为双水相萃取。

酶工程实验一

实验目的:①、了解掌握双酶法制备淀粉糖。 ②、掌握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葡萄糖含量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淀粉糖的生产大都采用双酶法。双酶法生产淀粉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α-淀粉酶液化成糊精,再用糖化酶催化生成淀粉糖浆。α-淀粉酶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时,随机地从淀粉分子内部切开α-1,4葡萄糖苷键,使淀粉水解成糊精和一些还原糖。糖化酶又称为葡萄糖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时,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地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和一些低聚糖。且糖化酶还有一定的水解α-1,6葡萄糖苷键和α-1,3葡萄糖苷键的能力。 1.仪器:恒温水浴器、烧杯、玻璃棒、天平、量筒及其他常规仪器用具。 2.试剂:生粉、α-淀粉酶、糖化酶、0。1mol/L HCI、无水CaCl2、。碘液、活性炭。1.液化: 取12g生粉,加150mL水配制成淀粉浆,加入0.1gCaCl2,2gα-淀粉酶,在75℃温度下保温45min,使淀粉液化成糊精。液化中可每隔3分钟搅拌一下, 每隔15分钟用碘反应检测,观察颜色变为褐色或棕色的情况,记录观察结果。45min后升温至100℃并保温10min。 2.糖化: 将液化淀粉液冷却至55℃~60℃,用0.1m1/LHCl调pH至4.5~5.0,加入0.5g糖化酶,将水浴槽温度升至60℃,保温糖化过夜,使糊精转变为葡萄糖和低聚糖(淀粉糖浆)。 3.脱色: 淀粉糖浆中加入1g活性炭,在80℃下搅拌15min后,抽滤,得浅黄色透明糖液。 4. 所得糖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取1 m1滤液,加水稀释到10ml,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葡萄糖含量。

a=(0.406-0.0648)/0.5341=0.64 b=(0.395-0.0648)/0.5341=0.62 实验现象观察 1 6 7 思考题: 1液化时加入0.1gCaCl2的目的是什么? 答:钙离子有提高热稳定性的作用。 2液化后冷却和调pH的目的是什么? 答:盐酸容易挥发,所以要冷却。 调ph是为了提供酶催化的环境。

酶工程期末复习

酶工程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酶工程:是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 2、酶的化学修饰:通过化学基团的引入或除去,使蛋白质共价结构发生改变。 3、必需水:一般将维持酶分子完整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含量称为必需水。 4、抗体酶: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即抗体酶。 5、别构效应:调节物与酶分子的调节中心结合之后,引起酶分子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催化中心对底物的亲和力。这种影响被称为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 6、别构酶:能发生别构效应的酶称为别构酶。 7、酶活力:又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8、比活力:也称为比活性,是指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一般用IU/mg 蛋白质表示。 9、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单元和物理转换器相结合所构成的分析仪器。 10、蛋白质工程:是以创造性能更适用的蛋白质分子为目的,以结构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主要手段,对天然蛋白质分子的设计和改造。 11、酶反应器 12、固定化酶: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可以反复、连续使用的酶。 13、水活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反应体系中水的摩尔系数w χ与水活度系数w γ的乘积:w w w γχα=。 14、生物反应器:指有效利用生物反应机能的系统(场所)。 15、酶反应器:以酶或固定化酶作为催化剂进行酶促反应的装置称为酶反应器。 16、活化能:从初始反应物(初态)转化成活化状态(过渡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二、填空题 1、酶活力测定的方法有终止法和连续反应法。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量气法、同位素测定法、酶偶联分析。 2、酶固定化的方法有吸附法(物理吸附法、离子交换吸附法)、包埋法(网格包埋法、微囊型包埋法、脂质体包埋法)、共价结合(偶联)法、交联法。 3、酶活力是酶催化反应速率的指标,酶的比活力是酶制剂纯度的指标,酶的转换数是酶催化效率的指标。 4、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有机械法(珠磨法、高压匀浆法、超声波破碎法)、非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酶法)。 5、有机溶剂的极性系数lgP 越小,表明其极性越强,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 6、lgP 越大,溶剂的疏水性越强;lgP 越小,溶剂的亲水性越强。 7、酶反应器的类型根据所使用的酶,分为溶液酶反应器、固定化酶反应器。

酶工程的知识点总结.pdf

酶工程的知识点总结 课题3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剂效果 一、实验原理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b5E2RGbCAP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 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p1EanqFDPw 3.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探究有关加酶洗衣粉的三个问题: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 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什么不同;二是在什么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最好,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的洗衣粉,其洗剂效果有哪些区别。DXDiTa9E3d 二、实验步骤 1探究用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的效果的不同 ①在2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②取2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 块白布上分别滴上等量的墨水,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③将2个烧杯分别放入同等温度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和5克普通洗衣粉2份,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⑤观察并记录2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RTCrpUDGiT 2探究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最佳温度条件 ①在3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②取3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 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③将3个烧杯分别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温5分钟。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⑤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3探究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效果5PCzVD7HxA 污染物蛋白酶洗衣粉脂肪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普通洗衣粉 油渍 汗渍 血渍 观察并记录四种洗衣粉分别洗涤三种污染的洗涤效果。三、注意事项 1.变量的分析和控制 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 小及浸泡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在这些因素中,水温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而其他因素应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选择什么样的水温进行实验需要实验者根据当地一年中的实际气温变化来 确定水温,通常情况下,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可分别选取 5 ℃、15 ℃、25 ℃和35 ℃的水温,因为这4个水温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现实也有指导意义。jLBHrnAILg 2.洗涤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在洗涤方式中有机洗和手洗两种方式,应考虑其中哪一种比较科学?哪一种更有利于控 制变量?再有,洗衣机又可以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相比之下,采用全自动洗衣机比较好,并且应该尽量使用同一型号小容量的洗衣机,其机械搅拌作用相同。关于洗涤材料的选择也有一些讲究。用衣物作实验材料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作为实验材料的衣物,其大小、颜 色、洁净程度等应该完全一致,而这并不容易做到;此外,人为地在衣物上增加污物,如血 渍、油渍等,也令人难以接受。因此,选用布料作为实验材料比较可行。在作对照实验时,

酶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一定条件下都能起催化作用的具有高效率和高度专一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或核酸,酶能在机体内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起催化作用,使得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 酶工程: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是酶学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研究酶制剂大规模生产及应用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酶的应用: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获得人们所需的物质或除去不良物质,或许所需信息的技术过程. 酶的提取:又称酶的抽提,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物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技术过程. 膜分离:又称膜过滤.采用各种高分子膜为过滤介质,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凝胶层析:又称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等.指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超临界萃取:又称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预分离物质与杂志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的分离的一种萃取技术. 酶固定化:采用各种方法,将酶与水不溶性的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酶的过程. 固定化酶: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水溶性的酶固定到特定的载体上使之成为水不溶性的酶. 非水相催化:酶在非水介质中的催化作用称为酶的非水相催化. 水活度:用体系中水的蒸汽压和相同条件下纯水的蒸汽压之比表示.水活度与溶剂的极性大小关系不大,所以采用水活度作为参数来研究有机介质中水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更为准确. 必需水:紧紧吸附在酶分子表面维持酶活化性所必需的最少水量. 反胶束体系:反胶束是在大量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含有少量的水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油包水的微小液滴. 胶束体系:胶束是在大量水溶液中含有少量与水相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便面活性剂后形成水包油的微小液滴. 酶分子修饰: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分子修饰. 酶反应器:酶作为催化剂进行反应所需的装置称为酶反应器. 喷射式反应器:利用高压蒸汽的喷射作用实现酶与底物的混合是进行高温短时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 酶活力单位:是表示酶活力大小的尺度;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分钟内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

酶工程复习题及答案(1)

《酶工程》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酶工程:又称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包括化学酶工程和生物酶工程。 2酶的诱导:由于加进某种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者加速进行,称为酶的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 3 微滤:以压力差为推动力,截留水中粒径在0.02~ 10m之间的颗粒物的膜分离技术。 4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5酶的非水相催化:通过改变反应介质,影响酶的表面结构和活性中心,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 6 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植物、真菌或细菌细胞。 7超滤:超滤是采用中空纤维过滤新技术,配合三级预处理过滤清除自来水中杂质;超滤微孔小于0.01微米,能彻底滤除水中的细菌、铁锈、胶体等有害物质,保留水中原有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8 固体发酵:固态发酵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在有一定湿度的水下溶性固态基质中,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一个生物反应过程。 二、填空题………………………………………………. 1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 2酶活力是(酶催化速度)的量度指标,酶的比活力是(酶纯度)的量度指标,酶转换数是(酶催化效率)的量度指标。 3微生物产酶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四种。 4动物细胞培养主要用于生产疫苗、激素、单克隆抗体、多肽因子、酶等(功能性蛋白质)。 5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有机械破碎法、物理破碎法、(化学破碎法)、(酶促破碎法)。 6有机溶剂的极性系数lgP越小,表明其极性(越强),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 7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包埋法、结合法、交联法、热处理法。

第二章_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第二章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DNA分子的特异切割 DNA甲基化酶—用于DNA分子的甲基化 核酸连接酶—用于DNA和RNA的连接 核酸聚合酶—用于DNA和RNA的合成 核酸酶—用于DNA和RNA的非特异性切割 核酸末端修饰酶—用于DNA和RNA的末端修饰 其它酶类--用于生物细胞的破壁、转化、核酸纯化、检测等。 §2-1 核酸内切限制酶 定义:核酸内切限制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到目前为止已经从许多种不同的微生物中分离出了2300种以上不同的核酸内切限制酶。核酸内切限制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功能(图) 一、限制修饰系统的种类(图)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命名 1. 定义:广义指上述三个系统中的限制酶;狭义指II型限制酶。 2. 命名:限制酶由三部分构成,即菌种名、菌系编号、分离顺序。 例如:Hin dⅢ前三个字母来自于菌种名称H. influenzae,“d”表示菌系为d型血清型;“Ⅲ”表示分离到的第三个限制酶。 Eco RI—Escherichia coli RI Hin dⅢ—Haemophilus influensae d Ⅲ Sac I (II)—Streptomyces achromagenes I (Ⅱ) 三、Ⅰ型和Ⅲ型核酸内切限制酶的缺点 a.Ⅰ型核酸内切限制酶虽然能够识别DNA分子中的特定序列,但它们的切割作用却是 随机的,在距特异性位点至少1000bp的地方可以随机地切割DNA分子,因此这类酶在基因克隆中显然是没有用处的。——远距离随机切割 b. Ⅲ型核酸内切限制酶大约从距离识别序列25bp处切割DNA分子。——远距离定点 切割 c.Ⅰ型核酸内切限制酶和Ⅲ型核酸内切限制酶,在切割反应过程中,都会沿着DNA分 子移动,因此是一种需要能量的过程。——需要能量的反应 d.Ⅰ型和Ⅲ型核酸内切限制酶,一般都是大型的多亚基的复合物,既具有内切酶活性, 又具有甲基化酶活性。——内切酶活性和甲基化酶活性 四、Ⅱ型核酸内切限制酶的特点 (1)基本特点: ①在双链DNA分子上有一个特殊的靶子序列,即所谓的识别序列,并由此切割DNA 分子形成链的断裂;——识别序列 ②2个单链断裂部位在DNA分子上的分布,通常不是彼此直接相对的;——单链切割

哈工大酶工程试题答案

年级2001 专业生物技术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 1.酶工程 2.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 4.诱导酶 5.Mol催化活性 6.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 8.修饰酶 9.非水酶学 10.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 。 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产酶量,三是菌种不易,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反应法和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酶制剂,酶制剂,酶制剂和 酶制剂。 8.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9.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10.模拟酶的两种类型是酶和酶。 11.抗体酶的制备方法有法和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 2.写出三种分离纯化酶蛋白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3.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 4.下面是某人对酶测定的一些数据,据此求出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和米氏常数。

10-6 10-6 10-5 10-5 10-5 10-4 10-4 10-2 酶工程试题(B) 一名词解释 1.抗体酶 2.酶反应器 3.模拟酶 4.产物抑制 5.稳定pH 6.产酶动力学 7.凝胶过滤 8.固定化酶 9.非水酶学 10.液体发酵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值增加,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不变,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 减小,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 2.菌种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和培养法。 3.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 和等。 4.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有,,。 5.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是,,, 。 6.根据酶和蛋白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有法,法和 法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8. 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9.酶与抗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酶能够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从而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而抗体结合的抗原只是一个态分子,所以没有催化能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生产实践中,对产酶菌有何要求 2.对酶进行化学修饰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列出用共价结合法对酶进行固定化时酶蛋白上可和载体结合的功能团 4.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 倍数。

酶工程实验试题及答案

1、酶的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热处理法 2、提取酶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醇、丙酮、异丙醇、 3、酶生产的主要方式:固体发酵、液体深层通气发酵、固定化细胞或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 4、酶的抽提剂有:稀酸、稀碱、稀盐、稀有机溶剂等 5、测定酶蛋白含量的方法: 凯氏定氮法、双缩尿法、Folin 酚法、紫外法、色素结合法、BCA法、胶体金测定法 6、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抑制剂、激活剂 7、包埋固定化酶的凝胶有: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醇、光敏树脂、琼脂、明胶、海藻酸钙 8、酶的回收率:是指直接测定的固定化酶的活力占固定化之前的活力的百分比。 9、纯化倍数:就是经过纯化后得到的比活力与纯化前比活力之间的比值。 10、盐析的原理:蛋白质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加入无机盐,随着盐浓度增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但当盐浓度增到一定限度后,蛋白质将从溶液中析出。 11、在酶的反应过程中如何确保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值。 保证最适温度的方法:通过发酵罐的热交换设施,控制冷源或热源流量;通过曲室的通风和加热设备控制。保证最适pH的方法:加酸或加碱,加碳源或氮源物质。 12、在发酵产酶过程中的准备工作: 收集筛选菌种,菌种保藏,细胞活化,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置,对发酵条件的控制。 13、为什么在测酶活实验中要连续不断的测酶活和酶蛋白含量 因为酶的活性会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14、终止酶反应的方法: 1、迅速升高温度; 2、加入强酸、强碱、尿素、乙醇等变性剂; 3、加入酶抑制剂; 4、调节反应液pH值。 15、固定化的优点: 1、可反复使用,稳定性高; 2、易与底物和产物分开,便于分离纯化; 3、可实现连续生产,提高效率。 16、培养基的成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水。 17、菌种保藏方法: 1、斜面低温保藏法 2、液体石蜡油保藏法 3、砂土管保藏法 4、真空冷冻干燥法 5、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18、发酵产酶的操作过程:配置培养基、分装、灭菌(112℃—115℃,20min)、孢子悬液(将无菌水加入斜面培养基)、接种、培养(32℃,180r/min,培养72h) 19、测定酶活的方法: 1、在一定时间内,让适量的底物与酶在最适合条件下; 2、加入酶抑制剂或升高温度等方法快速终止酶反应; 3、加一定量的显色剂与底物反应,测定液体的吸光度; 4、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出酶活 20、壳聚糖酶如何筛选:采用透明圈法,透明圈法直观、方便、根据壳聚糖不溶于水,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培养基浑浊。如果有该酶存在,即可降解壳聚糖为壳寡糖,壳寡糖容易被分解吸收,所以形成透明圈,从而可筛选出产生壳聚糖酶的菌株21、产壳聚糖酶初筛平板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会出现透明圈,其原因是根据壳聚糖不溶于水,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培养基浑浊。如果有该酶存在,即可降解壳聚糖为壳寡糖,壳寡糖容易被分解吸收,所以形成透明圈 22、酶反应器: 分批式搅拌罐反应器、连续流搅拌罐反应器、填充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模型反应器、鼓泡塔反应器 23、对产酶的菌种的要求是: 1、产酶量高;2、繁殖快,发酵周期短;3、产酶稳定性好,不易退化,不易被感染;4、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容易培养和管理;5、安全可靠,非致病菌。 24、在使用离心机时应注意事项 25、尿酶提取过程中为什么要在冰浴中进行 在冰浴中进行可以使尿酶处于低温条件下,低温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活性,在适合的温度下可恢复酶的活力 26、填充床的制备及应用的要点 装柱——平衡——应用——检测 装柱:均匀、无裂缝、无气泡、平整;平衡:1—2倍柱床体积缓冲液;应用:3%尿素溶液; 检测:定性:纳氏试剂(黄色或棕红色沉淀)——定量:取20ml流出液,用0.05mol/L标准HCL滴定(加2—3滴混合指示剂)

酶工程考试重点(第三版)

1、酶工程的定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 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的催化特性得以改进,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2、酶的基本特征,酶命名的方法有哪些,蛋白类酶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等 每一种具体的酶都有其具体的推荐名和系统命名。推荐名是在惯用名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和修改而成的。酶的推荐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底物名称,第二部分为催化反应的类型,后面加一个酶字,不管酶的催化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用同一个名,如葡萄糖氧化酶,表明该酶的作用底物是葡萄糖催化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酶的系统命名更加详细更准确地反映出该酶所催化的反应。系统命名包括了酶的作用底物酶作用的基团及催化反应的类型,如上述葡萄糖氧化酶的系统命名“β-D-葡萄糖:氧1-氧化还原酶”,表明该酶所催化的反应以β-D-葡萄糖为脱氢的供体,氧为氢受体,催化作用在第一个碳原子基团上进行,所催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蛋白酶类的分类 1、按照酶催化作用的类型,将蛋白酶类分为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 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 2、每个大类中,按照酶作用的底物、化学键或者基团的不同,分为若干亚类 3、每一亚类再分为若干小类 4、每一小类包含若干个具体的酶、 3、酶的生产方法有哪些 酶的生产是指通过人工操作而获得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 酶的生产方法分为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3种,其中提取分离法是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的方法,生物合成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酶生产的主要方法,而化学合成法至今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4、酶的生产合成调节理论,包括操纵子,诱导作用,阻遏作用 1、操纵子在原核基因组中,由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及其调控区组成的一个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 ①结构基因是决定某一多肽的DNA 模板,可根据其上的碱基顺序转录出相应的mRNA,然后再可通过核糖体转译出相应的酶 ②启动子:能被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所识别的碱基顺序,是RNA聚合酶的结合部位和转录起点 ③操纵基因:位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碱基顺序,是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能通过与阻遏物相结合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 ④调节基因:用于编码组成型调节蛋白的基因,一般远离操纵子,但在原核生物中,可以位于操纵子旁边,编码调节蛋白。 2、酶合成调节的类型:诱导和阻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