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
从“一种可能性”到“单向度”——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技术批判思想比较

从“一种可能性”到“单向度”——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技术批判思想比较王飞【摘要】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两位著名思想家.具有师生关系的两位德国哲学家都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令世人震惊的思考,不过由于他们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意见分歧以及后来在政治上的对立,使人们更多关注他们的争论,而很少注意他们在思想上的连续性.然而从“一种可能性”到“单向度”,绝不单单是文字上的藕合.深入分析他们的技术思想,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其理论基础又有根本不同之处.【期刊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技术;一种可能性;单向度【作者】王飞【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作为20世纪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无疑是西方少数几位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思想进程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学生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年)同样成绩斐然。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长达50多年之久的职业学术生涯中,共出版论著、论集、论文、演讲稿、谈话录近百种之多,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库”。
具有师生关系的两位德国哲学家都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令世人震惊的思考,不过由于他们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意见分歧以及后来在政治上的对立,使人们更多关注他们的争论,而很少注意他们在思想上的连续性。
然而,从“一种可能性”到“单向度”,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藕合。
深入分析他们的技术思想,会发现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连续性,但其理论基础又有根本的不同,本文试图揭示两人思想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的深层原因。
反对以往的形而上学研究传统的存在主义哲学,试图把哲学的主题从天上拉回人间,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
严格来讲,对当时人的生存状况的考察,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1]。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
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
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
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
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
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
这就是“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爱欲与文明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能够代表我们小组上台来汇报下这个学期“西方社会学”专业课冯老师发起的“读书报告会”的阅读成果,下面我分为四个部分为大家展示下我们阅读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成果。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把当代哲学中的某个哲学派别与马克思、特别是早期马克思的思想相融合,试图为治疗今日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提供药方,并为未来社会设计宏伟蓝图,可以说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倾向。
在这方面,本书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就是一个突出人物。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
马尔库塞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年轻时曾参加过社会民主党,1922年他拿到弗来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售书为生,又于1928年返回弗赖堡学习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马尔库塞在1928年发表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试图综合哲学视角下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这一论题将在后来被各种“存在主义的”或“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如萨特、梅露旁蒂等再度提起,并且对美国新左派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影响。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许多人那里已经堕落成了一种模糊的正统理论,因此需要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用“现象学的”经验去明晰这一理论。
同时,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个体的位置,因此究其一生马尔库塞都关注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以此补充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历史继承性

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作者:石环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0期摘要马尔库塞的一生并不曲折,但他的思想却显现出扑朔迷离的景象,一方面因为他的研究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在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多种潮流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都对其产生过影响。
关键词海德格尔马克思黑格尔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如果要问马尔库塞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家,答案是多样的,人们给马尔库塞贴上了很多不同的标签,如“马克思主义者”、“弗洛伊德主义者”、“存在主义者”或“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者”等等。
之所以对马尔库塞的思想有如此多样性的判断,是因为他的确曾受到过这些思想倾向的影响。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马尔库塞思想发展中有这样一个特点:一贯性和连续性。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马尔库塞早期的思想中有很深的海德格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印迹,但其在晚年引进弗洛伊德的学说时,并没有抛弃之前影响他的思想家的思想,而是把所有思想观点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在其晚年的著作中,人们仍能找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印迹。
对马尔库塞的思想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无疑是海德格尔的理论。
这不仅因为马尔库塞曾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和助手,并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而且因为马尔库塞学术思想始终未变的中心,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解放,也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角度出发的。
马尔库塞学术生涯的开端(1928年——1932年)是在弗莱堡度过的。
马尔库塞的第一篇论文《对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的贡献》就是在此间发表的,这篇论文被看作是他最早试图把海德格尔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文章。
与此同期,他在导师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完成了教师资格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和历史性理论的基础》,这篇论文带着明显的海德格尔的痕迹,表现出海德格尔自身对黑格尔哲学形而上学的特征的关注。
此外,在马尔库塞所发表的其余十多篇论文、书评中,海德格尔特有的术语清晰可见。
单向度的人

– 工人们发现, 资方正在通过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对付工人们的联合。把 工人们的普遍不满, 如“舆洗室不卫生”、“工作太危险”、“费用太低” 等转变为特殊的、具体的条件和情景, 从而采用相应的办法解决。
– 机械化不断地降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 – 同化的趋势进而表现在职业的层次中。 – 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这在对劳工阶级和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文明一体化”的广泛讨论中变得十分明显。 – 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
• 而其他落后国家的新发展也很难避免如发达工业国家前景般的命运。 因为,机械过程要求顺从一种无形的理性系统,这一系统是对那些还 保留着神圣光圈的价值准则和社会制度的全面破坏和世俗化。
2024/3/6
12
第三章
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化趋势
• 在本章中,文学的某些重要观念、重要形象及其命运将表明技术合理 性的进步正在如何清除“高层文化”中的对立因素和超越性因素。它 们事实上屈从于流行在当代工业社会发达地区的俗化趋势。
2024/3/6
14
第四章
话语领域的封闭
• 发达工业社会把缓和主人与其依附者矛盾的言语, 引进了“中介机构”。 这种语言是肯定性的单向度语言, 它与否定的语言针锋相对。
• 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 说着不同的话语, 但他们都表达着新的术语。这 些话语命令、组织和引导人们去做、去买、去接受。它省略了句子成 分之间的张力和空间, 省略和浓缩了句子的有关成分, 它拒绝对意义的 进一步发展。
• 谁来做这些事情?——造反学生、少数民族和流民无产者肩上—(亚 阶层)。
马尔库塞

建立“新感性” 建立“新感性”
艺术提供了感性解放的可能
感性本身就是革命的、 感性本身就是革命的、否定的 对抗现实理性,反叛既存现实的秩序化、 对抗现实理性,反叛既存现实的秩序化、合理化和工具理 性的控制
艺术是大拒绝
艺术无论仪式化与否,都包容着否定的合理性。 艺术无论仪式化与否,都包容着否定的合理性。在其先进 的位置上,艺术是大拒绝,是对现存事物的抗议。 的位置上,艺术是大拒绝,是对现存事物的抗议。
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海德格尔指导,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海德格尔指导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海德格尔指导,
后从事过六年的书籍出版、 后从事过六年的书籍出版、发行工作 1929年: 年
重返弗赖堡, 重返弗赖堡,后因与海德格尔的政治分歧而离 开
后:
结识霍克海默, 结识霍克海默,到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此后
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51)和 )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1954) ) 任教于勃兰第斯大学( 任教于勃兰第斯大学(19541965)、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 )、 哥分校(1965-1976) 哥分校( )
1951年妻死;1955年结婚 年妻死; 年妻死 年结婚 1979年回德国讲学时去世 年回德国讲学时去世. 年回德国讲学时去世
对“形而上学”的清除,实际是对大脑的清除;“肯定性思维方 形而上学”的清除,实际是对大脑的清除; 式”的胜利
单向度的人
人们丧失了否定性、 人们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
美学: 美学: 拯救的乌托邦
审美和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
艺术与幻想
在想象中,个体与整体,欲望与现实, 在想象中,个体与整体,欲望与现实,幸福与理性得到 了调和。 了调和。 美学形式的背后乃是美感与理性的被压抑的和谐, “美学形式的背后乃是美感与理性的被压抑的和谐,是 对统治逻辑组织生活的持久抗议, 对统治逻辑组织生活的持久抗议,是对操作原则的批 判。”
【传播名人堂】赫伯特·马尔库塞:“新左派之父”

【传播名人堂】赫伯特·马尔库塞:“新左派之父”Herbert Marcuse赫伯特·马尔库塞铛铛~一期一会又来啦~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新左派之父”——赫伯特·马尔库塞。
01学术生平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6年,马尔库塞被征召入德国军队服役,并于之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年,他以论文《关于艺术家的德国小说》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弗莱堡大学,马尔库塞结识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并接受了海德格尔的指导。
1928年,他成为海德格尔的助手。
1932年前后,马尔库塞首次接触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并深深地被马克思的学说所吸引。
1957年,马尔库塞出版了《爱欲与文明》,这本著作尝试将批判理论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魏格豪斯称之为马尔库塞的“启蒙辩证法”。
1958年,马尔库塞推出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由此成为新时代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
1964年,马尔库塞出版了其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单向度的人》,这本著作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65年,马尔库塞辗转来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直到20世纪70年代退休。
在这期间,马尔库塞陆续发表了一批文章并经常对学生演讲,并且获得了美国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
由于他的立场有别于旧左派,并受到新左派运动的推崇,他也被媒体和学生誉为“新左派之父”。
1979年7月29日,马尔库塞在德国讲学期间不幸病逝于慕尼黑附近的施塔恩贝克。
除了以上提到的著作之外,马尔库塞的主的一要著作还包括《理性与革命》(1941)、《审美之维》(1979)。
02主要理论贡献马尔库塞在批判理论的谱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应该说,马尔库塞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他并不单纯借鉴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还深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其他学者的影响。
总体上看,马尔库塞与非理性哲学在对待现代技术文明的立场上一脉相承,是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的。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一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两个哲学史上的革命家,一个在20世纪通过对‚忘在状态‛的揭示追根究底地批判了西方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一个在19世纪以人在感性活动中的异化揭露了一切既往的‚哲学真理‛和其他‚意识形态‛都是这种异化的观念的回声。
在这两位思想大师之间虽有时间上的百年之隔,虽在哲学的述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各自所发动的革命,是同一性质的思想大事变,并且都是对人类当代状况及其根本问题的击中要害的阐明。
因而,他们之间在思想上的相遇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他们的哲学革命都是对形而上学藩篱的挣脱,所以必然导致对人类历史之意义的新的存在论阐释。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在历史之思中相遇。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上世纪所实行的哲学革命的真实成果。
这一成果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震动,成为诋毁或颂扬、歪曲或尊奉的对象。
一句话,不管怎么说,它成了任何思想者、学派或思潮都无法忽视的学说,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萨特赞扬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他所指的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哈贝马斯则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凡此种种理论现象都表明:经过了现象学运动、而后开出了一条存在论上的新路的当代西方思想(主要表现在欧陆哲学中),仍然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觉察到了自身的某种空缺。
因此,产生于19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当代西方思想中的强有力的对话者和参与者。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重要性和地位,是由当代状况所引起的当代问题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洞见超出了近代哲学的思想范畴,它对人、自然和历史的看法,对于人类的当代状况及其问题的根由具有深刻的揭示作用。
如果对当代问题采取在近代哲学视野范围内的理解,那么,就不能理解这些问题本身真正的当代性,因此也就不需要重返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只需要坚持被近代化了的历史唯物主义,更毋庸提什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论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丁国旗内容摘要:“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是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结缘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于人的“非本真”状态的分析,对于人类社会中人的“异化”的阐述都深深吸引着马尔库塞,马尔库塞在海德格尔这里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走向新的“具体”的科学之路,他的“具体哲学”的提出即受惠于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滋养,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追求似乎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海德格尔情结。
然而,由于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论缺陷,加上早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影响,马尔库塞对于海德格尔的理论一直试图进行一种修正工作。
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使马尔库塞最终在马克思这里找到了真正心意的哲学追求,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也就此结束。
关键词: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具体哲学;海德格尔哲学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生的革命行动,给马尔库塞带来了较早的对于革命、自由和解放的思考,他自己也以满腔的热情加入了社会民主党,并参加到战斗中去。
然而,到1919年1月,当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被暗杀,革命惨遭失败之后,他也最早地看到了德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不足和缺陷。
于是在这一阶段,他开始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在战争期间,马尔库塞已经读到过一些社会主义的小册子——试图借此弄清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德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一直无力弄清的左派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关系问题。
然而,他并没有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就这样,在失望和痛苦中,他离开柏林来到弗莱堡,进入大学,开始了他早就感兴趣的文学研究,并于192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
之后,他又离开弗莱堡做了多年的书刊发行和出版工作。
1927年,当《存在与时间》出版的时候,他就读到了它。
海德格尔的哲学和研究方法、海德格尔令人振奋的性格,深深吸引了他。
于是,1928年他重返弗莱堡,开始向海德格尔学习哲学,直到1932年希特勒上台的前几天离开德国。
在多年后的一次谈话中,马尔库塞说道:“我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现了我们曾经在胡塞尔那里发现的东西:即一种新的开端,一种新的愿望,以便把哲学置之于真正具体的基础——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条件,而不是那些纯属抽象的观念和原则。
”①的确,正是受惠于海德格尔哲学的这种训练,马尔库塞后来的美学思想才在20世纪显现出他独特的魅力。
“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成为他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追求,一直影响着他之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归趣,难怪有论者认为,“海德格尔的‘操心’范畴,是马尔库塞思想贯穿始终的核心课题。
”②然而,马尔库塞虽然从海德格尔那里学了不少东西,但他并未囿于海德格尔的理论樊篱,而是在遵循海德格尔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当然也正是这样,他与海①转引自马尔库塞《审美之维》“译序”,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Peter Lind, Marcuse and Freedom, Croomhelm Limited, Beckenham, 1985,p.61.德格尔的学术缘分有了更多不和谐的音符,以致造成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一、“非本真”状态与“根本性活动”在《德国艺术家小说》中马尔库塞在区分小说与叙事诗时曾指出:小说培养的是个体对于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存在方式的向往和奋斗①。
“真实”这一词的出现预示着马尔库塞后来对于海德格尔“本真”(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可能的心领神会。
马尔库塞声言《存在与时间》对于他自己的研究工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这本书中它向我们展现了在哲学史中所达到的一个新起点。
这个起点就是资产阶级哲学从内部消解了自己,创立了一个清晰的走向新的‘具体’的科学之路。
”②马尔库塞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本真性”的追寻导致一种“根本性活动”(the radical act)——所谓“根本性活动”也就是人对于自己和环境的改变的活动,而海德格尔对于“非本真性”的分析,通过暗示社会怎样来统治个体的问题,揭示了对于激进行动的阻碍因素,这一点将引导他后来对于弗洛伊德的兴趣与研究。
马尔库塞相信海德格尔的哲学起点“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克服了流行于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客观的二分法,同时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概念说明了一个历史运动的过程,克服了永无止境的对于现实本质的唯心和唯物的争论。
与胡塞尔不同,海德格尔似乎已经把现象学的方法具体化了,并发展了关于人的每天存在....的现象学。
这种新的具体和历史的方法提供了进入具体的社会和人类事物的切入点,这些是海德格尔学说的魅力及其对马尔库塞的诱惑之处。
海德格尔解决“非本真”的异化的存在方法就是他的个体真正的筹划计划,即要求用一种根本性的行为来实现个体的自我改造。
他认为在一个“非本真”的状况下,人还有向往“本真”的能力。
他认为每一天的焦虑、死亡的面临、罪恶和对于良心的呼唤可以把个体带到对每天世界的拒绝和对于本真的选择的准备之中。
③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从“非本真”到“本真”的转变需要的是:决断(resoluteness)。
而这一决断的动力不是源于人类社会的什么传统,而是源于人的遗传的潜能。
海德格尔所说的“遗传”是指个体向往“本真”的所有过去的能力,而“传统”则是指对于这些能力的解释。
非常明显,海德格尔是以遗传为根来对抗传统的,他寻求到的是“源”,是人在本能层次上的对于一种“本真”状态的追求的能力。
虽然海德格尔这里的“源”并不是指的人的形而下的生物本能,但他毕竟找到了一个可以和传统对抗的东西,为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开启了一种思路。
以遗传为根来对抗传统,应该说对于后来马尔库塞以“爱欲”与“新感性”为其现世救赎的重要手段直接相关,只是海德格尔的玄虚促使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那里找到了更为具体的着落点。
马尔库塞从海德格尔那儿发现了对于社会的批评性分析,和一种克服“无法容忍的生存条件”的“根本性活动”。
这样,他就通过综合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而创造出了一种被萨特称为“革命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revolution)的理论。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①参见Douglas Kellner,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 p.382, 注31。
②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转引自Douglas Kellner,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 p.43。
③参见Douglas Kellner,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 p.45。
是:“既然发展只能通过他自己的行为,未来就将是一种不断的对于当下状况的否定。
……因为必要的存在从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成为一种堕落,所有的存在形式都变为非本真的,那么使本真的存在成为可能的历史的行动就必然是革命的行动。
”①马尔库塞对于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综合几乎是天衣无缝的,这一观念还直接影响了马尔库塞后来对于艺术、美同生活现实以及与人类未来和解放的关系的基本看法。
“根本性活动”这一概念是存在主义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
马尔库塞引用马克思名言----“激进就是抓住事物之根。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②----来阐释这一点。
这样马尔库塞就既脱出了海德格尔“存在”的抽象性,又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很好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马尔库塞认为:“根本性活动要依据行为人及其所行动的环境的本质的需要,通过行为的发生,而指向对于某些绝对非容忍的事物的改变,并把自己的需要置于其中,即废除非容忍的东西。
”③这里所谈的“需要”(有时用“历史性需要”)是指在一个主客辩证的意义上来理解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指客观的历史理论。
通俗地讲,就是说历史需要与人的需要成为一个相互成全的关系:这种激进行为的需要是由内在的需要来决定的,这种行为的需要又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中。
显然,马尔库塞在这里并没有放弃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念,而是企图用“根本性活动”这一概念来综合个人斗争和阶级斗争,把海德格尔的“决断”和“本真性”概念,同马克思的革命观念在“根本性活动”上统一起来。
二、海德格尔的“异化”观在海德格尔看来,现存社会中所有个体都落入到了公众和他人的主宰之中,屈从于规范的行为模式,落入到一种非本真的存在之中,人失去了他的个体性和主动性,而无法发展他的创造力、意志和责任等。
海德格尔的这一分析加深了马尔库塞先前通过研究马克思而得到的印象,即既有社会总体上是腐败的,同时也解释了马尔库塞对革命意识在既有条件下得不到更好发展的疑虑。
这是马克思著作中没有说清楚的东西,通过消化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沉沦”“被抛”等范畴,马尔库塞看到了人在现实生存中的“异化”现象。
提到“异化”,我们不能不提到卢卡奇对于马尔库塞的影响,这与海德格尔对于异化的分析也是相关联的。
Rolf Wiershaus曾强调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之源是海德格尔和卢卡奇,他说:“两个对马尔库塞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乔治·卢卡奇和马丁·海德格尔,他们在20年代作为异化、物化和非本真的哲学家而获得声望。
”④虽然马尔库塞自己的异化理论也有着一个黑格尔-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但在他看到马克思《手稿》之前,对于异化的理解显然主要就是卢卡奇和海德格尔的,卢卡奇和海德格尔都谈到了人被物化(reified)为物(thing)的趋势。
其实卢卡奇与海德格尔的异化观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海德格尔喜欢用①转引自Douglas Kellner,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 p.46。
②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见Douglas Kellner,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 p.41。
③转引自Douglas Kellner,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 p.41。
④Rolf Wiershaus,Die Frankfurter Schule, see Charles Reitz, Art, Alienation, and the Humaniti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 Albany, 2000, p.66.“非本真”、“沉沦”和“常人”(das man)来界定异化,而卢卡奇则用“物化”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