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驱油技术讲座1
化学驱油技术讲座1综述

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
依靠化学、物理方法补充地层能量采油(可提高采 收率6-20%)
化学剂
EOR/IOR:ENHANCED(IMPROVED) OIL RECOVERY即提 高采收率,以最大限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总称。包括一 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等,但更强调三次采油。
目前文献多称“IOR”。
化学驱油
CHEMICAL FLOODING
EOR/IOR
热力采油 THERMAL RECOVERY
气驱
GAS DRIVE
微生物采油 MEOR
聚合物驱法 复合驱油法ASP\SP 碱水驱油法 表活剂\胶束驱油法
聚合物 驱
二元驱 三元驱
非均相 复合驱
乳液表 活剂驱
泡沫驱
√
√
√
√
√
√
√
√
√
√
√
√
√
√
备注
成熟
先导 试验
√
√
储备
√
√
√
√
√
√
√
√
先导
√
试验
高温高盐 油藏类别
Ⅰ类 Ⅱ-1
Ⅱ类 Ⅱ-2 Ⅲ-1 Ⅲ-2
Ⅲ类 Ⅲ-3 Ⅲ-4
地层 温度
℃
60-70
70-80 70-80 <80 <80 80-90 90-95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油技术与应用
曹绪龙 2015年07月14日
主要荣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ACS会员、SPE 会员及
EOR/IOR分会学术委员、中石化化学驱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主任、油田高级专家。
主要奖励: 曾获得国家科技二进步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前瞻奖、科技进步奖10项,
第二章 化学驱

第二章 化学驱
人工合成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
相对分子量:100-2000万; 水解度:1-45%;浓度: 25-2000mg/L;注入量: 0.25-0.60VP。
热稳定性较好;剪切 稳定性较差;化学稳 定性较差;生物稳定 性较好。
第二章 化学驱
天然聚合物:生物聚合物XC(不常用)
且比较经济。含丙稀酰胺的两性聚合物溶液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阴离子
度(水解度)不断增大,分子链上正负电荷基团数目出现不相等,分子 链的卷曲程度随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溶液粘度大大下降,抗盐性能逐
步消失。更值得重视的是,两性聚合物的阳离子基团会造成聚合物在地
层中的吸附量大幅度增加,聚合物大量吸附在近井地带,严重影响驱油 效率,增加三次采油成本,可见,两性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油田。
第二章 化学驱
HPAM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1)溶解速度慢(水化溶涨,配制需要较长时间); (2)降解(热降解、剪切降解和氧化降,≤93℃);
(3)盐敏(不适合于高矿化度地层)。
第二章 化学驱
(2) 助剂 除氧剂: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甲醛 和硫脲等,用于减少聚合物的氧化降解 (提前加); 杀菌剂:如甲醛、戊二醛等,用于减少XC 生物聚合物的生物降解。
第二章 化学驱
(2)熟化:聚合物的配制过程中,熟化是很重 要的。所谓熟化就是聚合物在水中的水解,并 充分溶解,以获得所要求的粘度的化学变化和 物理变化的综合过程。聚合物干粉经分散装置 润湿后,仍需悬浮在水中一定时间,经过溶胀 阶段,一般 6-8 小时,现场实际 2 小时左右,才 能充分溶解若水温过低还需要更长时间 ( 熟化 罐) 。
第二章 化学驱

第二章 化学驱
d.开发新的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如HEC和SG HEC是一种改性的天然聚合物,由纤维素经碱 化和羟乙基化得到,其的结构式为
第二章 化学驱
SG是一种生物聚合物,由小核菌属真菌在葡萄 糖中发酵制得,其结构式为
(1)开发新型或改性的聚合物 两性聚合物的研制 耐温耐盐单体的研制 梳型聚合物的研制 多元组合聚合物的研制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制 共混聚合物
且比较经济。含丙稀酰胺的两性聚合物溶液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阴离子
度(水解度)不断增大,分子链上正负电荷基团数目出现不相等,分子 链的卷曲程度随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溶液粘度大大下降,抗盐性能逐
步消失。更值得重视的是,两性聚合物的阳离子基团会造成聚合物在地
层中的吸附量大幅度增加,聚合物大量吸附在近井地带,严重影响驱油 效率,增加三次采油成本,可见,两性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油田。
阀、混合器及计量仪表等的影响。注聚前还必须进行必
要的预处理。
第二章 化学驱
(1)配制母液:聚合物一般先用低矿化度的清 水配制成高浓度的水溶液,既聚合物母液,为 保证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层后达到良好的驱油效 果,一般要求地面配制的聚合物母液浓度在
5000mg/L左右,低温或常温配制(分散装置)。
第二章 化学驱
②耐温耐盐共聚物
耐温耐盐单体共聚物的研制的主导思想是研制与钙、镁离子不产生
沉淀反应,在高温下水解缓慢或不发生水解反应的单体,如2-丙稀酰胺 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N-乙烯吡咯烷酮(N-VP),3-丙
稀酰胺基-3-甲基丁酸钠(Na-AMB),N-乙烯酰胺(N-VAM)等,将
一种或多种耐温耐盐单体与丙稀酰胺共聚,得到的聚合物在高温高盐条 件下的水解将受到限制,不会出现与钙、镁离子发生反应出现沉淀的现 象,从而达到耐温耐盐的目的。这类聚合物能够真正做到长期耐温抗盐, 但按现在的生产条件得到的耐温抗盐单体成本太高,大规模用于三次采 油在经济效益上难以保证,还必须进行大量的攻关研究,降低耐温耐盐 单体的生产成本,提高单体的聚合活性。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石油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要保持油田的稳定生产和提高油田的产量,研究和实践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物质在油藏中生物或地球化学反应的行为来改变岩石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油田开采率,减缓油藏老化速度,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在于:1.提高原油采收率。
传统的采油方法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油田采收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但是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促进油藏中残存油从孔隙中流动到井筒中,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减少环境污染。
一些黏稠或粘附于石油管道内壁的油污可以被化学驱油技术解决,避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3.提高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一些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经济效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开采方法,忽视了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而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延长油藏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生产。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案例和新的技术涌现。
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在油藏中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研究表明,添加吸附剂可以增加盐池油田的采收率。
可添加的吸附剂种类包括胶体矿物、活性氧化铁、纳米气凝胶、碎屑微粒、活性炭等。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使油和水混合起来流体分离的特性。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油和水的浸润性来使原本在岩石中的油得以被压缩成一个聚集体,从而增加流动性。
适合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包括吖丙基酚、硫酸盐基类表面活性剂等。
3、聚合物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粘度,改变油水间的黏附力。
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来改善油水混合的机会从而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_冷俊

当代化工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
Vol.43,No.8 August,2014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
冷 俊,潘 一,李东胜,李晓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1)
摘
要:三次采油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化学驱油则是三次采油的主攻技术。化学驱油是向地层中
聚合物驱是指在注入水中加人可溶的高分子聚
合物,以增加水相黏度,同时降低水相渗透率,改
善油水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系数,达到提高原油
采收率目的的方法[12]。聚合物驱核心是增大油水流
度比,通过降低注入水的流度即提高驱替相的黏度
得以实现。聚合物驱也通过平面绕流作用和纵向调
剖作用扩大波及体积[13]。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动态
在注入聚合物的过程中发生窜流,保证注聚驱油的
效果。
1.3 表面活性剂驱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驱是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产
化工
2014 年 8 月
生吸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原油的极限动剪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
>阴阳两性型[19,20]。研究表明,当含水率低于 70% 时,
总体来说,碱驱虽然提高洗油效率,但会对地
层造成伤害。碱使 pH 升高,加剧微粒运移伤害地
层。碱与储层岩石接触,发生多种物理化学反应,
不仅消耗大量碱,而且使黏土膨胀,严重时生成碱
垢,直接影响储层渗透率、注水井吸水能力以及油
井产能[11]。另外,碱使乳化原油脱水困难,当代驱
油当向无碱方向发展。
1.2 聚合物驱的应用
注入质量分数为 0.2%表面活性剂效果较好。当表面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与化学驱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与化学驱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中国石油与天然气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侯市作业区3陕西省榆林市1宁夏银川2陕西省延安市37190001 75000127100003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油田采油中的水驱和化学驱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水驱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流动并提高采收率。
然而,水驱存在一些限制,如水与油的不相溶性以及水的相对低粘度。
为克服这些问题,化学驱技术应运而生。
化学驱技术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等,它们通过改变油水界面张力和流体黏度来提高采收率。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水驱和化学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评价了其效果。
结果表明,化学驱技术相比水驱技术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但其应用受到成本和环境因素的限制。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化学驱技术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油田采油、水驱、化学驱、效果评价、增产技术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油田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在采油过程中,水驱和化学驱技术作为常用的增产手段备受关注。
水驱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流动,而化学驱技术则利用化学物质改变流体特性以提高采收率。
本文旨在探讨水驱和化学驱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分析其应用情况和效果,我们将揭示化学驱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水驱技术在增产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其限制和发展潜力。
这将为未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一水驱技术在油田采油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水驱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在油田采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主要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流动,以提高采收率。
水驱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各种油藏类型和开发阶段,如常规油藏、非常规油藏以及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等。
(一)水驱技术在常规油藏中应用广泛。
常规油藏通常由孔隙和裂缝组成,原油主要以自然驱动力为驱动力。
水驱通过注入水来改变油藏的物理特性,包括增加油藏压力和改变相对渗透率。
通过这种方式,水能够将原油推向井口,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张冉莉

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张冉莉发布时间:2021-10-27T02:33:06.60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0期作者:张冉莉[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油田开采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是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的形势,另一方面油田老化给开采企业加大了开采难度。
华东油气分公司泰州采油厂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油田开采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是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的形势,另一方面油田老化给开采企业加大了开采难度。
在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必须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石油企业加快攻克技术难题。
本文重点围绕油田化学采油工艺技术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同行业带来启发。
关键词: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引言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础原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近代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都已进入开采末期,油田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衰减,且开采成本及难度越来越大。
1国内研究现状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是化学驱特别是聚合物驱的典型代表。
大庆油田自1996年起开始工业规模应用聚合物驱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此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采收率迅速提高,聚合物驱石油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t。
化学驱技术已成为大庆油田成功稳产的关键技术。
然而在国内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撑,改变对进口石油能源的依赖是当务之急。
因此,提高油田产量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大部分油田都是水驱开发,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和高粘度使得大庆油田水驱采收率相对较低,多数油田的含水均在80%以上。
近年来,碱性聚合物(AP)和表面活性剂-碱性聚合物(SAP)驱油技术得到了发展。
这些新化学品的试验已经成功进行,即在废弃的开发试验区中进行试验,取得了明显提高采收率和明显降低含水率的效果。
同时,开发了无前置液化学驱油技术,对粘土含量高的油藏进行化学注入管理。
化学驱油剂的开发和生产,使以较低的成本驱替油藏成为可能。
油田化学第三章化学驱油优秀课件

随着MWO的减小,波及系数 增大,采收率提高
聚合物驱与水驱的对比 提高了平面的波及系数 提高了纵向的波及系数
四、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
聚合物溶液流过多孔介质渗透率降低,用残余阻力系数表示。
聚合物溶液流过多孔介质流动度降低,渗透率降低,形 成残余阻力的原因是聚合物在孔隙介质中的滞留,滞留在 多孔介质中有三种方式:吸附、机械捕集和物理堵塞。
大❖的稠聚化合水物驱不和堵增塞粘地水层驱。当渗透率低于20mD ,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
二、聚合物驱最常用的聚合物
用于油层的聚合物有特定的要求:有好的增粘性 能、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好、耐剪切、在油层吸 附量不大。聚合物主链应为碳链(热稳定性好),有一 定量的负离子基团(增粘效果好)和一定量的非离子亲 水集团(化学稳定性好)。
1、吸附
聚合物吸附是指聚合物通过色散力、氢键、静电作用聚 集在岩石孔隙结构表面的现象。NaCl浓度增加,吸附量 增加;分子量增加,吸附量增加;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 见表3-1
影响吸附量的因素为: (1)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粘土矿物>碳酸岩>砂岩,
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2)高分子的类型、分子量及浓度。酰胺基的同一高分子, M大,吸附量大; (3)水中含盐量、PH的影响。岩性相同,高分子相同,含 盐量越高,吸附量越大,PH值越大吸附量越小; (4)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吸附量减小; (5)动态吸附小于静态吸附(存在高速流动脱附)。
2、机械捕集
聚合物捕集是指直径小于孔喉直径的聚合物分子的无 规线团通过“架桥” 留在孔喉外的现象(图4-2)。
主要机理:
高分子结构柔软,在高速流动时变长与流动线保持
➢ 蒸汽பைடு நூலகம்油法(蒸汽驱) ➢ 油层就地燃烧法(火烧油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OR/IOR:ENHANCED(IMPROVED) OIL RECOVERY即提 高采收率,以最大限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总称。包括一 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等,但更强调三次采油。
目前文献多称“IOR”。
聚合物驱法
化学驱油
CHEMICAL FLOODING
复合驱油法ASP\SP 碱水驱油法 表活剂\胶束驱油法
室内 研究
聚 合 物 驱 I类 Ⅱ类 Ⅲ类 复 合 驱
三元 二元 泡沫
“八五” 以前
单井 试验
先导 试验 1992 1998
扩大 试验 1994 2002
推广 应用 1997 2005
1996 2000
“八五” 以前
2003
2005 1992 1997 2008
2000 2000 2003 2011 2003 2009
蒸汽驱油法/热化学驱油法
热力采油
SAGD驱油法
EOR/IOR
THERMAL RECOVERY
火烧油层驱油法
泡沫驱油法
气 驱
GAS DRIVE
CO2驱油法
惰性气体驱油法
微生物采油 MEOR
内源微生物驱油法 外源微生物驱油法
概
述
1、三次采油与提高采收率的概念
2、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概念 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4、化学驱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次采油(Primary Oil Recovery) 利用油层原有的能量采油(一般采收率<10%) 二次采油(Secondary Oil Recovery)
高压水
依靠注水补充地层能量采油(采收率达到20-40%)
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
化学剂
依靠化学、物理方法补充地层能量采油(可提高 采收率6-20%)
授权国家专利11项,其中1项获得专利金奖提名。
学术成绩: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独著或第一作者26篇,SCI期刊收录12篇
编书5部。
主要贡献:从事化学驱研究32年,丰富化学驱理论、建立适合胜利油藏聚合物驱、二
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等方法,主持编制化学驱方案 36个,为胜利油
田化学驱产油量5500万吨、增油量2700万吨做出贡献。
地层原油粘度(mPa.s) 油藏温度(℃) 平均空气渗透率(10 - 3 um 2 ) 地层水矿化度(mg/L) 边底水情况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中石化适合化学驱资源18.8亿吨
江苏, 2041, 1% 江汉, 2602, 1% 河南 15091, 8% 中原 7826, 4%
胜利 160528, 86%
化学驱是以目的油藏为对象,将化学与地质有机 结合,以化学及化学材料和油藏地质认识为基础,
以合理井网井距为前提, 以数值模拟为手段,以高效
体系设计为核心,通过向油层合理注入廉价高效驱油
化学剂来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种方法。化学
驱可以实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标,是多学科结
合的前沿性科学技术。
•以油藏地质特征、剩余油认识及合理井网井距为基础
Ca 2 + +Mg 2 + mg/L ≤ 200 ≤ 400 >400
温度:95-120℃;渗透率:50~100×10 - 3 μm 2 海上油田
在二次潜力评价四类的基础上,增加了V类和海上两种类型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2、化学驱资源评价
中石化分类型化学驱资源筛选结果
类别 Ⅰ Ⅱ Ⅲ Ⅳ Ⅴ 海上
合计
成熟
√ 先导 试验
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现状表
高温高盐 油藏类别 地层 温度 ℃ 地层水 矿化度 104mg/L 二价 离子 mg/L 地层原油粘 度mPa.s 地质 储量 万吨 目前化学驱 研究进展 聚驱后非均相复合驱 技术 聚合物驱 二元复合驱 聚合物驱 待研究 攻关聚合物驱 探索乳液驱
Ⅰ类 Ⅱ类 Ⅱ-1 Ⅱ-2 Ⅲ-1 Ⅲ类 Ⅲ-2 Ⅲ-3
“九五”国家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承担 胜利05课题:孤岛西区三元复合驱扩大试验 负责人:宋万超 颜捷先
下设4个专题:1.配方设计-曹绪龙 2.方案设计-孙焕泉 3.动态跟踪-张贤松 4.注采液处理-王建华(设计院)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2)、主要攻关项目
1996-1999“攀登-B”项目:化学复合驱基础研究 负责人:俞稼镛 宋万超 设4个课题:1.驱油体系与油藏原油的相互作用-李之平 2.驱油体系与岩石矿物的相互作用-姜炳南
Ⅲ-4
90-95
2-10
<100
19259
Ⅰ、Ⅱ类油藏储量基本动用,Ⅲ类油藏储量7.18亿吨,资源丰富, 是今后化学驱产量接替重要阵地。
提
一、化学驱油概述
纲
二、主要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三、矿场应用及动态规律认识 四、经济效益评价
概
述
1、三次采油与提高采收率的概念
2、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概念 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4、化学驱的两个基本问题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油技术与应用
曹绪龙 2015年07月14日
主要荣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ACS会员、SPE 会员及
EOR/IOR分会学术委员、中石化化学驱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主任、油田高级专家。
主要奖励:
曾获得国家科技二进步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前瞻奖、科技进步奖 10项,
驱油剂设计与合成
驱油化学剂 驱油剂优选 化 学
核心
体系研究与配方设计 驱油体系 驱油体系性能评价
驱
驱油体系渗流机理
关键
宏观渗流机理 微观渗流机理
驱油特征与规律
物理模拟规律 动态见效特征分析
EOR的概念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波及是基础 (必要条件பைடு நூலகம்,洗油是关键(充分条件)。
在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应在最
1983.12国家派出科学院人员到美国进行三采调研
1984年 开始国际合作-大港:日本三洋 胜利:哈里布顿 聚合物驱(国内第一港西聚合物驱试验) 胜采化学驱-胜利化学驱不可行
大庆:法国石油研究院 聚合物、微乳液驱 、表面活性剂驱
1985.06-1986.04 石油部派勘探开发研究院杨普华到美国能源部NIPER 学习三采。
2、化学驱资源评价
胜利油田分类型化学驱资源筛选结果
类别 Ⅰ Ⅱ Ⅲ Ⅳ Ⅴ 海上
合计
单元数 个 21 21 115 12 60 4
233
覆盖地质储量 108t 3.06 2.69 5.10 1.14 2.35 1.72
比例 % 19.1 16.8 31.8 7.1 14.6 10.7
100
分布油田 孤岛、飞雁滩 孤东、胜坨 胜采、滨南、利津、临盘 埕东、孤东、胜坨 临盘、商河、东辛 埕岛
16.05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3、适合化学驱方法
分类 Ⅰ Ⅱ Ⅲ Ⅳ 特高温(95Ⅴ 120℃) 中低渗(50100md) 海上 聚合物驱后 聚合物 驱 √ √ √ 二元驱 √ √ √ √ √ √ √ √ √ √ √ √ √ √ 先导 试验 √ √ 储备 三元驱 √ √ 非均相 复合驱 √ √ 乳液表 活剂驱 泡沫驱 √ 备注
借助BPPG-聚合物流度控制及调剖面 活性剂提高洗油效率 借助高水油比下增粘乳液流度控制 活性剂提高洗油效率
乳液-活性剂驱 2011年胜利油田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国外
目前国外80多个化学驱项目,其中复合驱项目28个
(二)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国内外化学驱应用状况-胜利
3.高效驱油剂及其多元组分的超加合作用-俞稼镛
4.复合驱油藏工程基础研究-颜捷先 课题4包括6个专题:1.多孔介质的流变学-化学所 2.物理化学渗流机理-黄延章 3.多项渗流与相 渗曲线 - 涂富华 4. 精细油藏描述方法 - 孙焕泉 5. 复合驱数值模拟 - 袁士义 6. 注采液分析与处理 方法-曹绪龙 “973”项目“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研究”负责人:沈平平 俞稼镛
60-70 70-80 70-80 <80 <80 80-90
0.6~1 <3 <3 ≤2 ≤3 <5
小于100 小于200 小于400 <1000 <2000 ≥600
<70 <80 80-200 <100 100-1000 100
30565 26886 9131 9428 22297 20812
国家重大专项 :高温高盐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 负责人:孙焕泉
设6个课题:1.驱油剂研发-曹绪龙 2.驱油体系设计-宋新旺
3.地质基础研究-刘显太 王军
4.数值模拟研究-杨耀忠 5.采出液处理-方红波 6.先导试验-李振泉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1.化学驱技术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
非均相复合驱
2006年胜利油田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1)、初期合作与化学驱大发展的奠基
1986.07大连全国提高采收率会议 主办单位:石油工业部
主体报告:美国三次采油现状-杨普华
胜利报告:1.重质油碱水驱可行性分析 2.胜利油田CO2驱室内研究
胜利参会人员:俞进桥 曹绪龙 赵政琪(钻采工艺研究院) 刘振武(胜采)
1986.10第一次全国化学驱资源评价
分油田化学驱资源筛选结果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2、化学驱资源评价
化学驱资源评价标准
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海上
空气渗透率 10 - 3 μm 2 ≥ 500 ≥ 100 大孔道严重
原始地 层温度 ℃ ≤ 70 ≤ 80 ≤ 95
目前地层水 矿化度 mg/L ≤ 10000 ≤ 30000 ≤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