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诗六义说

合集下载

诗六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六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六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嘿,你知道啥是诗六义不?诗六义呀,那可是古代文学里超级重要的东西呢!就好比是打开古代诗歌宝藏的一把钥匙。

风,那可不是刮的风哦!它就像是民间的歌谣,反映着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喜怒哀乐都在里面啦。

比如说里的那些风诗,不就把老百姓的日常展现得淋漓尽致嘛!“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这就是风的魅力呀!
雅呢,就像是朝堂上的雅乐,端庄、典雅。

这可是贵族们在一些正式场合演奏的呢,带着一种高贵的气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听着就感觉很有范儿,对吧?
颂呢,那可是对祖宗、神明的赞歌呀!充满了崇敬和庄严。

就好像我们对伟大的人表达敬意一样,颂就是这样一种崇高的表达。

赋,就像直接给你展示一幅画,明明白白地把事情摆在你眼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你知道了季节和要做的事呀?
比呢,就像是用一个东西去比喻另一个东西,让你更容易理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把剥削者比作大老鼠,多形象啊!
兴呢,就像是个引子,引出后面要说的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看似说雎鸠,其实是引出后面的爱情故事呢。

诗六义啊,就是这么神奇,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世界。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懂的,得好好琢磨琢磨。

我觉得呀,诗六义就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没有它们,古代诗歌哪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它们让我们能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情感和生活,这多有意思呀!所以呀,一定要好好了解诗六义,才能真正领略古代文学的美妙哦!。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

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

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

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

(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六义说的名词解释

六义说的名词解释

六义说的名词解释
六义是一个修辞手法,用于对一个词汇进行多义解释和引申,以
便达到修辞手法的效果。

1.名:六义中的“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字面义。

它是词语最
基本的意义,通常与其它义相辅相成,用于给词语的其他义进行衬托
和对比。

例子:花园的花,红红的煤。

2.实:六义中的“实”指的是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可以扩展为从字面意义上延伸到具体的事物、人或物品的描述。

例子:新郎实在是帅呆了!这个手机的外形实在太漂亮了!
3.比:六义中的“比”指的是词语的类比或比拟义。

它是通过将
词语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

例子:她的笑容美如花朵绽放。

玛丽安像一只优雅而敏捷的猎豹。

4.借:六义中的“借”指的是词语借用其他词语的引申义。

它通
过另外一个词的暗示或引用,扩展词语的意义。

例子:今天工作效率真是火烧眉毛。

请你帮忙一下,借用一下你的手。

5.喻:六义中的“喻”指的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

它通过将词语与别的事物进行隐喻联系,以便更好地表达意义。

例子:他是我心中的太阳,照亮了我的生活。

她的眼睛像两颗深邃的湖泊。

6.移:六义中的“移”指的是指代或移用他词义。

它通过用其他词语代替原词语的意义,以产生变化和效果。

例子:这把灿烂的笑容是她的专利。

他的硕果累累,一望数十年便是一家人。

通过六义的运用,单纯的字面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带给读者更多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六义也能增加修辞的表现力,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

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

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

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

(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
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
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
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一、1.(《毛诗大序》的)“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教材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题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3.(《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诗六义说
“六诗”“六义”说
与《序》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六诗和六义说。

《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则称诗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诗和六义的解释,自郑玄起,就夹缠不清。

他似乎是把“六诗”和“六义”等同起来,把它们都当作诗体; 但又似乎是把比、赋、兴当作诗的表现方法。

到刘勰,已经把比、兴作为方法来论述了。

明确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的是唐人孔颖达。

但同是唐人的贾公彦,却认为六诗皆体。

究系三体三用,还是六诗皆体,以后就一直没有明确过。

而正确的解读,对了解早期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特点来说,却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赋、比、兴的解读,不仅关系到对其原始义的的理解,实也关联到对于以后诗歌理论批评的认识,因为在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过程中,赋、比、兴一直处于核心的理论范畴之列。

如果认为六诗皆体,那么就应该从功用上来理解早期的诗歌观念;如果赋、比、兴是诗之用,那么就应该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早期的诗歌观念;如果先是体,后是用,那么就应该把前后分开说明诗歌观念是如何发展的。

或者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近百年来,学者们下了很大的功夫,穷其究竟,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章太炎讲六诗皆体,但已指出作为诗体的兴与《毛诗序》的兴的不同。

郭绍虞进一步发展,指出“关键就在‘六诗’与‘六义’的区别。

讲‘六诗’,只能指诗体;讲‘六义’,就可以兼讲体和用。

”这就可以这样理解:“六诗”与“六义”是不同的概念。

当然他和章太炎一样,也认为六诗皆体,风、雅、颂与赋、比、兴的差别,只在于合乐与不合乐。

章必功则提出“六诗”皆用说,认为“六诗”是诗歌教学的纲领,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教授的内容由低到高的过程。

对此一问题作了更为
深入的研究的,是王昆吾。

他明确论证了“六诗”是西周乐教的六个项目,服务于仪式上史诗的唱诵和乐舞。

其中风与赋是用言语传述诗的两种方式,分别指方音诵和雅言诵;比与兴是用歌唱传述诗的两种方式,分别指赓歌与和歌;雅和颂则是加入器乐因素来传述诗的方式,分别指乐歌和舞歌。

他还详细论述了从“六诗”到“六义”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

看来“六诗”和“六义”的区别及其演变的脉络是清晰可见了。

但事实上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

1986年,周策纵出版了他的《古巫医与
六诗考》,他认为“六诗”中风、赋、比、兴与古巫的名字相同或相关,雅、颂则和古巫的工作相关。

他是把“六诗”推原到更早的阶段去解释了,早到可以说与诗之创作相关。

与之相似的是赵霈林的《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他从原始兴象的产生与宗教观念的关系,到兴义的规范,作
了大量的论证,说明兴义的演变过程。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一问题的复杂性。

从文学观念的演变考察,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六诗”中是否遗存有诗的创作之初(献诗或者所采之诗的创作之初)的原始义;二是诗教和诗之用(典礼用诗与外交场合用诗)的含义;三是“六义”的概念。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脉络如何,似乎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来说明。

第一个层面与第三个层面(特别是其中的赋、比、兴)在作诗法上可能还有某些重合。

这些重合被后人囫囵为作诗法,如把“兴”解成“兴发感动”之类,并且用于解释后来的诗评,作诗法遂逐步成为赋、比、兴的正统解读。

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待专题研究来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