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合集下载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
四、被吃掉的先驱者
《药》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儿,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 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不多功夫,已经在肚子里了, 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 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 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先驱者被遗忘,被围观鉴赏,被横加 迫害,甚至被“吃”,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他们自身存 在对整个中华民族,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觉醒和解放的意义和 作用。
二、被围观鉴赏的先驱者
《药》先驱者夏瑜牺牲时民众围观的情景
老栓又吃了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 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 般,眼里闪出一种光。 一阵脚步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 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子街口, 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 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 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一、被遗忘的先驱者
《呐喊》《头发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回忆起清末民初的革命先驱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 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小年一击不中,在 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酷刑;几个小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 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 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早在忘却里渐渐地 平塌下去了。”
一、被遗忘的先驱者
《药》 “……..这坟是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 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决地吃了一惊;——分明 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塔尖圆的坟顶。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经典而又有深意的人物形象,他们多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学才华开阔的眼界。

他们崇尚清新的美学追求,厌恶俗套与浅薄无用之事,勤奋努力,追求完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多有着超凡的才智,并以此得到他们全面的博学,在思想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充满了洞察力与智慧力量。

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大局,用理性的观点阐述问题,思考问题,以探究真理。

同时也有着敏锐的品识,通过分析对事物的观察,能够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不仅表现出才智与博学,更表示出他们心中所拥有的远大理想,他们以智慧与勇气,不断去追求真理,努力去追求完美,勇敢与坚守,他们是鲁迅小说里最让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孙乘风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鲁迅先生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魯迅笔下的这些形象背后蕴藏着迷失与救赎、疯狂与隐喻等复杂矛盾的心态,还包含着一定的文化逻辑。

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但从现代小说而言,不外《呐喊》《彷徨》两部。

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

鲁迅一共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

在小说中,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是鲁迅所描绘的“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而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区别不外乎:“一个是‘辛苦麻木’的活着,一个是‘辛苦辗转’的活着。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小说《呐喊》《彷徨》中描写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一)“五四”觉醒者形象“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文化大解放运动,知识分子是这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

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现代性的理解,主要是受西方文艺及哲学思潮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与倡导,对个人的价值、独特性、主体性的重视。

鲁迅先生尤其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批判性。

具体体现在主张向内不依赖任何权势,向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在真理价值的认同上具备自己的判断水平,并遵循内心的准则自由地行动,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都是“铁屋子”里最先醒来并振臂疾呼的“圣斗士”。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文著作。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狂人只因在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就被众人认定为异端。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喊》、《彷徨》作迅位 20 世世界文化巨人所作的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的洞察力察社会,体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分子的病心理。

知分子是推一个社会向前展的核心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分子是一个怎的一个群体?在迅的笔下个群体被描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迅知分子生极大的趣,并且注十分的情。

在他笔的下,知分子个群体被描的淋漓尽致。

一、苦彷徨、弱的知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生分化,昔日的士“有的高升、有的退、有的前”的候,迅密切地注知分子的向,剖析他的思想特点,我写出了《在酒楼上》的甫、《孤独者》的魏殳等人物形象。

他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前后出的知分子,是作者曾寄予希望,曾在他身上探索和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甫年曾和“我”同去城隍里拔神像的胡子,和人“改革中国的方法” 竟至于“打起来” ,可他早年的激。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他却一再宣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奉母之命回来迁小弟的,明明已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的土胡乱些装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之托,原居姑送两剪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阿了喜的了不得” ;他甚至甘愿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甫的种种“随随便便” ,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的武装,反抗和撼封建社会的念,已在他的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未来的前途得沌一片,茫无。

当甫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理想幻后的生存何以?文化体系在知分子于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在知分子自与不自重新抬,重新收拾新思想所洗所占据的地位,成了甫行的指南,他完全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然而他于自己沉溺在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却又感到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烈地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 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 ,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 ;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却又感到伤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强烈地谴责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颓伤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赖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过。

这正是如吕纬甫般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之处。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社会、人伦的绝望异化为对世俗的遵从,以孤僻的形象独异于庸众之中:愤世嫉俗的魏连殳无奈经济上的困顿,在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已经求乞的时候,他交上了“华盖运”——当上杜师长的顾问,月薪现洋八十元。

对此,魏连殳这样看:“我失败了。

先前,我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是失败者了。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而他的胜利,是他以牺牲灵魂为代价,用精神堕落的复仇方式,打败了把他逼上绝路的人们。

但是他觉得生不如死,所以,他终究只有以死来再次否定那败退的自我:“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地躺着……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由于他们的个人奋斗,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着的,是一种“无语”的苦痛。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被安置在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到来的黑云重压的时代背景上。

在旧的革命高潮时代,作品的主人公曾经是先觉悟的人物,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

可是当革命高潮消退、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地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都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

其实这只是个人主义的消极反抗和自我戕贼,实际上仍然是对封建势力的屈服和投降。

自然这种生活是难以持久的,他终于凄然的死去。

鲁迅是以无比激愤和深切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吕纬甫、魏连殳他们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他们脱离群众的个人抗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思想和精神上分明地体现着那个时代必然会有的徘徊与彷徨:一方面,他们自身与社会传统有着悲剧性的对立,这构成了上述的第一重困境,同时他们自身与这个社会传统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

正如汪晖先生所说的:这类知识分子早期思想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来自对自我与社会的分离并高于社会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先觉者的优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在经历了重重的社会逆动、生活挫折后产生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却更多地来自意识到自身与历史、社会、传统的割不断的深刻联系,即意识到在理论上与社会传统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和由此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

也就是说,在社会进程中他们只是处于“中间物”的地位,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独立出来的自我不仅不是振臂一呼聚者云集的英雄,而且实际上并未斩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

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地位的知识分子,充其量也只或许能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更甚者,他们对思想启蒙所起到的影响或许只近于“无所作为” 。

二、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伤逝》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一对年轻的恋人。

经过一个时期的恋爱之后,同居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

结果,子君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威严和冷眼的家,涓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寂静和空虚的会馆。

直到最后,子君被吃人的旧社会毁灭,涓生却还是不知道怎样跨出那新的生路的第一步。

这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他曾经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的叛逆者。

这种反封建的精神、勇气和毅力,得到了鲁迅的肯定。

但是家庭的建立,幸福的到来,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

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了光彩,并最终于以悲剧告终。

鲁迅在这悲剧演进的过程中揭示了他们的灵魂,解剖了他们的世界观,用他们的道路和结局启迪现实生活中的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正确地面对现实的人生。

子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存而又纤弱的姑娘,不慕名门,不求显贵,她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

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

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

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勇往直前地走去。

她勇敢地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五四”时期一个觉醒了的中国少女的可爱形象。

涓生,他接受新思想比较早,也比较多,但是,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之中,没有真正说得上勇敢的行动和追求。

这本身就显示了他身上有着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怯弱。

为了爱情,他开始反叛自己所处的环境。

但他又怯弱,多顾虑,在别人的反对和阻挡面前,甚至常常失去自制的力量,一不小心就“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

在和黑暗社会的最初交锋里,他就不如子君那样勇敢、无畏和坚强。

婚后的子君,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吃了筹钱,筹来吃饭” 。

结果,精神空虚,思想狭隘,“已经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

子君因为怕房东太太嗤笑,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喂给小叭儿狗“阿随”;为了油鸡,与小官太太争吵、暗斗,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同时,子君又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只能靠对“靠虚伪的温存,来弥补她和涓生之间爱情的裂缝。

通过子君婚后的变化,鲁迅深刻地刻画出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心理变迁,暴露出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实质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

子君竭力维系的爱情,再也维系不下去了,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 的时候,她绝望了,终于离家出走,回到她曾经毅然走出了的封建专制家庭中去。

子君当初是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指导下,靠着爱情的力量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

但是,光靠个人爱情的力量是无法逃脱封建势力的魔掌的,以至连个人的温饱也无法求得解决。

她终于又被旧势力抓了回去。

子君临走时,郑重地把两人共同生活中剩下来的盐、干辣椒、面粉和半棵白菜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几十枚铜钱,留给涓生维持以后的生活。

这一细节描写的寓意是深刻的:一方面,说明子君对涓生仍保持了一腔深情,直到依依惜别了,还在为涓生着想;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日子过得太清苦了,实在太穷了,以至于穷得分手时只剩了这一点可怜的“财产”。

可见,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地位,其他一切都是空话。

涓生在婚后不过两星期,就觉得对子君的热情淡漠了。

失业的打击,使涓生开始苏醒过来,他“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的。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路。

”他要振作,他要展翅,但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个人奋斗的幻想上,企图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个人的解放。

他登小广告寻求抄写和教书的工作,同时写小品文、翻译书稿。

他幻想着生活的路无限宽广。

他拼命挣扎,力图摆脱困境。

然而,路虽然很多,涓生却走不进去:“小广告”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小品文登出来了,仅仅收到五角钱的书券,5 万字的译文,没有下落,一切求援的书信都无回音。

在这里,鲁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把自已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

于是,在冷酷的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思想。

他错误地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

更有甚者,他虽然已经预感到和子君的分离是把她推向死路,但他还是固执地向子君说出绝情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涓生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思想的彻底地暴露出来了。

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

子君终于含恨离开了人间。

子君死了,凶手当然是罪恶的旧社会。

鲁迅写她的遭遇,就是对那罪恶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和抗议。

子君死了,不能说涓生没有责任。

鲁迅写涓生的内疚,悔恨,悲哀,固时也是对涓生行为的严厉遣责和批判。

这种批判的深意在子君,鲁迅让人们从涓生上看到,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再迷恋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了,不能再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了。

子君与涓生的恋爱悲剧表明,任何离开群众的、集体的斗争,单凭个人主义的力量去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必然是要失败的;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到问题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问题而单独解决的,如果社会不解放,这些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即使暂时取得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也终于会失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