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电影分析

合集下载

虞兮虞兮奈若何——电影《霸王别姬》评析

虞兮虞兮奈若何——电影《霸王别姬》评析

虞兮虞兮奈若何——电影《霸王别姬》评析摘要:电影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突降时期的多面性和立体感。

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掺着半个世纪沧桑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盘旋纠错地凸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

电影借戏梦人生的视角演绎百年京华风云,借京剧文化的兴衰书写民族性格的诟病。

关键词:《霸王别姬》;同性恋;戏如人生;戏曲;遗憾;《霸王别姬(1993年)》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曾于1993年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除此之外,还获得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

影片中段小楼与程蝶衣是一对自小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一人演生,一人饰旦,一向配合天衣无缝,尤其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

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的理解有本质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却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致使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可耻的第三者,使段小楼做了叛徒。

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颇为厚重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一、《霸王别姬》的思想意蕴(一)对同性恋的探讨同性恋是现代文明人热衷于探讨的话题。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至今对同性恋人群还存有不同的争议。

在古代的欧洲,受基督教的影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认为同性恋违反神灵的意志,将其视作精神疾病的一种。

现在有些国家,法律已经开始逐渐承认同性恋的合法地位。

对同性恋群体持尊重态度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同性恋群体还是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艾滋病。

《霸王别姬》主人公程蝶衣(张国荣饰)继承美丽母亲的良好基因,看上去俨然一个活脱脱的温柔的女子。

霸王别姬 影评

霸王别姬 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它深刻地描绘了两位戏剧表演者在政治动荡的中国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挣扎和痛苦。

影片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了角色的内心煎熬,也让人思考了人性和命运的无奈。

首先,影片的表演无疑是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张国荣和张丰毅的精湛演技让人忘记了他们是在演戏,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角色的痛苦和挣扎。

特别是在最后的离别场景中,他们的表演让人心碎,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其次,影片对中国历史的描绘也让人深思。

在政治动荡的年代,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时代的变迁,而他们的内心却往往被忽略。

《霸王别姬》通过两位表演者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性和情感,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下会作何选择。

最后,影片的美学也是令人难忘的。

导演陈凯歌对镜头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故事的震撼,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却又无法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精湛的表演、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美学的展现,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角色的内心煎熬,也让人思考了人性和命运的无奈。

这部电影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去观看和思考。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言象意”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言象意”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言象意”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经典文艺片。

该电影以北京京剧团为背景,讲述了两位戏剧表演艺术家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交织的情感与命运故事。

影片中融合了众多的“言象意”,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富有内涵的象征意义,展现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核。

本文将从“言象意”的角度,探讨电影《霸王别姬》中所呈现的意境和意义。

一、“言”——情感的细腻描绘电影《霸王别姬》在情感描绘方面表现出色,通过细腻的言辞和情感交流,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内心挣扎。

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电影中所描绘的爱恨情仇,不仅表现在人物台词和行为上,更是贯穿于整个影片的图像和声音中。

在“言”方面,程蝶衣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她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情感的张力。

她的表演,不仅是一种肢体语言的展示,更是内心情感的表露。

在表演《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将自己对段小楼的爱和伤感,融入到戏剧的表演中,通过言辞婉转、动作细腻,将自己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而段小楼则是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体现出对程蝶衣的深情眷恋。

电影的音乐也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

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京剧音乐,这些音乐不仅是戏剧表演的配乐,更是情感的抒发。

京剧音乐凄厉悲凉、婉转多情,无声处含情,给人以极致的感受。

在影片中,这些音乐与人物的情感交流相得益彰,既是情感体现的载体,又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呼应。

影片中“言”的表现,不仅是人物的对话和表演,更是通过音乐等其他手段传达出来的情感。

二、“象”——富有内涵的意象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象”是由影像、道具和场景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是富有内涵的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在影片中扮演着承载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角色。

电影中的剧情场景就构成了丰富的意象。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戏剧舞台和戏剧表演,这些场景不仅是为了展现京剧的艺术魅力,更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布景和灯光的变化,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在中国政治动
荡的年代中的命运。

影片通过精致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无奈。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陈凯歌运用了跨越数十年的时间跨度,
将主人公的命运与中国国家的变迁相互交织。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巨大冲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和悲哀。

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的情感更加深刻和震撼。

其次,影片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

主人公段小楼和程蝶衣的命运交织,他们的
爱情和友情在政治动荡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

段小楼在政治运动中被迫背叛自己的伴侣,程蝶衣在国家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这些人物的命运让观众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人深刻地思考人性在政治动荡中的扭曲和无力。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非常出色。

京剧的音乐和表演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沉浸和挣扎。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非常精致,为故事的叙述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深度。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
的无奈,让观众在欣赏精致的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深刻地思考了人性在政治动荡中的扭曲和无力。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让我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电影《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片于1993年上映,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霸王别姬》进行评析,探讨其在情节、角色塑造、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一、情节与叙事结构《霸王别姬》的情节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以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政治、爱情和艺术之间的纠葛。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世界。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和思考的空间。

二、角色塑造与演技表现《霸王别姬》中的角色塑造极为精彩,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是一个才华横溢、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又是一个深受爱情折磨的人。

张国荣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程蝶衣的内心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动容。

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则是一个坚定而忠诚的人物,他对程蝶衣的爱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巩俐饰演的女主角菊仙则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

三、艺术表达与主题思想《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通过对京剧艺术的展示和探讨,传达了对艺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场景精彩绝伦,舞台上的精湛演技和华美服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京剧演员命运的描绘,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使得《霸王别姬》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剧,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之作。

四、影片风格与视听效果《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精心构图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十分鲜明,红色和金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此外,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曲调悠扬、旋律动人,与剧情相得益彰。

《霸王别姬》对一部电影的分析

《霸王别姬》对一部电影的分析

人物分析——程蝶衣
程蝶衣,一个戏子,一个旦角,一个为情为戏而生的赤子 ,一个重情重戏的同性恋,一个敢爱恨的人!让我如何去叙述 他这一生呢?是该肯定他 的情,他的戏,还是该否定他的爱, 他的人?从感情上说,我喜欢他,甚至欣赏他,而理智告诉我, 他所有希冀的爱是不正常的,是世人不能容忍的。
喜欢他,因为他的美丽,温柔,和不被理解的感情。在妓 院长大孩子,自然而然的有了过多的脂粉气,加上美丽母亲的 良好基因,让他看上去已然是个活脱脱的温柔的女子。被母亲 狠心的砍断六指,再抛弃于陌生之处,梨园的艰苦生活,同龄 孩子的嘲笑,让敏感的他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于是柔弱的他 和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本能封闭起自己,其实,他只是在 保护自己。段小楼对他一连两次的解围,无形中将他充满防备的心敲开了一道缝隙,透过这道缝,爱将他的 心填满了,也许这时的他只是小孩的一种依恋,还构不成爱情。然而,唱旦角的他无法接受“我本是男儿郎”, 却扮成“女娇娥”的命运,他反抗,逃跑。当因为看到“角儿”的表演而泪流满面的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京剧的 秘魅力,那是神圣的召唤,有着强大而致命的吸引力!他又返回了戏班儿,为了拥有一个“角儿”所有的一切! 小颠子的死,师傅关于戏的教诲,还有段小楼的成全,将他推向了真正的戏剧之路。在张公公那里经历的一 切,使他彻底错误的了解了他所认为的一个旦角的使命,于是把“从一而终”的教诲错误的自然而然的对应到了 段小楼的身上,最终造成了他一生的不幸。
电影《霸王别姬》
获奖记录 1993年第四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1993年第四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提名 1994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 1994年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3年第三十八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 1993年第三十八届亚太影展最佳剪辑 199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女配角 1993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93年美国全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94年美国全美记者协会最佳外语片金球奖 1994年英国奥斯卡最佳非英语片奖 199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4年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 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 唐 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 。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 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 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 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 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 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 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 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 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 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 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 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 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电影《霸王别姬》影评

电影《霸王别姬》影评

电影《霸王别姬》影评这一部电影是1993年出版的,很多人看过,很多人也都解说过,但实际上电影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需要自己来理解的,一千个人之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种注重感性的电影,人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但这一段故事把人性写的太重,所以我只能通过我个人感情的再把这一段故事叙述出来,但不论怎么生活都要继续过下去,假如通过我的视频你对这个世界或者说对其他人多出一点理解,那我就非常高兴了,话不多说好戏登场……两个人身穿戏衣的人从昏暗的走廊里走出来,以下的故事也许就是一段应该封藏但又不得不提起的经历吧。

故事发生在一个军阀混战、社会秩序不稳,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小癞子在演猴戏中当众逃走,满场的倒喝彩,场子上看戏的人乱做一团,人常说三岁看老,但人总是在不断地向生活屈服的,现在的小石头虽然是小孩,情急之下表演了一个头碎板砖,场上自然是一片叫好声。

与此同时程蝶衣的娘(艳红)也在笑着看着戏,随后把怀里的小孩送到了戏班子里,当班主掀开眼前这一个孩子的样貌的时候很明显的惊艳了一下,快速的摸了摸眼前小孩子的身段,但当看到眼前这个小孩的手指的时候,他是六指,班主不由显得怅然若失。

艳红一副无赖的样子跪在了大堂,毕竟都是下九流的人,在人生中经历过一段故事之后,看淡了人生,尊严什么的真的可以在很多时候可以当一张废纸,随便扔到一个什么地方,在堂主的一再拒绝下,艳红利用寒冷的天气,在外面一刀下去把小孩子的第六指剁了,这个小孩被按着给祖师爷磕了头,艳红把衣服给孩子盖上,孩子回头时门外却是大雪满天。

夜晚,这个男孩无措的站在床前,面对众人的说他是来自**的耻笑,男孩面无表情的把妈妈给自己披上的衣服烧掉,显得十分倔强,也许在以后的哪天吧,小孩多了一个名字叫做小豆子。

随后小豆子被按着拉开了胯,不知道是不是夜晚的原因,我的心思沉重了起来,要想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看到了此句,我也不知道心中泛起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人纵有万般能耐也抵不过天命。

说到底还真是要自给成全自给。

《霸王别姬》_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

《霸王别姬》_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

《霸王别姬》_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霸王别姬》: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霸王别姬》是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一部电影,以其跨越时代的叙事结构和引人深思的思想意识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电影的叙事结构角度出发,探讨《霸王别姬》如何体现后现代性思想。

首先,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模式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传统叙事模式强调线性的时间和因果关系,而《霸王别姬》采用了交错叙事的方式,打破了线性结构,使得观众需要通过片中的碎片化信息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是对传统故事叙述方式的颠覆,更是对观众经验和记忆的挑战。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不确定性,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和历史的混乱感。

其次,电影中的典故和象征意象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霸王别姬》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学、音乐、戏剧和艺术等典故,例如中国古典剧目《霸王别姬》的片段、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以及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影音引用等。

这些典故引用不仅为电影增加了文化深度,更是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对话中表达了后现代社会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此外,电影中的象征意象如面具、鸟笼、花等,也在视觉上赋予了影片深沉的内涵,传递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第三,电影中的强烈反讽和自我意识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霸王别姬》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一种后现代式的解构和重构。

通过将中国古典剧目《霸王别姬》置于电影中,陈凯歌意图反思中国传统戏曲及其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和交融。

电影还通过广场舞、电视剧等现代大众文化的穿插与交叉,以及对规范化教育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嘲讽,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矛盾态度。

最后,电影中的多重叙述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霸王别姬》通过草地戏剧团的演出和观众的视角切换,呈现了多个层面和视角的故事叙述,突出了现实与戏剧、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的分析。

举例场面分析
举其中一段作为影片的拍摄分析。

本场面概括,京城里有名的经理人那爷来喜福成科班为张公公要看的戏选戏班子,而小豆子又一次唱错了词。

为了戏班能得到演出的机会,大师兄含着眼泪惩罚再次唱错戏词的小豆子,看着师哥的哭了的样子,小豆子终于拗过了这个弯,唱对了戏词。

小石头成全了他,同时也是他自己成全了自己。

本场面虽然是群戏,但是主要讲了四个人物的情绪变化:小豆子,大师兄,那爷,
关师傅。

开场,运动镜头,交待场面环境,喜福成科班内,师兄弟们正在排练,也是为了那爷来考察而做
表现。

交待剧情,那爷进场,并且通过关爷的话“您就是我们喜福成的衣食父母”交待那爷这个人物这次来考察的重要性;镜头随人物运动,长镜头,场景调度把握很好。

依然是在镜头2这个长镜头之内,那爷遇见小豆子,对这个角产生兴趣。

小豆子给那爷请安,那爷第一次看出神,产生兴趣,情节上往正面方向发展;但是那爷接着的一句话:要求小豆子唱段“思凡”却把好气氛立马打住了,在场的师兄弟弄的很紧张,情绪的第一次小高潮。

小豆子果然唱错,镜头把站在小豆子后方的大师兄也扫入镜头内,表现人物的情绪关系,大师兄的担心。

在意识到自己唱错后,自己也呆住了,整场气氛降到冰点。

场面气氛转向不好的发展方向,配乐开始严肃沉重,那爷要走,眼看着快要到手的活没了,所有人都开始害怕,这个镜头内正面全脸给的是大师兄,主要人物是他,不安情绪最浓的是他,接下来他为了
挽救这个情况而做的举动埋伏笔。

看着机会就将溜走的时候,大师兄做了一个动作,抢了烟袋,为了整个喜福成科班的存亡,开始
教训起小豆子,这是的师兄是“恨其不争”的心态,其实也想转移视线和挽救机会。

整个场面的高潮,惊吓住了全场所有的人,也留住了那爷,保住了机会;大师兄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如果不这样做,一则喜福成的机会没了,二则小豆子会被师傅打的更惨.那爷吓呆,而达到了暂时留
步的目的,所以关师傅喜从心来。

一个正面推近的镜头,表现了小豆子内心急速的变化。

当师哥的烟杆在小豆子的口中一阵乱捣之后,他终于看清只有这样一条前路,师傅一直告诫,既然选择了唱戏,就得从一而终。

这个“从一而终”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强调的,蝶衣后来一生的性格特征。

于是,镜头前失魂地坐在太师椅里的小豆子也就只有仪态万方地站起身来,行云流水般,面带一丝微笑地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至此,小豆子的性别指认转换完成,也是整个影片中人物思想的一
次重要转折。

这其实也是他长期以来精神中对自己性别的一种迷惑与思考,长相中性,母亲是青楼女子,小豆子对自己的性别概念是模糊的,而师哥的这一举动,正让小豆子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女娇娥”身份,让他成了角儿。

但是并非是被师哥所逼,而是在之前就奠定了蝶衣选择戏的内因情况下,由这一次机会而让其底的转变了思想,蝶衣对戏、虞姬对霸王都“从一而终”。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我觉得李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舍弃了原著中更残忍的描述,保留了“纯真”的最大价值部分。

尽管他在开始做了很多伏笔。

比如关于Pi的个性,三种信仰(还有后来佛教徒的点拨)不同侧重点的召唤,喂老虎和接受父亲教育的故事,丧失生活意义的过程,爱情的萌芽,还有他告诉记者相信接下去的故事与否取决于个人信或不信。

经历了磨难的中年pi眼中,与其说是淡定,不如说是出世后的入世,一种超脱于信仰的方式。

他已经随同上帝的使者共同经历了磨难,并解答了他最初心中的困惑——上帝为何在完美中创造不完美的世间万物,上帝为何要派他的儿子来感受人世间的苦难。

人类认为信仰是由完美支持着的,拥有信仰,就能无止境地接近解脱,甚至极乐。

这真的是信仰的本质吗?也许苦难才能更让人接近上帝,并理解信仰的真谛。

由李安的视角来着眼,在pi的故事中,pi弱化了大部分残忍的事实,只选择了老虎给予他的勇气和战斗能力,这种能力与其说是来源于信仰,不如说是来源于本能。

第一,童年pi眼睁睁看着老虎吞噬小羊,为什么羊在笼子外而后一秒羊就被老虎拖入了。

牢笼只是皮毛,兽性是无法用皮毛掩盖的,羊即便在笼外都无法抵挡这种世界上与生俱来的性状。

你无法用信仰和灵魂来说通世界上的每一种生灵,你只能承认它的存在。

第二,香蕉是不是能够沉浮。

pi解释了香蕉是能浮起来的,他的母亲就是通过一整袋香蕉漂过来的。

第三,其中某个夜晚,pi在船上与老虎交谈,并且望着水中的倒影而看见的整个宇宙。

预示着什么。

导演在这里已经预示着pi就是老虎本身,而同时预示着个人对于本身意志力的尊重和信念就是他信仰的全宇宙。

“宇宙在她的嘴中”,最早的印度教里已经简单揭幕了这一点,然而pi本身还只是一知半解。

第四,第二次暴风雨意味着什么。

老虎在第二次暴风雨中已经毫无招架之力,电影译文里用“臣服”,我觉得这个词不太好,个人觉得他更像认命,他此时觉得上帝已经抛弃了他。

这是他最纠结的时刻,他祈望上帝,并渴求接近上帝,他带着罪(杀了人),但他又不放弃他的内心纯良,他的忏悔却并未使得考验终止,他开始深深怀疑自己的信仰。

第五,岛意味着什么。

我个人认为岛代表一种濒死状态下的极乐体验,意志力薄弱的人就此放手而麻木,它也代表着信仰本身,它是一种绝望下的极乐时间,代表着放弃和终止,不过也代表着你的人和魂就此全部归位于上帝。

但pi却由此为契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这种消沉的意志所吞噬,他开始正视这种态度,并接受老虎隶属于他本身的一部分。

第六,讲完第一个故事,pi为什么哭。

Pi并不是沉迷于自己的故事,而为老虎离开而哭,他哭的是他生命中一些东西,永远消失了,它在旅途中被永远的磨灭了,再也无法回来。

(是纯真吗?不尽然。


故事的最后,pi问记者,你更喜欢哪个故事?记者顿了顿才说,他喜欢第一个故事。

这个间顿表明他认可了第二个故事。

Pi却对他说,你和上帝的意见一致。

Pi信任上帝吗?显然他的信仰和面前记者先生的信仰已然完全不同,至少上帝在他们心中所矗立的位置绝对不同。

Pi说,信仰就像很多个房间。

同样你能进入,就能出来,或者走进许多个房间,甚至怀疑它,用怀疑保持它们的活力。

如果让我说,他就如同佛教中佛于心中的境界相似,而不是离人遥远高高在上那个尽善尽美的上帝。

之所以佩服李安对于“纯真”的处理方式,是在于他把故事的节奏把握得太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