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危重患者被收治入科后,受疾病影响,机体强烈不适,加之对自身状况不了解,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促使机体处于持续应激的状态,进而为急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构成了阻碍。
分析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并展开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十分必要性。
一、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有哪些?(一)焦虑不安因起病急骤,部分患者缺乏家属陪伴,故易有焦虑不安心理产生。
部分因在家庭和单位担任重要角色,故出于对家庭和工作责任心的考虑,而有严重顾虑。
(二)恐惧、焦虑急诊重症患者多为病情急剧恶化或忽遭意外伤害等原因到院就诊,思想上缺乏足够准备,易有恐怕、焦虑感产生。
(三)情绪低落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致残,或在意外中失去亲人,易对心理造成过大打击,对现实无法接受,进而情绪较为低落,对周围的刺激拒答,或无反应,表情淡漠。
(四)抗治心理部分具慢性疾病久治效果不理想者,以及因各种因素服毒自杀者,因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有拒绝治疗的表现,以易激动,配合依从率低为特征。
二、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方法因急诊科工作繁忙,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类别多样,故护患间沟通时间有限,可通过下列方式,对心理做出直观评估。
(一)观察法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展开细致的观察,以对情绪状态掌握。
如是否存在无法安静、面容紧张等情况。
(二)交谈法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交谈,以对家庭亲密关系、认知疾病的程度了解,边施护边交谈,除可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外,还可促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三)协同法与医生加强沟通,以对患者病情、引发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解,进而对疏导方案进行优化。
三、急诊危重患者在心理护理时有哪些技巧?(一)把握沟通技巧护患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状况掌握,进而便于对干预方案进行更精准的制定。
同时,有效沟通还可促患者负性情绪得以消除,增强对救治工作的信心。
故护士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对沟通技巧掌握,如善于应用引导法等,以提升沟通效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和沟通技巧培训ppt课件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和沟通技巧
1144
§ 其他由于外伤原因不同,也就有各种不同 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 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 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
§ 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 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 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 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高 度热情地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 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 患者信任。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和沟通技巧
77
§ 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时急诊科护士常 常接触与法律纠纷有关的各种意外伤害事 故,急诊科被称作是医院的“火药桶”
§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费用往往成为引发医 疗纠纷的原因,而直接的导火索可能是某 句解释不当,或认为护士行动迟缓,不够 迅速。
§ 所以作为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要善于揣摩 患者心理,察其颜,观其色,随机应变, 运用心理护理技巧,即减轻患者痛苦,又 减少自己的麻烦。
§ 患者希望引起接诊者的重视,迅速行动, 药道病除;由于身体的痛苦使他失去冷静 与理性,如果不能使他满意的速度为他治 疗护理,即使这并非主观而是客观原因造 成,他也会觉得委屈甚至愤怒,从而引发 纠纷。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和沟通技巧
33
§ 如急诊胃出血患者的诊治及抢救时间较长、 痛苦大,一些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 绝望心理,患者情绪急躁、不稳定,常无 缘无故发脾气,责骂医生、护士,甚至拒 绝治疗。这时应明确角色,不应对患者产 生厌烦情绪,应在保持沉默的同时继续进 行救治,仍然以亲切、和蔼、耐心的态度 对待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树立 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和沟通技巧
2233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在医院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急诊所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急诊重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其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临床上强调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护理该类患者过程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那么,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应当如何对该类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呢?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暴躁易怒。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其身心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巨大心理反差下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谩骂等情况。
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不适宜的行为举动会加剧患者过激行为。
焦虑。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的特性,或者患者遭受了意外情况。
患者在并未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如若患者遭受了事故,事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会认为事故对自身生命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紧张。
患者会因病情恶化或者遭受意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入院后会产生精神紧张的情况。
情绪低落。
因工伤或车祸而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其心理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且患者会因自身病情较为严重而出现不愿接受现实的情况。
在此时患者会出现表情淡漠、不言语,对周围刺激物的反应不敏感等情况。
负面情绪累积。
人是情绪化动物,通常情况下情绪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
正面情绪会使人愉悦,而负面情绪则会使人悲伤。
情绪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患者在就医后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医疗程序。
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会致使患者负面情绪叠加,并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患者病情越严重,爆发往往会越为强烈。
急诊病人术前心理分析与护理

急诊病人术前心理分析与护理手术对病人身心是一种刺激和负担,往往会引起病人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
而急诊病人就诊后需要马上手术,常无思想准备,短时间难以适应这一特殊环境,更易产生恐惧。
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瞬间袭来的事故,为病人造成超常紧张刺激,另外担心影响美观、伤残,难以接受现实,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从而导致病人呼吸、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在稳定情绪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医护配合,保证术前处置在短时间内完成,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1 心理状况分析1.1孤独、无助:担心治疗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没有亲人陪伴,家人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突然由一个健康人而变成病人难以适应社会角色转化表现为无能为力,怨天尤人。
入院后陌生环境增加了孤独感。
1.2恐惧、焦虑:病人均为意外、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面对开放伤口、躯体伤残难以接受现实,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四肢发冷颤抖。
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对将来生活工作造成影响。
恐惧、焦虑作为一种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可直接或间接的对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1.3悲观、失望:由于躯体受伤、功能受损,暂时无法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感觉陷入困境,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1.4迫切需要:创伤病人有剧烈疼痛感迫切需要解除痛苦,得到最佳治疗。
1.5敌对情绪:部分病人因家庭困难、病情重,难以支付费用时会产生敌对情绪,从而拒绝治疗。
2 护理措施2.1遵守医学伦理:面对医学伦理最为尖锐的伦理问题均与生命价值原则相关。
并且这些问题多集中在人的生死两端。
病人出现敌对情绪时,病人有拒绝治疗的权利,但拒绝的后果是病人受伤害或危及生命,同生命神圣与价值原则发生冲突,医务人员应以主要原则为根据,继续治疗病人,从而拯救生命。
2.2增强安全感取得信任:首先尊重病人的人格,不分地域、民族、贵贱,舍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科,我们常常会遇到病情紧急、情绪波动大的患者。
他们因为疾病或意外受到打击,往往会感到害怕、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这时候我们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了解病人在急诊科面临的问题当病人进入急诊科时,他们可能经历了紧急情况的惊慌、家庭和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治疗计划的未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病人在情绪上感到很受打击。
了解这些问题并且与病人进行简要讨论可以使病人感受到关怀,并且缓解他们的不安。
然后,给予情绪上的支持护理人员在给予情绪上的支持方面,不应该低估其价值,因为它对病人恢复的帮助是实质性的。
病情的问题可能传递并且导致情绪的问题。
减轻病人的情绪问题,可以减轻病情对心理的不良影响。
在这方面,护理人员可以:1.提供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尽量躺在舒适的床上,不必感到拥挤和嘈杂。
在情绪波动大、心情不好的时候,让病人适当休息是非常有益的。
2.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病人可以和护理人员聊天,让病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做出评价,虽然可能对保留病人情感空间非常有益。
切不可以因为事情紧急,而忽略了病人的情感需要。
3.面带微笑地交流:尽量保持微笑,让病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超过了专业职责的照顾。
有微笑的表情,可以传达出温暖、平静的信息,有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的提升。
最后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急诊科中,当病人通常都处于一个有害的在密闭空间内的环境之下。
这时候护理人员就必须要做出一些尝试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感的。
1.提供光线明亮的环境:确保病人感受到舒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明亮性和整洁性。
保持清洁的墙壁、地面、器械、和设备,可以传递出环境的安全感、清洁感、整洁感。
2.提供温暖舒适的温度:提供合适的被褥和床垫、使得病人能够保持一个适宜的环境为热度、湿度和氧气量。
在这种环境下,病人会感受到一个舒适的温暖和安全感。
3.给予病人安全信息:解释常规的护理程序,并排除不必要的机器运转声音、难闻的气味、明显有危险的设备或物品的存在。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27-02【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特点;护理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1]。
急诊就诊病人病情多为意外或突然发生的,往往自身缺乏心理准备。
急诊科护士是最先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之一,其语言行为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急诊科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来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1.急诊病人的共性心理1.1焦虑、恐惧心理急诊病人多是病情严重,生命危急,焦虑、恐惧会加重躯体疾病或出现躁动不安等精神方面的障碍。
瞬间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而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认为自己健康的人,突然患有严重疾病,也会因为过度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1.2被重视心理病人希望在就诊过程中,自己的病情被重视。
医护人员能耐、认真地倾听自己陈述病情,希望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
1.3敏感、多疑、易激惹心理多件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加重的病人。
病人常通过观察医护人员的言行来猜测自己病情的严重性。
他们希望有自己的家属、亲人陪伴,以分担精神上的痛苦。
家属亦急于叙述病人的病情,盼望及早得到诊断,并想及时了解抢救结果,因此亦常常不愿离开病人。
1.4抑郁、悲观心理多见于病情危重或长期住院痛苦较重的病人。
此类病人往往缺乏医学常识,认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或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认为生不如死,无人能帮助自己,因而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2.护理2.1“病人中心”护理急诊病人多数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的感觉。
此时,护士应紧张而热情地接诊,亲切而耐心地询问病情,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体验到危难时遇到了可信赖的救命恩人,这种护患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减轻焦虑,消除病人的无助感。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中医院急诊科候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中医院急诊科候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中医院急诊科是医院中具有高度战斗性和技术技能要求的科室,因其准确、迅速、周到的医救服务而备受社会关注。
进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理常常呈现出一些特点,其表现如下:1、情绪波动大:因疾病的痛苦、担忧和无助感,很多患者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十分焦虑、紧张、激动甚至绝望,情绪随时发生波动。
2、病情解释困难:很多患者虽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却难以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同时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更难以自我理解和表达。
3、对临床处理的期望过高:许多患者对于急诊武器的速效疗效期望过高,希望医生能够迅速治疗病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需要耐心观察,一步一步处理,很难达到快速治愈的效果。
为了帮助个体患者更好地应对急诊科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护理对策。
(一)尽量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1、保持温暖舒适的环境在急诊科的候诊室内,应该保持温暖、充满人情味的环境,如选择柔和的灯光,温度适宜,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等,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疾病带来的紧张感。
2、以温馨的目光迎接患者医生和护士应该以自信、专业的目光迎接患者,向患者传达出自己的专业信心和温暖关怀,让患者感到自己得到了重视和尊重。
3、贴心的安慰在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时,医生和护士应该及时给予贴心的安慰,如安慰语、简单的交流、手势带来的温暖等,化解患者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科学解释病情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医生和护士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证明自己的医学知识以及处理疾病的方法,向患者清晰说明病情发展的过程,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以消除患者病情无序或误解造成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
2、根据患者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语言当患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口音、表达等方面与治疗医生不同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用手势展示,使用恰当的图片、图表等工具,以便患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病情。
(三)合理引导,降低期望值1、耐心地解释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上,医护人员要实事求是,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虚伪的承诺,让患者清楚地了解到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医学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工作中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各类急诊病人的心理需求,认真做好心理护理,使急诊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护理
1 急诊病人临床上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惊异恐惧危重病人大多数对所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如天灾(水、火灾),人祸、车祸、触电等或病情急剧恶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出惊异失措,紧张恐惧。
1.2 焦虑孤独多数车祸摔伤的外伤病人,担心家庭及工作,担心受伤及肢体功能是否能恢复,这类病人多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自卑。
某处照顾不周就会心烦生气、多疑,有时还会变得特别暴躁,使医护人员或家属无所适从。
加之疾病发生突然,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家属,探视时间受限,因而引起病人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3 失落这类病人多数是严重的疾病造成肢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悲观,怕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事业等。
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信心,感到悲观绝望,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2.1 对惊慌恐惧的病人
2.1.1 急诊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照顾病人,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
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使病人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
2.1.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抢救中赢得时间就是挽救生命,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固定、止血等。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轻疼痛。
选择合适的语言,给病人安慰、鼓励和疏导,使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减少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2.1.3 病人携带诸多的监测仪器、输液通道、引流导管等,致使病人感觉不舒适,护士要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将监测仪器的音量和亮度适当调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可能让病人感觉舒适与放松。
同时,重视病人自尊心的维护,我们在做任何检查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注意遮挡,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遇到悲观失望的患者时,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首先尊敬病人,耐心解释,加强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其生活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
康复。
用真诚的态度安慰患者,树立患难患者的生存欲望,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权力,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缺点,解除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患间的信任感。
2.3 对情绪不稳定的病人
231 面对兴奋、烦躁的病人,护士的耐心、爱心、细心和同情
心是关键,让病人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和愤怒,倾听病人的述说,以达到平静心情配合治疗。
对能够主动建立护患沟通的病人,可以直接给予正面的指导和安慰。
因此,护理上关键一点就是不厌其烦,尽力做到以真诚去感化病人,并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指责病人,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2.3.2 对急诊病人要区分急而不危,危而不险。
对病情不很重,但内心紧张,对疾病症状反应强烈,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不能烦躁,要用温暖同情的语言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耐心向病人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治疗。
2.4 重视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2.4.1 急诊病人家属的心情大都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
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把病人与家属看作一个整体,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帮助他们稳定情绪。
病情有变化随时告之,并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告知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4.2 急诊病人发病多突然,病人及家属无思想准备。
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病人,应先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 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
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及与病人家属发生冲突,造成
不良影响。
243 有少数急诊危重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护士在通知其家属时,应告知病情危重,随时危及生命,使家属有一定的心理、思想准备后再告之死亡的消息。
对因车祸、工伤死亡者,如家属未及时赶到,要做必要的妥善处理。
当病人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3 体会
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尤为重要,由于急诊科护士是最先接触急诊病人的,其言行举止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情绪影响。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提高心理和业务素质,在积极施救的同时,认真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治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