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合集下载

音乐的功能与本质(一)

音乐的功能与本质(一)

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一)作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宋瑾人创造音乐,是因为有听觉方面的特殊需要。

从世界范围的历史看,这种需要经历了许多变化。

原始时期,萌芽状态的音乐是和劳动、宗教、礼仪、交际、娱乐等活动混杂在一起的。

后来,音乐艺术逐渐从综合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也成了社会分工之一。

在分工的情况下,音乐除了作为专业艺术的一个种类存在外,也依然在各种综合活动中存在着。

这样,它就在多种功用中具有多种功能。

在当代社会,人们将音乐用于更多的领域。

这样,音乐就具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功能。

可以预见,音乐除了现有的功能外,还将不断增加新的功能。

音乐能满足人对它的多种需要,因此音乐具有多种价值。

对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价值进行比较,将发现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根据本质的经典定义,音乐的审美功能便是“本质功能”,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

此外,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中,可以进一步看清音乐的特殊性。

而在音乐艺术内部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比较,则有助于搞清音乐在艺术范围内的分化情况。

本章的任务是通过对音乐各种功能、价值的考察和相互比较,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以及不同样式的音乐的比较,认识音乐的审美本质及其具体体现。

第一节音乐的功能与价值一、音乐的功能1. 实用功能。

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等目的时,具有各种实用功能。

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

这是孔子说的,又为后世沿袭儒家思想者所认同。

为什么说改变风尚习俗或道德教化最擅长者是音乐呢?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

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并且认为音乐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这种特殊功用,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持相似的观点和态度,如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

中世纪音乐被用于宗教的目地,它的教化作用几乎是天经地义、无须辩白地直接渗透在生活各方面。

《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

《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

《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2023-11-08CATALOGUE目录•《宋书·乐志》概述•《宋书·乐志》中的音乐史•《宋书·乐志》中的音乐理论•《宋书·乐志》的音乐文化交流与影响•《宋书·乐志》的评价与研究现状•结语01《宋书·乐志》概述时代变迁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记录前代音乐史籍的编纂为《宋书·乐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宋书·乐志》的成书背景沈约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撰写了《宋书》中的《乐志》部分。

作者沈约通过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将音乐发展脉络系统地呈现出来,为后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提供了重要参考。

贡献《宋书·乐志》的作者及贡献内容包括序言、音乐制度、音乐曲目、乐器等多个方面,详细记录了南北朝时期音乐的状况。

结构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将音乐资料按类别整理,如按乐种、按地区等,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

《宋书·乐志》的内容与结构02《宋书·乐志》中的音乐史音乐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音乐起源探讨音乐的起源及其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发展。

从原始的劳动号子到部落仪式音乐,再到古代文明的乐器,展示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演变。

早期发展描述了古代文明的音乐发展,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这些早期的音乐形式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音乐制度的演变宫廷音乐描述了古代宫廷的音乐制度,如中国汉唐时期的乐府和梨园,以及西方中世纪的宫廷音乐。

这些音乐制度为当时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平台。

民间音乐探讨了民间音乐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如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山歌和日本的和歌等。

这些民间音乐形式丰富了各国的音乐文化。

介绍了多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如琴、筝、琵琶、鼓、唢呐等。

这些乐器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第一章音乐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习者了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跟人类的自身发展及社会、自然等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探究各种音乐产生学说,其合理性及多元性;认识音乐的发展从非审美的领域中萌芽并逐步分化出来,然后又逐步汇合起来,形成综合音乐形式,随即又进行更高级形式分化,这种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规律。

初步掌握音乐的本质,现实社会审美活动的主观思想和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别的本质特征,理解音乐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功能,重点掌握音乐的特殊教育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2、掌握音乐的功能,主要是音乐的教育功能。

教学环节和方法:本章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音乐的基础知识。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音乐的本质?为什么说音乐具有教育人的功能?如何理解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音乐能力发展乃至全面发展究竟有何关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章的内容。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一、音乐的起源一是“模仿说”:起始于古希腊德漠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亚里士多德为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认为艺术(包括舞蹈)起源于人对自然地模仿,而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二是“游戏说”:席勒认为艺术的根本起因则是“游戏的冲动”、“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

他还认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游戏中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三是“巫术说”泰勒提出,由于原始人处在蒙昧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生产出各种宗教信仰和巫术魔法,以求把握未知的外部世界,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平衡。

浅谈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

浅谈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

浅谈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作者:马宁妆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音乐被使用非实用性的审美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时,具有艺术功能。

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等的目的时,具有各种实施功能。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感性需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音乐在实用中所具有的价值是特殊工具的使用价值。

音乐的审美价值往往和其他价值混合在一起。

关键词:音乐的功能;音乐的价值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0-01一、音乐的功能(一)艺术功能音乐艺术功能的施行,就是用有意义耳朵声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

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品,在越来越方便的供需方式中,成为文化市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精神食粮,而音乐的感性活动本身,则成了人们最佳生活方式之一。

从综合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艺术,便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高级感性需要创造的行为方式,艺术品则是满足这种高级感性需要的创造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各种音乐受到各类人的喜爱,反映了人们需求听觉之美的普遍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是音乐的艺术功能的基本表现。

(二)实用功能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

这是孔子说的,又为后世沿袭儒家思想者所认同。

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

在近代意义的普通学校教育中,音乐往往被用来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跟教化相同。

音乐被用于宣传,在近代主要发生在与战争、政治、经济、社会福利等有关的活动中。

通过音乐,人们往往可以了解或认识它的原生文化环境或社会历史状况的某些东西,了解创造者的有关情况或认识创作动机。

抒发心中情思或宣泄内心积郁,历来都是音乐的专长。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许多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也都把音乐当作抒发或宣泄的手段或方式。

二、音乐的价值(一)音乐自身的独有价值音乐作品自身就是审美活动中人的直接需要的对象,就是审美需要所指向的“目的物”。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地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
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组织与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学 前

乐 教 育 活
课堂练习1
培养幼儿的音乐知识、技能,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启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并创造性地表演。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性,服从指挥。培养幼儿的个性、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克制能力。
课堂练习2
活动名称: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按乐曲的音乐形象选择乐器和节奏型,进一步巩固对乐器音色的认识和辨别。 学习看图形谱,并能根据指挥的手势进行简单的合奏。 初步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
能准确地 唱一些简 单的歌曲
5-6岁 的幼儿
想唱好歌曲 知道记歌词 有情绪反应
3-4岁 的幼儿
Hale Waihona Puke 能借助一些 词汇描述自 己对音乐情 绪的体验
4-5岁 的幼儿
(二)3-6岁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BRAND INTRODUCTION
01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3 活动准备
2 活动目标(要求)
5 活动延伸
4 活动过程
1 活动名称(内容)
教案
案例
活动名称: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乐意用歌声、动作、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3、在唱唱玩玩中学习音乐游戏《小小鸡》。 活动准备:1、小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2、“鸡妈妈”头饰一个、录音机及音带。 3、事先已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以实物小小鸡引起幼儿的观赏兴趣。 (二)听赏活动 1、教师边播放《小小鸡》的旋律,边让幼儿观赏小小鸡。 2、教师边播放《小小鸡》的旋律,边让幼儿欣赏教师模仿表演的小小鸡。 3、教师根据《小小鸡》的旋律,表演唱完整的歌曲。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PPT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PPT
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感受到温暖、快乐、悲伤、愤怒 等情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 元素,人们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或舞蹈表 演。
音乐与创造力培养
音乐创作需要灵感和创造力,通 过创作音乐,人们可以培养自己
音乐的构成要素
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骨架,由一系列 音高和节奏组成,通过旋律的 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和声
和声是音乐中不同音符之间的 协调关系,通过和声的运用可 以创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和情 感氛围。
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由节拍和 速度组成,通过节奏的变化可 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 感表达。
音色
音色是音乐中声音的色彩和质 感,不同的乐器和声音特质可 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和情
03
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 神需求,提供心灵上的 慰藉和支持。
04
在休闲活动中,如聚会、 旅游、运动等,音乐常 常作为调节气氛的重要 元素。
仪式与庆典
音乐在仪式和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
音乐能够增强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 为庆典营造出欢乐、热烈的氛围。
在各种宗教仪式、文化庆典和社交活 动中,音乐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创作需要运用各种音乐元素 和技巧,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音 乐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个人的
综合素质。
音乐创作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探索精神和 冒险精神,使人们更加勇敢地面
对挑战和尝试新事物。
音乐与语言学习
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学习语言,特别是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和发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音 乐活动,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整理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

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涵盖了音乐的各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整理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音乐。

第一章:声音的本质和属性1. 声音的形成和传播- 声音的形成:声源、振动和介质- 声音的传播:纵波传播、声波速度2. 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 频率与音高: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振幅与音量: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持续时间与音长:持续时间越长,音长越长第二章:声音的表现手段1. 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高:音阶、音域、音名- 音节:拍子、节奏、速度- 音色:乐器、人声、合唱2. 声音的演唱与表演- 声音的产生方式:唱法、发声技巧- 歌唱的表现手段:咬字清晰、朗朗上口第三章:乐器的分类与演奏技巧1. 乐器的分类- 民族乐器:中国、西方、非洲等- 管弦乐器:木管、铜管、弦乐、打击乐2. 常见乐器的演奏技巧- 吹奏乐器:气息控制、指法技巧- 弹奏乐器:手指灵活、音符准确- 打击乐器:节奏感、击打力度第四章:中国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1. 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曲调和声音模式:宫调、律动- 曲式:套曲、间隔曲- 乐器演奏形式:独奏、合奏2.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音色的多样性:二胡、琵琶、唢呐等- 旋律的特点:悠扬、富有情感- 音乐节奏:复杂且富有韵律感第五章:西方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1.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 作曲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2. 现代音乐的风格与流派- 古典音乐的延续与创新- 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风格第六章:音乐鉴赏与创作1. 音乐元素的鉴赏- 音高的优美与和谐- 音乐节奏的活力与变化2. 音乐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曲式的构建:乐曲整体结构设计- 和声与旋律的编写:和声学原理的应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中关键知识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艺术学概论第四版大学期末考试笔记

艺术学概论第四版大学期末考试笔记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代表人物: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体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2.主管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德国古典美学鼻主)。

自由创作是艺术的精髓,艺术与游戏是想通的,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代表人物:尼采(德国哲学家)。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人的主观意志凌驾于万物之上。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俄国)。

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形象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中观点1.模仿说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赛。

3.表现说。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4.巫术说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弗雷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音乐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习者了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跟人类的自身发展及社会、自然等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探究各种音乐产生学说,其合理性及多元性;认识音乐的发展从非审美的领域中萌芽并逐步分化出来,然后又逐步汇合起来,形成综合音乐形式,随即又进行更高级形式分化,这种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规律。

初步掌握音乐的本质,现实社会审美活动的主观思想和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别的本质特征,理解音乐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功能,重点掌握音乐的特殊教育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2、掌握音乐的功能,主要是音乐的教育功能。

教学环节和方法:本章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音乐的基础知识。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音乐的本质?为什么说音乐具有教育人的功能?如何理解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音乐能力发展乃至全面发展究竟有何关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章的内容。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一、音乐的起源一是“模仿说”:起始于古希腊德漠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亚里士多德为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认为艺术(包括舞蹈)起源于人对自然地模仿,而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二是“游戏说”:席勒认为艺术的根本起因则是“游戏的冲动”、“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

他还认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游戏中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三是“巫术说”泰勒提出,由于原始人处在蒙昧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生产出各种宗教信仰和巫术魔法,以求把握未知的外部世界,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平衡。

四是“表现说”: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五是“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使人与一般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二、音乐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

因此,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也必然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主观反映。

就用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哭泣和叹气的音调来说,这些音调的特点总是下行的。

比如,叹气的一声“咳”,就是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滑下来的,绝不会是相反的,因此,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哭泣、悲伤和叹息的旋律也总是下行的。

如河北民歌《小白菜》。

当然,艺术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个人看法、态度等加以高度概括,再以“音响”为“原料”加以表现的结果。

当我们欣赏法国近代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时,那威严咆哮的狮王、飞快奔跑的羚羊、迟拙缓慢的乌龟、庞大笨重的大象、灵活机警的袋鼠、唧喳喧闹的小鸟、高雅美丽的天鹅……无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所有这些动物形象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都是曲作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巧,将自然音响经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可见,音乐创作离不开音乐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它是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反映。

·另一方面,音乐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还表现在人类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也同样基于社会实践过程。

事实也正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就难以对音乐有正确的感知和丰富的表现。

有一家报纸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家长请音乐家庭教师给他的孩子上“音乐欣赏”课。

音乐教师上的第一节课便是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当听到组曲中的第二段小曲——《母鸡和公鸡》中那一片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时,老师激动地说:“……你听,这一段是描绘母鸡和公鸡的叫声,多么形象啊!”岂料,孩子的一个问题让这位音乐教师惊讶万分:“老师,鸡会叫吗?它们是怎样叫的呢?”试想,一个连鸡叫声都不知道的人,能为音乐所“心动”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想期望这样的孩子爱好音乐,那是没有希望的。

正如期望一个不懂希腊文的人在听到别人用原文读荷马的诗时能够赞美它的美一样没有希望。

难怪这位教师后来发出这样的感慨:看来教音乐,得先从教听母鸡叫开始!从上述例子中可见,音乐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

这就是音乐的本质。

基于此,有意识地引导学前儿童用听觉去摄取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研究其音质的美,并帮助其不断积累和丰富生活经验,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音乐的基本特征(一)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它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

(二)流动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随着时间的进程逐渐展示音乐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最终为听者所感受理解。

它能够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展开、发展和完善其组织结构。

(三)情感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通过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来打动人、感染人。

(四)表现性音乐虽然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但由于音乐构成材料的特殊性,使得这种反映与美术、文学等艺术样式完全不同:它既不能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以语言文字符号的形式描绘出来,也不能如绘画般地直接诉之于人的视觉。

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带有一定的间接性。

(五)不确定性音乐不能直接提供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音乐形象往往体现出个人的、个性化水平和特点,表现出人的听觉感受能力的明显差异性。

四、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功能,是指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音乐具有审美、教育、政治宣传和娱乐诸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功能还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如音乐胎教、音乐康复治疗,甚至音乐还有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等功效。

通过对这些丰富的音乐功能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审美功能显然是音乐其它社会功能的基础之所在,因为音乐的其它社会功能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而发挥作用的。

此外,由于音乐具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直接产生影响的特殊性质,所以,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功能较之政治宣传、娱乐等其它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人类的生命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生存、发展和享乐,它构成了人生的三种基本需要。

而人类的审美需要,是精神享乐的需要,对它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童年时代,只是那时先民们的审美和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得非常紧密,劳动者既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欣赏者和表演者。

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也才有了分工。

但不管这样的社会分工多么精细和深入,艺术具有的审美功能总是存在的,即它总是给人以精神享受,使人感到愉快。

音乐归属于艺术的范畴,美的特质在音乐艺术中同样是最珍贵的内核。

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正是体现在它可以使音乐实践者通过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达到情感的体验、满足和愉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并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深刻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要素,使学前儿童通过音乐活动能从中享受到乐趣,且使这种乐趣得以巩固、发展,并成为终生需要,显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之努力的。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史和音乐史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论述音乐教育功能的篇章。

此外,在人类的教育史上,音乐,特别是和着音乐的诗,作为一种形式特殊、使用简便的知识载体,曾经长时间地被人们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过。

即使在今天,不仅可以从浩若烟海的民歌、民间说唱故事、说唱史诗中找到有关的证据,而且还可以在许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直接观察到这种以音乐作为“教科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教育。

在这些地方,人们利用农谚歌曲向儿童传授关于季节、气候、农时、动植物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利用历史故事说唱、民间传说歌曲、民间仪式歌曲、爱情歌曲、劳动歌曲、诙谐歌曲和抒情小调,向儿童灌输成人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和审美等各个领域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同,同一时代、同一国家中的不同教育组织或教育者也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但无论怎样,音乐都可以起到为社会培养能使之延续和发展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后继成员的教育作用。

而且相对学龄儿童和成年人来说,学前儿童对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情感性具有更高的需求。

因此,这种高情感性和高实践性的音乐活动自然就更加容易成为教育者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儿童发展的质量,特别是对于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音乐的保健功能音乐对于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当人在倾听、欣赏美妙的音乐时,音乐节奏的频率,能够通过听觉器官与机体内的各个共振系统的节奏(如声带发音、胃肠蠕动、心脏跳动等)相协调,产生有益的共振。

随着这种生理共振的产生,人的心跳速度、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对调节躯体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音乐还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调节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

第二节儿童音乐的特点一、儿童音乐的基本特点所谓儿童音乐是指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

(一)愉悦性音乐艺术因为其本身具有强烈的愉悦性、感染性。

人们在欣赏旋律时,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各种各样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丰富多彩的优美境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的心里洋溢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儿童听到乐曲时,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愉悦欢乐的状态之中。

这是因为儿童天生的好动性在音乐中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快乐;同时,儿童音乐所显示的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等活动能在满足儿童社会性需求的同时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

(二)教育性寓教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活动之中,更能使儿童学有所得。

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比如,对4至5岁的幼儿进行尊重长辈和他人的教育,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就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