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患者

合集下载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疾病详解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疾病详解

疾病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英文名: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缩写:别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G-6-PD 缺乏症疾病代码:ICD:D55.0概述: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是红细胞糖代谢磷酸己糖旁路中的一个关键酶。

红细胞 G-6-PD 缺乏症(erythrocyte G-6-PD deficiency)是指红细胞G-6-PD 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感染诱发溶血等。

如只有红细胞 G-6-PD 活性降低和(或)性质改变,而无溶血等临床表现,则称为红细胞G-6-PD 缺乏或缺陷。

在我国,红细胞 G-6-PD 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流行病学: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全球有超过2 亿人罹患G-6-PD 缺乏症。

携带G-6-PD 缺乏基因者估计占世界人口的7%,每年约出生450 万G-6-PD 缺乏儿。

G-6-PD 缺乏症的发生率和基因频率有明显的种族和地理分布差异,我国处于高发区。

欧洲、亚洲和我国均有“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

根据遗传学原理,G-6-PD 缺乏症最好用基因频率。

国内于 1983 年组成的全国G-6-PD 普查协作组曾对 7 个省、市、自治区的 9 个民族 19025(男性)进行了基因频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即:①基因频率为 0.0000~0.4483,最高的基因频率发现于海南一个苗族半隔离群;②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北方各省出现一些散发病例,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祖籍在南方;③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别,而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反而差异不大,发病率分布的不均一据认为与恶性疟的自然选择有关。

G6PD缺陷症用药治疗的最新发展

G6PD缺陷症用药治疗的最新发展

G6PD缺陷症用药治疗的最新发展简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患者的红细胞缺乏足够的G6PD酶,导致红细胞易受氧化物的损害,从而增加溶血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G6PD缺陷症的用药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的治疗方法1. 替代疗法替代疗法是目前治疗G6PD缺陷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输注正常人的红细胞或血浆,补充患者体内缺少的G6PD酶。

这种疗法可以有效减少溶血发作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症状。

然而,由于替代疗法的成本较高且不易取得,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2. 药物治疗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可以改善G6PD缺陷症患者的红细胞功能,降低溶血的风险。

- 谷胱甘肽(GSH)前体:GSH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红细胞的氧化损伤。

最新的研究发现,谷胱甘肽前体(例如N-乙酰半胱氨酸)的补充可以提高红细胞内GSH水平,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

- 抗氧化剂:一些抗氧化剂(例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被证明可以减轻G6PD缺陷症患者的症状。

这些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红细胞的氧化损害。

治疗的前景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G6PD缺陷症仍然没有根治的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新药物的开发:通过开发针对G6PD缺陷症的特定药物,可以改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应用,可以修复G6PD缺陷基因,从而实现基因治疗。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G6PD缺陷症的用药治疗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改善的阶段。

替代疗法和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仍面临一些限制。

未来的研究将有望开发出更有效,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指因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临床上可分为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蚕豆病、药物诱发和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新生儿黄疸5种类型。

(一)诊断要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试管中加入亚甲蓝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少于正常值(75%以上)。

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缺点是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

G-6-PD正常者10min 内出现荧光。

可依此推测G-6-PD活性,试验操作方便,采血少,特异性也高。

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红色滤纸片被G-6-PD正常红细胞还原成紫蓝色,严重G-6-PD缺乏者滤纸仍为红色。

4.红细胞海因小体计数在所采血中先加入乙酰苯肼,37℃温育后做甲基紫活体染色。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

5.G-6-PD活性测定最为可靠,是主要诊断依据。

但在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酶活性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

Zinkham法的正常值为(12.1±2.09)U/gHb(37℃)。

(二)临床类型及治疗1.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G-6-PD可低至0,温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正常,温育后自体溶血试验阳性,无血红蛋白病,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输血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切脾效果不理想,需慎重。

2.蚕豆病由于食蚕豆后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常见的血液病。

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

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均发病,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并不成比例。

患者绝大多数为儿童,3岁以上发病者占70%左右。

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起病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数小时突然发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概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本文将探讨G6PD缺乏症的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该遗传性疾病。

一、遗传学特征G6PD缺乏症是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这意味着男性只需要一个受影响的基因就可以表现出该缺陷,而女性则需要两个受影响的基因才会表现出该缺陷。

因此,男性的患者比例较高。

二、致病机制G6PD是体内重要的代谢酶之一,在细胞内起着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的作用。

当体内存在G6PD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时,红细胞无法抵御氧化应激,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和溶血。

此外,某些药物、感染和食物摄入等因素也可触发病发。

三、临床表现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通常与红细胞溶血有关。

在孟加拉国、地中海地区和非洲等高发地区,尤其是登革热高发地区,G6PD缺乏症更容易引起急性溶血危机。

急性溶血反应可以导致黄疸、贫血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四、遗传咨询和筛查由于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与表型变异性复杂,遗传咨询和筛查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对那些家族中有G6PD缺乏症患者或携带者的人进行基因检测可帮助确定个人是否具有遗传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建议和干预。

五、治疗与管理目前对于G6PD缺乏症还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在急性溶血危机发作时,积极处理黄疸、维持液体平衡和红细胞输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避免接触过敏源和提供足够的营养也对预防和管理G6PD缺乏症患者至关重要。

结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通过了解其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可以更好地辨识该疾病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遗传咨询与筛查对于预防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治疗与管理方面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深入的遗传学研究为G6PD缺乏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方案。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蚕豆病)的护理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蚕豆病)的护理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蚕豆病)的护理【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脸色苍白、精神、食欲、黄疸、尿液颜色、神志。

【护理措施】1、按一般儿科护理常规2、及时输入新鲜血:蚕豆病患儿主要表现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救的关键是紧急输血,它有利于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提供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防止低血容量休克。

3、输氧:输氧有利于纠正低氧血症,并加速血红蛋白与毒物分离。

4、应用糖皮质激素:其效果是稳定细胞膜,阻止溶血的继续进行。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严重贫血、高热、休克和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应每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面色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病情稳定后改为2—4h观察记录1次。

准确记录24h尿量,如少于300ml提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

若有休克、肾衰、高热情况应立即处理。

对高热病人要积极采取物理降温,不能滥用退热药物。

6、饮食和服药的护理:患儿多伴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应鼓励患儿进高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口服药物主要是铁剂,因铁剂刺激胃肠道,应在饭后服,服铁剂期间禁饮茶,不宜进食大量牛奶,以免影响铁剂的吸收。

7、心理护理:家长应镇静,避免大人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8、休息:急性重症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吃饭和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轻中度患儿在护士的指导下适当下床活动;患儿一般取平卧,如有神志不清、抽搐、昏迷时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注意牙齿和肢体的保护,防止坠床。

9、环境:定时通风,室内整洁舒适,减少探陪人员。

【健康教育】向家属及小孩宣传,避免进食蚕豆和蚕豆制品,提醒家长要约束患孩去种植蚕豆的地方。

指导家属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了解蚕豆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般护理、急救措施及预防。

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加强营养。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其他名称蚕豆病英文名称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进食新鲜蚕豆禁用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

发病原因诱因有:①蚕豆;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

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

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

g6pd的组成

g6pd的组成

g6pd的组成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性疾病,属于基因缺陷,由父母遗传给孩子。

G6PD属于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物质,对吸收代谢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G6PD由G6PD基因编码,定位于X染色体xq28高密度区,长度18kb,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

G6PD有两种细胞异构体,活性形式为二聚体或四聚体。

G6PD缺乏患者在食用蚕豆、蚕豆制品或接触蚕豆花粉后引发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经过尿液被排出体外,导致重度贫血,尿出酱油尿,精神不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致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孩子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发病后应及时就医诊治。

儿科学:1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

儿科学:1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
NADPH是红细胞内抗氧化的重要物质,使GSSG还原成 GSH和维持过氧化酶的活性
GSH具有保护红细胞的完整性,避免H2O2对含巯基物质 的氧化;使H2O2还原为H2O
G-6-PD缺乏 NADPH生成不足 酶(Cat)减少
GSH和过氧化氢
氧化性物质 H2O2过多 Hb、酶蛋白和膜蛋白氧 化损伤 导致Hb变形、沉淀、形成Heinz小体 红 细胞破坏、溶解
RBC 3.0 ×1012/L, PLT 150×109/L 分析思考:
⑴ 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 ⑵ 应补充完善什么检查? ⑶ 肝脏和脾肿大的原因是什么? ⑷ 怎样治疗?如何判断疗效?
临床表现-3
3. 新生儿黄疸
广东、香港等地区多见 感染、病理产、缺氧、樟脑丸、哺乳母亲服用
氧化剂药物可诱发 生后2~4天黄疸达高峰,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临床表现-4
4. 感染诱发的溶血
细菌、病毒等感染后几天内突发溶血 程度轻,黄疸不显著
临床表现-5
5.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8.53
2.54
14.95
6.78
1.92
2.18

4.72
4.20
1.10
5.02
3.41
α 地贫
/ 正常
// - - / - / - -
--/--
静止型
轻型
α

中间型(HbH病)
白 基

重型(Hb Barts 胎儿水肿综合征)
β地贫
b+
蛋 白 基 因
β
β地贫基因型与临床分类

b+
轻型
β地贫
地中海贫血治疗原则
• 轻型:无需治疗,仅有“遗传学”意义 • 中间型:HbH病(切脾、防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患者
一、下列药物和食物较易引起溶血,应禁用:
1.解热镇痛药:复方乙酰水杨酸(APC)、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安乃近);
2.磺胺类:磺胺甲异恶唑(SMZ、SMZ Co)、磺胺脒;
3.其他类抗生素:呋麻滴鼻液、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呋喃坦丁、氯霉素;
4.其他: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缩宫素、消心痛(山梨醇酯类)、吲哚美辛、硝苯地平、硝酸甘油(三硝基甲苯)、亚甲蓝、维生素K
5.中药类:川莲/黄莲、樟脑、蚕豆、珍珠粉、牛黄、番泻叶、麻黄、金银花、甘草;
6.中成药类:黄连素、穿王消炎胶囊、复方樟脑酊、甘草合剂、复方甘草片、维C银翘片、牛黄蛇胆川贝液、牛黄解毒片、小儿感冒散、清开灵、杞枣口服液、儿泻止颗粒、胃乃安
7.外用类: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皮炎平)、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龙胆紫;
二、下列药物可能会引起溶血,应谨慎使用:
1.解热镇痛药:所有NSAIDs类(对乙酰氨基酚)、复方锌布颗粒、酚麻美敏、尼美舒利、布洛芬、氨伽黄敏胶囊、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
2.中成药类:炎琥宁、穿琥宁、薄荷(复方感冒灵片、复方鲜竹沥)、小儿感冒颗粒、川贝枇杷露、保济丸、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
3.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
4.其他类:小施尔康、链霉素、苯妥英钠、维生素C、水溶性维生素、氨茶碱、洗必泰、普鲁卡因、三氧甲苄氨嘧啶、安坦(苯海索)、TMP等;
5.外用类:尿素乳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