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
犯罪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犯罪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等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统计学等。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及其相关问题,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因此犯罪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一章犯罪学概论1.1 犯罪学的定义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等问题的学科。
1.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者、受害者、社会对犯罪的反应等方面。
1.3 犯罪学的发展历程犯罪学的研究历程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古典犯罪学、正统犯罪学、现代犯罪学等阶段。
1.4 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犯罪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统计学等,与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渗透。
第二章犯罪现象及其类型2.1 犯罪现象的定义犯罪现象是指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的总和,包括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和未经法定程序认定的不法行为。
2.2 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犯罪现象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贪污、贩毒、走私等。
2.3 犯罪现象的类型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黑社会犯罪、经济犯罪等类型。
2.4 犯罪现象的影响犯罪现象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整体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章犯罪原因及其研究方法3.1 犯罪的原因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及文化环境、个体特征、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2 社会因素及其对犯罪的影响社会因素是犯罪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社会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都对犯罪有一定的影响。
3.3 个体因素及其对犯罪的影响个体因素是犯罪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包括个体的性格、人格、家庭背景、同伴影响等,这些因素对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讲西方犯罪学●一、18启蒙运动产物,其诞生标志着人类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们本身的因素来解释犯罪行为。
代表人物有边沁、费尔巴哈,以贝卡利亚最具代表性。
(一)犯罪原因思想主要论点:自由意志论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定年龄(除精神病人外),都有认识和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完全是其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二)犯罪预防思想1. 法律控制论——外控只有依靠法律、遵守法律、并在执行法律中贯彻人人平等的原则,才能预防犯罪。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2. 心理强制论——内控人能区分善恶、分清是非,在权衡利弊之后有选择的本性。
一个人知道实施犯罪可以得到快感,同时也知道实施犯罪后受到惩罚的痛苦,权衡利弊后,为免受痛苦可能放弃要实施的犯罪行为。
法律对犯罪行为处罚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实施犯罪所带来的快感,否则不能达到预防作用。
——费尔巴哈☆古典犯罪学家大多是刑法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与刑罚;而实证犯罪学家对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出发点则是犯罪人,试图从人的角度找到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人犯罪的对策。
●二、19(一)龙勃罗梭意大利犯罪学家,其代表作《犯罪人论》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被尊称为“犯罪学鼻祖”。
在犯罪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龙勃罗梭那么多地受到赞美与攻击。
在犯罪学史上,能与龙勃罗梭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他的同胞、前辈——贝卡里亚。
1. 犯罪人类学理论(1)天生犯罪人理论龙勃罗梭对101名意大利人的头骨和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作了详细记录和认真对比,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生来犯罪人说。
A 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人。
B 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
C 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D 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犯罪天赋中产生。
(2)犯罪人分类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分为四种类型: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真正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不具有先天人体特征,主观恶性较小。
犯罪学---整理打印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879年法国学者保罗.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1885 年意大利加罗法络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犯罪学广义的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研究对象的三个方面: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4、犯罪现象是指再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
5、犯罪学的作用:认识犯罪;为制定完善刑事法律提供依据;为预防犯罪的时间提供理论依据;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6、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行的社会科学。
7、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研究法。
8、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确定选题阶段、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对质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提出研究成果。
第二章犯罪学的发展历史1、贝卡利亚---,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犯罪学》,(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边芯---学说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英国,<道德与立法原则>、《刑罚原则》;关于古典学派犯罪学思想的总结: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任务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2、龙勃罗梭---意大利,实证派犯罪学创始人,《犯罪人论》;菲利---意大利,犯罪三原因论(人类学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犯罪社会学》,犯罪饱和法则: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
3、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广义犯罪学的观点成为犯罪学研究就的主流;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有所复兴;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扩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犯罪学教案》课件

《犯罪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 犯罪学的定义1.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犯罪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4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犯罪现象及其规律2.1 犯罪现象的定义和特征2.2 犯罪现象的统计和分类2.3 犯罪规律的概念和类型2.4 犯罪现象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第三章:犯罪原因3.1 犯罪原因的概念和分类3.2 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3 个体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4 犯罪原因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第四章:犯罪心理学4.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4.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4.3 犯罪心理学的research methods 4.4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第五章:犯罪预防与控制5.1 犯罪预防的概念和目标5.2 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5.3 犯罪控制的概念和手段5.4 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第六章:犯罪类型与犯罪人6.1 犯罪类型的分类和特点6.2 常见犯罪类型的案例分析6.3 犯罪人的概念和分类6.4 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第七章:犯罪法律制度7.1 犯罪法律制度的概念和构成7.2 犯罪法律制度的原则和适用7.3 犯罪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书7.4 犯罪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八章:犯罪侦查与证据8.1 犯罪侦查的概念和程序8.2 犯罪侦查的方法和技巧8.3 证据的概念和法律要求8.4 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第九章:犯罪司法程序9.1 犯罪司法程序的概念和特点9.2 犯罪司法程序的主要阶段9.3 犯罪司法程序的法律规定9.4 犯罪司法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十章:犯罪被害人学10.1 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和内容10.2 犯罪被害人的特点和权益10.3 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措施和机构10.4 犯罪被害人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这是的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分别介绍了犯罪类型与犯罪人、犯罪法律制度、犯罪侦查与证据、犯罪司法程序以及犯罪被害人学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章节都包括了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际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犯罪学第二章

心理强制说以人为理性动物,又有自私的特性为基点。 心理强制说以人为理性动物,又有自私的特性为基点。心 理强制说强化人们对犯罪与刑罚必然相系的确信, 理强制说强化人们对犯罪与刑罚必然相系的确信,除对具体犯 罪立即执行刑罚之外,尤其重要的是以法律预先明确规定各种 罪立即执行刑罚之外, 犯罪及其犯罪后应受的刑罚处罚。由此, 犯罪及其犯罪后应受的刑罚处罚。由此,意欲犯罪者无论有何 犯罪趋向,都将面临着刑罚的威慑, 犯罪趋向,都将面临着刑罚的威慑,从而使刑罚的心理强制作 用得以充分发挥。 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节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表明以古典学派构建的刑法体系不能 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自然科学快速发展, 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自然科学快速发展,为人们认识犯罪现 象提供了科学方法。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开始出现。 象提供了科学方法。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开始出现。 代表人物主要有龙勃罗梭(Lombroso)、 )、菲利和加罗法 代表人物主要有龙勃罗梭(Lombroso)、菲利和加罗法 基本出发点:否定意志自由, 洛。基本出发点:否定意志自由,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 决定的决定论。生理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心理决定论。 决定的决定论。生理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心理决定论。
[参见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 参见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 [m].北京 2003.p98 ]
“人是避免不快、追求快乐、权衡利弊之下进行活动的动 人是避免不快、追求快乐、 如果把刑罚作为犯罪的后果预先予以规定, 物,如果把刑罚作为犯罪的后果预先予以规定,实施犯罪时立 即执行法律上规定的刑罚,那么人们就会把不犯罪而产生的小 即执行法律上规定的刑罚, 的不快和因受刑罚而产生大的不快,合理地加以权衡, 的不快和因受刑罚而产生大的不快,合理地加以权衡,因为了 避免大的不快抑制小的不快而不去犯罪, 避免大的不快抑制小的不快而不去犯罪,就有必要在法律上预 先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先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犯罪学的历史与发展PPT学习教案

第11页/共29页
贝卡里亚及其犯罪学思想
贝卡利亚主张自由意志决定犯罪行为,应 当根据社会契约给予惩罚,他提出保证刑 法目的实现的著名的“刑罚三原则”对后 世有很大影响。
第12页/共29页
边沁及其犯罪学思想
边沁理论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认为人 的本性或人类的基本规律就是“避苦求 乐”,犯罪行为同样是因追求快乐和避免 痛苦而产生的,而刑罚最广泛、最适当的 目的就是预防犯罪。
第9页/共29页
第二节 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Found&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内容: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研究(Research of
Classical Criminology) 二、实证派犯罪学的创立和兴起(Found&
Uprising of Positivist criminology) 三、犯罪学的发展(Development of
第19页/共29页
三、犯罪学的发展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一)犯罪人类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格林
的犯罪人类学研究、胡顿的犯罪人类学研 究、其他相关的生物学研究。 (二)犯罪社会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李斯 特的犯罪社会学研究、塔尔德的犯罪社会 学研究、芝加哥学派的犯罪社会学研究。
第3页/共29页
苏格拉底Socrates
第4页/共29页
雅典卫城(苏格拉底受审与饮鸠 而死之地)
第5页/共29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Plato& Aristotle)
第6页/共29页
封建神学统治时期的犯罪研究 (Feudalism Theology Period)
中世纪的欧洲,把犯罪视为对上帝意志的 违反,把犯罪原因归结为人与生俱来的、 源自于人类祖先的、被称为原罪的恶的意 志,而惩罚犯罪的残酷、恐怖的刑罚是彰 显法律惩罚作用的手段。
犯罪学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犯罪学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和当代犯罪学研究三个时期。
一、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一)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1.(1)犯罪是违抗上帝的行为,神学色彩浓厚(2)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古典犯罪学派的产生。
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的探索开始,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类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2.代表人物、代表作(1)贝卡利亚:1764年出版《论犯罪与刑罚》。
①主要内容A.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人类原则(虽然没有成为现在的原则,但是处处体现)。
B.呼吁废除刑讯逼供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C.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刑法的报应观和威吓观,认为刑罚的目的是组织犯罪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再重蹈覆辙。
要实现刑罚的目的,应当遵循的三项原则:A.刑罚必然性;B.罪行相适应;C.刑法及时性。
(现行学说:预防作用)②贝卡利亚思想对西方刑法改革的作用:A.1768年奥地利废除死刑;B.1772年瑞典减死刑性条款;C.1776年后,美国大大改善了犯罪人的处遇条件;D.1810年法国制定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
(2)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①内容: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一切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②犯罪和惩罚的关系:A.社会对犯罪必须进行惩罚B.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对其施加痛苦,以期受到惩治和教育C.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驱使犯罪和制止犯罪的动机)D.惩罚给予的损失应大于罪犯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③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强调鉴于建筑设计(既有利于罪犯的悔改,又能体现对罪犯的人道待遇,还能威慑外面的公众)。
3.古典犯罪学派的重要思想(1)在解释犯罪原因方面,可以归纳为:①“自由意志论”是犯罪的一个主要论点,将犯罪更多地归因于个人理性的选择。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二)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二)引言概述: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原因、预防与控制的学科,对于理解犯罪现象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修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一、犯罪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 犯罪学的定义2.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3.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4. 犯罪学的发展历程4.1 早期的犯罪学理论4.2 现代犯罪学的兴起4.3 当代犯罪学的发展动向二、犯罪与社会结构1. 犯罪与社会结构的关系1.1 社会结构对犯罪的影响1.2 犯罪对社会结构的影响2. 社会结构的类型与犯罪率的关系2.1 经济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2.2 教育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2.3 文化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三、犯罪学的犯罪类型分类1. 普通犯罪与特殊犯罪的区别 1.1 普通犯罪的概念与特点1.2 特殊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分类方法2.1 按犯罪对象分类2.2 按犯罪手段分类2.3 按犯罪目的分类四、犯罪学的犯罪心理学分析1.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主题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公共心理学理论2.2 犯罪心理学理论2.3 反社会心理学理论五、犯罪学的预防与治理策略1. 预防与治理的关系1.1 预防的概念与特点1.2 治理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预防的主要策略2.1 社会预防策略2.2 法律预防策略2.3 教育预防策略总结:通过修订本文,我们对犯罪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犯罪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犯罪现象以及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犯罪学的各个方面,以提高我们对犯罪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比较
• 一、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的差异 • 二、犯罪原因论的差异 • 三、刑事责任论的差异 • 四、刑罚裁量依据的差异 • 五、刑罚目的论的差异
三、当代西方犯罪学
当代西方犯罪学
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 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
• (一)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 1、社会结构理论 • (1)文化冲突理论 • (2)紧张理论 • (3)亚文化理论 • (4)社会生态学理论
• 1、天生犯罪人理论:
• 犯罪人类型:生来犯罪人、情犯罪人、精神病 犯罪人、偶然犯罪人
• 2、犯罪控制理论
• 处罚犯罪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相一致, 要与不同类型的犯罪相适应
• 3、刑罚的目的不在报应而在防卫社会
• “刑罚,并不像在古典派犯罪学者和立法者 的主张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公共舆论所想象 的那样,是简单的犯罪万应灵药,它对犯 罪的威慑作用是有限的。因此,犯罪社会 学家自然应当在对犯罪及其自然起因的实 际研究中寻找其他社会防卫手段。”
•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内在控制 • 社会凝聚理论:社会凝聚力是人们不犯罪的主要原因,社
会凝聚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 参与和信念
• 自我控制理论:低自我控制是犯罪的主要因素,低自我控 制的特征有着重眼前利益、缺乏坚韧和持续精神、对长期 规划缺乏兴趣、自我中心、缺乏对挫折的忍受力等。 低 自我控制来自幼年时期的管教。
•
紧张理论
• 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
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
愤的产物
亚文化理论
文化
•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 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 象。
• 亚文化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 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龙氏对天生犯罪人的部分描述
• 他相信自己在罪犯身上看到了某些与野蛮人相同 的特征,并对天生犯罪人作了如下的描述:
• “下腿不发达、头盖甚小、前额后陷、前骨节过 伸、颅骨缝线关合过早、头盖过厚、额骨与颧骨 过大、凸额斜眶、皮肤过红、大耳、丛发、过于 敏捷、不知疲苦、触觉不灵、视觉过敏、伤愈极 速、情爱甚弱、淫念过早、两性不大分、怠惰、 易受激动、好赌博、饮酒、迷信等等。”
现代 20 理论繁盛时代。差别交往理论; 萨瑟兰、塞林
中 文化冲突理论等。
等。
塞林文化冲突理论认为:
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 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 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由于下层 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 冲突,所以,遵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 群体的文化,就必然会产生违反刑法的 犯罪行为。
• 2、刑罚观:“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 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已犯下的罪 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 新侵害公民,并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 辙。”
• 说明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对罪犯 的处罚是有目的的。也不是要消除罪行。 也不是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而是 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有时会形成犯罪过度饱和现象。
犯罪人类型论
1、生来犯罪人:是本能型犯罪人。 2、精神病犯罪人 3、偶然犯罪人:是机会犯罪人。这是经受不住个人状
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诱惑而犯罪的人。 4、激情犯罪人 5、习惯犯罪人
刑罚学说
• 1、刑事责任理论:主张社会责任。
2、刑罚措施: (1)不定期刑。行刑委员会 (2)强制赔偿。赔偿国家和受害人 (3)犯罪精神病院。收容犯了罪的精神病人。 (4)死刑
犯罪过度饱和
如果遇到饥荒年代、商业、财政及工 业危机等自然和社会灾害以及其他重大社 会事件时,社会环境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 不平衡的状态中,财产犯罪的波动幅度就 会大大增加。与人身犯罪有关的因素产生 急剧变动时,人身犯罪也会产生大幅度波 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短暂的“犯 罪过度饱和”现象。
犯罪饱和法则
犯罪三元论
• 犯罪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 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的理论学说。
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法律地位、职业、 居住地、社会阶级、训练和教育程度、器官与心理结构
2、自因素:种族、气候、土壤,昼夜、季节、气象、气 温等
3、社会因素:人口、移民、习俗和宗教、家庭、政 治、金融商业活动等。
•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 习得到的。
• (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 态度、理由等。
• (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 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 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
• (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 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 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犯罪预防论
思想基础
• 核心的犯罪预防学说是“刑罚替代措施”或“保安 措施”。
1、经济领域。如自由贸易、限制酒类消费等。
2、政治领域。协调政府和民众的愿望等。
3、科学领域。如防盗门等。
4、立法和行政领域。如遗嘱立法可以防止谋杀。
5、教育领域。道德和文化教育。
(三)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
• 1、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 • 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怜悯
• 近代刑法学的诞生以1764年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也是他犯罪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1、刑法的三大原则
• (1)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 (2)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与罪行相适应; 提倡轻刑化
• (3)适用刑罚人道原则:与当时背景有关; 提出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犯罪青少年
对中产阶级的价值 观持对立态度。结 成帮伙,一起进行 各种少年犯罪活动, 并在活动中形成不 同于中产阶级价值 体系的独特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
•
社会生态学理论
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
案例
• 郑民生杀人案
• 2、社会化过程理论
• (1)社会学习理论
•
萨瑟兰:差别交往论
用的刑罚
• 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5、刑罚不能由法官任意裁决
总结
• 古典犯罪学派的预防犯罪思想: • 一、法律控制论 • 二、心理强制论 • 三、报应刑论
古典 18
人是理性人,精于快乐痛苦的 计算而趋利避害。犯罪正是行 为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社 会要提高人犯罪的代价,降低 因犯罪获得的快乐。自由意志 论、心理强制论、报应刑论
• 菲利自己认为,这是从犯罪统计资料中得 出的“最重要的犯罪社会学结论”。
1、犯罪的周期性波动: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 化,犯罪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模式,在每年的财产 犯罪和人身犯罪的变动中存在着一种交替:当一类犯 罪上升时,另一类犯罪就下降。
2、犯罪的周期性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发展 和变化,犯罪率趋于上升,表现为周期性增长。如出生 率和移民入境等。
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 一、基本原则 • 1、理性原则 • 2、享乐原则 • 3、惩罚原则 • 4、人权原则 • 5、适当程序原则
• 二、犯罪原因论 • 1、人性自私 • 2、意志自由 • 3、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 三、刑罚学说 • 1、刑罚的根据 • 2、刑罚的标准 • 3、刑罚的作用
• 四、立法与司法问题 • 1、法律特别是刑法应简明扼要 • 2、法律要公布于众 • 3、法律必须要明确规定犯罪及对犯罪所适
贝卡利亚,边 泌,费尔巴哈 等。
• 二、实证犯罪学派
•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生物学思想
• 龙勃罗梭(Lombroso)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 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创始人,代表 作《犯罪人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意大利 学派之父”、犯罪学鼻祖。
• 基本思想是: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生来就倾向于犯 罪的犯罪人类型,这种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退 化等原因以其一系列体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 异常区别于非犯罪人。晚年对天生犯罪人理论有 所修正,认为犯罪原因也包括气候、谷物的价格、 性和婚姻的传统、刑法、社会结构、教会组织、 宗教信仰等因素。
• 转自:《陈兴良.基因的奴隶—龙勃罗梭论》
马家爵
邱兴华
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 109人丧生
袭 警 案 犯 杨 佳
• (二)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思想 • 恩里科·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
意大利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代表作是 《犯罪社会学》。
• 菲利的犯罪学思想主要有: • 1、犯罪三元论 • 2、犯罪饱和法则 • 3、有关刑罚学说 • 4、犯罪预防论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 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 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
科恩(1918-)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认为:在下层阶级贫民中存在着一种少年犯罪亚文化 和少年犯罪亚文化群(帮伙),它们是下层阶级少 年为克服社会适应困难或地位挫折感而产生的群体 性反应;这些亚文化与中产阶级的文化相矛盾,遵 从这种帮伙亚文化必然导致越轨与犯罪行为。
动机 • (4)对犯罪惩罚的严厉程度与犯罪的诱发力成正
比例
边沁
• 犯罪学理论:功利主义理论,或称为 “幸福计算”理论。
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的功利主义原则。
“自然将人类 置于两个至高 无上的主宰— —痛苦与快 乐——的统治 之下。只有它 们两者才能够 指出我们应该 做什么,以及 决定我们将要 怎样做。”
(3)标签论
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定义的结果。 贝克尔被称为“与标定(labeling)”一词的联系最为密 切的人.标定一词首先出现在贝克尔的《局外人》一书中:
社会群众通过制定那些违背它们就会构成越轨行为的规则 来创造越轨行为,并且将那些规则适用于特定的人,给他们 贴上局外人(outsider)的标签。根据这种观点,越轨行为 不是个人实施的行为的特性,而是别人将规则和制裁适用 于“犯罪人”的结果。越轨者是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的人; 越轨行为是人们如此标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