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合集下载

竺可桢:求是精神永放光芒

竺可桢:求是精神永放光芒

竺可桢:求是精神永放光芒作者:吴雅兰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01期竺可桢(1890年—1974年),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赴美留学,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求是”校训立标杆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

面对着战火中岌岌可危的学校,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一千多名师生走上“西迁”之路。

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

然而,在两千六百多公里的颠沛流离中,浙江大学(浙大)的教学科研不曾有半点懈怠。

“求是”校训也诞生在西迁途中。

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

在他的倡议下,会议确定了“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之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跟学生们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国之脊梁—“气象学之父”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

他五十三年如一日,坚持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

他发表的文章曾被毛主席高兴地赞许道:你的文章管了天啦!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户米商之家,自童年起,竺可桢就表现得比寻常孩子更加聪颖好学,他一直憧憬着国家有朝一日能繁荣强大,而不是像当下一样被略地侵城、任人宰割。

他从小就钦佩和仰慕陆游和王阳明的学识思想,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用自己的所学来改变祖国屈辱破败的现状。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次年,20岁的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

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不久后,他发现中美国情不同,所以果断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

1917年,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进入美国地理学会,次年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这时竺可桢下定决心要回国效力,他要为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做出贡献。

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于1918年秋季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回国后,竺可桢选择教书育人,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任教并担任重要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他自编教义,内容新颖、丰富,深得学生喜爱。

他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实习,采集标本。

他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

刚回国时,竺可桢了解到中国只有香港天文台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有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且都是由外国人控制。

这时日本人也虎视眈眈,一直在仔细研究我国的气象和地理。

一想到美国已有200多个测候所了,而自己国家的气象却如困兽一般任人宰割,竺可桢就痛心疾首。

他说: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也正是从这时起,他立志一定要将祖国的气象研究早日提上正轨,努力发展我国气象学。

1920年秋,当他应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校园内建立测候所。

专题05 9个小众人物素材积累+中考作文模拟训练-2023年中考语文实用作文金句+精选模拟范文

专题05  9个小众人物素材积累+中考作文模拟训练-2023年中考语文实用作文金句+精选模拟范文

地理学家竺可桢坚持不懈、求真求是事迹:坚持不懈的精神,首先体现在与胡适打赌这件趣事中。

由于自小学习刻苦,竺可桢身体瘦弱。

很爱生病,于是,性格爽朗的胡适便与他开玩笑,说竺可桢活不过20岁。

竺可桢心中一惊,但从此立下了坚持锻炼身体的誓言,不曾一日荒废。

多年后,22岁的竺可桢与胡适再次见面,回忆往昔趣事再次打赌,赌题是竺可桢能否活过60岁。

最后,竺可桢先生享年84岁。

其次,以“一丝不苟”作为座右铭的竺可桢先生,对研究工作的坚持与严谨,也是令人敬佩的。

他曾提出,科学研究是严谨的工作,万不可只用推测的方法去估计,必须实地考察。

于是,年复一年,然可桢在全国各地观测并记录着各种植物生长状况、各种气候现象。

至70岁时仍坚持去田野调查,每天亲力亲为,查看设备数据。

适用主题:坚持精神、一丝不苟等。

张弥曼60年青春献给地质学事迹:张弥曼是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

其实,她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医生,但当她听完刘少奇“地质是工业尖兵”的讲话后,决心弃医从矿,一干便是60余年。

她在浙江考察期间睡祠堂、数月不洗头;在瑞典学习期间,一日只睡三四个小时.……凭着持之以恒的耐心,她完成了2.8厘米鱼化石的540多张切面图,并用60年青春,铺开了中国古生物学的光明之路。

2018年,82岁的张弥曼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在颁奖现场,她用流利的英文进行了五分多钟的脱稿致辞,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科学家睿智、大方的风范。

有趣的是,她说完“谢谢”后就径直往台下走,要不是经主持人提醒,就把奖杯落在了台上。

可见奖项对她来说,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潜心研究多年的鱼化石,那才是她倾尽一生的坚守。

适用主题坚守,专注,淡泊名利李宗伟不惧失败勇克挫折事迹: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羽毛球决赛上,李宗伟好不容易终于打败了宿敌林丹,以为终于能获得奥运金牌,谌龙却横空出现,又一次打碎了他的梦。

那种费尽心力却功亏一篑的痛让李宗伟在周围一片喝彩中红了眼眶。

面对这样的打击,也许普通人都会沮丧,会放弃,但李宗伟竟能带着脚伤,在一个月以后的日本公开赛夺取男单冠军。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摘要: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包括倡导求是精神、推行导师制、加强科研建设等,这些实践思想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性和示范性作用。

关键词: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占领全中国之目的,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大侵略的力度,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政策,对我国教育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破坏。

全国很多高校内迁,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胸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报国理想,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路。

西迁是浙江大学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浙江大学仍然坚持着其独特的办学体系,这是与竺可桢校长独特的办学实践思想密不可分的。

一、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的产生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大学教育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作为大学管理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大学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也是竺可桢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他在就职浙江大学校长一职时,发表了《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一文,文中强调办学必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起来。

即办中国的大学,需要知道中国的历史,洞察中国的现状。

然后凭借本国之文化基础,吸引世界文化之精华,方可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

也就是我们所称道的“求是”精神。

竺可桢在其担任浙江大学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中,与浙江大学师生一直践行着“求是”精神,他们非常有效地把“求是”精神融入到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至今“求是”精神仍是浙大的重要精神。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取自王阳明所说“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

“求是”的涵义之一就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朴实严谨的作风。

1938年11月19日,浙大在广西宜山校务会议上决定以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作为校训。

1939年2月4日,竺可桢校长在对一年级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讲演时对“求是”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解释:“人生的目的在于服务,而不在于享受。

求是精神,就是服务意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不盲从,不附合,不武断,不专横,而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追求真理。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竺可桢的一生是近乎完美的。

他为人谦逊平和,虚怀若谷;治学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做官则刚正不阿,唯理是从。

可以说,他是中国儒家文化道德理想的一个卓越楷模。

而在竺可桢先生接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个风雨春秋中,他更加倾尽心力,以身垂范,将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求是”精神,一点一滴地灌注到浙大师生的灵魂里。

应该说,他为浙江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剑桥”助了最大的一臂之力。

竺可桢字藉舫,浙江绍兴市人,1890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家庭。

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每天勤奋苦学。

中学阶段,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转到唐山路矿学堂上学。

19xx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款留学的公费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曾给予他深刻影响。

19xx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竺可桢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该校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他亲任系主任。

1936年,竺可桢先生在蒋介石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此后的xx年里他一直苦心经营,并为浙江大学进入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费尽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断然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往台湾,坚持留在大陆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1949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堪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他无愧于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伟大旗帜。

引“求是”之理念塑大学之精神一所高等学府如果没有内在精神价值的支撑,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什么(浙大传统)竺可桢: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作者:竺可桢(1890-1974),著名教育家。

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多年。

本文是他在浙大西迁时的演讲词,原载于《浙江大学西迁纪实》,录自《浙大教育文选》。

本校以时局之影响,奉令西迁,自赣来桂,今日得在宜山正式开课,旧学生皆已到齐,新生人数骤增。

当此抗战形势日紧、前方牺牲惨重的今日,国家犹费巨款而维持若干大学,一般社会已有责备非难之声。

此虽由一般人不明高等教育作育培本之重,然我们反躬自省,正应借此种批评,以增进其责任的自觉,共作加倍的自策。

必如何而后能培植真正之学问技术,将来贡献国家,无负国家作育之至意,与社会期望之深厚,正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深省力行者。

而在今日艰苦流离之中,将欲增进自觉自奋,尤觉应回溯古来先哲志士之嘉言懿行、丰功伟绩,以资吾人之矜式。

因地思人,我觉得王阳明先生正是今日国难中大学生最好的典范。

阳明先生生于余姚(生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世宗嘉靖七年,即西元1472~1528),在浙江本省讲学之外,其一生事业在江西、广西两省为最大,又谪居贵州两年,也去广西不远。

今日广西省的境域,多是先生遗惠所在之邦。

今浙大以时局影响三迁而入广西,正是蹑着先生的遗踪而来;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我们正不应随便放过,而宜景慕前贤,接受他那艰危中立身报国的伟大精神。

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往往有他的应世的学识和彪炳的事功;他所讲的学问,又很多为无论科学专家或事业家所都应体验实行的。

真正的理学不但不迂阔,并且有许多话是切合人生实用的。

专家专其所学,果能再来诵习体会古人立身处世之微言大义,最是有益于为学与做人之道。

而阳明先生才高学博,无论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就;在此国家蒙难学府播迁之中,他那一段艰苦卓绝穷而益奋的精神,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

我们在迁校以后,起居生活当然不能如平时的舒适,又因家人离散与经济的困难,心理上不免生一种不安的现象。

然这次民族战争是一个艰苦的长征,来日也许更要艰苦,我们不能不作更耐苦的准备。

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

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

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
(原创版)
目录
1.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的背景和含义
2.两句话对浙大和社会的影响
3.两句话的现实意义
正文
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求是精神,永存于心;求是之路,任重道远。

”这两句话不仅代表了浙大的校风,也体现了浙大的历史和文化。

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源于浙大的创建者竺可桢。

竺可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创建了浙大,并担任了第一任校长。

他在创建浙大时,就提出了“求是”的校训,强调浙大要以追求真理、追求真实为宗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两句话对浙大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激励着浙大师生追求真理、追求真实,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也成为了浙大的象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浙大求学、工作。

在今天,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真理、追求真实的道路上,我们要有“任重道远”的心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同时,也要有“求是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浙大竺可桢的两句话,不仅是浙大的校训,也是我们追求真理、追求真实的指引。

第1页共1页。

竺可桢为社会做出的历史贡献

竺可桢为社会做出的历史贡献

竺可桢为社会做出的历史贡献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竺可桢对于浙江大学,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为儒家所确立的人生“三不朽”。

哲学大师冯友兰说,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立德”主要靠“力”(努力),“立功”主要靠“命”(机遇),“立言”主要靠“才”(天才)。

我对冯先生的观点深为认同,要想著书立说,在人类历史长河留下只言片语,何其难也。

要么能洞察事物之本质,揭露万物之奥妙,要么能传达人性之善恶,触及众生之情感。

而立功相对来说,更多的是运气,俗话说“时无英雄,便使竖子成名”是也。

小岗村的手印,早按个两年,那就被咔嚓了。

对于立德,对人的天资、能力看似要求最低,立德之人不需要高深的理念,只要一心向善,坚持努力即可。

可是人生最难的就是坚持,连老毛都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可见坚持之不易。

所以王阳明先生说,要知行合一,所以古之人都把立德作为毕生最高的追求。

前两天过世的曼德拉,和甘地、昂山素季、刘小波等人,都是立德的典范,一生确立明确的信念,并持之以恒的坚持她,付出自由、生命的代价亦不易其志。

立德之人有强大的感召力,很多时候,他们如同俗世间的基督、佛陀,能给人以力量。

在我看来,竺可桢对于浙江大学,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立言来看,他确立了“求是”作为浙江大学的校训,相信在浙大今后所存在的时期内,“求是”永远会如同一盏明灯,为浙大校友学子照亮方向。

他的两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将会成为很多浙大学子一生为之探寻的命题。

他说“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
读罢竺老校长的介绍,对竺老校长的钦佩之情难以复加。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老校长何以让人如此崇敬呢?
一、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竺可桢认为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在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气象、地学领域。

他是中国近代地学最主要的开创者,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

同时,他在气象气候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除科学研究之外,竺可桢还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科普工作者,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直到75岁高龄,仍在在百忙之中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

毛主席接见竺可桢时,称竺可桢的论文是“管天的”,还风趣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这件事是竺可桢科学贡献的一个力证。

总的来说,竺可桢为中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

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求是精神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把“求是”作为校训,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

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

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

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


竺可桢校长倡导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成为一代代浙大人精神的养料,竺老校长本人更是求是精神、科学精神的楷模。

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生逢国难,竺可桢自小就将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扛在肩头。

十岁那年,“八国联军”掳掠北京,清皇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竺可桢悲愤交集,他在“毓菁学堂”回答先生要求用“苦”、“甜”两字造句时,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

在上海读书期间,竺可桢多次写下了这样的誓言:“吾将一生学好科学,吾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
在浙大任校长期间,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也深深感染着浙大学子。

他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要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他教导学生们既要努力学习,寻求学问之“是”,更要胸怀大志,追求振兴中华之大“是”。

四、四是爱惜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感人的善良品格
在抗日战火中,竺可桢以惊人的魄力和非凡的胆略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转辗西迁,流亡办学。

正是竺可桢和浙大师生的努力,保存着中国科学的种子,甚至在最艰苦、最危难的时刻也开出花结出果。

而这期间,竺可桢就像一个为浙大师生遮风挡雨的保姆。

他的工作让浙大师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治学。

可以说当时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等许多浙大教授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潜心科学,取得一项项成果,与竺可桢所做的诸多后勤工作、事务工作是分不开的。

竺可桢老校长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不是简单能以论文数、科学的成果衡量的。

他在科学研究、科学人才的培养、科学氛围的营造、思想精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为科学事业贡献着力量。

在今天,竺校长留下来的“求是”校训已成为浙大精神的标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精神激励着每一代浙大学子为祖国奋斗、为科学真理努力。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当时的语境更多是指骂汉奸们活着却似死了。

在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正面理解这句话,如竺老校长这样,逝世半个世纪,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的精神品格却越被人铭记于心,正是“死了但却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