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合集下载

24_闲话幽默(译文对比分析)

24_闲话幽默(译文对比分析)

enough to make one at ease,
amused or entertained.[2]
幽默是智慧、 学识、机敏的结 晶,幽默在我们 社会、家庭、工 作、学习、生活 中不可或缺。
Humor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wit, knowledge, and resourcefulness. It is also indispensable to our work, study, family, society, and life in general.
举地驳倒了对手的观 readily refuted his
点。
opponent’s fallacy with
a bit of humor.
幽默是家庭生活
Humor is also the
的润滑剂,它有助 lubricant of family life. It
于稳定情绪,使气 helps to ease nerves and
恩格斯认为,幽默是智慧、教养和道德感的表现。 它具有干预和愉悦生活的功能。幽默本身是轻松的, 获得幽默却需要繁重的劳动;幽默本身是愉快的, 具备幽默的素养却需要艰苦的努力。
The German writer and philosopher, Engels, believed that humor is an indication of wit, upbringing, and sense of morality. Humor functions to enrich life and make it more joyful. Humor is inherently relaxing, but to acquire it takes hard work. Humor itself is entertaining, but cultivating a sense of humor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

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包镝 北华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秋词,词中描写了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抑郁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态度。

本文通过对Turner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对《水调歌头》的不同翻译,总结出两种翻译所达到的不同翻译效果。

关键词:水调歌头;对比分析作者简介:包镝,男,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92-01一、前言苏轼的《水调歌头》写于丙辰年间,丙辰为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

苏轼当时被贬密州,远离朝廷亲人,故写此词以表怀念之情,子由是诗人的胞弟苏辙的字,子由比诗人年少两岁,两人七年未见,因此此词也是诗人兼怀子由之作。

许多国外的学者对《水调歌头》十分感兴趣。

Turner 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以典型几句译文对比Turner和许渊冲两位对于《水调歌头》的英译版本(以下简称T译、许译),并加以分析。

二、《水调歌头》不同英译的对比分析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T译:When did this glorious moon begin to be?/ Cup in hand,I asked of the azure sky.许译:How long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Wine-cup in hand,I ask the sky.两种译法中典型的差别有两处,第一:glorious和bright之间的不同,在这里,笔者认为glorious要比bright更加高明,因为glorious还有壮丽辉煌之意,较bright更能突出中秋之夜景色的美好。

第二:azure的使用。

azure意为天蓝、蔚蓝,但笔者认为此处的azure不必刻意添加,因为时间已是夜晚,蔚蓝的天空其实并不可见,“青天”实为诗人心中所想,简单的sky已足够。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

翻译技巧:英译汉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译成句尾封闭式;汉译英时, 要把汉语的句尾封闭译为句首封闭。
第二节 英汉语言的不同点
〔例1〕 I am very happy and grateful to receive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 〔译文〕接到你们的贺函,我十分愉快和感谢。 〔分析〕在表示原因的句子中,英语表态在前,叙事在后;汉语则往往相反, 叙事在前,表态在后。
[译文] 声明宣称: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变,否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
[分析] 上述译文采用顺译法,语序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用了一个冒号 ,切开原文的长句,使译句层次了然。
第一节
英汉语言的共同点
[例3]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phenomena of our generation. It has revolutionized our way of living—and possibly also our way of dying. You may not realize what is happening because it is a piecemeal process. But you can feel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television, telephones, and even insect killers. There is hardly anything that we see, hear, feel or eat that hasn’t been chang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译文] 科技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惊异的现象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 革命性的巨变,可能还改变了我们的死亡方式。你也许意识不到其中的变化——因为 这一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你能感受到飞机、电视、电话甚至杀虫剂所带来的越来 越多的方便与舒适。我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和吃到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科技变 革的结果。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

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

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

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

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

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

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

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

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

这里有一个例子。

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 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般“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

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另一位译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许多指导性的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当属经典之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打破了语言学的束缚,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翻译研究。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消除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2 文献综述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24).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转引自郭建中,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译本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译本

- 225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译本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强雯【摘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 词汇 风格 文化一、引言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在中西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纽马克说过,“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纽带”。

本文采取的奈达的功能对等作为理论框架,对比研究《背影》两个译本。

二、译文比较分析1.词汇对等。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张译:He urged the waiter again and again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 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 He also asked the train 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杨译: He also asked the train 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He warned me to be on my guard during the journey, and to take care at night not to catch cold. Then he urged the attendant to keep an eye on me.原文中的这些句子简单通俗,口语地道,例如“小心”、“照应”这样的说法在英语中都有相应的表达说法,译文也用简练的短语“take good care of ”“be watchful ”,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用过多的生僻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译者达到了词汇上的对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翻译

三、汉英词汇视点差异
汉英两民族在思维上差异,表现在语言思维视点上也有 差异——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来看待同一事物 。其具体差 异如下: 1.汉英修饰词的转换 A. 有时英语修饰词与汉语相反的情况: 抢险车 a breakdown lorry (不等于 a lorry that has broken down) 防暴警察 riot police (即 anti-riot police) 消防队 a fire brigade 打九折 a 10 percent discount 寒衣 warm clothes 候机室 the departure lounge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有其优点,有利于词汇的组合与 灵活运用,但在英译时,由于汉英在形象与喻义、所指 与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稍不注意便可能导致语义不 准确。
1.形象与喻义 形象与喻义
如: (1).现在的问题时抓“落实”,以确保已出台的政 策措施全部到位。 从字面上看,英语的“抓”, “出台”, “到位”都不合此 上下文,这是汉语的形象表达,在译文中要用“使生 效”、“实行”和“执行”才能将英语实际意义表达出 来呢? To ensur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es and measures already introduced, the question now is how to bring them into effect.
自学 teacher himself (a self-taught student)
E. 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联想意义不一样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着眼于人所在的位置 随手关门——着眼于手 lie on one ‘ s back ; lie on one ’ a stomach -一以后背为准; 仰卧;伏卧一一以面向为准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 蠢得像猪 a s stupid as a goose 雨后春笋 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F.词语的排列顺序不同 前后back and forth 新旧old and new 冷热hot and col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

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 引言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

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

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rzeszowski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

如果说前者(1979, 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 180 -181; 2002: 163 -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

而且,由于Chesterman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terman, 1997; Chesterman & Wagner, 2002; Williams & Chesterman, 2002/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2. 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著名捷克学者Levy (1967/1989: 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

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

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 Hatim &Mason, 1997; Nord, 1997/2001),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

正如Hatim (1997/ 2001: 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2. 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旨在确定哪种形式在什么样的使用条件下是表达某一意义的最佳形式。

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翻译的任务是要确定,在某一特定使用条件下的一种源语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中的最佳表达形式是什么;而对比功能分析则致力于探索某一意义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及其使用条件。

因此,与大多数功能主义语言研究一样,功能对比分析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的对比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语言中的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而不是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着重探讨语言使用者在表达时,语言所能提供的各种选择。

2. 3语言中的相似性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现于两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立足点,这一理论基础和立足点便是语言中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包括等同)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Chesterman (1998: 7)首先区分了作为触发物的相似性(similarity-as-trigger)和作为赋予物的相似性(similarity-as-attribution)。

前者是世上物质实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可以触发人的大脑产生相似感觉的某种特定联系,是一种从物质到大脑的认知过程的产物;而后者是主观感觉到的、可同时赋予两个实体的某种属性,是一种从大脑到物质的认知过程的产物。

相似性的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依共存的。

评估相似性的两个主要认知心理学模式是心理空间模式和特征(或对比)模式。

后者原先是为了克服前者的某些不足而提出的。

在特征模式中,两个实体的相似性被看成是这两个实体所具有的特征集之间的交叠:两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相似性也就越大。

所谓“特征”是指一个实体所具有的任何一种特性。

一个实体是否具有某一特征是相对的,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征可以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来分析;而两个实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与某个原型的接近程度来衡量,并取决于共有特征的显著性和相关性。

例如,麻雀与鸽子的相似程度,要比与企鹅的相似程度大,因为虽然三者同属鸟类,但是由于前两者共同具有“能飞”这一与鸟相关的显著原型特征,因而更接近鸟的原型。

根据相似性评估的出发点不同,在语言分析中可以区分发散相似(divergent similarity)和会聚相似(convergent similarity)这两种相似关系,可分别图示为:(1) 发散相似:A ⇒A’, A’’, A’’’ ...会聚相似:A ⇔B发散相似是“原件”和“复制件”、“伪造物”、“仿造物”“、误认物”等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2) They manufactured hundreds of copies of the same product every day. (复制件)(3) This is a forgery of the original painting. (伪造物)(4) The rebuilt church looks very much like the destroyed original building. (仿造物)(5) You look so much like your father, I was sure you were he. (误认物)翻译理论关注的焦点和立足点便是此类发散相似,因为翻译是从源语文本出发,旨在得到一个与其保持某种相似关系的译本。

这种相似关系在翻译理论中称为等值。

而会聚相似则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由于具有某种相似性而获得的一种联系,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相像( resemblance)或类似(analogy)。

对比分析所关注的焦点和出发点便是这种会聚相似,因为对比分析在对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语言项目或两种语言现象进行对比之前,已经假定这两个语言项目或两种语言现象具有某种相似性。

这种相似关系在对比分析中称为对应。

3. 翻译中的等值和对比分析中的对应上一小节指出,相似性在翻译理论和对比分析中分别称为等值和对应(在英语中都称为equivalence),这是该两大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

但是,翻译理论所研究的通常是发散相似关系,而对比分析所研究的通常是会聚相似关系。

3. 1翻译中的等值翻译理论界中存在着不同的等值观,持何种等值观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能允许有多大程度的差异。

Chesterman (1998: 18)认为,从翻译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等值问题上,大致存在如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等同观(the equative view),这也是最古老的等值观,基于原先“等值”在数学中的定义,即:(6) A =A’等同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义符号;而意义则是绝对的、不变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是等同的。

等同观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圣经》翻译中的一个两难矛盾,即,如果你认为希伯来、希腊或阿拉姆语的《圣经》真的是上帝所说的原话,那么你又如何能擅自改变它而不冒亵渎神圣之大不韪呢?一方面原文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另一方面上帝自己却要求其信徒(向具有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传播《圣经》教义。

如何解决这一两难的矛盾?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便是提出一个建立在形式与意义相分离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在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虽然形式改变了,但意义没有变。

但是Chesterman (1998: 19)指出,翻译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添加的。

这里的“添加(additive) ”有两层含义。

首先,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A)仍然存在,但添加了一个目标语文本(A’)。

其次,一个源语文本可以不同时期,由不不同的译者,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多次翻译,产生好几个其他目标语文本(A’’,A’’’... )。

因此,翻译过程的添加观可图示为:(7) A ⇒A, A’, A’’, A’’’...第二种是分类观(the taxonomic view),这一观点是为了回应对上述第一种等值观的批评而提出的。

分类观认为,等值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不同的类型构成。

在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某一类型的等值可能更合适。

在西方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这种等值的分类观可追溯到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译者Saint Jerome。

他认为,非神圣文本可以比神圣文本采用更自由的译法。

也就是说,在翻译非神圣文本时,目标语文本并不需要像上述第一种等值观所坚持的那样,必须与源语文本严格等同。

由此可见,等值的分类观从一开始就注重语境。

在近五六十年中,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等值类型。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Nida (如见Nida,1964/2004)的“形式等值”和“动态/功能等值”,Catford 1965)的“形式对应”和“语篇/翻译等值”,Koller (1979)的“所指义等值”、“内涵义等值”、“篇章规范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

(转引自Chesterman, 1998: 23)但是Chesterman认为,等值的分类观也有其不足之处。

比如,在如何确切定义某些等值类型的问题上,研究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以动态/功能/语用等值为例,是否可以定义和衡量“效果”尚不清楚,更不用说怎样来衡量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不清楚能否确定目标语文本受众,以便衡量译文对他们所产生的效果;同时也不清楚如何确定实际效果和作者意在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究竟在理论上需要区分多少种不同的等值类型,似乎很难定论。

而且,由于分类观并未完全抛弃等同假设,所提出的各种等值分类体系,往往在体系之间和体系内部缺乏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