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冠心病诊断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诊断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诊断治疗新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首先,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医学界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例如,最新的研究发现,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可以更早、更准确地诊断冠心病。

另外,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新技术也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例如,药物治疗方面,一些新的药物正在研发和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治疗方式。

另外,手术治疗方面,一些新的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例如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这些新的手术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一些新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也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等,这些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未来,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全球数百万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

传统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新型药物如PCSK9抑制剂、bempedoic acid等也逐渐进入临床应用。

这些药物能够更精准地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降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1.前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冠心病介入护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以供参考。

2.冠心病介入诊断冠心病介入诊断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和相关检测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介入诊断方式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

这些诊断手段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3.冠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术来改善冠脉狭窄或堵塞的情况,以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症状、减少心肌损伤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4.冠心病介入护理措施冠心病介入护理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

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环节。

在术前准备中,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做好身体检查和心理准备工作。

在术中护理中,护士需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且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术后护理中,则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伤口护理和恢复情况。

5.冠心病介入护理中的并发症与风险冠心病介入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风险。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出血、血管损伤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临床指南和护理流程等。

提供这些附件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包括专利、版权、医疗法规等。

这些名词在冠心病介入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提供了相应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运用。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护理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和指导。

概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所致。

介入性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过去的几年里,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新进展。

正文内容:一、药物洗脱介入技术的应用1.开拓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优化了PCI手术的治疗效果二、分形临界介入技术的发展1.提高了冠状动脉再通率2.降低了PCI术后即刻复发率3.减少了术后长期复发概率三、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的应用1.提高了远期生存率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四、冠脉精准成像技术的革新1.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2.降低了手术风险3.为手术后的再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五、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1.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2.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3.提高了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总结: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洗脱介入技术、分形临界介入技术、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冠脉精准成像技术以及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这些新进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我们期待着冠心病介入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介入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包括介绍冠心病的概述,介绍介入护理的常用技术,探讨新的护理方法和策略,介绍冠心病的预防和康复,最后进行总结。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在诊断技术方面,多排螺旋 CT(MD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MDCT 具有无创、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和分布,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CMR 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活力和纤维化情况,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依然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不断涌现。

例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疗效。

同时,PCSK9 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降脂药物,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管理带来了新的选择。

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与传统的金属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任务后,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此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外科治疗方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技术不断改进。

微创手术方式的应用,如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同时,对于手术时机和适应症的选择,也有了更精准的评估标准。

基因治疗是冠心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改善与冠心病相关的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虽然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为未来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另外,关于冠心病的预防,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过去,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心脏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一、介入治疗的概念和分类心脏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将介入器械引入心脏血管系统,用于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的方法。

根据介入操作的目标和方式,介入治疗可以分为冠脉介入治疗和心脏结构介入治疗两大类。

1. 冠脉介入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是对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进行扩张和重建,以恢复血液供应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常见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

2. 心脏结构介入治疗心脏结构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疾病中的异常结构进行修复或调整,以改善心脏功能。

常见的心脏结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二、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中。

1. 旋切刀技术旋切刀是一种能够削减冠状动脉内腔硬化的器械,可以将斑块切割成小块并抽出体外。

这项技术可以清除冠状动脉腔内的斑块,恢复动脉血流通畅,提高病变治疗成功率。

2. 药物洗脱支架技术药物洗脱支架是在普通金属支架的基础上,涂覆有释放药物的聚合物,通过药物的缓慢释放来抑制血管重塑和再狭窄。

这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支架再狭窄的风险,减少再次扩张手术的需求。

3. 三维造影技术三维造影技术是一种利用X线影像系统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冠状动脉进行全景观察和三维重建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4. 新型药物治疗除了介入手术技术的创新,新型药物的研发也对冠心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的应用,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再狭窄,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三、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前景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一、课题背景和意义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依然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包括造影剂选择和使用的优化、血管成像技术的改进、导管和支架的创新等。

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当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1. 造影剂选择和使用的优化:在冠脉介入治疗中,造影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药物,用于血管成像和病变评估。

传统的造影剂使用虽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成像效果,但也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因此,研究新型造影剂,改善其副作用和并发症,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2. 血管成像技术的改进:血管成像技术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近年来,一系列新的血管成像技术不断涌现,如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这些新技术在血管成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和灵敏度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暴露。

3. 导管和支架的创新:导管和支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重要设备,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针对导管和支架的创新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综述和病例分析的方法,系统收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相关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和临床应用前景,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RA-介入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RA-介入支架置入术

国际最新冠心病治疗RA-介入支架置入术冠心病的危害冠心病是由于机体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在光滑的冠状动脉血管内壁堆积,形成类似粥样的脂质白斑,医学上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昏厥甚至是猝死等极其严重的后果。

我国现有约800万冠心病患者,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成为对我国城市居民威胁最大的疾病。

临床统计显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达10%-20%,而国外仅为5%-12%。

造成这一现象除了没有良好的预防诊断措施之外,部分医院医疗技术落后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冠心病治疗方式目前对于冠心病最好的诊断方式是RA-冠状动脉造影技术,通过这一手段能够100%诊断冠心病,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有效的减少了冠心病引发的晕厥促使几率,以往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的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主要是硝酸甘油、救心丸等扩张血管的药物,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疗效,属于保守治疗的一种;手术治疗,通过开胸实施静脉搭桥手术,手术创口大,且存在心、肺、肝、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不能进行手术。

介入治疗,介入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仅在皮肤穿刺部位切开2毫米就能完成手术的全部操作,手术效果优于动脉搭桥手术,术后恢复快,一周内即可出院。

经股动脉穿刺患者需在术后制动卧床6小时,且易形成血栓,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权威专家最新成果:RA-介入支架置入术优势RA-介入支架置入术为中国心脏介入治疗中心心内科专家孙秀成独创的一种全新的冠心病诊疗方式,通过使用不同的介入耗材,借助血管成像设备将造影剂、支架等作用冠状动脉,最终达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目的,使用该方式能够100%诊断冠心病,治疗有效率达100%。

孙秀成主任医师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深入学习和临床治疗。

为解决股动脉穿刺术后存在的易感染、荣誉形成血栓、术后无法活动等难题,先后去日本、英国、美国进行介入治疗的交流学习,留学期间师从Gary Mintz,铃木孝彦,Jean Mark等国际著名心脏介入专家,使得自身介入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更加丰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冠脉介入治疗新进展

冠脉介入治疗新进展
BMS的再狭窄率仍在20%-30%,虽 然相对单纯PTCA的再狭窄率有所下降 (50%),但是BMS术后再狭窄仍是当 时PCI治疗的“致命软肋”。
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裸金属支架
添加标题 纵切面
横切面
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药物涂层支架
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药物洗脱支架
以雷帕霉素和紫杉醇 等为代表的药物,它们可 以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过 度增生,从而使再狭窄的 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到510%以下。
他的言论遭到当时医学界无情的讽刺 和嘲笑。因为当时认为导管进入心脏会引 起猝死。
起源
当时的Werner Forssmann,他骗取了手术护士协助他将自己的左臂麻醉后将 一根输尿管插入了肘前静脉,并向前推进,直至他的右心房,利用X光胶片记录下 来了整个过程,证实导管进入心脏是安全的。然而事后他被院长解雇。
起源
添加标题
add your words here,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添加标题
01 Amplatz
02 Judkins
03 指引导管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 度和导管插入技术,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冠 心病诊治历史上的里程碑。
测量血管管腔面积及 狭窄程度
斑块性质
评估斑块性质等
术后评价
评估支架贴壁情况等
评估性技术-OCT
OCT是利用波长为1300nm左右的近红外线的光波作为光源,通过分光器将光源 发出的光分为样本光束和参照光束,采用距离相同的参照光束和样本光束反射波相 遇后的产生的光学相干现象,用光波反射时间和光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光波强 度代表深度,经计算机处理成信号后,从而获得组织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钟 ⑥TUCC给药法:8毫克冲击,42毫克90分钟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二代)
单链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
①1979年人尿中发现,UK前体 ②在血浆中无活性 ③不被PAI-1抑制 ④选择性受剂量影响,最适剂量40-70mg,60
分钟IV ⑤剂量大时选择性部分丧失 ⑥激活与FIB结合的纤溶酶原,同时于局部激
在那些有着比较严重的血管狭窄的人,
在做造影检查的同时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 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 发病机制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ST段抬高者:基础病变常较轻,血栓持
续闭塞,“红血栓” ST段压低者:基础病变常较重,血栓断
续闭塞,“白血栓”
AMI治疗历程
1960s以前 —保守治疗,住院死亡率可高达 30%
处纤溶酶原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一代)
尿激酶(UK)
①肾脏产生,可从尿中提取 ②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u-PA,因而无抗 原性 ③非特异性纤溶激活剂 ④用法:2.2万U/kg,30分钟静滴
第一代溶栓剂
第一代溶栓剂是有效的溶栓药 ,但其具有激活循 环中纤溶酶原的特性(治疗剂量时)。由于血栓中纤 溶酶原与血浆中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血栓局 部纤溶酶原逐渐耗竭,该现象称为“纤溶酶原窃 取(偷窃)”现象,特别在使用SK 时易于发生,可消 弱这些溶栓剂的治疗效果。另外SK有抗原性(免疫 原性)可导致耐药及过敏反应。SK非特异性激活补 体及缓激肽系统可致低血压。
而且t-PA脑出血发生率仍轻度高于链激酶 (0.7%对0.55%)
第二代溶栓剂
第二代溶栓剂有4个重要的缺点 ( limitations) :
1. 90’ TIMI 3级只有50%,(15-40%不能早期 再灌注) 2. 获此前向血流平均约需45’ 3. 10%左右的再堵率(5-25%) 4. 颅内出血并发率0.3-0.7% 溶栓治疗者的死亡率并不降低于未溶栓者的50 %以上

处于
进入
发生
出现


低危险
疾病危险
早期
临床


状态
状态
改变
症状


临床干预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到此处已经为时过晚!
应该从这里开始未雨绸缪
常用的关于冠心病的检查
血糖、 血脂、 肝、肾功能 血、尿、便常规、 电解质等
心电图、 心脏三位片、 心脏彩超、 运动试验(平板,踏车)、 动态心电图、 心肌核素扫描、 超高速CT ……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二代)
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 (APSAC) ①理论上有选择性,临床未证实 ②半衰期95分钟,可静推,30毫克一次性 ③有抗原性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二代)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rt-PA)
①人血管内皮合成 ②丝氨酸类蛋白酶 ③与纤维蛋白结合时活性加强(特异性) ④半衰期短5分钟 ⑤加速给药法:100毫克67%头30分钟,33%后60
心脏在向全身输
送血液的过程中,
右 冠 状 动 脉
左冠状 动脉回 旋支
左冠状 动脉前 降支
自身也要消耗能 量,这些能量来 自于血液中的各 种营养物质。
堵了又会怎么样呢?
怎么办?
鸵 鸟 的 故 事
其结果将是…………
正确的选择是:
早检查、早诊断, 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
健康
疾病
预防干预
1960s —CCU 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住院死亡 率约为15%
1980s —冠脉内及随后的静脉溶栓,住院死 亡率<10%左右
1990s —直接PTCA及/或支架置入, 住院死 亡率5%左右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源于2个观察:
1. AMI早期闭塞性血栓的发生高; Dewood (1980):AMI 24小时内冠造IRA闭塞者:<6h为 86%;8~12h为68%;12~24h为64%
对于冠心病,最准确 的检查是什么?
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
正 常 的 冠 状 动 脉
郭师傅的故事
郭师傅的故事
实际上,没有哪一种检查的准确率是百 分之百的 ,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时,要根 据各种检查的结果,综合的分析、判断, 才能够明确疾病的诊断。
但是作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冠状动
脉造影检查的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9%以上。
活成UK ⑦r-PA被FIB D片断激活,而scu-PA被E片断激
活 ⑧两者有协同作用(小剂量各10mg)
第二代溶栓剂
t-PA及scu-PA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选择性) 溶栓剂,避免了体循环纤溶状态,据认为 体循环纤溶状态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
但t-PA及scu-PA在治疗剂量时仍可产生轻度 体循环纤溶状态。
溶栓剂分代
第一代:UK,SK 第二代:t-PA, scu-PA 第三代: t-PA突变体等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一代)
链激酶(SK)
①由C组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 ②半衰期10-33分钟 ③需与纤溶酶原结合后才可激活纤溶酶原
(间接激活作用) ④用法:150万U,60分钟静滴 ⑤抗原性,过敏反应,低血压 ⑥FIB非特异性:血液循环(血浆)及血栓
主任医师、教授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微
循环专业委员会理事。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心
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中医药委员会心血管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河北省红十字会抗非典
先进个人称号 河北以岭医院副院长
先看看心脏
人的心脏每 天跳动十万 次左右,把 血液输送到 全身的各个 器官。我们 可以几星期 不吃饭,几 天不喝水, 几分钟不呼 吸,但心脏 一分钟也不 能停止跳动。
2. 及时进行再灌注可中止心肌坏死的进程。
大多数AMI患者,冠脉闭塞是由血栓形成于 破裂的斑块上所致。应用溶栓剂早期灌注可限 制梗死面积,增加左室功能,并减低充血性心 衰的发生,从而使急性期及长期死亡率下降。
凝血过程
3个步骤:①因子Ⅹ激活成Ⅹa,②因子Ⅱ(凝血 酶原)激活成Ⅱa(凝血酶原),③因子Ⅰ(维 蛋白原)激活成Ⅰa(纤维蛋白)。
因子Ⅹ的激活通过: 内源性途径(Ⅻ,Ⅺ,Ⅸ,Ⅷ); 外源性途径(Ⅲ,Ⅶ)。 血小板(提供磷脂表明)在两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纤溶过程
激活物(溶栓剂) ↓
纤溶酶原→→ → → → →纤溶酶 ←抑制剂 ↓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溶栓剂分类
按对纤溶酶激活方式分为: 直接: t-PA ,UK , scu-PA , APSAC 间接:SK 按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分为: 选择性:t-PA, scu-PA 非选择性:SK,UK, APS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