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教育文档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 程强调教师要把教材作 为一个工具 “ 教材来教” 而 用 , 不是简单地“ 教教材” 。要站 在数学教学新 的理念高度 , 完全 可 以而且应 该 根据学 生 的实 际情况 来 处理 教材 空下 的空
间 。 由 于 我 校 地 处 农 村 , 管 祖 国 的远 程 教 育 模 一 、 二 已 尽 模 配 入 学 校 , 了现 代 化 的 教 学 设 施 , 教 学 条 件 依 然 艰 苦 , 有 但 至 今 仍 以粉 笔 和 书 为 主 , 学 挂 图都 很 少 , 对 实 践 教 材 上 教 这
亲 身 感 受 、 验 , 此 基 础 上 动 手操 作 、 口交 流 , 刻 地 感 体 在 动 深 知 了减 法 的含 义 ,再 回过 头来 看 书 质 疑 。运 用 知 识 解 决 问
de eo v lpme tp o oi g su n s al r un e e o men . n ,r m tn t de t ’ l— o d d v l p t K e wor s y d ut ie t a h n tras r a e st a in ;s l- i z e c i g mae i l;ce t iu to s e f l e plr to x o ai n; c o e a in n e c n e e c ur g d v r e t o p r to a d x ha g ; n o a e i e g n ; ic ntv vau to n e ie e l a in Aut horS a ’ ddr s Gua x To Ce ta Prm ay c o i es ni wn n rl i r S ho l n
构 建 充 满 生命 活 力 的数 学 课 堂教 学
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思品课堂

构建 充满 生命活 力的思 品课 堂
◎ 宁化县 湖 村 中心 学校
黄 景 星
校 20 0 4年 秋 季 开 始 新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 年 来 , 一 直 几 我
合作 而获得 成功 的事例 。最后 , 教师引 导学生 通过讨 论分析 这些事例 , 进一步加 深对 “ 合作 带来共赢 ” 的理解 。 毫 无 疑 问 , 一位 上课 的 老教 师是 富 有经 验 的 , 教材 第 他
师 自我 表达 能力非 常好 , 很会 讲 故事 , 以说是 “ 可 旁征 博引 , 滔滔不 绝 , 循循 善诱 ” 学 生都听得 入迷 了 。离 下课还剩 最后 ,
五分 钟 , 我们都 为 他捏一 把 汗 , 心他 完不 成教 学 任务 。这 担
时 , 说 :下 面请 同学 们把 我念 到 的要点 在课 本上 画起 来 , 他 “
致 力 于探讨 把新 课 程教 学 改革 的 “ 课 堂充 满生 命 活 让
力 , 学 生 成 为 学 习 的 主 人 ” 念 来 展 开 教 育 教 学 , 取 得 了 让 理 并
一
定成 效 。我认为新课 程 改革除 了在理 念上 、 想上要 有全 思
钻研透彻 , 知识 点 把握 得 准 , 堂 幽默 风趣 , 课 课后 落 实抓 得 严 , 生对 其又 敬 又畏 , 学 容易 取得 较好 的考 试成 绩 。第二 位
学 题 , 里 犯 起 了 嘀 咕 , 该 不 该 告 诉 他 呢 ? 赵 明 的 数 学 本 心 我
提升 自我思想 境界 的过程 , 是一 个不 断地把 自我融人 时代发
展与集体 活动 的过 程 , 是一个 人生 观 、 世界 观 、 认识观 不断升 华 的过 程 。我 们构 建 的思 品课 堂 , 是 学生 成长 的乐 园 , 应 应 是 学生独 特 的视角下拥 有 自己创 建的天 空 , 应是 教师 实现 自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发表时间:2014-10-21T09:44:52.5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梁美[导读] 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梁美山东省肥城市龙山小学271600摘要:传统的上课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
我们的课堂应该力争退出“教案剧”,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充满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就是传统的忠实执行观,这种观念忽略了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次体现。
记得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是这样预设的:阮恒为什么会哭呢?阮恒输血时为什么那么痛苦?阮恒是不是后悔为小姑娘输血呢?阮恒当时在想什么呢?我试探着让孩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是孩子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于是我想:如何让孩子真正地走入人物的内心呢?换种角度思考吧!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小片断:师:同学们,质疑问难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来了就要解决,怎么解决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透过动作走入人物的内心,就能解决问题。
咱们试一试怎么样!生:好。
师:看这儿,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在想:______。
生:我心里很害怕,但是她是我的朋友,我一定要救她。
师:像这样,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句子,先想一想,再和同位交流一下。
(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他想:______。
忽然又放下去,他想:______。
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一、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
具体做法的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
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如:我在上《赤壁之战》一课时,当学生自读了“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一段时,我叫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并说说各人的心里话。
一学生说:“我觉得士兵们很无辜!”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让其他同学说说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最后,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曹军虽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士兵们是执行军令而已,他们的死是因为战争造成的,值得同情,只要人人热爱和平,天下才能太平!因为老师的倾听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共鸣!二、改变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关注人的生存从关注生命开始,人的生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因此,理想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生命关怀开始,把生命意义的提升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使课堂呈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与生命发展意义。
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命成长。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教育的本真意义而进行。
教育中“人”的意义要得到体现,就应当以生命关怀为出发点,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具有促进生命存在的意义,“教育即生成”,而“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
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
这样的生成需要一定的积累,而这些积累包括知识的、经验的、自我意识的等,强调人作为一个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努力。
只有当人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确认,人才会努力寻求与自身发展相关联的各种意义活动。
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是人的生命得到尊重、自主意识被唤醒的表现。
而人的意义的实现,正是人作为主体在一种自由、自觉、自为状态下的活动,是人逐渐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变成了古希腊人的格言,这一原则至今仍未过时。
因为“人的知识与道德都包含在这种不断‘复返自我认识’之中,正是依靠这种向自身进行探寻的理性能力,人对世界的善有追求,对自己的灵魂有改善,对生活有责任,才能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人才能将知识的丰富内涵变成生活的智慧,并以此进行价值建构活动。
人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认可,知识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力量。
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命活力。
如果课堂教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就能成为一个人与人相互联系、交往互动的空间,课堂就应该是充满人的气息、人的灵动性、人的个性的空间。
交往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的自主,互动意味着多种可能性的展现。
一旦人的自主精神被唤起,生命的意义得到发现,生命所特有的活力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

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
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关键词: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教学一、“情感”充满课堂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上,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留给学生,平等对待,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个个都是故事迷,特别喜欢听孙悟空之类的故事,把知识融入故事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讲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孙悟空自从离开师父回到花果山后,每天与猴孙们过着自由自在的快活日子。
有一天,猴王拿出6只桃子,对身边的3只小猴说:“这6只桃子,你们3只小猴分了吃吧。
”小猴撅起嘴巴嫌少。
猴王就拿出60只桃子说分给3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
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600只桃子,可要分给3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乐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
咦,为什么大家都笑了呢?这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便兴趣盎然。
这一则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篇•经验交流今天,我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里,我们将实践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目前的课堂现状:学生的学习有活动,但无激情和活力;有思维,但无智慧和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和争执。
课堂没有变成一种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变成师生对人生的丰富体验,而仅仅是一种上课或工作。
如何让师生去感悟、理解、期望、认同,去关注和感受关注,去启迪和呼应启迪,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呢?一、课堂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充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灵魂。
要想师生、生生合作与互动,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必须重视高尚的生命情感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当作活生生的生命看待,从心底里去尊重他们,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少轻视,多尊重;少训斥,多鼓励。
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到尊重。
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里,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流畅,议得尽兴,感情真挚。
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自然完成,他们在充分自由的空间里,得到了老师的尊重,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释放出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的阵地,融入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焕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体验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
教师“放手”但不“放羊”,只在学生感到迷茫时为他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为他照亮道路,在学生攀登时为他架梯。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内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优势互补中,重视个体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与人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探究的气氛一形成,课堂上就出现了思想、情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交流的网络,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由于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之语,“神来之笔”,令人欣喜,令人振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
本”的教育理念。
其中, 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 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 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
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在主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
1.围绕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活动
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比较大小”一课时,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拔河比赛”活动, 在具体的比赛情境中掌握怎样比较大小,学生的兴致异常高涨。
在比赛中,他们发
现两队人数不一样时,提出赛场上要公平竞争, 两队人数应该同样多。
于是,在解决人数问题上, 学生想出了四种方法:A. 兔队去
掉1人,鸭队上来1人;B.兔队去掉2人;C.鸭队上来2人;D.兔队
去鸭队一个。
面对这四种方案, 学生仍有分歧, 各抒己见。
但令人
欣喜的是 , 这样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 学会了如何比较 , 掌握了方法 , 发散了思维 , 在亲自参与实 践中进一步感悟数学。
2. 在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 ,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 用耳朵听 , 用嘴说话 , 用手操作 , 用身体去亲身 经历 , 用心灵去感悟、 体验。
其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 为学生提 供“做”数学的机会 , 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 动中 ,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 , 从而实
现有效学习。
例如 , 在“11〜 20 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 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目
标。
发给每个 小组数量不同的别针,在数别针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让学生
亲身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 , 同时还要说出数别针的方法。
每个学
说: “可以两个两个地数。
”有的却说 : “一个一个数的 , 不能数 错啊! ”有的学生说 : “数出 10 个别针放在一起 , 再数其他的。
” 还有的学生用一种方法数,用另一种方法检查……每一个小组都 能拿出多种数别针的方法 , 全班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高度活跃的状 态。
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了不同的方法 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评价 , 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兴趣培养及习惯养成中体验数学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 其中情
, 要让学 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 按自己的想法去数别针 , 有的学生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地加以强调。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
的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
破。
1. 形成积极体
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
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这对小学生来说十分重
要。
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 所以在数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手段, 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并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位置”一课时,从“摸鼻子”的游戏中引入教学, 让学生运用本课
的重点内容即方位词指挥、帮助被蒙住眼睛的学生摸到鼻子;或设计“击鼓传花”这一环节, 进行巩固提高,达到熟练程度。
这样巧妙地把知识和游戏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学生在起步阶段时, 在学习常规方面对他们进行严格规
范、
细致指导、耐心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形
成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 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
3.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即把其特有的思考方法以及
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
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能促进学生转换思想方法的形成, 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三、解读教材, 在有机整合和知识重组中呈现数学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不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是倡导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自由获取信息,体现的是用教材, 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1. 有机整合
在教学“ 11〜20各数认识”时,我在课前了解到学生都能准
确地数100 以内的数, 于是把相关内容合并为“两位数的认识”;
教学“位置与顺序“时, 把“上下、左右、前后”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因为这些方位词都是相对而言的, 把
左右”训练作为重点, 同时强化“上下”和“前后”的理解。
这样对教材处理后, 学生能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区分、比较, 所以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 恰当取舍
在设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一课时, 感觉到教材提供的素材不够直观, 于是我根据需要, 重新选择设计了一个更有效的情境来展示数学问题, 通过观察实物(长绳和短
提出问题(若把长的那部分留下来,应怎么办)一一解决绳)
办法(学生提出把“和短绳同样长的部分”剪掉)――感悟道理
(从中感受到了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抽象的问题瞬时得以解决, 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转变角色, 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 , 变不平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为“学友式”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营造一种有着极强亲和力的学习氛围, 通过和学生聊天、交朋友, 与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因此,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做一个促进者; 帮助学生,激励学生, 做一个引导者。
新课程实施以来, 最突出的感受可以用如下八个字来概括即变化、挑战、创造、完善。
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