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水体植物造景方式而闻名于世。
水体植物在园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既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美感,又与其他园林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而和谐的景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植物造景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荷花池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被广泛应用,常常出现在荷花池中。
荷花池一般为圆形或方形,池水清澈见底,荷叶遮蔽了部分水面。
荷花的花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如红、白、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荷花池的周围常常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如芦苇、菖蒲等,以增加池边的绿意。
荷花池的造景方式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
二、池塘石桥池塘石桥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景观之一。
池塘中的石桥通常由几块大石头拼接而成,形状独特,给人以稳重而庄重的感觉。
石桥两侧常常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睡莲、芦苇等,以增加池塘的生机和美感。
在池塘中行走于石桥之上,可以近距离欣赏水中的植物和鱼虾,感受到水的清凉和生命的活力。
三、假山流水假山流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且重要的水体植物造景方式之一。
假山通常由天然石材堆砌而成,形状各异,给人以奇特而瑰丽的感觉。
在假山的周围布置流水,使水从假山上流下,形成瀑布或小溪,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假山的表面常常种植一些藤蔓植物,如常春藤、爬山虎等,以增加其自然和野趣。
假山流水的造景方式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山间的溪流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四、庭院小池庭院小池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植物造景方式之一。
庭院小池通常为方形或圆形,面积较小,池水清澈见底。
小池中常常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芦苇等,以增加池水的生机和美感。
庭院小池的四周常常种植一些花草,如牡丹、月季等,以增加庭院的色彩和芬芳。
庭院小池的造景方式使人们在繁忙的都市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悠闲。
以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植物造景的几种常见方式。
这些方式都以植物为主要元素,通过合理的布置和搭配,营造出了独特而美丽的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池塘造景:在古典园林中,常常设置有池塘,如莲花池、荷花池等,池塘中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等,营造出恬静、清幽的氛围。
2. 水流造景:通过在园林中设置水流,如小溪、瀑布等,流水经过不同的水景拐弯、落差和缓急变化,形成了宛转起伏的水景,水流上种植竹子、芦苇等植物,营造出清凉、静谧的景观。
3. 走廊造景:古典园林中经常有走廊,走廊两侧通常种植有花木,如厚重的树木、开花的藤蔓等,形成自然的绿色隧道效果。
4. 石阶造景:在水体附近设计石阶,石阶两侧种植茂盛的花草,使人在上下行走时能感受到清新的花香和湿润的空气。
5. 壁画造景:在水体周围的墙壁上绘制壁画,常常绘制山水画或花鸟画来装饰,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以池塘、水流、走廊、石阶和壁画等多种方式来营造自然、恬静、清幽的园林环境。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布置和选择,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
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在古典园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古人在园林设计中注重“生气”和“象景”,认为植物可以赋予园林以生命力和丰富的意象。
精心挑选的奇花异草可以为园林增添色彩,吸引人们的目光;参天大树可以为园林增添立体感和气势;水边的芦苇和荷花可以营造出宁静和雅致的氛围。
植物在园林中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大小、高低、密度等不同的搭配和组合,形成层次感和对比效果。
这种有机的植物布局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宁静、和谐和自然的意境。
植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古典园林中展示出了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色彩在园林中的运用,认为色彩可以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以其绚丽多样的色彩,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红色的牡丹和石竹可以给人以热烈和欢快的感觉;白色的梅花和兰花可以给人以高雅和纯洁的感觉;蓝色的紫藤和蔷薇可以给人以浪漫和柔美的感觉。
植物的形状也是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形状的植物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触感和美感。
矮小的山杏和柳树可以给人以柔和和婉约的感觉;直立的松树和柏树可以给人以坚毅和挺拔的感觉。
这些植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园林中交相辉映,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也可以体验到丰富多样的美感。
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在古典园林中传递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人们赋予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将其置于园林中,以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松树在古代被赋予了坚贞和长寿的象征意义,被人们用来表达对友谊和生命的追求;莲花被人们用来表达对纯洁和美好的向往;竹子被人们用来表达对节操和清高的追寻。
植物的象征意义和意境通过园林的布局和装饰得到了传承和展现,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杭州园林植物造景特点

杭州园林植物造景特点摘要杭州园林以植物造景取胜,植物造景特点明显,其中植物种类丰富、造景手法娴熟和景观风格多样是其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杭州;园林植物;造景特点杭州园林除了湖光山色的自然因子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园林植物景观取胜。
杭州园林植物造景在植物种类、配置方式和景观效果有以下的特点。
1植物种类丰富1.1地被植物的广泛应用杭州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许多植物生长,因此植物品种丰富。
在园林中,除了种植大量的乡土乔木和灌木外,地被植物应用也及其广泛。
据有关统计,城市绿地中已有的地被植物种类共计144种,隶属于53个科。
其中草本类有87种,灌木类有45种,藤本类有12种,以百合科、菊科植物用得最多。
一般的有沿阶草、吉祥草、山麦冬、二月兰、八角金盘、洒金叶珊瑚、大吴风草;低矮的花灌木有杜鹃、麻叶绣球等;宿根花卉有福禄考、玉簪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如虞美人;藤本如扶芳藤、常春藤;另外还有南天竹、肾厥等地被。
1.2水生、湿生的植物品种丰富杭州园林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生植物群落。
应用的沼生植物主要有慈姑、金钱蒲、泽泻、芦苇、花叶芦竹、芦竹、海寿花、雨久花、旱伞草、美人蕉、紫露草、花叶菖蒲、黄菖蒲、千屈菜等;挺水植物主要有花叶水葱、水葱、香蒲、再力花、花叶芦苇、花叶芦荻、斑茅、蒲苇等。
通过应用丰富多样的水生、湿生植物,使山体、绿地和水体自然衔接,达到了在保持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不变的同时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为保持水质清洁,大量运用漂浮植物与浮叶根生植物,如浮萍、紫萍、莼菜、中华萍篷草、白睡莲、泽泻等。
不同的水域条件,适合不同的水生植物生长,在岸边,选择大花兰草、千屈菜;浅水中,选择鸢尾;沉水植物选用金鱼藻、亚洲苦草、菹草;挺水植物则选用莲、水芹、慈姑、菖蒲等。
深水区种植如荷花、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1.3色彩丰富的花境杭州西湖南侧滨江大道的花境是城市园林中极为吸引人的一处景观,材料丰富,风格多样。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的四个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的四个特点首先,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古人追求的是以自然为本的特点,建筑和植物的选择都尽量符合自然的规律。
水体植物的选择也遵循了自然原则,如利用湖泊、池塘、溪流等水体,让水在园林中自由流动,并通过山石的摆放和水面的倒影来营造出自然的景观。
其次,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重视对称和对比。
古人认为对称是一种美学原则,因此在园林中对称的布局非常常见,如对称的亭台楼阁、对称的花坛和树木等。
同时,在对称的基础上,古典园林也善于运用对比来增加景观的变化和层次感,如在大片绿植中穿插一些花卉,或者在平缓的水面上布置一些突起的岩石等。
第三,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讲究景物的转变和变化。
景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行走而逐渐展现出来的。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或不同位置的观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同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来呈现。
例如,在古典园林的湖泊或池塘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不同的景致,或者在不同的季节里观赏到植物的不同花期或落叶变化。
最后,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人认为园林应该是一个让人们彻底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地方,因此在水体植物的造景中注重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园内的植被以及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会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以达到丰富景观的目的。
另外,为了增加园林的多样性,古代园林经常将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园林元素融合在一起,如山水之景与花木之景的结合、池塘与蜿蜒小路的交错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植物造景方式具有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对称和对比、景物的转变和变化以及多样性和丰富性等四个特点。
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古代园林艺术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使人们能够在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于世。
植物造景艺术作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境美。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布局、造型和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意境,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植物营造情境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一个核心意境就是通过对植物的精心布局和塑造,营造出与建筑、水景相辅相成的情境美。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常常被运用来营造出特定的情境,比如通过挂藤垂柳、萝蔓缠绕等手法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绿意盎然、清幽静谧的氛围,令人感到舒适宁静。
从而使人产生宁静、舒适、愉悦的情绪,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二、借景造势营造视觉美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布置也常常以借景造势的手法进行,将周围山水、建筑等元素纳入形成一种虚实相映的视觉美。
在园林中选植一些怪石、奇树,通过巧妙的摆放和点缀,使得植物与周围的山石水景相互映衬,相互辉映,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立体和丰富,给人以审美愉悦之感。
三、植物造型营造情感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不仅局限于植物的自然形态,更注重对植物造型的雕琢和塑造,通过修剪、造型等手法,赋予植物以更多的情感和寓意,从而营造情感美。
通过对植物的修剪造型,可以将植物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如动物、神人等,不仅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更能赋予园林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气。
四、通过植物传递文化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布置和塑造,更深层的内涵在于通过植物的运用和布局,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如松树象征坚韧不拔、腊梅象征坚贞不屈等,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塑造,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彰显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目录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 (1)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水体景观设计 (3)一、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形式 (3)二、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规范 (5)结语 (6)2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注意事项 (8)三、植物配置与道路的结合 (8)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9)庭院设计植物配置方案 (9)3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 (13)1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13)2 植物造景的现实作用 (14)2.1 体现衬托效果 (14)2.2 开拓空间 (14)2.3 展现意境效果 (14)2.4 构建别样的观赏景观 (15)3 植物造景遵循的艺术原则 (15)3.1 因景制宜 (15)3.2 色彩相宜 (15)3.3 位置相宜 (16)3.4 季相相宜 (16)4 植物及景观之间搭配的艺术性 (16)4.1 植物与建筑融合 (16)4.2 植物与道路融合 (17)4.3 植物与水体融合 (17)5 结语 (18)4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地探究 (18)一植物造景的概况 (19)1 植物造景的概念 (19)2 植物造景的意义 (19)2.1 表现时空变化和特殊的意境效果 (19)2.2表现衬托效果 (20)2.3 极大地创造空间 (20)2.4 创造独特的观赏景观 (20)2.1 美化作用 (20)2.2 生态作用 (21)2.3 防护作用 (21)2.4 造景兼休闲作用 (22)2.5 社会经济作用 (22)三植物造景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水体景观设计【内容摘要】文章探讨了园林水体植物配置与水体景观设计相关问题,分析园林水体植物配置方法,阐述了水体景观设计理念,并探析了我国传统美学对园林水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水体植物水体景观配置设计在园林中,水是关键组成要素。
国内外园林设计都极为注重应用水生植物与创造水景。
我国园林通常使用水生植物给人以更多想象空间,营造出意境与氛围。
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

园林与建筑江南占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王子豪刘力维摘要:该文作者基于植物配置赏析的角度,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参考的方式搜集资料,研究扬州“晚清第一园”何园中片石山房的植物造景。
首先梳理片石山房的历史变迁;其次分析片石山房植物景观与山石、水体和建筑三个方面的搭配,发现片石山房内植物种类偏少,但配置方式多样且富有意蕴;再次总结片石山房植物造景特点并提出优化意见;最后得出对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希望有助于研究何园片石山房和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配置片石山房一、片石山房历史变迁何园位于扬州城南花园巷,以湖石著称。
园中片石山房的湖石假山据陈从周考证,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清光绪九年(1883),何芷舠卸任到扬州时购得片石山房并修建宅院,形成的包括片石山房在内的园林宅院格局即何园。
后来何家举家迁至上海,因年久失修,何园建筑颓败,片石山房贴壁假山存在坍塌现象。
之后何园被何家后人变卖。
新中国成立后,何园归国家所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片石山房在吴肇钊的指导下被复建而成,园中的植物景观也得到了系统提升。
现在全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片石山房占地700多平方米。
其历史形成、继承与保护过程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特色颇为鲜明。
二、片石山房植物造景现状1.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片石山房位于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到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5.72°C。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8.8%,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地形属于江淮冲积平原。
光、热、水条件优异,植物种类资源丰富。
整体生态环境较好,适宜人居。
2.园林植物种类和数量经实地考察,片石山房中共有植物46科53属60种。
其中,木本植物29种、草本植物26种、藤本植物5种,分别约占植物品种总数的48.4%、43.3%、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杭沪宁综合实习报告题目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浅析学院(系):林学院专业:园林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1 年11 月30 日摘要植物做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运用技艺与技法多种多样,既充分发挥了植物的特性,又结合了其他造园要素,把握游人的观赏特点,营造了良好的园林景观。
本文从分析江南古典园林的实例出发,将古人所用的植物造景手法进行归类总结,希望为现代设计中植物的运用有所借鉴学习。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目录摘要 (Ⅰ)前言 (1)第一章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1)1.1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 (2)1.2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 (3)第二章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 (4)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 (4)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 (4)2.2.1 点缀小空间 (4)2.2.2 制造封闭空间 (4)2.2.3 拓展园林空间 (5)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 (5)第三章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知觉 (5)3.1 植物造景中的视觉景观 (6)3.1.1 变化与统一 (6)3.1.2 对比与协调 (6)3.1.3 均衡与稳定 (7)3.1.4 节奏与韵律 (7)3.2 植物造景中的听觉景观 (7)3.3 植物造景中的嗅觉景观 (8)第四章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8)4.1 植物作为精神载体 (9)4.2 植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造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园林中的植物种植,从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可以看出古代园林中花木栽植的繁盛。
例如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就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了各种花木。
这种情况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时代的上林苑,按《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在修筑上林苑时,群臣曾各自献上名果异卉三千余种[1]。
这说明从园林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花木的培育种植。
虽然一开始,园林的功能更多的偏向于生产性质,游憩性较少,使得花木的栽植带有浓烈的生产意味。
但随着造园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造园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以植物造景的重要性。
植物可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使得风景四季不同;植物不仅可以欣赏其优美的造型,而且许多植物还具有香化作用,风雨过时还能聆听植物的声音;植物还可以结合建筑围合空间,塑造园林层次;更重要的是讲究意境的中国古典园林赋予了不同植物不同的精神内涵。
因而在许多古典园林中可以见到景点中包含有植物名称,讲植物作为主景对待,仅承德避暑山庄一处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樾”“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等等。
本文结合作者在“苏杭沪宁”四地实习期间实地考察的江南古典园林,对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的作用和手法进行简要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第一章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中国的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
也就是要求园林在空间序列上和时间序列上都有变化。
植物作为古典园林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
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变换,一天有早中晚的交替,植物在这些交替和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1.1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古典江南园林中的四时造景手法引人入胜,是植物造景时间性的完美体现。
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春景有“海棠春坞”“兰雪堂”。
“海棠春坞”的得名出自范成大诗:“迟日春风记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是个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院内植有海棠两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
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兰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
雪堂”的得名则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一句,是拙政园东部的主要建筑。
而园中的夏景则是著名的“荷风四面亭”和主建筑“远香堂”。
宋代丰稷《荷花》诗:“桃杏二三月,此花泥潭中。
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正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这两处夏景都以荷花作为主题。
荷风四面亭位于拙政园中部水面的中心位置,四面临水,周围植满了荷花,盛夏时节,荷花初绽,亭亭玉立,荷风送香,水波送爽,在亭中可以观赏到“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佳境。
远香堂位于水池边,留有一个开阔的前庭。
为了在夏季迎入凉爽的荷风,这座建筑四面都十分通透。
拙政园中秋景有“待霜亭”,取自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有幸欣赏到了待霜亭的秋景。
待霜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假山之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水面,可以对望远香堂。
秋天,假山上种植的槭树和枫树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开始改变颜色,有的变红,有的转黄,鲜艳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受到一丝暖意。
若是寒霜至时,想必会更加热烈。
冬景有“雪香云蔚亭”。
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毫无疑问,雪香云蔚亭的主景是梅花。
寒冬季节,腊梅绽放,暗香浮动。
再如苏州沧浪亭园内也十分注重四时植物景致的营造:春坐翠玲珑赏竹,夏卧藕花小榭观荷,秋居清香馆闻桂,冬至闻妙香室探梅[2]。
还有同里古镇的退思园,园子虽然小,但却同样依靠植物与建筑的结合集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坐春望月楼”前踏月,有春花姸姸欲语之意境;“菰雨生凉轩”内纳凉,但觉四面荷风习习;“桂花厅”中品茗,处处金桂飘香;“岁寒居”里围炉,松竹梅傲雪相伴[3]。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凸显四时不同景色的造景手法还可以举出很多的实例,显现出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精湛。
1.2 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的景色,即是根据植物自身的外形特点,结合其他造园要素,模拟四季的典型特点,在园林的空间序列上造成时间序列变化的错觉。
这一点比顺应物候变化,利用植物四季生长特性创造四时景色更难,要求造园者对植物的特性和四季的特征都十分了解,充分把握。
在这方面的例子,扬州的个园应该说是最为出色的。
个园以竹为名,因“个”字乃“竹”字之半,又形似竹叶,故取名个园。
个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季假山——以不同的石材模拟春夏秋冬四季之景色。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水,冬山惨淡而如睡”,对应这四时的景色,园中分别以石笋、湖石、黄石、宣石堆砌假山,打造四季的主题。
而四季假山美景都配有竹石小景,且竹种各异。
在四季景色上分别采用,春景用刚竹(燕竹),夏景用水竹,秋景用四季竹(大明竹),冬景用斑竹[4]。
除了竹子,园中还根据四时主题配置了不同的花木。
春景以竹石开篇,月门左右画坛上雄伟挺拔的刚竹瘦劲孤高,豪迈凌云;竹枝青翠,枝叶扶疏之间几枝石笋破土而出,好似雨后春笋,带来春的气息。
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真假竹笋更是相映成趣,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园内的花坛除植丹桂之外还配有春季花卉迎春,芍药,海棠等,为春景增加色彩,活跃气氛。
夏季以假山水池作展开,湖石假山叠出“夏云多奇峰”,体现南方之秀;山腰蟠根垂萝,草木掩映;池内睡莲点点,丰富水面层次;“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明夏的主题意境。
夏山植物以竹、广玉兰、紫薇和山上古柏为主,同时配植石榴、紫藤等。
夏山水竹纤巧柔美,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相配,二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渲染江南夏景之清秀美丽。
秋景为全园的高潮部分,黄石假山仿黄山真山造型,表现北方之雄。
秋山植物以竹和秋色树种为主,半山腰配以古柏。
黑松一添北方雄浑之气,且造型优美,貌似黄山松。
黄山二绝——奇松、怪石在这里展现。
红枫、青枫叶形美丽,秋季叶色鲜红。
冬景为全园的尾声,用宣石堆成一组雪狮图。
移到冬景,几枝斑竹便映入眼帘,“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冬天的凄惨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冬景以岁寒二友“竹,梅”为主要配置材料,天竹枝叶发红,叶形小巧精美;素心腊梅傲雪怒放,花香袭人。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是冬景的极好写照。
可见,植物与山石的巧妙结合,可以让园中在同一时间呈现“四季景色”,可以说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一流境界了。
第二章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除了可以作为观赏对象出现在院中,还可以与其他造园要素结合在一起作为划分空间,组织视线的材料,这就是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
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古典园林中组织视线的方法有借景、框景、障景、夹景、漏景等等,园林植物也可以作为组织视线的材料被运用到其中。
通过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变幻风景视线的透景形式,从而限制和改变景色的观赏效果。
加强了园林的层次和整体性。
例如拙政园中植物的栽植,就刻意留出一个角的空白,以借得园外北寺塔之景入园,而由于树木的夹景效果,使得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北寺塔身上。
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2.2.1 点缀小空间江南古典园林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
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往往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小庭院,在这些小空间中往往会点植一两株植物,点缀空间。
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
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
如苏州狮子林内的鼓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
2.2.2 制造封闭空间六面封闭的空间,除了可以用园林建筑营造,还可以采用园林乔木的成片密植,留出的林下空间即是相对封闭的。
而相较于建筑的封闭空间,植物的封闭空间透气性更好,也更具有自然野趣。
江南古典园林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都在园内山石集中的地方广种树木,以期获得山林野趣,并且形成宜人的林下空间。
一般成片种植的树林都以一种树种为主而杂植其他树种,如留园的枫树林。
种植手法以效法自然为主,少有规则式的种植。
2.2.3 拓展园林空间园林中的树木还可以通过丰富空间层次,拉大景深效果从视觉上扩展园林空间。
在围墙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错落,墙面若隐若现,产生远近层次延伸的视觉空间,不仅自然气氛倍增,且高低掩映的植物更可造成景深幻觉,扩大景观空间感。
如留园“楫峰轩”北天井中,用竹石作墙隅配植,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画面;藕园一角,几块湖石坐底,寿星竹作背景,石笋耸于其前,边植罗汉松,简洁明朗;网师园“殿春簃”的北天井,对着漏窗,用蜡梅与湖石组合成窗画,坐在室内,北面观画,南面赏景,前瞻后顾,南北逢源。
以高大乔木种植在围墙一侧,作为观景画面的背景,也能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许多江南园林中都采用这一做法,例如留园、耦园、网师园。
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由树木的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如果稠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起限定空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