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近几年,江南大学对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建了多个“协同创新联盟”和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互利共赢。

通过对这一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分析,指出政产学研外“五位一体”机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nan university explored the iot(internet of things) advanced engineers training mode, founde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 base. through analysis of this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e pointed out the model of “five in one”is indispensable resource and precious wealth of training advanced engineers.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联盟;五位一体;人才培养key words: advanced engineer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five in one;talent cultivating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008-020 引言“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启动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力资源优势[1]。

“协同创新联盟”是指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深度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2]。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

数的增长不成 比例 ,特别是实验教学上的 问题尤为突
出。理论脱离实际 、实践环节薄弱、产 学脱节等现象
普 遍 存 在 ,能 否解 决 好 上 述 问题 ,成 为 我 国 高 等工 程
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 。针对 这一问 题 ,国家制定 了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 要(0 02 2 年) 2 1.00 》和 《 国家 中长期人才 发展规划纲要
随着 科技 的不 断发 展 ,社会 对 人才提 出更高 的
要 求 ,需 要 能够 适 应 现 代 科 技 发 展 的 综 合 型 人 才 。然
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人才 ,各大高校承载
着培养国家所需人才 的使命 。目前很多高校在规模上 有了很大 的发展 ,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有 了很大 的改 观,教学质量 明显提高。然而,与不 断发展 的社会需 求相 比,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主要表现在 以 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队伍在实践经验方面没有形成 良性循环 . 1 目前工科师资力量无论是 从人数或学历上确实得
学 校 会 组 织 学 生 到校 外 工厂 进 行 专 业 实 习 。 但 由于 各
种原 因,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大学生实习 ,有接收的也
多 以参 观 实 习 为 主 , 实 习 时 间 比较 短 ,学 生 难 得 有 动
手机会 ,所 以了解到的也是一些表面 的东西 ,不能深
收稿 日期:2 1.32 0 20 .9 作 者简介:魏宏波,硕士,副教授 。
2 1 年第1 期 02 7 总 第13 5 期
中 砚代 裳 国 孝 备
lN6-1 SN—93 C171- S124 19, 44 8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

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内导 师和 1 名企 业导 师 。
半 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 0 — )。 21 3 1
作 者 :赵 中敏 ,淮 海工 学 院工程 训练 中心 讲 师 ,主要从 事 实践教 学和 管理 工作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
2 1 年9 0 1 月中 第2 期 总第2 8 6 4 期 ,/ -

线 的工 程 训 练 ,增加 学 生接 触 社 会 的 经 历 ; 四是 毕业 设
问 题 能 力 的 重 要保 障 。 开 展 产 学 研 硕士工程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 置上深 化 “ 工程”特 合 作 等 方 式 ,加 强校 外 实 习基 地 建 色 。根 据 工 程领 域 特 点和 行 业 发 展 需 要 ,在 校 企 双 导 师 的 设 ,构 建 校 外 实 践教 学 环 境 。在 增 指 导 下 依 据 工 程硕 士培 养 方 案 制 订研 究 生个 人 培 养 计 划 ,
业课 程 实验 ,通 过 整合 实验 课 教 学 内容 ,将 综合 性 、设 计 模 具 成 型 工 艺 流 程 的数 控 加 工 基 本 性 实 验 的 比例 提 高 至 8 7 0 以上 ; 二是 课 程设 计 ,包 括 基 础 o 素质 训练 的平 台 。 课 程 和 专 业 课 程 设 计 ,通 过 课 程 设 计 ,训 练 学 生 的基 本 工 实 习基 地 与 产 学 研 基 地 并 重 的
程技 能 ;三 是 实 习 ,包 括 课 程 实 习和 毕 业 实 习,通 过 生产 校 外 实践教 学 平台
校 外 实 践 教 学环 境 建 设 是 实 现 计,通过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 生的工程设 计能力 ;五是 卓 越 工 程 师 的培 养 走 出校 门 , 与 生 课 外 实践 活 动 ,通 过产 学研 合 作 、参 与教 师科 研 项 目及 校 产 实 际相 结 合 , 培 养 学 生解 决 实 际

004-武汉理工大学-22-周新民-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004-武汉理工大学-22-周新民-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工科申报等次:二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工业革命带来的新需求和工业4.0技术体系为基础,提出以传感检测、控制器、自动控制原理、程序设计、执行器、广义对象、系统互联、工业4.0典型对象为主线重构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专业特色。

2)以学校主导、公司实施、品牌参与的“学校•公司•品牌”运行模式,把握校企合作基础,汇集社会精英资源,校企联合建设工程教育基地。

3)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线实施教学改革。

校内阶段,课内教学改革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培养阶段,以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五大环节浓缩自动化工程师培养过程,贯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本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融合传感、控制、机器人、通信、图像处理、监控、信息管理等技术,构建以工业4.0自动化实验平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学体系和基于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开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一)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找准专业培养定位,重构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业4.0技术体系为基础,以传感检测、控制器、自动控制原理、程序设计、执行器、广义对象、系统互联、工业4.0典型对象为主线构建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

以项目驱动式的自动化综合实验为主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并采用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五大环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模式。

面对新时代需求,强化“嵌入式计算、自动化执行、智能化决策”专业核心,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侧重互联网+智能工厂、智能机器人、交通、汽车电子、港口船舶、建材自动化综合应用,形成专业特色。

围绕“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落实人才培养。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挑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征,解析“卓越工程师”的内涵,介绍了地方高校“卓越计划”123模式,并在改革实践中产生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国际化特色等方面走出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10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挑战了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实践探索。

作为首批“卓越计划”试点的地方高校,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走出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培养地方建设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一、“卓越工程师”的内涵相对于在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而言,卓越工程师是指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优秀技术型人才。

一般情况下,“卓越”是指非常杰出,超出一般的意思。

“卓越计划”中的“卓越”是指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追求卓越,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是一种发展的质量标准。

严格意义上的“工程师”是指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评上工程师职称的人才。

“卓越计划”中的“工程师”泛指高校培养的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技术人才。

现代工程是技术与社会多因素的综合体,是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复杂系统,呈现出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综合性、集成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EC2000的十一条毕业生能力标准和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制定的十六条欧洲工程师业务能力标准都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的背景、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

因此,未来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特征,不仅体现于“会不会做”,而且体现于“该不该做”(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可不可做”(取决社会、环境、文化等外部约束)和“值不值做”(取决于经济与社会效益)等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摘要:在实践教学环节,高校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面向行业,针对产业,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

同时,对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引入导向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项计划的主旨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项目组近年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我们在开展学校重点教改项目“无机功能材料方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校高教研究课题“以技术合作为纽带,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上海市、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和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材料化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而开设的教学环节。

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补充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

以往的实践教学多数情况下都遵循“教师布置——学生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的教学规则。

虽然实验本身具有很好的设计性和创新性,但是实验思想是教师提出的,学生仅是教师思想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缺乏创造性。

地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地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8 3 8 1 ( 2 0 1 3 ) O 6 —0 0 3 7 —0 4
工程 人 才是发 展 经济 和促 进产 业技 术进 步 的

关键 保 障 。美 国国家 工程 院 院 长 理查 德 ( Ri c h a r d M) 指出, 拥有 最好 工 程人 才 的 国家 占据 着经 济 竞 争 和产业 优 势 的核心 地位 [ 1 ] 。为 了国家 走新 型 工 业化 发展 道路 , 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和人 才 强 国战 略 , 促进 我 国 由工 程 教 育 大 国迈 向工 程 教 育强 国 , 贯 彻落 实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打 造 教 研 水 平 突 出的 师 资 队 伍 ; 优 化教 学 环 境 , 深化理 论 、 实践教 学改革 ; 加 强实 习实践基地 建设 ; 组 织 多 形 式
的 课 外科 技 活动 等 原 则 , 同 时就 科 技 进 步 及 行 业 发 展 形 势 下 培 养 “ 卓越工程师” 进行探 索。 关 键 词 :卓 越 工程 师 ; 地 方 高校 ; 人 才培养 ; 探 索 与 实 践
( 2 0 1 0 -2 0 2 0年 ) 》 和《 国家 中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 卓越 工 程 师 ” 应 具 备 的 核 心 素 质
“ 卓 越计 划” 要 求 高校 以通用 标准 和行 业 标准 培养 工程人 才 , 加 强 行业 企 业 参 与 学 生 培 养 的过
程, 在 人才 培养 中强 化 学生 工 程 能 力 和 创新 能力 的培养 。但是 , 不 同 的行业 企业 有不 同的 标 准 , 各 行 业企 业也 分 别有 自己 的行 业 企业 特 色 , 它们 对

西安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西安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所 “ 8 工程 ” 95 高校 的 实证 研 究 u. 价 与管 理 ,0 0 ( ) J 评 2 1 ,2 .
通过3 年来 的教学实践 ,辅修专业的建设取得 了显 著 的成绩。 使辅修专业学生 的培养跟用人单位需求 也能 实现 “ 无缝对接 ”成为应用型辅修专业 。用人单位普遍 , 反 映辅修专 业的毕业生满足 了单位对 于全面人才 的要 求, 而且辅修专业 的毕业生知识水平也得到 了很大的提 高。 学校在辅 修专业 的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 研究与


一+
一 +
一+
一+ 一+
重新学 习或者取消辅修学位授予 的资格 ,并将辅修专
业学位计入档案 。
高校人 才培养质量—— 以江苏科技 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为例 [_江 苏科 技 大 学 学报 ( 『 ] 社会 科 学 版 )2 1 ,1 1 : ,0 1 1 ( )
02-1 . O7
五、 辅修 专业学生就业调查 通 过近几年学校学生招 生就业处 的调查 :应 届毕 业 生有4 . 81 %从事 与本专 业相关 的工作 ,有3 . 2 %进入 5 与辅修相关 的工作单位 ,其余 的是专业 和辅修 专业 以 外 的单位。 在工作 中用到所学 的知识有3 %的用到专业 1 知识 ,0 2 %用到辅 修知识 ,3 3 %的用 到专业 和辅修结 合 知识 ,6 1%用到专业和辅修外 知识 ,用人单位对于辅修 专业 的毕业生 给出非 常高的评价 。由此 可见 目前辅修
【 单桂锋 . 当前本科教育基本特征 变化的基本认 识【. 2 ] 对 I吉林 1
教 育科 学・ 高教研 究, 0 ( ) 2 ,1.
[ 陈 学飞 . 国 高等教 育研 究 5年 [】 育 科 学 出版 社 ,99 3 】 中 0 c. 教 19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本文在概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与方案、校企合作培养计划与组织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标签: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验区基本情况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以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以“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为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运用“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的“三结合”,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的“三紧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六共同”。

由此构建“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指导思想
1、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本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培养适应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结合,丰富以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为主体的课外实践教学手段,强化与企业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办学目标突出应用型、服务面向彰显区域性、人才培养强化创新性、企业行业合作注重务实性。

2、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强化定位意识、区域意识、共建意识、素质意识、职业意识五种意识。

建设培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的特色专业群,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装备和环保机械等为方向)牵头的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自动化类相结合的专业群。

不断深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符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体系。

实践并完善”三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三紧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六共同”校企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模式,将其作为培养创新性应
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为培养基础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具备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培养方案
1、确定培养目标
(1)综合培养目标。

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适应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

(2)业务培养目标。

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要求掌握能源、动力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实践,并具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专业培养标准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各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制定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标准。

2、方案理念
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机电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和地方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密切结合,与企业共同设计如: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构建特色课程;校企密切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倡导双师教育;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科学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1)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

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和训练内容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

(2)加强实验区与企业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及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成立有“新能源研发中心”;与太阳能、光伏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太阳能热利用、新能源中央空调等实验室。

(3)重视学校实验区的建设。

随着国家“质量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增加机电工程学院的教研经费,为实验区建设的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校企合作
1、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安排在合作单位进行,为期1年(第四学年)。

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主要完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5项任务,企业培养主要聘请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学校教师协助管理,共同保障教学质量。

具体安排如下企业阶段培养计划表所示:
培养
环节职能部门培养时间主要内容责任单位学期安排
认识
实习生产部2天 1. 了解太阳能产业现状
2.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
3.实地了解设计、测试、试验流程;企业
学校
学生第一学期
技术研发部2天
听取讲座1天
课程实验或实训相关技术部门或实验室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光热方向:
1.热水器系统设计与制造、真空管制造与工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结合四门课程的实验;
2.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
3.太阳能工程设计与施工实训;
光伏方向:
1.光伏电池制造实训
2.光伏逆变技术实训
3.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设计学校
学生
第六学期
专业
见习生产部6周了解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熟悉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1.产品的生产流程;
2.产品的销售流程;
3.产品质量检测过程;
4.协助参与行政管理;
5.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
6.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流程。

企业
学生
第七学期
质检部 2周
行政管理部2周
市场营销部2周
技术研发部4周
生产管理部2周
毕业设计(论文)生产部12周基于参与项目的背景,并自主学习实践岗位所需的新知识,“双导师制”进行:
1.拟题、审批与选题、开题
2.毕业设计
3.中期检查
4.毕业答辩
企业
学校
学生
第八学期
质检部
技术研发部
毕业
实习各职能部门 6周根据专业见习情况,结合学生意愿、企业需求与评价,确定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生产、销售、服务、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2、学业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对其专业见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各部分学业按照《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机电工程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等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应由校企双方指导教师、评阅人、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三部分的评分组成。

3、企业培养组织管理
成立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委员会或工作组,实行“双导师”负责制,落实完成培养计划,并协调处理好相关事的组织管理,由院系和合作单位根据接纳学生规模组成联合培养事宜。

五、结语
在教学体系上实现了“三个转变”。

在实验教学环节上实现了“三个结合”。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构建了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