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星”的隐喻解析

合集下载

主题星星加量词

主题星星加量词

主题星星加量词【引言】星星加量词,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它既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星星加量词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可读性和韵味。

同时,它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点缀言语的作用,使人们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对星星加量词的分类、用法、创意运用以及实践与欣赏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大家对星星加量词的认识和理解。

【星星加量词的分类与用法】1.描述星星的数量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星星数量的加量词非常丰富。

如“点点繁星”、“星光熠熠”、“无数星辰”等。

这些加量词使得对星星的描绘更加形象生动,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2.描述星星的亮度星星加量词还可以用来描述星星的亮度。

如“闪烁的星光”、“皎洁的星辰”、“熠熠生辉的星星”等。

这些加量词使星星的形象更加立体,表现出星星在夜空中的美丽。

3.描述星星的颜色此外,星星加量词还可以用来描述星星的颜色。

如“金黄的星辰”、“翠绿的星光”等。

这些加量词为星星增添了色彩,使夜空更加绚丽多彩。

【星星加量词的创意运用】1.诗歌中的运用在古代诗歌中,星星加量词被广泛运用。

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银烛”和“流萤”便是对星星的创意描绘。

2.散文中的运用在散文中,星星加量词同样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鲁迅的《秋夜》:“天空的繁星,像孩子眼中的糖果,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这里的“繁星”和“糖果”使星星的形象更加亲切可爱。

3.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星星加量词也常常被用来点缀言语。

如赞美某人眼睛明亮,可以说:“你的眼睛像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星星加量词的实践与欣赏】1.举例说明星星加量词的创作以现代诗人为例,如余秀华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这里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便是对星星加量词的巧妙运用。

2.分析星星加量词的审美价值星星加量词不仅使作品具有可读性,还能引发读者对星空的遐想。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评(含参考答案解析)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评(含参考答案解析)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评(参考答案附后)一、填空题1.我会填星:共画第一笔是。

闪:共笔,第二画是。

2.读一读,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写句子。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桃花青蛙枫叶雪人我最喜欢,因为。

3.根据课文《四季》内容连线。

草芽 A.圆圆荷叶 B.尖尖谷穗 C.弯弯4.根据课文《小小的船》填空。

弯弯的的船闪闪的蓝蓝的5.我会认,我会选。

jiānɡ nán kě yǐshù yèxiǎo yúA、江南B、树叶C、可以D、小鱼6.一年四季包括:、、、。

7.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只棵座朵一大桥一小猫一大树一白云8.猜谜语。

白色的勺子。

——9.猜谜语。

天上挂银灯,数也数不清。

白天看不见,夜晚亮晶晶。

——10.“采”共画,何共画。

11.组一组见:、蓝:、12.填一填。

弯弯的月儿像,闪烁的像钻石。

二、默写13.把古诗补充完整。

鱼戏莲叶,鱼戏莲叶,鱼戏莲叶,鱼戏莲叶。

三、看拼音写词语14.看拼音写汉字,再读句子。

只kàn jiàn 闪闪的xīnɡ xinɡ蓝蓝的天。

15.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jiān yì zhīkàn jiàn lǐ toushuǐ lǐyuè ér shànɡ xiàxīng xīng四、语言表达16.仿写句子。

(1)弯弯的月亮像,(2)红红的苹果像,(3)像。

(4)。

17.我会自我介绍。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五、诗歌鉴赏18.按课文《小小的船》填空。

弯弯的____________的船,________的船__________。

________的船__________,_______看见_____的______蓝蓝的_______。

(1)将诗歌补充完整。

弯弯的的船,的船。

的船,看见的蓝蓝的。

(2)这首诗的作者是。

19.按课文《江南》填空。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星”和“参”字溯源

“星”和“参”字溯源

“星”和“参”字溯源
星通常是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星斗天体。

甲骨文的“星”字,像夜空中繁多的星星,即用5个方块来表示星星,“生”代表读音。

我们用肉眼看,星星在天空中是细小的,所以“星”字又指细碎如星之物,如火星儿、一星半点等。

斗转星移:星斗变换位置,表示季节改变,比喻时间流逝。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中的棋子那样分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星火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现比喻为开始时弱小的新生事物有伟大的发展前途。

参,最初是星宿的名称,为二十八宿之一。

金文的“参”字,像人头顶上三颗星星在闪烁的样子,表示人在仰观星象的意思。

此字后来借用为数词“三”(读音sān),故在下面加上三道斜线。

字又读cān,有参与、参拜等义。

对星字的理解

对星字的理解

对星字的理解
"星"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星"字的理解:
1.天体的星:在天文学中,"星"通常指代夜空中的天体,如恒星(太阳也是一颗恒星)、行星、卫星等。

这是"星"在物理天文学中的含义。

2.符号和象征:"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常被用作符号或象征,表示光芒、希望、辉煌等。

比如,"明星"通常指的是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的人。

3.等级或评价:在评级系统中,"星"常被用来表示等级或评价,比如餐馆评级中的星级、电影评分中的星级等。

4.指导方向:"北星"是夜空中指导方向的重要天体,被用来导航。

在这个意义上,"星"表示方向和指引。

5.成就和荣誉:在某些情境下,"星"可能代表成就和荣誉,如学业有成、军功等方面的荣誉。

6.五角星:五角星是一个常见的符号,可以表示国旗、徽章等中的图案,也可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具体来说,要准确理解"星"字的含义,需要考虑上下文,因为它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象征和意义。

星 中医术语

星 中医术语

星中医术语星,这个字眼在中医领域中具有深厚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指天空中的星辰,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中医术语中,星有着独特的含义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星在中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首先,我们从概念入手,解析星与中医的关系。

在古代,我国的中医学者将天空中的星辰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相联系,认为星辰的运行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神秘,但在当时,它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

其次,中医对星的解释与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星主要分为太阳、月亮、五星(金、木、水、火、土)等。

这些星辰的运动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例如,月亮的盈亏被认为是女性生理周期的象征,太阳则与男性的阳气密切相关。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星辰运行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诊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星象与中医养生。

古代中医养生学家根据星辰运行的规律,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星象的养生方法。

如在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时,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等脏器的保养。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星辰的运行规律,调整饮食、锻炼、作息等方面,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现代医学对星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星辰运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非空穴来风。

例如,研究发现,地球的磁场、电离层等环境因素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物钟、神经系统等功能。

这为古代中医的星象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总结一下星在中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从古至今,星始终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中医的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并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尽管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已经取代了古代中医的地位,但星象理论等传统文化精髓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汉语量词语义的认知阐释

汉语量词语义的认知阐释

法。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 位,例如:一串珍珠,一串钥匙,一串羊肉。在“ 事物— ——处所 / 时
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 间 / 工具”这个认知框架中事物与处所、时间、工具之间存在着
和行为方式。
某种必然联系,这些事物需要由处所、时间、工具来表现其特
与 计 量 对 象 的 关 系 ,计 量 对 象 是 具 体 的 、有 形 的 、常 见 的 事 物 。
处在转喻认知框架中的名词或动词,或者是整个事物的最 借助隐喻的认知手段,人们可以把量词的语义特征成功地转移
显著部分,或者是整个事物的重要特征,或者与事物存在直接 到抽象的、无形的、罕见的事物上,从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或描
“ 数词 + 名词 1/ 动词 + 名词 2”结构框架内的“ 名词 1/ 动词”为
(2)好不容易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了。(吕叔湘《 现代
什么没有发生转喻?因为汉语量词在充当计量单位的同时,还 汉语八百词》)
起着“ 划界限”和“ 分式样”的作用。“ 划界( 限)作用是划分所指
(3)我这把老骨头还想为人民干点事呢。(杨朔《 大旗》)
字是个动词,后来语义扩展:①用于计量张开的、铺展开的具有 的联系。
一定平面的物体,如“ 纸、画、床、皮子、铁板、桌子”等;②用于计
量词语义的泛化,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量词产生之初,语
量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的器官和物 品 ,如 义一般是单一的,量词与其组合的名词之间为单纯的计量单位
“ 嘴、弓”等。
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
- 120-
语言文字修辞
基础教育版
不同量词反映了大脑对事物不同方面的突显。

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的概述:星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星字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星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星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论述。

在引言部分,将会简要概述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星字起源与含义、星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星字在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讨论星字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全文进行回顾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将全面深入地探讨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3 目的目的部分内容: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分析星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象征意义以及在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星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同时,借鉴星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可以启发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展,使星字这一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对星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正文2.1 星字的起源与含义星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部首,也是一个独特的字形。

在古代,星字的字形代表着一颗星星悬挂在天空中的形态。

据考证,星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其字形由一条竖直的中轴线和左右两侧的三条斜线组成,仿佛一颗星星在闪耀。

在演变过程中,星字的字形逐渐简化,变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形状。

星字的含义也与其字形密切相关。

在古代,人们认为星星是天空中的神秘力量和象征,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希望。

繁星词语的意思

繁星词语的意思

繁星词语的意思“繁星”的基本意思是多而密的星星。

在晴朗的夜空,我们抬头仰望,那满天闪烁的繁星就像镶嵌在天幕上的无数宝石。

从衍生注释来看,“繁”表示繁多、繁杂,强调星星数量之多。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文现象的简单描述性词语,还常常被赋予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

从赏析角度而言,这个词充满了美感。

当我们看到“繁星”这个词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宁静、浩瀚的夜空画面,它能引发人们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它象征着宏大与神秘,渺小的人类在繁星之下,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微不足道以及宇宙的无边无际。

例子1我和朋友坐在山顶的草坪上,夜晚的风轻轻吹过。

“哇,你看那繁星!”我激动地喊道。

朋友也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惊叹。

繁星布满了整个夜空,就像有人在黑色的绸缎上撒了一把钻石。

每一颗星星都像是一个故事,它们那么遥远,却又好像触手可及。

这么多的星星,数都数不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星盘之中。

这繁星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奶奶讲的神话故事,那些神仙是不是就在某一颗星星上看着我们呢?要是我也能飞到星星上去看看就好了,那肯定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

这繁星啊,就像是大自然最神秘的宝藏,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例子2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周围一片静谧。

突然一抬头,满天的繁星让我停住了脚步。

繁星如同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我心里既兴奋又有点害怕。

这么多的繁星,到底哪一颗才是属于我的守护星呢?我对着繁星默默地许愿,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加勇敢。

繁星闪烁着,像是在回应我,又像是在嘲笑我的天真。

但不管怎样,这繁星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面对孤独和黑暗的力量。

在城市里可看不到这么美的繁星,那里只有霓虹灯的喧嚣。

这繁星就像是乡村夜晚的精灵,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梦幻和希望。

例子3那是一次难忘的露营经历。

帐篷搭好后,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中的繁星。

它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像是在开一场盛大的聚会。

我对身边的伙伴说:“你知道吗?这繁星就像我们的梦想,数不清,而且每一个都那么璀璨。

”伙伴笑着说:“哈你可真会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星”的隐喻解析
作者:李静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
摘要:在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微观的今天,表微小义的不定量量词范畴边缘成员“星”却无人研究,其句法结构和其他的量词并无二致,均为数量名结构,但它的认知语义、组配理据却有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星;隐喻;认知语义
作者简介:李静静(1989-),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文学硕士在读,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量词作为彰显现代汉语特色的词类,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但有些鲜有学者提及,比如不定量词“星”。

本文在对北大语料库(网络版)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继而用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对其各种句法语义情况进行认知上的统一解析。

一、隐喻界定
隐喻很早就有学者研究过,其最早始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隐喻研究,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理查兹提出“隐喻互动论”,后来,布莱克使此理论趋于完善,始终局限在隐喻的修辞学领域,而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则从70年代才开始,其最终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则来自于莱考夫、约翰逊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主张,隐喻是一种跨概念域的映射,即静态概念映射。

为了更好彰显隐喻的动态性,我们应在莱氏和约氏的基础上增加认知凸显在两个概念域建立相似性联系的过程性和基础性。

据此,我们先分析“星”的认知语义特征,后在分析“N”的过程中,着重探讨隐藏于显性表层背后的两个概念域间的隐性概念融合规律,即隐喻机制。

二、隐喻解析
“N”的句法语义特征很复杂,上一节界定了隐喻,本节将对其复杂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从隐喻角度进行解析:
(一)“N”的类别属性概况
(1)客观存在物
1)散光物
约占总数30%的实例中的中心词所表征的物质具有自然或非自然发光、动态的属性:
一星灯光一星火花一星儿炭头儿一星泪光;一星半点绿光一星鬼火”
其中,前四例属非自然散光物,“绿光、鬼火”两例是自然发光物,且是动态的。

2)非散光物
此类物质,不具有上述属性,它们多半有整一有形或粉状无形或模糊痕迹的属性,约占总数的23%:
a.固体29例:尘土烟灰面粉眼珠子微尘灰尘面包痕迹血迹”等;
b.液体4例:笔墨泡沫唾沫泪水;
c.气体2例:星儿喜庆的味儿漂亮的味儿;
(2)主观抽象物:
1)隐喻类:隐喻是人们跨概念域的认知活动,此类实例:思想亮光思想火花理想之华等;
2)非隐喻类:此类物质存在于单概念域中:信息智慧音讯药效兴趣睡意勇气等;
(二)搭配的隐喻动因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星”和“N”的组配情况很复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本节将从隐喻视角进行详细解析。

(1)“星”的认知语义特征
在从认知角度,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有关“星”的释义进行分析后,认为,“星”的细、碎、散等语义特征,均是“斑点、液体滴状物、星星和天体”等实体的客观属性,在经过人们的认知加工后主观化而来的,即以上四种实体作为输入信息反复刺激人的视觉等感知器官后,为人们的认知所捕捉,继而其“黑、小、(不)美好、整体、液态、动态、连续状、发光、离散”等客观属性得到认知凸显,进行深层概念整合,而后转化成长时记忆里的固化的百科知识,易勾起人们的记忆。

如此一来,人们在隐喻的指导下,进一步以固化经验为基础,认识人类自身周围的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也就是
说,人们接触、感知和提取人为或自然的“星”的发光等属性后,便将它们储存于永久记忆中,以后在认知活动中,便以其标准衡量陌生的或临时记忆中的事物属性的概念融合程度,继而决定了句法表现形式。

(2)“星”和“N”搭配动因
概念域“星”和概念域N的组合是由于“星”向“N”的隐喻映射而形成的:
1.“星”的闪烁发光和动态游走等属性的先期获得,使得其和拥有类似属性的客观物的组合成为可能,于是便有了“一星亮光、一星火花”等句法形式。

2.离散、小等属性使得“星”和“尘土、烟灰、味儿”等有了合乎语法的组合,于是有了“一星烟灰”等。

3.N由客观物向具有类似属性的抽象物的扩展,也带来了“星”修饰范围的扩大,于是就有了“一星思想亮光、一星思想火花”等。

结语
复杂多样的“数星名”组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层的认知动因,本文正是在此认识上,重点分析了表细小义的不定量量词“星”为什么会修饰种类繁多的中心名词,探讨了微观的促成机制。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5第一版.
[2]宗守云:《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0第一版.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2012.第五版.
[4]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第一版.
[5]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第一版.
[6]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商务印书馆,1999版.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