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

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 A. 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 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 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 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2.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

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 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 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 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3. 如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

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

A. 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 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C. 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 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4.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

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 )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5.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

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 商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B. 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商业知识开始累积和传播 D. 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状况 6.

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 ) A. 禁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B. 贩卖鸦片现象基本杜绝 C. 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 D. 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

7.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

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上述言论( )

A. 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模式

B. 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 反映了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

D. 表明了反对学习西方的坚定立场

8. 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 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 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9.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0.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

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

A. 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 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 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 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11. 1981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有关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的规定,指出:“个体工商户,一般是

一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可以请1-2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2、3个,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请帮手、带学徒,都要订立合同。”上述规定( )

A. 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说明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C. 动摇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D. 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2. 如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

A.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D. 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13. 学者段宝林在《略说神话的社会价值》一文中指出:“神话是古人的口头的神圣历史,是要在非常神圣

的仪式上演唱或讲述的,其内容绝对不能随便改动,尽管其中掺杂了许多幻想和夸张的成分,但历史的事实也在其中,这是远古历史的一种口头记录。从神话中可以剥离出许多历史事实来,尽管不一定精确,却有着一定的科学性,从中可以看到远古历史的大致情形。”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 神话传说就是历史,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可互相印证 B. 神话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C. 把远古的历史从神话中剥离开来,这样的历史才可信 D. 神话传说仅仅是原始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口头记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至迟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善讼之风即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讼学”与“讼师”。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他们游离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同时也不见容于士大夫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也许给当时的讼师提供了一个转变为受官府和民间都认可的“身份转型”即由讼师

变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律师的机会。但是,这一转型终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正是这种“中间路线”的选择,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下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义贵《讼师与律师--基于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的一种比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1919年用英文写成,并译成汉语。

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

--摘编自孙中山《实业计划》等根据材料,提炼出孙中山的一个经济思想主张,并加以评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6.材料: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

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结束后,法国逐渐启动其核计划。许多法国人认为,在美苏英三个大国拥有核武器之后,为了保持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必须拥有核武器。由于法国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人认为,在常规战争中法国可能战败并被入侵,没有哪种防御手段能提供绝对安全,即使马其诺防线也不行,而发展核武器将是使这些历史不再重演的一个有效办法。法国人也不相信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与核保护伞,戴高乐就说过:“应当知道,美国人不会冒着自身的生存危险来保卫欧洲。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法国军队在美苏威胁压力下被迫撤出了埃及。法国人认为法国遭受了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核时代已经到了,但法国却不拥有核武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制定了军事核计划。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试验成功核武器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核打击力量。

--摘编自夏立平《法国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与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影响。

18.材料: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

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购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

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

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B项。

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来看,说明秦朝试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保障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反映出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答案为C项。规定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是为了粮食收成,而不是保护私有财产,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条目繁杂琐细,也没有涉及苛酷的刑罚,排除B项;这一规定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处置,也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基本事实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清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作品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雍容华贵,画出一种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作品线条简洁,忠于生活,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情景再现、返璞归真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该作品构图并非复杂,排除A项;

该作品没有表现出诗画合一的特点,排除C项;

该作品不能体现出气势雄壮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

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利用图片材料,

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

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可知体现的是元朝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行省制度的准确把握。

5.【答案】D

【解析】

A说法错误,排除。

B鸦片战争后,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瓦解,排除。

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

D“……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反映了当时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状况,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有“……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清政府奏报的毒品犯罪数量越来越少,而联系所学史实可知,当时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输入并没有减少,因此只能说明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故答案为C项。禁烟运动没有取得巨大成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基本杜绝”不符合史实,贩卖鸦片现象仍然存在,排除;查处的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图表型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

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的解答主要是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再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确定正确答案

7.【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张之洞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的评价,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

模式,故A正确;

张之洞的言论没有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张之洞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吸取教训,不是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学习西方的态度和立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

其法也”。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

情况,灵活运用。

8.【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思想,说明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故A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潮流。需要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后中国学习西方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

A.1938年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1938年中国抗战不利,局面没有扭转。

C.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强调中华民族概念的阐述,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D.第2次国共合作正式行程应该是在1937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

A.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当时不是强调经济合作为主。

B.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对外援助,明显受到了当时冷战格局的影响,也体现出了革命外交的

特征。

C.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并没有实现国富民强和高速发展。

D.当时中国经济也比较薄弱,也没有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发展的表现和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特征,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

素。

11.【答案】D

【解析】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排除。

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说法错误,排除。

D允许个体工商户“请帮手、带学徒”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有“请帮手、带学徒”。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

联系史实可知,北约是冷战的产物,从漫画反映的北约东扩是以战车碾压和北约方面居高临下的姿态可以看出,当前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故B正确。

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排除A。

漫画不能反映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有效遏制”,排除C项。

漫画反映的应当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欧洲形势,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

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但历史的事实也在其中,这是远古历史的一种口头记录。从神话中可以剥离出许多历史事实来,尽管不一定精确,却有着一定的科学性,从中可以看到远古历史的大致情形”

等信息可以看出,神话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故答案为B项。

A项中的“神话传说就是历史”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从材料中的“从神话中可以剥离出许多历史事实来,尽管不一定精确”来看,C项说法绝对,排除;

从“尽管其中掺杂了许多幻想和夸张的成分”来看,神话传说并非只是原始人对社会现实的反

映和口头记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历史神话传说的作用,要求学生结合远古时期历史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历史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还要搞清楚中国远古时期历史特征。

14.【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由材料一“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可知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为皇权而非为国民服务;由材料一“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可知讼师受官府打压,发展空间受限;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讼师们”重视道德修养,缺乏法律意识是其自身的缺陷;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宋代讼师不能转型的原因。

(2)第一小问的特点,由材料二“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说明英国律师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出现;由材料二“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可知英国律师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逐渐专业化、职业化;由材料二“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说明英国律师得到官方认可并受到政府规范。第二小问的意义,英国律师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出现;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逐渐专业化、职业化,推动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同时律师为诉讼当事人服务,有利于英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及调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故答案为:

(1)原因: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为皇权而非为国民服务;讼师受官府打压,发展空间受限;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道德修养,缺乏法律意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特点: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出现;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逐渐专业化、职业化;得到官方认可并受到政府规范。

意义:推动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有利于英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感觉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讼师制度和近代英国律师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等信息可以提炼得出“孙中山主张振兴实业,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的主题。然后根据材料信息或教材所学进行评述,如对材料反映的孙中山的具体主张的认识,以及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孙中山的经济建设宏伟蓝图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作用。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写出观点,观点必须合理、明确,然后联系史实进行评述,做到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示例:观点:孙中山主张振兴实业,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评述: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实业的重点是海陆交通和工农业生产,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生产。孙中山认为实现实业计划有助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因而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未能完成,孙中山为中国设计的经济建设宏伟蓝图,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孙中山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考查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孙中山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1)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并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

(2)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坐标与方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促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在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回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与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17.【答案】

【小题1】(1)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国核武器的研发是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以及世界的大国地位,

同时法国吸取了二战期间被占领的历史教训,当然也与法国面临冷战的压力,以及美国垄断核武器

有关系从材料还可以看出与苏伊士运河的危机刺激有关。

(2)这是我们可知60年代法国研制出了核武器,大大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程度上改变了欧洲

的政治和军事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确保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战败被占领的历史教训;美苏“冷战”的压力;对美国

核保护的疑虑;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刺激。

(2)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小题

2】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发展核武器,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察战后法国研制核武器,要求学生结合法国战后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8.【答案】

【小题1】(1)根据材料中“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

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等信息可以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从材料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

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

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

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故答案为:

(1)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以载道,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士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

(2)热心教育,兴办学校;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对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小

题2】【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要从材料中

提取相关信息来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和利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科素养的重视。

2020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四)

2020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四)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 题,每题3 分,共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右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 执干戈,用伐我仇敌,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 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宗法分封 ③青铜铸造A.①②③ C.①③④②天文历法④文字书写B.①②④ D.②③④ 2.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1 年,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 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ft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建立中央集权②吞并六国③北击匈奴④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 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指盐铁使,掌管盐铁专卖)远不知。”白居易的这首《盐商妇》反映的现象包括 ①盐铁收益主要归州县②盐铁使对地方盐务管控不力 ③有部分盐商非法获利④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历史第 1 页(共8 页)

瑞典“中国宫(1753 年建成)圆明园海晏堂(1786 年雕版图) 4.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 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 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 5.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6.“中国有中国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是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皇天震怒,命我天王肃将天威, 创建义旗……特诏四方英俊,速拜上帝……兴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悬之苦。”以上材料意在 A.借鉴西方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C借用西 方宗教宣传反清思想 B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D满足农 民愿望实现土地均分 7. 阅读上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国 ①都确立了共和政体②宪法的上述条文都旨在防止总统专权 ③总统须对议会负责④各部部长均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75 年法国宪法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总统 有权任命内阁;总统签署法案须经政府部长会签;部长对立法部 门负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任命国务员(内阁总理和部长) 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 布命令须国务员副署 历史第 2 页(共8 页)

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带答案:2020郑州高三二模试卷

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带答案|2020郑州高三 二模试卷 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带答案本试卷共14页,47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25.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忠危机的解决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26.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

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 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 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27.明代初期实行 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 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 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 度的解体28.出版于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 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等 12门。“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 《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 基于A.“富国强兵”的需要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C.“史 学革命”的需要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29.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 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 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A.农村革命根据 地不断扩大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 结束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30.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31.表1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 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斤)年度粮食产量 (原粮)采购量折合原粮数量占产量(%)占上市量(%)1950449057.520398.54.524.61951428382.528413.06.65519 52575071.570146.512.285表1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政府 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32.公元前462 年厄菲阿尔忒进行改革,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此次改革A.打击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课讲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 卷分析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分44 分,最低分6分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 7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 40人。 较好1、2、3、4、8、9、15、 18、21、22题 基础知识不够扎 实;知识的联系比 较迁移能力差,部分题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共40分 26题,19分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 信息 27题,13分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28题,18分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九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 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F D C B A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理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032{2>--=x x x A ,}4,3,2{=B ,则B A C R ?)(= A .}3,2{ B .}4,3,2{ C .}2{ D .φ 2.已知i 是虚数单位,i z += 31 ,则z z ?= A .5 B .10 C . 10 1 D . 5 1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点为(1,1)P ,则输出的n 值为 A .3 B .4 C .5 D .6 (第3题) (第4题) 4.如图,ABCD 是边长为8的正方形,若1 3 DE EC =,且F 为BC 的中点,则EA EF ?=

A .10 B .12 C .16 D .20 5.若实数y x ,满足?? ???≥≤-≤+012y x y y x ,则y x z 82?=的最大值是 A .4 B .8 C .16 D .32 6.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右图,则该棱锥的表面积为 A .3228516++ B .32532+ C .32216+ D .32216516++ 7. 5张卡片上分别写有0,1,2,3,4,若从这5张卡片中随机取出2张,则取出的2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大于5的概率是 A . 101 B .51 C .103 D .5 4 8.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11-=a ,11++?=n n n S S a ,则5a = A . 301 B .031- C .021 D .20 1 - 9. 函数()1ln 1x f x x -=+的大致图像为 10. 底面为矩形的四棱锥ABCD P -的体积为8,若⊥PA 平面ABCD ,且3=PA ,则四棱锥 ABCD P -的外接球体积最小值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学生版)

金山区2019 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 2020.05 考试时间6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 一. 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朝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孔子有位学生姓名司马耕字子牛 C.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D. 《诗经》中有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 2.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 1内容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 2 内容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 1到图 2 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 1到图 2 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 2 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3.下表是某学生整理的数据,不能用此来研究的主题是 A.“无为”到“有为” B. 与民休息 C. 轻徭薄赋 D. 文景之治 4.“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材料中的“魏”当指 A.西周时的魏国

B. 战国时的魏国 C. 三国时的曹魏 D. 北朝时的北魏 5.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 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 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北宋 6.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言:“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最能反映此论断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11.南京国民政府为制造“对外自主”的形象,发起了 A. 开罗会议 B. 东北易帜 整整这个朝代, 谥号为“文”者达一 史实依据是 A. 朝贡贸易 B. 榷场贸易 C. 早期西学东渐 D. 闭关锁国 7. 按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以下中国面临的外部侵略同样发生在“庚子年”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8.与“千年帝厦一朝倾”相关的事件是 B. 辛亥革命 A. 清廷学部考试 结果 C. 甲午中日战争 C. 新文化运动 B. 张裕葡萄酒广告 D. 雅克萨之战 D. 北伐战争 C. 五四运动 D. 改订新约运动 A. 清末新 9.下列报 在《申报》上的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高考历史备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解析:选D 关键信息: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正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2.(2014攀枝花统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解析:选C 由材料"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3.(2014广安模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内燃机的创制④有线电话的发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即《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生产力成果,科技的进步、机器和工具的改进等都属于生产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当时英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趋于完成。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故①②符合题意。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③④两项。 4.(2014黑龙江教研联合体模拟)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7月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早商时期,商朝统治中心位于今河南郑州和偃师一带,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商朝的实力达到顶峰:西至陕西周原、商洛……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这体现了商代 A.势力东扩的显著特征 B.受到外敌入侵被迫东迁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备注】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 项错误。 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完整版)2019年高考阅读七选五模拟试题(一)

2019年高考阅读(七选五)模拟试题 A (2019·山东潍坊市高三年级统一考试)Holiday gift buying can feel a little empty,when all of those endless lists,long lines at the shopping center and dollars spent lead to a 5-minute excitement of flying wrapping paper.__1__ The following tips can help make gift giving more meaningful for both the giver and the receiver. 1.Know the pers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exchanging of gifts is that it shows you really know the person well,and you really care about him.__2__ 2.Donate in their name __3__ Research suggests that happier people give more to others,and that giving more makes people happier.Moreover,charity-related happiness is highest when people give in a way that promotes social connection.So,try giving to the less fortunate in someo ne’s name this holiday season. 3.Give handmade goods or hand-me-downs __4__ A study suggests that people feel that homemade items show more love,and love is what they want to express to the gift receiver. Family heirlooms (传家宝) may be another good gift option.A 2009 study found that when families hand down even a very depersonalized thing—money—to the generations,the symbolic value of the cash is greater than the numerical value alone. 4.Provide chances for participation If there’s a golden rule of gifts,though,it’s this:__5__People who receive experiential gifts,such as concert tickets or a zoo membership,feel more connected to the gift giver than people who received material gifts. A.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B.Give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objects. C.The new and store-bought is not always best. D.That is always beyond their expectation. E.That means catering to another’s pleasure.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高三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和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学校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必须做在答题卡上。1.从文明形态和政权形式来考量,古代东西方类似于中国的有 A.古代印度B.古埃及C.古希腊D.古代两河流域的城邦2.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3.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4.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齐、鲁、燕在下图中的正确位置分别是 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⑥D.②③①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B.贡赋C.秩序D.礼仪 6.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B.公平公正C.契约至上D.注重程序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0套之8

2012年高考文科历史模拟试题10套 文科综合(八)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政治因素是 A.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保障 B.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 C.三纲五常道德观念的维系 D.宗法制、家族观念的约束 2.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这说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和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3.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④迁都长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造成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缺乏西方的民主法治传统 B.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 C.中国文化专制政策的压制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状态 5. 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 造 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6.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 7.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文化大革命”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大跃进”运动开展 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

2014上海虹口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附答案)_2014042011150935_274

虹口区2014年历史学科高考练习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2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不易受史家主观因素影响的是 A.事件的前因后果B.事件发生的时地 C.事件的历史意义D.事件的是非评价 2.《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用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这些条款体现了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D.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3.“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一主张体现了 A.墨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儒家思想 4.“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苏格拉底受审时的这几句辩辞,表明他高度重视 A.公民生存权利的重要性B.思想言论自由原则的重要性 C.雅典司法公正的重要性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的重要性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体现这一主张的政策是 A.刺史制度B.推恩令C.削藩策D.分封制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公)元960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作者高度评价的这个朝代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7.以下是古代每一阶段选官的主要标准,按顺序与之对应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