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作用困境及其出路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作用困境及其出路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作用困境及其出路

一、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ngo 发展的良好契机目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各个方面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是市场经济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且由于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它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生活即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的巨变。在这种巨变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这就是社会转型”[1]。转型期的中国是发展与阵痛、秩序与波动并存的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利益格局调整加快,矛盾冲突甚至激烈冲突增多,这对于传统的、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矛盾冲突消解模式提出了挑战。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引入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正是他们看到了国家管理和市场调控中的不足。“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国家协调失败”[2],妥善的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与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迭起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社会发展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治理理论由此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2]2。从历史经验看,治理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模式,传统治理模式尊崇政府的统治与控制,治理的权威及其行动者必定是政府权力的运用;而现代治理模式则包括各种公共的或民间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政府统治[4]。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政府作为单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理论与实践表明,这种单一中心治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必须予以改革。政府治理的理性变革,应当由体制内分权向体制外分权即向社会分权推进,从而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ngo基于法定性规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善治”[5]。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法制、回应和有效[6],实际上就是一个现代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过程,其基础就是良好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缔造公民社会的过程中,第三部门“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能创造向上下之间的纵向联系,也能更有效地表达地方的心声。他们还能给公务员施加压力,使他们更好地工作并更富有责任心”[7]。中国ngo以其特有的组织特性以及作用方式,促成了中国政治管理模式由“统治型”向“善治型”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应当认识到这个历史性的转变为ngo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二、ngo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作用 ngo的发展源自于西方的治理理论。治理,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当国家体系中的政府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失灵)、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又囿于利益动机不愿提供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时,需要寻找、培育有别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8]。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ngo得到空前的发展,尽管ngo做的似乎只是一些“拾遗补阙”的工作,但在整个社会的沟通、整合及治理方面,ngo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ngo已经成为比肩政府和市场的“第三种机制”。 (一)ngo建立的诉求机制与利益整合机制,增进社会容忍,协调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转型期的中国,各阶层利益不断重组与分配,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通过合理的渠道释放,就会逐渐积累形成社会冲突,引起社会动荡。而ngo提供的较宽松的活动空间,使社会成员可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其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并实现其利益;通过ngo合法、有序、理性的表达诉求,能够起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也使各社会群体能依法共存相容,增进社会容忍度,以避免许多恶性的、非理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ngo中贯穿的宽容、互助、互惠和利他精神,不仅能够在ngo内促进和谐,而且还可缓和或消除企业和政府部门所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从这种意义上说,ngo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得力帮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ngo医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突破口,成为社会良性运转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韦斯布罗斯认为,正是由

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ngo的功能需要,这是ngo存在的主要原因[9]。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推进改革至今的20多年里,市场的局限性和消极性彰显无疑,尤其表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腐败、越轨和环境恶化等。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曾被世人羡慕的北欧高福利国家,实行了几十年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在20世纪末叶遭到冲击,国家财政拮据,足以证明由政府包揽社会福利已行不通,单靠政府力量不能解决众多社会问题[10]。在政府与市场功能的“空白区域”,ngo往往有更高的效率。ngo的效率得益于政府的“掌舵”与“划桨”职能的分离,也得益于市场机制的导入。一方面,政府将部分公共事务分离出来交给ngo,从而更好地发挥“划桨”的职能;另一方面,ngo有利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ngo的发展弥补了政府、市场管理的不足,成为社会良性运转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ngo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11]。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使弱势群体得到有效保护的社会。政府应当是保护弱者的有力工具,是社会公平的实现者和保护者。但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还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存在一种“中位取向”,以体现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无法满足所有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要,如对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的要求。这时ngo如残疾人联合会、妇联、儿童基金会等就是最有效的保护工具。ngo以其灵活性、多样性、人性化等特点发挥其独有的优势。首先,ngo能深入基层,贴近最贫困的人口;第二,ngo能灵活地为贫困人口服务;第三,ngo能创造性地探索扶助最贫困人口的新模式[11]。总之,ngo以其独有的公益性,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ngo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支新型力量 ngo的发展成为公民社会形成的基石。泰勒认为:“就较为严格的意义来说,只有当整个社会能够通过那些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建构自身并协调其行为时,市民社会才存在。”[12]作为公民社会中一个最积极活跃和最具社会效益的组织形式,ngo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此外,ngo为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中国ngo可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民众参与发展活动,增强民众对自己基本权利的意识,鼓励和帮助民众维护自身权益。其次,ngo可通过支持、反对政府政策,游说政府官员与民意代表、参与竞选等方式,影响政府决策。再次,ngo可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利益的多元化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利用其民间的身份,在各利益集团之间促进沟通与理解,以推动问题的解决。最后,ngo还可在同政府的合作中享有知情权和咨询权,参与政府有关决策过程,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13]。三、目前ngo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困境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中国ngo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中国ngo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导致ngo官僚化倾向 ngo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立性,但由于部分ngo其本身是从职能部门转变过来,或者是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的,使其在组织、功能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过分依赖政府,具有浓厚的官僚化倾向,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导致ngo发展的困境。以湖南ngo为访谈对象的资料表明,许多社团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外延,如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隶属于共青团系统,为省共青团管理;省慈善总会隶属民政系统,为省民政厅管理;省红十字协会隶属卫生系统,为省卫生厅管理等。该省各地市的慈善总会、红十字协会均是此种模式,许多社团是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1]。 (二)有关ngo的立法滞后,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ngo的活动若没有法律制度的依托,很容易偏离其组织目标,即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目前,在ngo的立法方面,我国主要有《社会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等等。继这些条例之后,1999年8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ngo捐赠的专门法案《公益事业捐赠

法》出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出台。从条例到法律,已经看到进步,但这远远不能满足ngo发展的需要[13]。应清楚地认识到,已有的条规内容比较陈旧,条款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随着ngo的急剧增加,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对ngo的监督制度、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一方面政府对ngo的监管不利,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的监督也不强。 (三)社会公众意识不足,社会公益、志愿精神不能满足所需 ngo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慈善捐款和志愿者的志愿行为。虽然社会公众捐赠意识有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ngo 的需求。正由于慈善不足、志愿不足,导致ngo的财政危机正在吞噬ngo的本性即其非赢利性。据资料统计,美国非营利部门的资源总量为5085亿美元,其中31.3%来源于政府资助,50.2%来源于会费、服务收费及投资回报,私人志愿捐款仅占总资源的18.4%[14]。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课程论文 课题: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行政管理 学号: 113115001132 姓名:赵丽莎 任课老师:马蕾 点评: 成绩: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赵丽莎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管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美 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综述 和比较研究,有利于借鉴其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更好的管理和发展。 本文从各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概述、社会作用、管理体制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几 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总结了近年来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发展 1.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概述 1.1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思想库”等独立研究机构。一般指独立与政府和企业(甚至是大学)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据统计,二战爆发前,全美仅有20个左右的思想库,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600个之多。其涵盖范围也从战略、军事、国际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其典型代表为: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二是基金会。美国基金会中心对“基金会”的定义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有资金(通常来自单一的个人、家庭或公司)并自设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其创办目的是支持货援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动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其他非营利机构的赞助。三是社会基层组织。该组织种类繁多、涵盖面相当广,一般包括社会服务组织、卫生保健组织、健康研究组织、教育研究组织、社会运动组织、艺术和文化组织、互助性组织等等。美国大概有33万个社会服务组织。他们获得政府、基金会、公司和个人的广泛支持,美国政府的资助占社会服务组织收入60%。 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政府组织(NGO)”这个术语,使用最多的是“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其次是“志愿和社区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再次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非营利组织的涵盖面广,只要“不是家庭,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的一部分,都可以纳入其中”。“志愿和社区组织”一词是近些年,特别是1994年以来官方文件中通用的提法,其范围略小于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是指从事公益活动且在慈善委员会登记的组织,它是英国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慈善组织是慈善组织的核心。 德国的非政府组织简单来说可以社团和财团两大类型。其中社团在德国的非政府组织中数量最多。严格的意义上,依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资金来源和成员结构三项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非政府组织依其非政府程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真正的非政府组织,他们是非政府组织的最初形态。其产生源于公民社会的倡议,没有政府的推动,成员仅是个人。资金来源只有个人捐助和成员会费,不依赖公共资金,一些组织甚至根本拒绝公共资金;另一种是所谓的非政府组织的偏离组织,他们依赖于政府,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于公共资金。 法国根据法律规定,社团基本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注册社团和不注册社团。1901年的法律没有规定社团必须到市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但是只有注册的社团,才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法人的身份从事活动,购买、持有和管理财产(例如社团的场馆或者银行户头)。二

城市社区治理中“网格化”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城市社区治理中“网格化”面临的困境及建议一是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网格员是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末梢,工作内容涉及民生管理各类事项,不仅要懂一定的法律法规,善于排查和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还要懂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方式,会进行大数据平台信息传输。这就对网格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网格员的待遇水平始终较低,积极性不高。同时,网格员在社区管理中只是辅助角色,不具有直接独立处理社区问题的权力,也没有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威望。加上是选聘人员身份,缺乏稳定性,网格员职业认同感较差,很多人加入网格员只是权宜之计。 二是网格管理管控思维较重。网格员的具体管理和人事工作由乡镇、街道统筹负责,但具体工作却是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进行。除去人员分工不同,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并无二致,都同属于科层制下的行政工作系统,管控思维较突出。同时,网格化管理也是一项基层自治制度,目前在治安维稳和信息采集工作上作用巨大,但在充分调动起居民、社工、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方面还有差距,社区自治有待加强。 三是网格化划分标准不一致。当前交通、城管、消防、交警、环保,甚至基层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网格化管理方式,很多都是在编在职人员兼任网格员,甚至以此身份进行执法等特殊工作,这其实与网格化管理理念并不相符。划分标准的不同,二者交叉式的存在状态,使各类网格员没有形成整合,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不利于网格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对网格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好影响。 对此,建议:

一是规制公共权力边界。网格化管理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各行各业采用这一模式并无不可。但要慎用“网格员”这一名称,以免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相混,进而影响这项制度设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的整合,将许多能够通过网格员提供服务的,尽可能明确整合进社区网格中,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对外。要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工作职权的边界,梳理工作职责清单,严格规范工作方式,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惩处机制,坚决杜绝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冒用。同时,也要坚持政社分开,要尽量避免网格员职权范围外工作的加派,保障其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是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推动社区网格与志愿者协会、NGO组织、社工等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打造社会治理力量的孵化平台,共同提升社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功能,促进社区居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和成长,使社区不仅是城市居民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场所;要扩大社会参与力度,进一步发挥网格员工作优势,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维护,拉近居民与社区距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繁荣邻里文化,切实推动城市社区共治共建共享发展。 三是提高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网格化管理的办公经费,建立网格员工资逐年调整机制,争取逐渐提高网格员综合待遇水平,提升“网格员”岗位的吸引力;逐步增加招录门槛,推动网格员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切实打造成社区自治骨干力量;启动“社区人才工程”,把网格员作为社区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加大从网格员中遴选社区干部的力度,对工作突出的网格员,大张旗鼓进行表彰,提升荣誉感;将网格员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规范评定程序,使网格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增加职业自信和身份认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1.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B.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C.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D.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我的答案:D√答对 2.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市场经济得以启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行和实施 C.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D.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我的答案:C√答对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必须首先合乎()的基本要求。(10.0分) A.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制度 C.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 D.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我的答案:D√答对 4.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要原因是()。(10.0分) A.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B.引进先进的技术 C.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D.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的答案:A√答对 1.政府权威降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10.0分)) A.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不畅 B.政府与民间或民众之间的紧张加剧 C.社会上下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D.政府与民众互动理解不足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以下对于社会转型的道德文化效应理解正确的是()。(10.0分)) A.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并不是特例,历史上很多国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B.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只是特例,与国情有关 C.这一时期出现的诚信缺失等问题,根本上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D.当前的道德状况,既有消极一面,也有复杂、积极的一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吴畏 自罗西诺(James N.Rosenau)和泽皮尔(Ernst-Otto Czempiel)在1992年引入国际治理概念(Rosenau & Czempiel,1992),全球治理正式破题。随着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等学科基于各自的方法论把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也就形成了碎片化的格局。从目前关于全球治理的主要理论成果看,全球治理面临着三个主要的理论困境。 一、全球治理能否形成统一的理论形态 如果假定统一的全球治理理论是可能的,那么首先要处理好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问题,其次是如何去解决方法论分歧。 (一)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 霍弗伯思(Matthias Hofferberth)在国际关系研究范围内对全球治理进行了意义分类。他根据主观需要的两个维度来界说全球治理的意义。第一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他们想要多少内容与何种方式”,如是,全球治理处于在分析视角和规范观念之间的混合状态。第二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假定它有多少内容”,这样,全球治理在被理解为一种新现象,一个新范式,或者一个新领域之间漂移。 全球治理为何会发生意义漂移?首先,这是源自治理所涉及全球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这里对不同领域学者所使用的三个概念略做分析。首先是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国际在国家关系学当中通常是指国家之间,因此国际关系学者倾向于使用国际治理概念来重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所设定的国际治理主体通常是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各主权国家。其次是跨国治理(trans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跨国通常是指超越国界,但不一定涉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跨国治理的主体通常是具有内部严格组织结构、其行为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一些经济或法律机构。由于在实践上它更重视活动范围的全球性,在理论上更注重说明方式的整体性,它有着比国际治理和跨国治理具有最大的问题域和包容性。布雷斯(Helena de Bres)认为,完全不受超国家(ultra-state)或全球的规则影响的人类活动领域并不存在,他把跨国治理所涵盖的对象划分为九个核心范畴:经济、安全/军事、交往、交通、公众健康、环境、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和人权(Helena de Bres,2015:275-292)。对全球治理而言,至少还可以加入政治、法律、正义、价值观等范畴。 其次,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源自治理概念本身的含混性。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之间虽然存在着模糊的边界,但从基本方法论上可以使之与传统的国家和世界政治模式相区分。对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的分析,最终要归结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基本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存在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而言,恐怕没有哪种理论能够做出如下判断:哪些是必需或者只能由全球治理来解决的,哪些是必需或者只能由国家治理来解决的。 再次,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源自行动者难题。全球治理在实践上要突破传统的以政治权力为核心、以国家为主体的行动模式,就始终会面临行动者难题。由于治理概念本身就隐含着多元行动者的预设,这个难题可以表述为,在给定的全球问题和实施方案的情况下,谁是

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规范化问题,已经提到政府管理的议程上来。迫切要求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大力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并同政府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的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发展机制。本文从非政府组织存在的数量、规模、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特点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政府在法律环境、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的措施,使之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政府管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能力有限,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繁重的社会性事务来加强管理。总结世界各国经验,成功的途径就是输出政府职能,为地方政府寻求合适的职责伙伴,在政府的监控下,由社会为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以提高政府本身的治理能力和竞争力。为此,发展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所谓非政府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1]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互益性社会中介组织)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性服务实体社会中介组织)。 一、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现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得到发展,据民政部2004年统计,截止到2003年年底,中国民政部门共登记各类非政府组织26.66万个,年均增长34%;其中社会团体与基金会合计14.2万个,基金会1300多家;民办非企12.4万个,年均增长23%。[2]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的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与社会发展相比,还远未能满足社会各种群体、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总量、质量、作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发展不平衡,速度较慢,国际化程度不高。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和突出问题如下: (一)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不平衡 从绝对数量和组织规模上看,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不仅远少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也较大。如中国每万人拥有非政府组织数量仅2.1个,这些年虽然一些地方开始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培育工作。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非政府组织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我国目前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和大中城市中,而广人的内地和乡镇仍是社会组织的稀疏地带,非政府组织力量比较弱小。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答案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答案 《当今礼会的道徳困境与对策》考试 1(单选題廿枉社去加速转型期,我国帀场餐济的岌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臥卩对于^时期我国帀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眸不正确的是()O A. 帀场经济得以启無口发展的最重竇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資本职累不是市诙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C. 要岌瞑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D. 女踝沒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彳jl口实施 菩案:O A ?'E O C O D挣记此趣 2(单选题)」引令f )的i匀衡状翦卩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理想发展模式。 A. 高敢率与低基尼系数B彳氐效率与高基尼系数C.高效率与高基尼系数D使婢与彳腿尼系数 答秦:理A O B O C C D t?记壯题 3(单选狂),(引分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罡()o A.社会整体诚信度下降 B政府公信力偏I氐 C.政府已址芫全失去公信力 D下级韶门在落实贯彻上圾扌旨示时,打折扣的现象实际上是政府的取咸在降低 答案:O A O B> c O D标记此题

4(单选题).(3)力'攻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王要原因是()。 A引进先进的技术 B玻解资本匮乏的准题 C.开射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D学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5(单选题).(3)分道德建设的朿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用()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A政策和法律 F权利和义务 C社会自觉性 D.个人自觉性 6(单选飙?⑶分半母丄会的变革有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这种特殊性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火车加速转弯”。此所谓'加速”罡指()。 A.发展速度加快 3社会转型 C.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D社会变革 7(单选敲⑸分卬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下理解不正确的杲()。 A楕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B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C. 猜祐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D. 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2019尔雅答案

1.1 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 1 非典期间,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公共治理措施?()B ?A、发放口罩 ?B、禁止人员流动、到北京人员进行隔离等 ?C、公布疫情 ?D、招募医师 2 非典期间,公共治理的主体有哪些?()ABC ?A、政府 ?B、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公益机构 3

公共治理是指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物方式的总和。()√ 1.2 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 1 《官场病:帕金森定律》的作者是谁?()B ?A、柯南道尔 ?B、帕金森 ?C、亚当斯密 ?D、曼昆 2 非政府组织是()的需要。ABCD ?A、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B、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C、完善社会自律机制的有效手段 ?D、是增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3 我国六十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包括?()ABCD ?A、农业现代化

?B、工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4 帕金森定律说明政府机构往往演变得臃肿低效,故非政府组织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1.3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1 狭义的社会组织不包括()。C ?A、社会团体 ?B、民办非企业单位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D、基金会 2 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我们称之为()。B ?A、免税组织

?B、基金会 ?C、民间组织 ?D、社会团体 3 志愿组织有哪些类别?()ABD ?A、组织志愿性 ?B、服务志愿性 ?C、有偿服务性 ?D、活动志愿性 4 社会团体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5 慈善组织与公益组织的区别在于,慈善组织解决人的基本生存,公益组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4 非政府组织的特性与分类 1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一、社会治理相关概述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治理”(governance )一词开始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给出了最早的界定:“治理是指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还涉及私人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是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概括来说,即是“过程”、 “调和”、“多元”以及“互动”。 从对“治理”的概念理解社会治理,我国学者对其做了如下定义: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传统的“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反映了党在治理理念上的 高度升华,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一般而言,社会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权威来控制社会,政府习

惯于站在超然的立场,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更加突出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鼓励民众的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强调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不断发挥经济、法律、市场、道德、文化等多种手段的作用。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提出,我国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推进社会治理的变革,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新 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动,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的新飞跃。 二、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了迎合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提议,我国政府根据客观实际,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善社会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利益冲突,中外文化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提高社会治理仍然 任重而道远。 (一)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扩大、群体性事件激增、官民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多等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 加,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如果不能及时 采取措施处理和控制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将给社会治理创新和国家安定造成威胁。 (二)利益主体多元化

全球治理困境

碳排放等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中国治理碳排放的困难在于:一方面,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需要长时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当前人均能源消费过低,以及高碳燃料比例高而替代困难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暂时不参与国际承诺减排,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从应对全球变暖和对国际环境负责的角度来说,中国又理应减少碳排放的数量。事实上,由于中国碳排量的巨大,国际上要求中国参与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 造成中国治理困境的原因,既有属于中国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结构问题,更有由工业化国家开启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问题。从前者来看,由于技术和生产管理落后,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发达程度造成的GDP总值差异,致使中国当前能源消费效率低,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此条件下,要实现能耗总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是不可能的。从后者来看,当前由工业化国家领先创造的物质文明和消费模式,是基于大量消耗各种物质材料,包括能源的。由于世界性贸易的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向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靠拢,否则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它们很难仅靠自身条件和力量单独形成明显区别于现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能源消费问题上则体现在人均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上。只要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应人均能耗同样上升。除非发达国家在人均能耗上创造出新的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人均能耗,同时保持高度的物质文明水平,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基本上重复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依靠大量消费物质财富的发展方式。 所以,中国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困境其实也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依靠全人类的长期共同努力。但是,要改变人们业已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乃至生存模式,何其难也!这不但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消极以待,任由气候变暖的状况恶化下去。因为,如果今后的发展不能通过实质性降低排放来实现,那么中国繁荣的基础和未来的潜能就会受到威胁。在这方面,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正试图强化他们的“绿色政策”,全球则兴起了社会生态运动, 把气候变化所致影响和社会的公正、贫穷及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中国虽然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任务艰巨,防御自然灾害(包括限控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经济能力与技术水平都极为有限,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问题上却是认真负责的。比如,中国不仅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而且正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中国对气候变暖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警惕性日益提高,显示在环境问题的思考上,我们正加速与国际“接轨”。 迄今以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分别从“软法”和“硬法”的角度对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加以规范。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历经20余年,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协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但仍未就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全面且有实质性的方案。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法文件 《公约》内容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这将成为今后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的指导基础: 第一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即缔约各方应根据各自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责任与实际能力,为保护人类整体利益而付诸行动。《公约》指出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是为国际气候制度的确立奠定公平性基础。

浅谈非政府组织作用及挑战

浅谈非政府组织作用及挑战 内容摘要:非政府组织在加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组织开展项目,翻译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将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进展与成果。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作用;挑战 一、现状与措施 1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为普通民众投身或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平台。这些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和性别的研究与服务,通过热线、讲座、杂志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 非政府组织在加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组织开展项目,翻译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将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事业的进展与成果。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及其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里,活跃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等。 由这些组织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政府和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作者:————————————————————————————————日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 11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 12月 17日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内容摘要】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连年位居关注度榜首也都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问题。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有人说:中国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榜前几位,但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总令人难以接受,全国范围内经常有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发生。面对种种呼声,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应该怎么解决。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道德风气令人担忧。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十月份“小悦悦事件”将有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公民在道德方面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1.基础礼貌的认知水平提高,但礼貌意识仍然偏低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对基本礼貌知识了解甚多,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应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不讲礼貌、不注意礼仪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但知行脱

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非政府组织的功能、角色及发展 余萍萍10行管05号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仅凭政府组织已不能够很好的处理社会问题,非政府组织随之发展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角色的分析来展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角色、和谐 非政府组织是民间社会自发形成的组织,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一、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1、非政府组织可以代表民众直接参与公共管理,推动政治 民主化,促进行政伦理建设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民意,其公开宣称的使命和价值观,是公益性的,代表人民的利益。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可以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完善行政伦理的发展。 2、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国家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总是以主流民众、以大多数人的

利益为出发点,覆盖面有限。事实上,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覆盖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时某项政策的出台会损害到少数人的利益,特别是某些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性群体的利益。非政府组织就是关注这些群体,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3、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经济伦理的发展。 市场的利润原则、功利原则,又极易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的经济腐败、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经济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调整和治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非政府组织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来解决。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其多样化的手段和灵活的机制,以市场为向导,合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为民众和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经济伦理的发展。 4、非政府组织可以调整国家民族关系,促进国际社会和平、正义、人道主义等国际伦理的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全球伦理的价值诉求,是全人类公共利益的表现。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由于范围广泛,人员众多,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灵活机动,触觉敏锐,反应迅速,故而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和制度创新、促进人类和平和全球共同利益发展方面,具有政府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伦理作用。在全球领域,非政府组织能够帮助建立国际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可以作为民间组织开展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2014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90分以上

2014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 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2、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政策和法律)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 必须首先合乎(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4、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 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是(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5、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这种特殊性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火车加速转弯”。此所谓“加速”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6、对于我国的社会改革,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往往是一项改革 充分完成之后,才能启动另一项改革) 7、(高效率与低基尼系数)的均衡状态即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 高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理想发展模式。 8、改革开发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 要原因是(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9、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法律必须依赖道德)。 10、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政府已经完全失去公信力) 二、多项选择: 1、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表现在:(ABC) A、社会的公正次序出现了偏差 B、社会诚信问题 C、社会的信念体系问题 2、 3、以下对于现代传媒和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正能量的传播理解正确的是(ABCD) 4、我国当前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BCD) 5、

《当前全球治理存在哪些困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期两天的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以“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为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议题。 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宣言承认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各国增长欠缺均衡,下行风险犹存。宣言关注贸易问题,并重申运用所有政策工具以实现强劲、可持续、均衡和包容性增长,通过对话和行动增强信心、抵御风险。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在峰会闭幕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10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作为此次G20领导人峰会的主席国,阿根廷的责任就是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协商达成协议。马克里同时强调贸易和开放的重要性,他还呼吁“每一个人都继续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摘编自《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G20这一多边机制的政策协调,对控制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G20峰会更多着眼于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在201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上,中国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

利益融合”等理念。在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上,中国提出“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主张。在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中国强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推动改革创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建议。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有力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被誉为G20合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中国对G20合作的全力支持与贡献。2017年的德国汉堡峰会延续落实了杭州峰会的诸多共识。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正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突出作用,让G20愈发成为一个更适合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平台。深化改革,大开放,全力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促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支持多边主义、全力推进南南合作,在各方面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摘编自《G20峰会十年变迁中国印记愈发鲜明》)材料三: G20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因为G20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第15卷第7期2017年7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5 No. 7 July 2017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7.07.031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裴元元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已大步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所拥有的数据海量性、多样性及可传递性等特征已给社会造成诸多问题,使其陷入新的治理困境。从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挑战入手进行讨论,得出了民众意识、制度保障、技术支持、数据共享和网洛安全监管等新的治理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治理;挑战;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2017)07-0113-0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政府和学界纷纷将目 光转向大数据,激起大数据研究的浪潮。社会治理在大数据时代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需要变革社会治理方式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需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都将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甚至可以这么说谁率先拥有、善于利用大数据,谁就能掌握主动、赢得未来。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利用机遇,是国家、政府和社会治理部门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大数据和社会治理 (一)大数据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一词最早是由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1]8。随后对于大数据的详细定义,不同研究机构有着不同的界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中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关于大数据的定义,虽然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对于大数据的特征,普遍认为其具有数据容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传递快、数据价值高和复杂程度高的特点[2]。 首先,大数据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数据容量巨大,以致用传统数据工具无法有效处理。其次,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类型非常复杂,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第三,数据传递速度快,大数据的产生已经不再受时空限制,每时每刻每地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就需要更快更高效率地对数据进行处理。第四,大数据具有潜在价值性,虽然大数据的海量数据资源价值密度非常低,但是所蕴藏的潜在价值非常大,如何挖掘其内在价值以转化为可利用的信息是人们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第五,数据的复杂程度高,大数据的数据来源已经不局限于某一事件、某一部门,而是涉及人们生产、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这就对相关的大数据技术有较高要求。 (二)社会治理的内涵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通过平等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它是一项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在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突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对推进社会治理模式与时倶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日益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社会治理模式要不断适应当前的大环境,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学会将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结合来创新性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正因为当前研究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相关资料还相对匱乏,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数据所拥有的“数据红利”,将其价值应用到社会 *收稿日期:2017-05-18;修订日期:2017-06-22 作者筒介:裴元元(1994一),女,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