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_困境与对策_李绍华

基层社会治理_困境与对策_李绍华
基层社会治理_困境与对策_李绍华

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许爱花甘诺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面临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越权过度干预、非法势力干扰村庄治理以及村民的政治冷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农村社区治理必须逐步由“官主导”到“民主导”,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三者之间权责界定明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多中心治理体制。 关键词:治理社区治理村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1)06—0165—05 作者简介:许爱花,女,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问题、社会工作。 甘诺,女,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引致农村社会发生全面转型,带来农村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大调整。农村社会的自主性空间伴随着原有体制的解体而日渐拓增。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广既为农村社会发展搭建了全新平台,又为农村新权力结构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农村权力结构内部多元权力主体的形成,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极大可能,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再是高度集权化的单向“统治”行动,而走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实践。[1] 一、农村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治理和社区治理 (一)治理理论 “治理”(governance)是西方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的术语,“治理”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一是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二是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三是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四是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2]“治理”与“统治”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区别。首先,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还可以是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合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官方的公共机构。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左右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治理是一 561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第六章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一、教学目标与用途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政府治理的理论背景、政府改革与治理创新的难点、中国政府改革的突破口、政府治理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在进行案例研读之后,能够深入体会到民主、灵活、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经济环境,有效地履行其职能,政府自身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之中。 二、涉及知识点 (一)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治理 1.全球治理 2.民族国家的治理 3.社区治理 (二)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改革 1. 我国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 2. 政府改革的方向 (1)机构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的关系 (2)实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3)中央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 三、案例教学课堂安排 (一)案例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理解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挑战,能够正确分析政府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可以理性地提出政府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路径。 (二)课堂安排 课时安排:3课时(120分钟)/案例 案例阅读:30分钟 小组讨论及发言:1小时

要点分析:20分钟 随机提问及回答:10分钟 案例1 “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 【引言】大量的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务中,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治理”的结构,推动传统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我国现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组织作为沟通社会与政府的桥梁,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政府治理的“减肥剂”、社会公平的“代名词”,对社会的平稳和谐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破解社会组织发展处于长期宏观鼓励与近期微观约束、现实空间广阔与制度空间狭小的尴尬局面,促进社会组织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案例】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的路子。不久前,由南京大学、南京市有关部门和栖霞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的一次高层论坛上,仙林街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被誉为“仙林模式”,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所谓“网格连心”,就是指强调以群众为关注焦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格化体系,使社会管理服务覆盖到街道每一个区域、覆盖到各类人群、覆盖到所有社会组织,同时在社会管理中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管理过程,实施“贴心、安心、暖心、知心、凝心”等“五心计划”,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所谓“服务为先”,就是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街道干部制度化、常态化地下沉到底、深入群众、前移关口,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意愿、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强化风险应对、过程控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所谓“多元联动”,就是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优化街道内部干部岗责体系,打破机关干部与社区干部的条块分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用资源,建立街道、社区、网格、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干部之间联动、干部与群众联动、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所谓“协同发展”,就是牢牢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平安法治、民生保障、科教人才、精神文明、区域党建等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促进街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仙林模式”创建并实施以后,街道从过去传统、被动、分散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主动、系统的管理模式,街道社会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日趋稳定,不仅实现了到省市区“零上访”,甚至到街道上访的都很少;

城市社区治理中“网格化”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城市社区治理中“网格化”面临的困境及建议一是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网格员是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末梢,工作内容涉及民生管理各类事项,不仅要懂一定的法律法规,善于排查和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还要懂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方式,会进行大数据平台信息传输。这就对网格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网格员的待遇水平始终较低,积极性不高。同时,网格员在社区管理中只是辅助角色,不具有直接独立处理社区问题的权力,也没有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威望。加上是选聘人员身份,缺乏稳定性,网格员职业认同感较差,很多人加入网格员只是权宜之计。 二是网格管理管控思维较重。网格员的具体管理和人事工作由乡镇、街道统筹负责,但具体工作却是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进行。除去人员分工不同,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并无二致,都同属于科层制下的行政工作系统,管控思维较突出。同时,网格化管理也是一项基层自治制度,目前在治安维稳和信息采集工作上作用巨大,但在充分调动起居民、社工、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方面还有差距,社区自治有待加强。 三是网格化划分标准不一致。当前交通、城管、消防、交警、环保,甚至基层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网格化管理方式,很多都是在编在职人员兼任网格员,甚至以此身份进行执法等特殊工作,这其实与网格化管理理念并不相符。划分标准的不同,二者交叉式的存在状态,使各类网格员没有形成整合,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不利于网格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对网格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好影响。 对此,建议:

一是规制公共权力边界。网格化管理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各行各业采用这一模式并无不可。但要慎用“网格员”这一名称,以免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相混,进而影响这项制度设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的整合,将许多能够通过网格员提供服务的,尽可能明确整合进社区网格中,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对外。要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工作职权的边界,梳理工作职责清单,严格规范工作方式,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惩处机制,坚决杜绝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冒用。同时,也要坚持政社分开,要尽量避免网格员职权范围外工作的加派,保障其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是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推动社区网格与志愿者协会、NGO组织、社工等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打造社会治理力量的孵化平台,共同提升社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功能,促进社区居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和成长,使社区不仅是城市居民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场所;要扩大社会参与力度,进一步发挥网格员工作优势,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维护,拉近居民与社区距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繁荣邻里文化,切实推动城市社区共治共建共享发展。 三是提高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网格化管理的办公经费,建立网格员工资逐年调整机制,争取逐渐提高网格员综合待遇水平,提升“网格员”岗位的吸引力;逐步增加招录门槛,推动网格员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切实打造成社区自治骨干力量;启动“社区人才工程”,把网格员作为社区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加大从网格员中遴选社区干部的力度,对工作突出的网格员,大张旗鼓进行表彰,提升荣誉感;将网格员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规范评定程序,使网格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增加职业自信和身份认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1.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B.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C.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D.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我的答案:D√答对 2.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市场经济得以启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行和实施 C.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D.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我的答案:C√答对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必须首先合乎()的基本要求。(10.0分) A.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制度 C.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 D.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我的答案:D√答对 4.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要原因是()。(10.0分) A.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B.引进先进的技术 C.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D.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的答案:A√答对 1.政府权威降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10.0分)) A.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不畅 B.政府与民间或民众之间的紧张加剧 C.社会上下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D.政府与民众互动理解不足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以下对于社会转型的道德文化效应理解正确的是()。(10.0分)) A.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并不是特例,历史上很多国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B.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只是特例,与国情有关 C.这一时期出现的诚信缺失等问题,根本上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D.当前的道德状况,既有消极一面,也有复杂、积极的一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资阳的刚性任务,是资阳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市政协高度关注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近期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专委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与市综治办一起,深入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全市上下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资阳建设,为美丽繁荣怡然资阳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截止x年,我市16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优秀市,乐至县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 (一)治理工作的职责使命和时代担当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一是精准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资阳模式”。切实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133”工作模式,即1个中心(坚持以平安创建为中心)、3条规律(把源头化作为“社会治理之基”、把精细化作为“社会治理之本”、把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之要”)、3条道路(走党建引领之路、走社会协同之路、走发动群众之路),有力指导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迈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精准掌握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变化。洞察当前公共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新行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等方面形势变化,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从提升治理能力、构建治理体系角度出发,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社会治理现状、社会治理需求等情况,确保治理工作更富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基础。全市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均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矛盾预防化解的多元机制。市、县、乡三级建立各级调解组织,充实调解人员。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离婚冷静期”“家事调查员”等为载体的家事审判调委会、医疗纠纷调处“3+2+1”模式、交通事故首端联动处置机制等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三是探索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模式。建立三大类“红袖标”队伍。通过制作平安建设微视频、微电影,策划“微直播”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平安建设。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化精细化智能化改革成效初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目前全市部分乡镇、村已实施“雪亮工程”,实现与“天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十户联防”“平安大喇叭”的对接。市本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平台已基本建成。试点乐至县县级、乡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省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吴畏 自罗西诺(James N.Rosenau)和泽皮尔(Ernst-Otto Czempiel)在1992年引入国际治理概念(Rosenau & Czempiel,1992),全球治理正式破题。随着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等学科基于各自的方法论把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也就形成了碎片化的格局。从目前关于全球治理的主要理论成果看,全球治理面临着三个主要的理论困境。 一、全球治理能否形成统一的理论形态 如果假定统一的全球治理理论是可能的,那么首先要处理好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问题,其次是如何去解决方法论分歧。 (一)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 霍弗伯思(Matthias Hofferberth)在国际关系研究范围内对全球治理进行了意义分类。他根据主观需要的两个维度来界说全球治理的意义。第一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他们想要多少内容与何种方式”,如是,全球治理处于在分析视角和规范观念之间的混合状态。第二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假定它有多少内容”,这样,全球治理在被理解为一种新现象,一个新范式,或者一个新领域之间漂移。 全球治理为何会发生意义漂移?首先,这是源自治理所涉及全球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这里对不同领域学者所使用的三个概念略做分析。首先是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国际在国家关系学当中通常是指国家之间,因此国际关系学者倾向于使用国际治理概念来重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所设定的国际治理主体通常是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各主权国家。其次是跨国治理(trans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跨国通常是指超越国界,但不一定涉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跨国治理的主体通常是具有内部严格组织结构、其行为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一些经济或法律机构。由于在实践上它更重视活动范围的全球性,在理论上更注重说明方式的整体性,它有着比国际治理和跨国治理具有最大的问题域和包容性。布雷斯(Helena de Bres)认为,完全不受超国家(ultra-state)或全球的规则影响的人类活动领域并不存在,他把跨国治理所涵盖的对象划分为九个核心范畴:经济、安全/军事、交往、交通、公众健康、环境、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和人权(Helena de Bres,2015:275-292)。对全球治理而言,至少还可以加入政治、法律、正义、价值观等范畴。 其次,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源自治理概念本身的含混性。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之间虽然存在着模糊的边界,但从基本方法论上可以使之与传统的国家和世界政治模式相区分。对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的分析,最终要归结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基本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存在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而言,恐怕没有哪种理论能够做出如下判断:哪些是必需或者只能由全球治理来解决的,哪些是必需或者只能由国家治理来解决的。 再次,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源自行动者难题。全球治理在实践上要突破传统的以政治权力为核心、以国家为主体的行动模式,就始终会面临行动者难题。由于治理概念本身就隐含着多元行动者的预设,这个难题可以表述为,在给定的全球问题和实施方案的情况下,谁是

MPA公共管理 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从弹性工作制看社会治理近日,贵州省清镇市的一项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广受关注。当地宣布,从2017年11月1日起至2018年5月31日,将用半年时间,在全市9个乡镇部分岗位试行,每月有一次8天长假,但代价是连续上班22天。此次改革的核心目的是,真正在基层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通过改革,保证乡镇试点岗位全年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都有干部为群众服务。背景《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明确了劳动者的工时制度:我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尽管法律对工时制有明确规定,但是,现行工时制与乡镇工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工作也相应在改变,农民除下地干农活外,也有人在乡镇企业上班。“当乡镇部门上班的时候,农民也在企业上班,传统的早九晚五、双休日制度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二是上级部门到基层考察农村工作时,如果不提前安排干部、群众,工作时间到基层基本找不到人,也会让考察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三是乡镇公务员加班很多,遇上重要会议等特殊情况,连续一个月上班时有发生,现行工时制规定的双休日很难得到保障。措施经过细致调

研,清镇市委组织部草拟改革方案,2017年10月20日,《清镇市推行乡镇部分岗位连续22天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敲定。《实施方案》规定试点时间为2017年11月1日——2018年5月31日。《实施方案》遵循的五个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不受影响;坚持标准工时制为基础,实行错时延时制,总体上,每月上班时间不得少于22天176小时;坚持立足实际改,不搞一刀切;坚持灵活安排与严守工作纪律相结合;坚持提升工作效率便捷服务群众。乡镇在试点岗位选择上有自主权,更能让改革发挥价值,因为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不同,所需要的试点岗位也可能不同。例如红枫湖镇政府通过开会讨论,选择社会事务办和人社中心作为试点岗位,因为,这两个中心与民生息息相关,也是服务群众最多的部门。 工作时制改革只在部分岗位进行试点,这主要是要为了因地制宜让改革落到实处。比如,一个岗位只有一个人,上22天导致8天岗位无人,这不是改革的目的。目的是通过改革,让试点岗位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都有人在岗,群众随时都能办事。虽然试点岗位有自主选择权,但总体改革形式还是统一,这样更能确保落到实处,避免让改革变成花架子,最终半途而废。改革总体上以每月连续上班22天休息8天为主要形式。同时采用AB角制度,目的就是让A干部连续22天工作结束时,B干部能无缝衔接,不能出现群众服务工作断层,让轮休的干部得到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答案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答案 《当今礼会的道徳困境与对策》考试 1(单选題廿枉社去加速转型期,我国帀场餐济的岌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臥卩对于^时期我国帀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眸不正确的是()O A. 帀场经济得以启無口发展的最重竇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資本职累不是市诙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C. 要岌瞑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D. 女踝沒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彳jl口实施 菩案:O A ?'E O C O D挣记此趣 2(单选题)」引令f )的i匀衡状翦卩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理想发展模式。 A. 高敢率与低基尼系数B彳氐效率与高基尼系数C.高效率与高基尼系数D使婢与彳腿尼系数 答秦:理A O B O C C D t?记壯题 3(单选狂),(引分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罡()o A.社会整体诚信度下降 B政府公信力偏I氐 C.政府已址芫全失去公信力 D下级韶门在落实贯彻上圾扌旨示时,打折扣的现象实际上是政府的取咸在降低 答案:O A O B> c O D标记此题

4(单选题).(3)力'攻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王要原因是()。 A引进先进的技术 B玻解资本匮乏的准题 C.开射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D学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5(单选题).(3)分道德建设的朿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用()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A政策和法律 F权利和义务 C社会自觉性 D.个人自觉性 6(单选飙?⑶分半母丄会的变革有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这种特殊性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火车加速转弯”。此所谓'加速”罡指()。 A.发展速度加快 3社会转型 C.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D社会变革 7(单选敲⑸分卬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下理解不正确的杲()。 A楕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B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C. 猜祐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D. 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4970213.html,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艳秋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原因;对策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治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治理过程包括治理手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目标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 一、锦州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1、民主不足,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有相当一些村镇村务公开不彻底,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村支部会大都形同虚设,很少召开或基本不召开,村民无法有效参与村镇治理,重大事项村民无法参与决策,村委会经常代替村民主体地位,村两委干部管治意识大于服务意识,“一言堂”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内部难以形成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制约。而村民自己也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表现得消极冷漠。 2、农村基层组织成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恢复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大幅提升。但基层组织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主动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农村两委成员中,50多岁的居大多数,40多岁的属年轻成员,30岁左右的只占极小比例,30多岁的村两委负责人更是凤毛麟角。加强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必须面对的长期性问题。 3、经济腐化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农村治理中,村内纠纷大多以村内事务为主,主要是承包地分包、邻里纠纷等,涉及人员、范围、金额均有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向农村渗透,农村逐步被卷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大量征地拆迁、土地流转、项目分包、劳务用工、资源出租出卖等纠纷,逐渐在农村治理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 4、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社区社会治理典型材料

古州镇丰乐社区社会治理典型材料 古州镇丰乐社区位于榕江县城南端,与城关场坝社区紧邻,含丰乐村、头塘村、杨家湾村和生态移民安置示范区,国土面积14.6平方公里,2012至2013年完成以摆王、摆拉为主的770户3100人生态移民整村搬迁后,目前共有3753户13400人,5个党支部82名党员,现有社区工作人员6人,网格管理员9人,设有楼长57人。丰乐社区虽是2012年12月新成立的生态移民安置示范区,如今却是全州、全省的平安社区示范点、生态移民安置示范点和“创建廉洁社区”示范点,曾在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播出和报道过。丰乐社区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由于上级领导重视,思想宣传到位、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制度完善、保障措施得力,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居民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社区治安秩序良好,居民安全感普遍明显增强,打造“平安社区”已见成效,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面落实综治责任制。 丰乐社区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切实把建设社会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立了以“综治例会”为形式的综治、“平安创建”工作汇报、研究制度,综治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度召开综治例会一次。二是建立健全综治领导机构。按照上级综治部门的统一要求,我社区成立以党支部书

记为组长的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治保小组、民事调解、普法、帮教小组、治安巡逻、法律咨询室等组织,综治维稳工作站、调解室、群众工作室、警务室有固定办公地点,办公设备齐全。三是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采取了“书记、主任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干部具体抓,居委全体成员划片包干共同抓”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的工作机制,真正把综治创安工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二、加大投入、保障有力、筑牢基层综治阵地。 镇党委、政府在“人、财、物”上优先向丰乐社区各项工作倾斜,为社区配备了电脑16台、打印机3台、投影仪2台。一是社区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并实现六有,即:有一块牌子、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有一个办公场所、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支巡逻队伍、有一块宣传阵地,从而进一步整合农村治安资源,使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置帮教,法制教育、平安宣传等各项工作在基层得到进一步落实。二是在我社区头塘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坚持每月召开本辖区治安形势分析会议一次,每月坚持开展以治安防范、法制教育、卫生清理等为内容的创建活动,使综治、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排查调处责任,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2014年全年共发生民事纠纷13起,调解13起,调解率达100%,成功13件,成功率达100%。四是认真落实安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一、社会治理相关概述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治理”(governance )一词开始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给出了最早的界定:“治理是指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还涉及私人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是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概括来说,即是“过程”、 “调和”、“多元”以及“互动”。 从对“治理”的概念理解社会治理,我国学者对其做了如下定义: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传统的“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反映了党在治理理念上的 高度升华,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一般而言,社会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权威来控制社会,政府习

惯于站在超然的立场,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更加突出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鼓励民众的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强调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不断发挥经济、法律、市场、道德、文化等多种手段的作用。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提出,我国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推进社会治理的变革,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新 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动,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的新飞跃。 二、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了迎合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提议,我国政府根据客观实际,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善社会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利益冲突,中外文化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提高社会治理仍然 任重而道远。 (一)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扩大、群体性事件激增、官民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多等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 加,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如果不能及时 采取措施处理和控制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将给社会治理创新和国家安定造成威胁。 (二)利益主体多元化

调研报告: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住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基点、重点和难点,以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组织自治能力和民主协商不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渠道不畅。受到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管理体制的影响,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发育不够,有的村委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的村委会自治权则异化为变相的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纠纷的作用。同时,村民参与村务监督管理,特别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众的组织化参与渠道不畅,利益诉求平台不足,导致权益保障不够,没有形成“合作治理”架构,从而寻求诸如诉讼、信访、向媒体曝光、举报等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等个体化、间接性救济途径。

基层组织和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治理主体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不足,广大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特征仍未改变,小农意识、小农经济和宗族意识在基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些村民在利益分配面前,往往囿于短期利益和家族利益的考虑,以民主的形式限制或剥夺部分人的利益,如剥夺“女子户”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出现自治过程中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涉及村民与自治组织之间的诉讼案件频发。 基层党委、政府社会治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基层党委、政府还没有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治理方式单一、被动,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国家强制力,疲于应付和解决具体问题,缺乏源头性、长效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和措施,没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局面。 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单一。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本应发挥公益服务、监督政府、协调利益、整合诉求的职能,在向组织成员准确传达政策信息的同时,通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组织成员的需求反映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然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职能的缺位,使得政府与社会之间丧失了缓冲和沟通环节,尚未构建起有序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导致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难以

全球治理困境

碳排放等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中国治理碳排放的困难在于:一方面,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需要长时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当前人均能源消费过低,以及高碳燃料比例高而替代困难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暂时不参与国际承诺减排,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从应对全球变暖和对国际环境负责的角度来说,中国又理应减少碳排放的数量。事实上,由于中国碳排量的巨大,国际上要求中国参与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 造成中国治理困境的原因,既有属于中国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结构问题,更有由工业化国家开启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问题。从前者来看,由于技术和生产管理落后,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发达程度造成的GDP总值差异,致使中国当前能源消费效率低,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此条件下,要实现能耗总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是不可能的。从后者来看,当前由工业化国家领先创造的物质文明和消费模式,是基于大量消耗各种物质材料,包括能源的。由于世界性贸易的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向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靠拢,否则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它们很难仅靠自身条件和力量单独形成明显区别于现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能源消费问题上则体现在人均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上。只要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应人均能耗同样上升。除非发达国家在人均能耗上创造出新的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人均能耗,同时保持高度的物质文明水平,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基本上重复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依靠大量消费物质财富的发展方式。 所以,中国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困境其实也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依靠全人类的长期共同努力。但是,要改变人们业已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乃至生存模式,何其难也!这不但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消极以待,任由气候变暖的状况恶化下去。因为,如果今后的发展不能通过实质性降低排放来实现,那么中国繁荣的基础和未来的潜能就会受到威胁。在这方面,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正试图强化他们的“绿色政策”,全球则兴起了社会生态运动, 把气候变化所致影响和社会的公正、贫穷及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中国虽然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任务艰巨,防御自然灾害(包括限控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经济能力与技术水平都极为有限,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问题上却是认真负责的。比如,中国不仅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而且正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中国对气候变暖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警惕性日益提高,显示在环境问题的思考上,我们正加速与国际“接轨”。 迄今以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分别从“软法”和“硬法”的角度对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加以规范。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历经20余年,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协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但仍未就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全面且有实质性的方案。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法文件 《公约》内容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这将成为今后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的指导基础: 第一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即缔约各方应根据各自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责任与实际能力,为保护人类整体利益而付诸行动。《公约》指出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是为国际气候制度的确立奠定公平性基础。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作者:————————————————————————————————日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 11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 12月 17日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内容摘要】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连年位居关注度榜首也都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问题。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有人说:中国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榜前几位,但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总令人难以接受,全国范围内经常有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发生。面对种种呼声,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应该怎么解决。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道德风气令人担忧。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十月份“小悦悦事件”将有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公民在道德方面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1.基础礼貌的认知水平提高,但礼貌意识仍然偏低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对基本礼貌知识了解甚多,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应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不讲礼貌、不注意礼仪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但知行脱

当前基层治理几个突出问题

当前基层治理几个突出问题 国家治理能力不仅仅是制度的整合和应对社会变动的能力,更主要是执政者的理政能力,说到底还是执政者的能力。 从国家层面来说,执政者是社会规则的引领者。在代议制民主中,执政者如何引导民众制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适合国家现实情况的社会规则,并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者还是社会规则的守护者。这要求执政者自己应遵守社会规则,是遵纪守法的表率,同时作为执政者要严格依法办事,守护社会规则。执政者还是社会价值的代表者。现代的社会价值主张自由、平等、法治和民主,顺应社会价值是现代执政者应具备的执政理念。 对各级地方政府和执政者来说,确保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治理能力的具体表现。近些年来,由于城镇化加速,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多发,如何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各类社会冲突,已成为了地方执政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具体而言,目前,基层社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围绕土地的利益冲突问题

当前中国的农村问题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农问题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税负问题。在经过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改革以及一系列的乡镇基层治理配套改革措施之后,三农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近几年来,基层治理的环境又开始恶化,农民的维权抗争活动再次增加。此次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是围绕土地权益而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 较之税费争议来说,目前农村土地争议有着较大的变化:其一,从控告方而言,虽然村民联名仍然是最为主要的形式,但村级组织已成为了重要的控告方。同时,在一些实际性的冲突中,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这与税费争议时主要以精英抗争为主有明显的不同。其二,市县政府部门成为被告方的比例较高。其三,公司和开发商成为了被告方,这在农民税费争议中是没有过的。 与农民抗税费主要集中在中部农业省份不同,目前农村土地争议最集中的地区是沿海较发达地区。冲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农民的税费争议中,上访、宣传和阻收是最主要的抗争方式。而在土地纠纷中,不少农民则到县市政府部门门口或被征土地,甚至高速公路、铁路上静坐。与冲突方式的变化相伴随,冲突程度也变得相对激烈,警农冲突时有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