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工业的大量发展,伴随着的是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一、酸雨的定义:1、酸雨的定义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评判酸雨的标准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3、我国酸雨形势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
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二、酸雨的形成1、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形成的原因

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
(2)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3)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4)在四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400毫升废电池浸出液;(5)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三条金鱼,定时喂养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
结果见下表:
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
(2)该实验第5步中,放入各缸的金鱼必须是_同种且大小、健康状况相同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生命活动有影响.
且浸出液浓度越大,影响越大。
(4)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需要设置对照组。
该如何设置?
增加一只鱼缸,编号为E,里面放三条同样大小的三条金鱼,缸中只加清水,不加废电池浸出液,定期喂养同种饲料.
温室效应: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危害:
1、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
2、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
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
地球上的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气的上层,构成了薄薄的一层臭氧层。
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
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量酸性物质,与大气中的水蒸气、云雾相结合形成的酸性降水。
它主要由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与大气水蒸气等相互作用生成,导致大气酸化,进而对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从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酸雨的形成原因1.1 二氧化硫(SO2)的排放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
工业生产、发电厂以及汽车尾气都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源。
这些排放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发生反应,形成硫酸雾滴,最终降落在地面上。
1.2 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农业活动等。
一方面,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然后在大气中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这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另一方面,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也会释放出氮氧化物。
1.3 其他因素除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外,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和氨气等物质也可以参与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氧化后,会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氨基酸和有机酸,从而进一步加剧大气的酸化程度。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2.1 水环境的污染酸雨中的酸性物质降落到地表后,很大程度上会流入水域,引起水环境的污染。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使水体的酸碱度下降,破坏水中生物的生长环境。
一些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酸化的水体会导致它们的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2.2 土壤质量的下降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在降落到地表后,会与土壤中的离子反应,使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不仅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也破坏了植物根系的生长环境。
酸雨还会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增加土壤中的铝和镉等有毒物质的含量,对作物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2.3 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建筑物表面的石材、金属等发生反应,导致建筑物的腐蚀和破坏。
一些文化遗产如石窟、石刻等也受到酸雨侵蚀的威胁,损害了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环保试题和答案解析

环保试题及答案一、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 D )A地球日 B节水日 C爱鸟日 D世界环境日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所后,逐步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A盐酸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氯氟烃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 B),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热量4.我国有许多世界珍稀动物,金丝猴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国家( A )保护动物。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5.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 C )分贝。
A 60B 90C 120D 1406.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A ).A全球性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下降 C植物生长缓慢 D无线电通讯中断7.有一种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像”的珍奇动物,其野生种群18世纪在我国灭绝。
1985年我国分批引进80多只,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的研究,这种动物是( C)。
A羚羊 B野鹿 C麋鹿 D马鹿8.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B )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A铅 B甲基汞 C黄曲霉素 D农药DDT9.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一般称为( A )。
A富营养化 B湖泊酸化 C湖泊氧化 D重金属物质污染10.水体被污染的程度,可由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 D )(COD)、总需氧量(TOD)和总有机碳(TOC)等多项指标综合表示。
A浊度 B矿化度 C酸碱度 D化学需氧量1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A ),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
企业环保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 D )A地球日 B节水日 C爱鸟日 D世界环境日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酸性降水. A盐酸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氯氟烃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 B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热量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 C )分贝.A 60B 90C 120D 140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 A ).A全球性气候变暖B海平面下降C植物生长缓慢 D无线电通讯中断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 B )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A铅 B甲基汞C黄曲霉素 D农药DDT7.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
当污染指数在( C )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 级,属轻度污染。
A 50以下B 50-100C 101—200D 201—3008.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 D )的系列标准。
A健康标准 B食品工业 C药品生产 D环境管理9.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 A )、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A海河B黄河C汾河 D大运河10.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 B )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A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B可持续发展 C生态保护 D防治污染11.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23讲解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D)A地球日B节水日C爱鸟日D世界环境日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酸性降水.A盐酸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氯氟烃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B),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热量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C)分贝。
A60B90C120D140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A).A全球性气候变暖B海平面下降C植物生长缓慢D无线电通讯中断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B)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A铅B甲基汞C黄曲霉素D农药DDT7.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
当污染指数在(C)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级,属轻度污染。
A50以下B50-100C101-200 D201-3008.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D)的系列标准。
A健康标准B食品工业C药品生产D环境管理9.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A)、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A海河B黄河C汾河D大运河10.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B)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A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B可持续发展C生态保护D 防治污染11.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D)A、大气圈B、水体圈C、土壤圈D、生物圈12.如果一个地区的(C)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汇总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汇总1.XXX第27届大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酸性降水。
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紫外线,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
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
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甲基汞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7.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
当污染指数在101-200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级,属轻度污染。
8.ISO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
9.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10.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1.生物圈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12.如果一个地区的碘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
1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光能细菌和化能细菌,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14.XXX总部设在瑞士的首都。
15.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16.汽车尾气是全球范围最严重的铅污染源。
17.煤炭不属于清洁能源。
18.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
酸雨的成因、危害与解决方法

酸雨的成因、危害与解决方法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法。
1.成因:酸雨主要由两种气体排放而来,一是二氧化硫(SO2),二是氮氧化物(NOx)。
- 二氧化硫(SO2)主要来自于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烧排放。
这些排放物在大气中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 氮氧化物(NOx)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和农业活动。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形成硝酸和亚硝酸,进而形成酸雨。
2.危害:-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森林、土壤、湖泊和河流等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酸性降水导致大量树木死亡,影响土壤的肥力,破坏湖泊和河流的生态平衡。
-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酸雨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如硫酸和硝酸等。
当人们暴露在酸雨中时,会导致呼吸系统问题,加剧心脏病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 对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的损害:酸性降水会腐蚀建筑物表面的石材和金属材料,造成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损毁。
3.解决方法:- 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是减少酸雨排放的有效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以及开展节能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
- 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雨的主要成因。
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燃煤和石油的使用,从而减少酸雨的排放。
- 控制工业污染:对于工业排放的酸雨成因物质,实施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是解决酸雨问题的关键。
通过改进工艺和设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降低酸雨的程度。
- 促进交通工具的绿色化:改进汽车和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发动机技术,减少排放物产生,是减少酸雨的有效途径。
推广使用电动车辆、安装尾气处理装置以及使用清洁燃料等措施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在减少和解决酸雨问题上,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酸雨的成因、危害和解决方法,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并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南方,酸雨偏多,酸雨对于人们的危害很深,很多人都好奇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很多店铺告诉你中国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天然排放源
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N2+O2=高温高压=2NO
2NO+O2==2NO2
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硝酸。
6.细菌分解: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
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人工排放源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
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做化石燃料。
科学家粗略估计,1990年我国化石燃料约消耗近700百万吨;仅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2%,人均相比并不惊人;但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消耗的增加速度实在太快,1950年至1990年的四十年间,增加了30倍,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煤中含有硫,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二氧化硫,此外煤燃烧过程中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为一氧化氮,继而转化为二氧化氮,造成酸雨。
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铜、铅、锌便是如此,将铜、铅、锌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二氧化硫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
再如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产生可观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带有淡棕的黄色,因此,工厂尾气所排出的带有二氧化氮的废气象一条“黄龙”,在空中飘荡,控制和消除“黄龙”被称做“灭黄龙工程”。
再如石油炼制等,也能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它们集中在某些工业城市中,也比较容易得到控制。
酸雨的工业排放源
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
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像天空中闪电,氮气变成二氧化氮。
不同的车型,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多有少,机械性能较差的或使用寿命已较长的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要高。
汽车停在十字路口,不息火等待通过时,要比正常行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要高。
随着我国各种汽车数量猛增,它们的尾气对酸雨的贡献正在逐年上升,不能掉以轻心。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
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酸雨的影响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
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2. 大气中的氨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
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
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
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
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
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
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
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估计约占三分之一。
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
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
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4.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我国的酸雨形式
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酸雨污染进行观测调查研究。
在八十年代,
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九十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地区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的频率高达90%以上,已达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丹东,图们等地区也频频出现酸性降水。
年均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左右。
我国的酸雨化学特征是pH值低,硫酸根(SO42-),铵(NH4+),和钙(Ca2+)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根(NO3-)浓度则低于欧美。
研究表明,我国酸性降水中硫酸根与硝酸根的摩尔之比大约为6.4:1,因此,中国的酸雨是硫酸型的,主要是人为排放SO2造成的。
所以,治理好我国的SO2排放对我国的酸雨的治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