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生态城市概念最早源于1990年美国夏威夷州凯库阿共识,被定义为“一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

从那时起,全球各地都开始陆续探索和建设生态城市。

2007年,国务院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动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其中不乏海口、义乌、深圳等知名城市。

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城市生态建设。

1. 环保标准逐步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环保标准也是衡量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环保标准目前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逐渐加强,这也促进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2. 低碳经济占比提高低碳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采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小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3. 城市规划机制设置城市规划机制的制定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宏观层面上,需要设置相应的规划机制和组织架构,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计划,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和执行,并监督调整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趋势1. 智慧化智慧化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这需要城市规划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分析。

2.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新趋势。

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产,在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

3. 环保建材环保建材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

中国经贸导刊○责任编辑○李志明资源环境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文文辉倪碧野白玮“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和城市科学交叉研究的产物,即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城乡居民生存条件恶化等城市问题,综合生态学方法,从系统、整体、多因子的角度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温室气体排放快速上涨,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

同时,以实现低碳为目的的各种规划建设方面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抓手,为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可操作性。

因此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探索和规划建设都在持续升温,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一)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深入贯彻到各城市发展战略中1994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编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国家级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去,指导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

许多城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试点。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央各部委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未来会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作者:吴怀志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6年第5期吴怀志1(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所,湖北武汉 430019)摘要:总结了武汉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取得的五大成绩:一是促进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树立强化了地方政府低碳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三是推进了各项低碳试点项目建设;四是通过碳排查和碳清单等夯实了武汉经济低碳发展的基础;五是营造促进低碳发展的制度环境。

研究认为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经济发展需求仍将导致一段时间内碳排放量上升;生态环境与群众诉求存在一定差距;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低碳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商业和农林五大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推进低碳试点项目建设;发挥智库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作用;加强低碳发展立法等法制保障;加强低碳生活舆论宣传教育。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发展;问题;对策建议;武汉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6)05-0091-08作者简介:吴怀志(1981 - ),男,湖北红安人,硕士,武汉市社科院城市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生态文明和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和建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经济“供给侧”改革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期,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十八大”我国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低碳城市因其遵循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兼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所以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我国探索走低碳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途径。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入手,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1. 空气污染城市交通尾气、燃煤等大量污染物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各种呼吸系疾病的发生率上升。

据北京市环保部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仍然没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 水污染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大量建筑工地和市中心商圈等日常生活垃圾的产生,相应的污水排放,已经使城市饮用水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这对市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 垃圾处理大量的生活垃圾未得到很好的处理,曾经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与产生,加之带来的气味、臭味等影响环境卫生状况;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居住环境。

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需长此以往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的各类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民间力量的加入将会使得这一进程更加得以高效地推进。

比如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按照当地特殊情况制定和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垃圾所带来的影响。

2. 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绿色环保建设的基础。

加强市政道路绿化建设,提高道路标准,采取更加环保的材料和新技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同时,增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绿色环保设施也是必需的。

3.严格制定环保法规严格制定更多的相关环保法规,对违法不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加大其法律制约力度,努力让环保法规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增加对环保科技的相关支持,为环保创新技术提供更多的支持,以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4. 倡导市民绿色生活方式市民应树立环保意识,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晋中市低碳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晋中市低碳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晋中市低碳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晋中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晋中市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方面探讨晋中市低碳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能源结构问题及对策1.1 煤炭依赖晋中市位于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晋中市能源结构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对策:(1)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积极引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加大投资力度,在城乡建设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设备。

(2)推动能源转型: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逐步减少对传统煤炭的依赖。

(3)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对能源消耗情况的监管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 水电资源开发不足晋中市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然而,由于水电开发进展缓慢,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对策:(1)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鼓励投资者参与水电项目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

(2)加强水资源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

二、产业结构问题及对策2.1 传统重工业占比高晋中市传统重工业占据了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如钢铁、煤炭等行业。

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对策:(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减少传统重工业比重,并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制造业等环保型产业。

(2)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传统重工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

2.2 农业面临挑战晋中市农业占据了经济的重要地位,但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

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需要探索出符合生态文明和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建设走低碳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对当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城市;问题;对策Abstract: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is in stable and rapid urbanization period of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need to explore accord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China development model. Global warmi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city construction is imminen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low carbon c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Problem; countermeasures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引起了气候的变化,并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已经开始低碳发展战略、温室气体减排等研究工作,气候变暖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首选。

对于我国来说,应对气候变暖尤为紧迫:一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随着“哥本哈根时代”的迫近,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的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面临严峻的局势。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张敏(1976-),女,安徽亳州人,工程师,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10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张敏(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设备科,安徽合肥230081)摘要: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

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2)23-122-03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水平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能耗生活方式的不断蔓延,使得大气层中的CO 2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的变暖及相应恶劣天气的增多,在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000万hm 2,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及海啸,对其中影响最大的印尼造成遇难人数超过10万人,流离失所的灾民更高达百万之巨。

2008年初的我国南方的特大雪灾和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云南省的持续干旱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由于CO 2的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限制和降低CO 2的排放,并且增加对CO 2的吸收,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碳排放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标题: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李迅刘琰时间:2011-12-27 0:00:00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11期正文:【摘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中国正是世界上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

通过剖析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现状,梳理、归纳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继而从理念解析和对策行动两方面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热潮;问题;对策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随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4项指标,其中关于资源环境的8项指标中有7项是约束性指标。

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

未来,中国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手段,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热潮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省宜春市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建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建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一一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建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建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另外,住建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1.1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总体概述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①,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1所示。

从每年和累计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数量来看,总体保持递增的趋势(图2)。

其中1986-2003年每年的城市数量增幅相对不大,均在10个以下,2003年之后每年基本以每年20-40的个数在增加(2011年1-2月数据),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城市数量变化,且增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

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类型分析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根据其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两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2.1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曹妃甸生态城为代表,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所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

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图3、图4)。

1.2.2 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

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

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人们应当意识到,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图5、图6)。

2 当前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的误区与问题剖析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

2.1导向不明2.1.1政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动机不明晰,强调政绩工程从前述分析及图1可以看出,当前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

根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提出生态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随着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的时间有着较大的起落变化(下页图7),图中2002-2003年和2007-2008年是两个转折点,均表现出提出将“生态市”作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这与环保部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稿和修订稿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在提出相关的建设目标时,不是完全根据城市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而是与政绩考核等因素挂钩所做出的跟风之举。

2.1.2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

而且当前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武汉、深圳等,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宣传和报道中,中小城镇也鲜有提及,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

2.1.3盲目关注“新城开发”,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如前所述,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殊不知,建设区的生态化改造才是当前中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未来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发展趋势。

2.2目标缺失2.2.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的前提之一就是结合中国国情,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地的生态化改造来进行建设。

违反了这个大前提,只能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

2.2.2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通过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

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和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2.3理论缺失2.3.1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清,概念多样化尽管197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其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中国目前提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中就存在诸如“低碳生态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至少40种以上的名称,提出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中存在诸如“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基地城市”、“低碳先锋城市”等至少15种以上的名称,这就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实践活动缺乏一个必要的、清晰的基础前提。

2.3.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尚未得到确立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尽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像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一些实践已经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2.4唯技术论2.4.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忽视建设成本的控制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经验和智慧的国家,通过运用传统智慧中的一些简单的措施就能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却摒弃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就得到了国内多个正在建设中的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争相引入这种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